第一节 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
目前,学术界对“人才培养模式”的界定尚有争议,对其内涵的把握较为模糊。刘明浚教授于1993年在《大学教育环境论要》中首次对这一概念做出明确界定,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办学条件下,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选择或构思的教育、教学式样,其组织要素有课程体系、教育途径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等。”之后,由于教育实践的需要,高校的理论工作者逐步开始关注这一问题,杨杏芳教授指出,教育包括“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么样培养”两个方面,两者综合起来就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即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样式和运行方式”。[1]1998年3月底,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对人才培养模式定义如下:“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原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所谓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它集中地体现了高等教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决定着所培养人才的根本特征。”[2]《面向21世纪高等理科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中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根据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为依托,不同类型的学校人才的教育和教学模式、管理制度、评估方式及其实施过程的总和”。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不同类型的教育实践,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以职业教育为特征的高等教育实践,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以工程型或学术型教育为特征的高等教育实践。狭义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某种类型教育中依据不同条件和需要形成的具有不同特点的教育实践形式,是有关学校不同特点的具体教育实践总结。[3]
可以看出,学术界理论家根据自己对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解,从不同角度对这一概念作出各种界定,但这些观点有一些相同的涵义,那就是它们基本上都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的一种关于人才培养的方式,是静态的“方式”与动态的“过程”相结合的统一体,是教育具体的系统化的实践形式,是从整体上把握人才培养过程的构成要素、组织形式、运作方式的一种操作系统,将教育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可以称之为教育理论应用于人才培养过程的桥梁,是学校办学思想、办学水平和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反映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过程以及评价之间的规律性关系。
综合以上观点,可以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依据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方针和观念,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操作性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和运行方式,属于过程范畴,是对人才培养过程状态的一种总体性表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