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的说来青年人的感觉、知觉灵敏,记忆力、思维能力较强,有独到见解,喜欢质疑和争论,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周围事物。开始思考人生和世界,为解决诸如“人生的目的意义”“生活理想”之类问题,在对外部世界、对他人的认识后逐步认识自己,自我意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一、青年期的心理变化
青年期一般指17-30岁。这个时期大体分为三个阶段:17-20岁为青年初期,21-25岁为青年中期,26-30岁为青年晚期。也有观点认为,青年期只指14-15岁、24-25岁,其中17-18岁之前为青年初期,此后为青年晚期。随着儿童身体发育和第二性征出现的提前以及社会对青年教育训练要求的提高,青年期呈现前后延长的趋势。
青年期是个体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被称之为“疾风怒涛”(sturmund drang)的时期,也被称之为“自我表现”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无论在生理成熟水平上,还是在智力发展、情感和意志及个性和言语表现上,都有其独特的发展特征,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就见于这一时期。此时,青年开始摆脱儿童期那种肤浅的、表面的对客观世界及对主观自我的认识,而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发现自我上来,即自我的觉醒及对自我的重新认知,从而在广度和深度上去探求自我的价值,达到自我同一性的形成。然而,青年在这一心理发展过程中既充满了矛盾,又满怀着希望与憧憬。
青年是时代的希望,由于家庭背景不同,生活习惯各异,成长经历等也不尽相同,并且又由于他们刚踏出校门独立生活,社会阅历较浅,处事经验相对不足,他们能否把握好这一特殊的转折阶段,这关系到青年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关系到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昌盛。为此,我们需要首先静下心来着重了解一下青年期的心理变化规律。
(一)智力——高峰
青年期随大脑功能不断增强,生活空间的不断扩大,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增多,认知能力获得长足发展。这一时期形成①稳定和概括化的观察力:此时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和注意的稳定性日益发达,可更有效地组织、调节和指导观察活动,观察的概括性和稳定性提高。②日趋成熟的记忆力:识记以意义识记为主要手段,其目的性增强,有意识记超过无意识记,此阶段记忆效果最佳。③全面发展的思维力: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急剧转向理论型,最终成为一种成熟的思维形式。辩证的思维形式也随之发展,思维在组织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上高度发展。④成熟的言语能力:语音基本定型,口语和书面语言表达基本成熟,词汇丰富,内容渐深。
(二)自我意识——强化
简单地说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身的认识和态度。严格意义上说是对自己的感知动作、行动方式、动机兴趣、情感意志、能力性格、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的认识以及在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等。
自我意识包括三个层次: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或自我控制)。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也是自我调节控制的心理基础。它包括自我感觉、自我概念、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自我分析是在自我观察的基础上对自身状况的反思。自我评价是对自己能力、品德、行为等方面社会价值的评估,它最能代表一个人自我认识的水平。自我意识在情感方面的表达是自我体验。自尊心、自信心是自我体验的具体内容。自尊心是指个体在社会比较过程中所获得的有关自我价值的积极的评价与体验。自信心是对自己的能力是否适合所承担的任务而产生的自我体验。自信心与自尊心都是和自我评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自我调节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自我调节主要表现为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活动和态度的调控。它包括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等。自我检查是个体在头脑中将自己的活动结果与活动目的加以比较、对照的过程。自我监督是一个人以其良心或内在的行为准则对自己的言行实行监督的过程。自我控制是个体对自身心理与行为的主动的掌握。自我调节是自我意识中直接作用于个体行为的环节,它是一个人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重要机制,自我调节的实现是自我意识的能动性质的表现。自我意识的调节作用表现为启动或制止行为;心理活动的转移;心理过程的加速或减速;积极性的加强或减弱;动机的协调;根据所拟定的计划监督检查行动;动作的协调一致等。
