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校外实训基地

校外实训基地

时间:2023-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校企合作共建型是指学校和企业通过多种形式在学校内共同建设面向不同专业,培养学生相关技能的各类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共建型:这种形式一般是由学校提供场地,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一线技术人员,或是学校提供土地或厂房,由企业全额投资购买相关设备等兴建的实训基地。

第三节 内外结合,建设校内、校外实训基地

实训是职业技能实际训练的简称,是指在学校能控制状态下,按照人才培养规律与目标,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训练的教学过程,也是高职教学过程的一个环节。实训基地是指在高职(高等)教育中配合理论教学而设置的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保证学生掌握一定职业技能的一系列要素的统一体,包括场所、设备、教学指导人员、教学计划等,是高职教育的基本硬件,是实施职业技能训练的保证,是对学生进行专业岗位技术技能培训与鉴定的实践教学单位,是实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目标的重要条件之一,其教学基础设施与工作状况直接反映学校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可分为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两种形式。

一、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一)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原则

实训基地建设原则是指导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要求与准则。有了科学原则的指导,实训基地建设就能不偏离目标。基于能力本位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应当遵循仿真性原则、先进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和职业性原则。

1.仿真性原则

实训教学的主要功能是实现课堂无法完成的技能操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规范、模拟实际岗位群的基本技能操作训练。因此,实验实训基地应当尽可能贴近生产、技术、管理、服务第一线,努力体现真实的职业环境,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下按照未来岗位对基本技术技能的要求,得到实际操作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这就是高职院校基于能力本位的实训基地建设的仿真性原则。

根据这一原则,实训基地建设需要考虑以下问题:

其一,从厂房建筑、设备采购、管理水准、人员配置和要求、标准化以及质量安全等方面模拟或接近职业环境,充分体现生产现场的特点,具有针对性很强的、数量和场地足够的、与社会上实际的生产和服务场所尽可能一致的实训工位。

其二,按照未来专业岗位群对基本技术技能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训练,帮助学生专业技能、技巧的形成,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同时要具有可供训练的反复性,能给学生创造反复训练的机会,使学生在反复训练中不断提高技能熟练程度。

其三,实训基地的结构与布局应使先进的设备适用于专业实践教学组织,适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并与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规律相适应,使实训教学贴近高科技企业的实际,更适应迅猛发展的高新技术对人才的要求,适合以能力训练为主,体现现代高技术的设计性实验和紧跟现代社会发展前沿的综合性生产训练,淡化原理性验证,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对于那些不能搬进实训室的大型流水线和重型设备应进行模块化、模拟化、仿真化处理,使之既具备实物的一切特征,又能放在实训室里作为训练对象,既有助于教师的讲解,又能使学生感受到以往课堂上无法感受到的那种职业氛围。

2.先进性原则

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将来踏上工作岗位,必须要适应未来的需要,所以实训基地应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尽可能体现专业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这是我国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普遍存在的弱点,也是最难按高标准做到的,因为它涉及投资,现实的解决办法是校企合作。学生今天掌握的技术关系到他们明天的就业,他们一旦掌握未来设备的性能和使用技术,那么毕业后就能较早地具备一定的技术优势,有利于他们的就业和个人发展。实训基地开发先进的实训设备,还可有效地推动课程建设,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所以,要使实训基地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不仅要求学校领导对实践教学的意义有充分的认识,而且要具有足够的眼光,具有抢占技术高地的意识,还要有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

3.开放性原则

所谓开放性原则是相对封闭性而言的,它是指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从空间到时间都要向学生、社会全面开放,而不能成为学校,甚至某个系部、专业的专用场所。校内实训基地具有教学、科研、生产和职业技能培训“四位一体”功能。它不仅可以为本校学生提供实践训练场所,还可以为社会上相应行业、岗位的在职人员提供培训。国家现在要求各个工种职业岗位实行持岗位技术资格证书上岗。实训基地最有资格成为这些高技术资格证书的指定培训点及考点,为社会提供多方位的服务,成为对外交流的窗口和对外服务的基地,构建学校与产业、社会的良好沟通渠道。

