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背景
一、国外教学质量监控概况
最初的教育评价叫教育测验,标准的教育测验的编制,在20世纪初才开始,但教育测验的设想在19世纪下半期就有了。英国遗传学家高尔登在1882年创建“人类学测量实验室”,英国格林威治医学院教师费舍编制的《量表集》,是最早的样本,是教育测验的萌芽。但当时的测验趋于简单的、记忆的知识,养成学生被动学习的态度,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教育界还在寻找更科学的评价方法。
教育评价在20世纪40年代开始。1933年开始,国泰勒等人组织了研究委员会,在30多所中学进行实验研究。这项研究以全面发展人的才能为目标,设计新的课程和教学方法,把所有能够考察效果的方法都综合起来,以评价这种教学是否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这个实验进行了八年,被称为“八年研究”,他奠定了教育评价的基础。最早的教育评价是根据泰勒的理论建立的,称为行为目标模式或泰勒模式。这种模式,把教育目标用可测的学生行为目标来表示,教育评价就是判断学生的实际活动达到目标的程度。
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各类学校就已经开始进行校内的教学质量监控,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在讨论教师的聘任和课程设置是否适切等问题的出现,促使美国学校的教学评价日趋正规,从70年代初期起,教学质量评价工作已成为美国教学研究的热门之一。
发达国家的教学质量监控一般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由国家或社会的专门机构制订教学质量标准体系,促使学校内部依照标准的相关条款来保证教学质量所需投入;二是通过专门评估机构开展测评活动并公开结果以促使学校改进、提高教学质量。其基本特点是:在学校自评的基础上,由中央、地方、学校和社会共同参与配合,形成督导评价网络;国家对学校教学质量进行宏观管理,并将评估结果与教育行政拨款挂钩。在学校内部自评方面,欧洲等国都比较重视,教学质量监控及标准体系比较完善。
二、国内教学质量监控现状
我国的教育督导制度起源于20世纪初(1905年),校内教学质量监控工作应在20世纪70年代起才逐渐引起各级各类学校的重视。
高职高专院校基本没有独立设置专门的教学质量监控机构(经初步调查仅有2所学校设置了与教务处并列的教学督导评价室),该项工作职能主要放在教务处或高等教育研究所,其既负责教务教学管理、教学研究,又承担教学质量监控工作。方法是聘请1~5人不等的年资较高的督导员,由教务处或高等教育研究所负责管理,主要任务是听听课堂教学,查查实践教学,反馈一些教学信息,帮助教务处开展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监控力度薄弱。
表6-1和表6-2所示是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网络查询、通讯联系、开会交流、个别访谈等方式进行调研,典型选择得出的省内、外40所高职高专校内教学质量监控的基本情况。
表6-1 教学质量监控的类型
表6-2 教学质量监控机构的职级
三、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趋势
国家明确要求,切实把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来抓。2006年教育部发出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明确要求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要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在由传统的学院式教育模式向就业导向的模式转变,“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已经成为主导模式和主要特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在各方面显现出如下趋势:
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以注重专业技能的传授转向重视就业技能和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强调了学习的终身性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职业院校将教育功能从学历教育拓展到职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成为终身学习的培训基地,以满足全社会终身教育的需求。
在教学内容上,淡化了学科特征,突出知识能力与工作过程要求相一致的职业性、实践性。以培养学生岗位职业能力为目标,以生产环节、工艺流程、工作程序为教学环节,以专业、课程、教学模块为教学特征。
在证书制度上,从一本“学历证书”转向学历与职业资格并重的“双证书”制度,努力尝试在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考核评价上实现“双证融通”。
在教学方式上,淡化教师教学的主导性,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合用的“混合式”教学法,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使学生在开放、主动、交互的学习方式下,不断体验解决问题、磨炼、技能养成的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体。
在教学评价上,采用过程评价与目标评价、知识评价和能力评价相结合,以就业能力、社会评价为重点,注重校内评价与社会评价的一致性。
“全程式”实践人才培养模式正是在这一教育教学改革背景下提出的。旨在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从事生产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需构建与之配套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四、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一)积极激励,提升教师工作效能的需要
在大众化教育时代,尽管国家对发展职业院校高度重视,但当前社会是重文凭、看学历,职业院校还没有取得它应有的地位,学生选择就读高职院校显得勉强,生源素质不尽理想;有的学生不仅学习基础较差,还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学生厌学现象趋重。一些教师抱怨学生素质差,感觉高职院校地位不高,工作缺乏信心,事业没有前途,工作没有成就感;再加上自己对学校的人事分配改革、职称晋升等方面的不满,产生了职业倦怠问题。
笔者根据《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量表》中的主干项目编制了一份调查表,对本校和在杭职业院校近200位教师进行了问卷、通讯和口头交流等形式调查,统计核心情况如表6-3所示,职业院校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已经凸现。
表6-3 工作观改变、心理变化状况
教师的身心产生疲劳,工作观发生改变,必然会影响工作效能。因此,需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正确督导评价,正面引导,积极激励,科学合理地构建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更多地关注教师在教学效能方面的表现,以克服职业倦怠,体现“以教师为本”的教育思想,提升教师的工作效能。
(二)构建平台,提供学校、教师与学生信息交流的需要
开展教学质量监控工作为学校和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和学校之间的信息交流提供一个稳定而有效的平台。学生可以通过此种方式表达对教师教学水平、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设置、教学资源情况等方面的意见,使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成为一个固定的、制度化的机制,有利于教师获得大量有关其教学的信息;学校和教师也可以由此掌握学生的需求和动态;教师同样可以通过此种方式表达自己对学校办学理念、教学管理、教学制度、教学设施以及教学经费投入方面的意见和需求。
(三)强化监控,提高教学管理层次的需要
根据调查显示,近几年我国职业院校的数量和在校生规模发展很快,但校内教学质量自我监控机制大多没有建立,多数没有设置独立的教学质量监控机构,大都是由教务处聘请兼职督评员或请几个退休的老同志,按照布置的任务听听课,工作侧重于督导,对教师的教学业绩没有评价或不够;教务处既负责教务教学管理,又承担教学质量监控工作,教学质量自我监控力度不够;为了培养社会有用的高技能人才,各校都加大了教学改革(如笔者所在学院探索与实践的“全程式”实践教学模式),教学质量监控工作跟不上改革的步伐。因此,为了提升学校教学管理层次,非常需要建立一种能自我调节、自我约束与自我激励且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