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是专业内涵建设中最核心的工作,集中体现了学校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和办学特色,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是高职院校所有改革与建设工作的“总纲”,而人才培养方案则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总体蓝图。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主要把握以下两个原则与设定的框架进行。
一、总体设计原则
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首先要解决的是人才培养定位问题。高等职业教育应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基础理论及较强职业能力的从事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它是一种具有明确职业价值取向和职业特征的高等教育。因此,设计时应本着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提高专业建设质量和有利于提高教学管理效率。为此,还应满足以下的要求:①就业岗位(群)的技术能力与职业素养作为职业教育的特征体现,应成为培养学生就业谋生的必需;②应使学生具备一生职业发展与迁移所必需的相对完整的某一专业技术领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③应尽可能在职业核心(软)能力、人文素质与思维方法等方面,为学生成就其人生的事业打好一定的基础。
二、课程体系结构及课程设置的原则
基于人才培养模式的顶层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结构及课程设置大凡有四部分组成:①公共基础平台课程模块。这一课程模块应使学生尽可能在人文素质、职业素质、思想道德、数理基础、外语交流及学习能力等方面打好一定的基础。②公共技术平台课程模块。该模块应能为学生构筑一个专业基础较为宽广、基本技能要求明确,能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专业基本课程及基本技能实训模块。③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各专业方向课程模块设置应紧密贴合市场与企业需求,根据对应岗位(群)应具备的综合职业能力所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要素和要求,构建方向课程模块。④拓展岗位课程模块。该模块课程主要为学生提供将来岗位迁移、能够灵活适应市场(企业)的需求而设置。
基于人才培养模式的顶层设计不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结构及课程设置还可以采用另外一种组合,如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探索能力本位化的“全程式”实践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能够在其三年学程中都不脱离实践环节的学习和训练,不脱离职业素质的养成与职业能力的炼就。在这样的一个培养体系中,需遵循“一条主线”即职业能力为主线,搭建能力本位化“四大平台”,将“老四段”式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相应调整为:职业核心能力、专业基本能力、专业综合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四个平台”,对应每个学期设置课程、确定实训项目,实行理实一体、一一对应。职业核心能力除了在原“公共基础课”阶段培养,还需渗透到专业基本能力、专业综合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中去,主要通过改革课程教学模式、完成对应的实训项目来实现。全程实践逐级训练、测评能力或考取相应岗位证书,职业能力被不断循序渐进地学习训练和强化。并在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还相应地安排一些以能力为本位的素质培养实践活动,例如始业教育、“四自教育”、假期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勤工助学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树立吃苦耐劳、勇于创新、独立自主、积极上进的精神,增强服务社会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框架
除了遵循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主要原则外,还需设计一个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框架,以下是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在制定2008级省级特色建设专业“水利工程”、“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以及院级教改专业“建筑设计技术”、“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教学改革试点方案时设计的基本内容。
第1章 专业教学改革的背景依据
1.1 专业教学改革的社会背景、行业背景
1.2 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预测分析
第2章 教学改革试点专业的基本情况
2.1 本专业学生现状
2.1.1 本专业在校生数
2.1.2 本专业本年度招生数
2.1.3 本专业累计毕业生数
2.2 本专业师资队伍现状
2.2.1 本专业现有教师数
2.2.2 本专业专职教师中的高级、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人数
2.2.3 本专业专业教师中“双师型”教师的比例
2.2.4 本专业专职从事实践环节教学的教师人数
2.2.5 本专业来自生产第一线的兼职教师人数
2.3 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现状
2.3.1 现有校内实训基地的名称和功能
2.3.2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名称和功能
2.4 教师教科研现状
第3章 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指导思想及理念
第4章 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4.1 如何贯彻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全程式”实践教学体系
4.2 如何落实以职业能力为主线建立的专业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4.3 如何培育学院人才培养特色
第5章 专业教学改革方案
5.1 培养计划及可行性论证
5.2 课程建设规划(主干课程、全程能力培养规划)
5.3 教材建设规划
5.4 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5.5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规划
第6章 专业教学改革实现的保障措施
6.1 组织机构
6.2 有关配套政策
6.3 资金投入计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