4.职业性原则

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另一种教育类型。职业定位是高职教育生存的基础,体现职业性是高职教育实践教学基地的重要特征。为此,实训基地应努力营造现代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真实的或仿真的职业环境,从设备、厂房建筑、工艺流程、管理水准、人员配置和要求、标准化以及质量与安全等方面模拟或接近职业环境,注重形成自身的“企业文化”氛围,重视职业素质训导,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质量意识。

(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模式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可从不同的视角进行分析与区别,从投资主体的角度来看,主要有五种模式。

1.政府、企业与社会、学校多方投资共建型

政府、企业与社会、学校多方投资共建型实训基地是指一部分高职院校的校内实训基地是由政府、企业与社会、学校多方共同投资兴办的。具体的建设项目、各方投资的比例根据不同的情况由各方协商确定。

2.校企合作共建型

校企合作共建型是指学校和企业通过多种形式在学校内共同建设面向不同专业,培养学生相关技能的各类实训基地。根据校企双方合作建设的基地性质的不同及双方各自优势的特点,建设方式可采取多种形式。从目前的实践中,所采取的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1)校企合资共建型:这是一种产权明晰、责权利明确的股份制建设模式。具体来说就是由学校与企业作为投资主体,双方共同出资建设实训基地。

(2)校企合作共建型:这种形式一般是由学校提供场地,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一线技术人员,或是学校提供土地或厂房,由企业全额投资购买相关设备等兴建的实训基地。

(3)社会捐助建设型:这种形式是企业或企业家、社会知名人士在一定条件下无偿赞助学校建立的实训基地,不需物质利润回报。一些有远见的企业家,出于推广和宣传企业产品、扩大市场份额以及人才储备等目的,以无偿赞助的形式向学校提供仪器、设备等,帮助学校建立实训基地。

3.政府和高职院校共同出资建设型

所谓政府和高职院校共同出资建设型,是指以各级政府的财政投资与高职院校自筹资金相结合建立的各级各类校内实训基地。政府的投入可分为中央财政投入和地方财政投入两种。中央财政的经费主要起扶持、引导和示范作用,目的是鼓励和促进地方加大实训基地建设的经费投入力度。地方财政的投入方式既有作为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的配套资金支出,也有地方财政对高职实训基地建设的各项专项投资。从数量上看,地方财政的投入规模已经超过了中央财政的投入规模。政府投资建的实训基地不追求单纯的经济效益,而是以社会效益为主。

4.学校投资主导型

学校投资主导型就是以高职院校投资为主,以各类政府补贴及企业投入为辅的一种实训基地建设模式。这种模式大多是以学院专业师资、技术专利或校办企业为依托,通过吸引社会各方面的资金,建设具有一定市场前景,能够满足专业学生实习、实训的生产性实训基地。

5.学校独资建设型

在一些隶属于企业办的高职院校和部分民办高职院校中,学校独资建设的校内实训基地比较多。受资金投入影响,学校独立投资建设实训基地的投资规模一般不会太大,所建设的实训基地一般也都以模拟仿真实训为主,生产性实训基地为辅。

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一)高职院校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现状

教育部高职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中将校企合作、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作为衡量高职高专院校办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它反映了高职高专院校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校企合作程度、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状况关系到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质量。近几年,各地高职院校为了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纷纷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利用企业的真实工作环境把对学生培养延伸到企业中进行。这也是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改革,这种改革普遍达成了共识,得到了认可。但是纵观实际,各高职院校建立起来的校外实训基地是不稳定的,还存在许多问题。

