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全程式”实践模式的实施与推广应用
“全程式”实践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与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趋势是一致的,具有宽松的外部实施环境;内部在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建设“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好校内、外实训(习)基地,营造基于高职教育特征的和谐校园环境等方面都已具备良好的条件。经过近几年的实施,该模式已取得很好的成效。“全程式”实践人才培养模式有着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一、“全程式”实践模式实施的外在环境
国家明确要求,切实把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来抓。2006年教育部发出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明确要求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要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在由传统的学院式教育模式向就业导向的模式转变,“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已经成为主导模式和主要特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在各方面显现出如下趋势:
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以注重专业技能的传授转向重视就业技能和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强调了学习的终身性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职业院校将教育功能从学历教育拓展到职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成为终身学习的培训基地,以满足全社会对终身教育的需求。
在教学内容上,淡化了学科特征,突出知识能力与工作过程要求相一致的职业性、实践性。以培养学生岗位职业能力为目标,以生产环节、工艺流程、工作程序为教学环节,以专业、课程、教学模块为教学特征。
在证书制度上,从一本“学历证书”转向学历与职业资格并重的“双证书”制度,努力尝试在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考核评价上实现“双证融通”。
在教学方式上,淡化教师教学的主导性,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合用的“混合式”教学法,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使学生在开放、主动、交互的学习方式下,不断体验解决问题、磨炼、技能养成的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体。
在教学评价上,采用过程评价与目标评价、知识评价和能力评价相结合,以就业能力、社会评价为重点,注重校内评价与社会评价的一致性。
“全程式”实践人才培养模式正是在这一教育教学改革背景下提出的。旨在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从事生产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该模式有很好的实施外在环境。
二、“全程式”实践模式实施的内部条件
要实施“全程式”实践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搭建一个“校企合作”平台,建立约束校企双方的机制来保障。浙江同济职院在省水利厅的协调下,已成立三个层面校企合作非常设工作机构:行业层面,成立浙江水利水电行业校企合作办学协调委员会;学院层面,成立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专业系层面,按专业大类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学院还成立了校企合作常设机构“校企合作办公室”与“实训中心”合暑,确定了负责人,配备了工作人员,负责日常工作。坚持“校企合作,互惠互利”的原则开展工作。
要实施“全程式”实践人才培养模式,“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因素。浙江同济职院近几年已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建设:放宽引进相关企业中技术能手充实专任教师队伍政策,改善师资队伍结构;聘请企业的技术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加强对现有专业教师的职业能力培养,提高专任教师的职教执行力;出台政策,构建学院“双师型”教师的评价激励体系,健全了“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培养的长效机制。
要实施“全程式”实践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好校内、外实训(习)基地是前置因素。浙江同济职院本着“校企合作,互惠互利”原则,着力建设好校内、外实训(习)基地,满足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以省级特色建设专业“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为例,开发了虚拟实训平台;仿真职业环境,企业参与共同建设仿真模拟实训室;吸引企业来学院建立真实性生产基地;建设了水电类紧密型校外实习基地30个,可承接学生顶岗等各类实习。
要实施“全程式”实践人才培养模式,营造一个基于高职教育特征的和谐校园环境是基础条件。浙江同济职院正确处理了八大关系:①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③规模、质量与效益的关系;④党政、院系间的关系;⑤教师与学生间的关系;⑥学校与企业间的关系;⑦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关系;⑧“育人”和“练技”的关系。努力充实和提升和谐校园的内涵,使得领导班子团结,工作环境宽松,精神状况良好,校企合作紧密,育人环境和谐,呈现出了齐心协力、奋发向上的和谐发展态势。
三、“全程式”实践模式实施已取得成效
“全程式”实践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实融合,实践育人”的教育思想及理念已在校外扩大了影响,校内逐步深入人心。作者于2008年6月3日在《中国高等教育》杂志发表“高技能人才培养‘全程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论文,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网收录,入选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组织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精品文选》(2008—2009年),2008年6月3日《教育与职业》杂志群星栏目以“理实融合,实践育人”为题作了宣传,迄今论文观点被他人引用达11人次。校内“理实融合,实践育人”的教育思想及理念已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得到贯彻,并作为教改学习资料学习,已在公共走廊上墙宣传。
“全程式”实践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期研究成果“五个结合”于2003年9月13日通过了省级鉴定,得到了省内同行专家的认可;并于2004年12月4日通过了教育部鉴定,得到了国内同行专家的认可。
“全程式”实践人才培养模式在浙江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专家组对学院进行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期间,专家组对学院实施的“秉持‘理实融合’,构建与实践高技能水电人才培养‘全程式’实践教学模式”项目材料进行了审阅认定,一致同意确定为创新项目,得到了评估专家的认同。
“全程式”实践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全学程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与考核,使学生能够在全学程的始终都不脱离实践教学环节,不脱离职业能力的训练。将全程能力分为职业核心能力、专业基本能力、专业综合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四个层次,对应全学程每个学期,确定主要培养和考核的能力项目,拟达到的培养标准,逐级加深训练,对学生逐级考核能力或考取相应岗位证书。实行“知识和能力考核并行,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
“全程式”实践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专业团队技术服务能力强,行业融入度高。团队在国内率先研究小水电行业技术标准,主要参与编制了浙江省“十一五”电气规划,已实施、承接厅级等技术服务项目15余项,负责了多个电站的电气设备安装与技术改造,近5年多来为水利行业培训鉴定了特有工种约1500名高级工、48名高级技师。
“全程式”实践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课程网站资料齐全丰富,内容创新度高。围绕专业建设开发了多媒体课件系统软件、网络课堂软件、工程资源案例库软件、虚拟实训平台等八大信息平台,获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5项,开发了虚拟实训、师生互动、技术服务中心等平台作为第二课堂,实现了课程教学的开放性。
“全程式”实践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取得了教学质量标志性成果。“农村水电站计算机监控技术”课程2007年被评为浙江省级精品课程,课程团队被评为浙江省高校首届省级教学团队,教材被评为2009年浙江省级重点建设教材,“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2009年被评为浙江省特色建设专业,“发电厂技能实训及电气自动化技术”被评为浙江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
“全程式”实践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使得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得到不断提升。如试点专业的学生在国家水利部组织的首届职业技能竞赛中,电气04-29班学生斯坚获特等奖,电气04-28班徐国斌、电气04-29班李勇获一等奖;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荣获国家二等奖、省二等、省三等奖各1项,省大学生运动会上获2枚金牌、1枚银牌、3枚铜牌。大学英语与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明显提高,如2008级大学英语应用能力B级考试通过率达85.60%;此模式培养出的毕业生,每年就业率都在90%以上。毕业生社会调查显示,95%的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表示满意。学院也于2008年获得“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该模式已逐渐成为学院的人才培养特色。
四、“全程式”实践模式的推广应用前景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培养高技能人才最有效的途径与办法,世界各国都在采用。“全程式”实践人才培养模式正是贯彻了这一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要求。该模式理论研究透彻,实践起步早,时间充分,模式的形成采用“边研究、边实践、边提炼”的方法,基础扎实,并已取得了很好的实践效果。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史不长,目前,处在稳步发展规模,努力提升内涵的阶段,各校都在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探索具有本校乃至形成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该模式的理念与思想对中、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以及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本科教育具有指导意义,对其他院校构建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借鉴作用。
【注释】
[1]马树超,郭扬.高等职业教育跨越转型提升.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6):54—55.
[2]刘福军,成文章.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70—176.
[3]林勇.“城校互动”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研究.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