1.实训基地对教学实训缺乏制度上的保证

实训基地对学校和学生教学实训上不存在什么应尽的义务与责任,也很难要求合作方在教学实训上给予各方面的配合与支持,因而就很难保证学生的实训效果。由于校外实训基地建立之初多是学校单方主动要求下建立的,而实训基地是自身独立的企事业单位,在与学校合作建立实训基地时也是出于对学校教育支持的初衷。因此,校外实训基地对学生的教学实训的开展完全是出于道义和对教育支持而没有制度上的保证,况且校外实训基地本身良莠不齐,不是所有建立的实训基地都能够满足学生的实训要求,能取得理想的实训效果的。

2.利用率不高,甚至处于“休眠”状态

有的高职院校及专业建立的校外实训基地一味追求数量,建立超过实际需要的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缺乏理性,没有考虑经费承受能力及学生实训实习质量等问题,基地建立后的利用率不高,有的甚至闲置,处于“休眠”状态。

3.校企双方对责、权、利的界定不明确[2]

在实际合作教育过程中,校企双方对责、权、利的界定不明确,双方无法建立长期稳定、互惠互利的合作机制。一方面是学校自身对于实训基地建设的认识不足,学校认为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培训学生是企业的事,只要有校外实训基地实习这一实训环节,学校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至于学生的实习企业与所学专业是否吻合、企业是否具备实习条件、企业培训机制是否完善、是否注重学生综合素质与技能的培养等因素则认识不足。另一方面是很多企业缺乏成熟的合作教育理念,大多数企业只是选择人才,而不参与或很少参与人才的培养;部分企业出于自身经济利益和生产实践等因素的考虑,当出现培训与生产发生冲突时,便将实习生当做廉价劳动力使用,全然不考虑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以及培养计划的落实。企业的利益高于一切,离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目标——建立起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的良性循环机制,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将高职教育资源转化为推动当地经济增长的动力,实现合作教育整体效益的目标,还相差很远。

(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模式

1.通过校企合作,构建“合作型”校外实训基地

为了提高毕业实习的实际效果,学校必须建立一定数量的生产(毕业)实习及产学研实训基地。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建立这类实训基地的最常用方式是,通过校企之间的长期合作来构建“合作型”的校外实训基地。“合作型”模式的合作范围比较广泛,不仅包括了实训安排、科技转化和职工培训等方面的内容,而且还包括了专业设置的调整、专业教学计划的安排等内容。“合作型”校外实训基地的主要形式有三种:第一种是合作伙伴关系的自主联合。第二种是订单关系的联合。企业按需求确定生源计划、专业及教学计划,高职院校负责招生和理论教学,企业负责提供实训基地,进行实践教学,形成“学校—培训基地—企业”构架。第三种是行业管理机构协调下的联合。行业管理机构从行业管理和发展的角度出发,指导和批准校企共同投资,联合建设实训基地。

2.兴办校企,建立“自主管理型”企业实训基地[3]

企业是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并取得法人地位,从事生产或其他活动的经济实体。高职院校可以大胆组建校办企业,以学校为投资主体,依托专业,由职业经理和专业教师共同经营,实行独立核算。在校办企业中可以建立“自主管理型”的企业实训基地,院校可以自主安排实训内容和实训时间等。另外,在校办企业组建时就可以考虑到学生的实训需要,因此可在企业选址、经营类型、设备购置等方面给学生提供便利。“自主管理型”的企业实训基地集学校实训基地和企业实训基地之优点于一身,既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又可以节约实训成本,甚至还能为学校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该模式对于学校来说,投资大、风险大,但是一旦成功,则能达到教学、经济效益双丰收。

3.公共基地,充分利用

公共实训基地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政府投资建设,供多家学校共同使用的公共实训基地。如上海市职业培训指导中心公共实训基地,现已建有工业中心、服务业中心、新产业中心等不同职业门类的实训室,可提供46个职业类别、覆盖200多个岗位工种的实训。另一种是各类纪念馆和各类教育基地。如利用革命纪念馆作为学校的校外实训基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