自我意识不是个别心理功能的显现,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具有完整的内在结构。自我意识的发展在个性形成的作用不可低估,人的兴趣、能力、性格、情感意志和道德行为,无不受到自我意识的控制和影响。人正是由于具有自我意识,才能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自我控制和调节,使自己形成完整的个性。它主要表现在评价他人与评价自我的能力、独立性与自制力以及对义务与责任的态度上。
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童年期是人格开始形成的时期,少年期和青年期则是人格初步形成并定型的时期,成年期是人格成熟时期。自我意识是人格发展的核心要素,在自我认知、自我体验与自我控制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自我意识逐步成熟,青年期“自我意识”的确立一般要历经自我分化——自我矛盾——自我强化的过程。
1.自我意识的分化 自我有主观我与客观我之分,主观我用作主语,表示我是什么,我做什么;客观我则作宾语用,怎样看待我,给我什么。青年期由于生理的成熟和心理的变化,将以前主要朝外的眼光逐渐转向朝内,即对自我的观察和分析,力求认识自己。自我意识分割为理想的自我即观察者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被观察者的自我,经常进行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监督。
青年随着对外界认识的不断提高,生活经验的不断积累,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和个性品质方面进行不断关注和评价,并且凭借这些来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言行。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他们并没有形成关于自己的稳固形象,也就是说他们的自我意识还不够稳定。在对自己作出评价时,有时会过分夸大自己的能力,突出优点,对自我评价过高而沾沾自喜,甚至居高自傲、盛气凌人。由于对事物识别能力不足,看问题时往往片面主观,加上心理的易损性,一旦遇到暂时的挫折和失败,往往又会走入另一极端,灰心丧气、怯懦自卑、抑郁不振、甚至自暴自弃,评价别人时也常带片面性、情绪性和波动性。而且,他们对于周围人给予的评价非常敏感和关注,哪怕一句随便的评价,都会引起内心很大的情绪波动和应激反应,以致对自我评价发生动摇。这是青年心理发展的重要方面。
2.自我矛盾——自我统一 由于主观我与客观我的分离而产生了一系列矛盾。主观我不断分析现实自我,往往会发现现实的自我不完全符合理想的自我,而出现自我意识矛盾。理想我是指个人想要达到的完美的形象,是个人追求的目标,它引导个体实现理想中的个人自我。现实自我是个人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现实中自我的各种特征的认识。现实自我又称个人自我,主观性较强。大多数青年人步入社会前心中承载着无数的梦想,他们有抱负、有追求、有理想,成就动机强烈,他们为自己设定了一个美丽的“理想我”,对社会尤其是职业有理想化的设定。但当他们在面临严酷的社会竞争、复杂的人际关系,利益的角逐、现实与理想形成强烈反差,出现了“理想真空带”与“动力缓冲带”,对理想自我的渴望与对现实自我的不满构成了强烈的内心冲突。
当理想我与现实我发生冲突,如何建立起对自己的正确认识,使主观自我与客观自我达到应有统一,形成“自我同一性”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①积极改善现实的自我,使之逐步接近理想的自我;②降低理想自我的标准,并改善现实的自我,使两者趋近;③放弃理想自我的标准,放弃目标以“还原”本我。第三种情形当然是消极的,为我们所不提倡。因为这样可以抹杀自己的心理潜能,使之饱受终日无所用心,庸庸碌碌一辈子。
3.自我强化 在自我意识确立过程中,只有强者才能正确认识矛盾运动的统一。所以,自我强化是自我意识形成的最后阶段。到达这一阶段,才是真实的积极的统一,理想在现实中得到了实现,否定了虚拟的统一。中国体育界的“阳光女孩”,著名体操运动员桑兰曾在中国体操队享有“跳马冠军”的美誉,并获得过多项荣誉,但她却意外地在1998年第四届美国友好运动会的一次跳马练习中失手致颈髓损伤,几秒间由矫健身手变成了高位截瘫。曾经是运动场上的健将,一只灵动的小鹿,伤后每翻一次身、每挪一步都要依靠他人及器械帮助的巨大反差以及一次次残酷的康复训练,也曾让她有放弃的念头,但面对多舛的命运,新的人生境遇,最终桑兰没有低头,她艰难而又坚毅地开辟新的人生道路,在人生的另一个舞台,桑兰也在不断创造着自己的奇迹。2008年北京奥运会实现中国人的百年奥会梦想,而桑兰在“星空卫视”主持一档《桑兰2008》的体育节目,她把这一切都看作是自己“奥运冠军梦想”的延续。除了做主持还为香港以及内地20多家媒体写体育评述的专栏。2007年3月9日,桑兰与互联网结缘,她的全球个人官方网站上线,同时她也被聘为中国奥委会官网特约记者,始终坚持以自己的方式实现着自己的奥运梦想。所谓的自我意识的强化,就是要以一个强者的态度,认识客观事物,认识自己,认识自己和客观世界的关系。因此,我们不禁要问强化自我意识有什么方法可循?以下几种心理机制有助于自我意识的强化。
(1)内投射:有些青年人刚涉足于社会即担心他人会关注自己的成功与否,做事放不开手脚,生怕别人评头论足等而使自己心神不宁。这种情况心理学上称为内投射,就是把外界一些与自己不太相关的事与自己联系起来。当然“内投射”是双刃剑,如运用得当可以成为遵守组织纪律和道德规范的自我约束力。因此当我们遇到上述情况时应首先结合个人的具体心理特征,分析一下这样的思维模式是否合理,是否有利于他的成长。如果是,那么,便把这些“内投”到自己的理想自我中,变为自觉的自我而严格管束自己。
(2)反应形成:正确的反应形成,首先要能客观地评价自己。一个想认认真真地干一番事业的青年人,对自己必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而不必对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要左思右想地考虑别人会怎么评价,过多顾忌别人对自己有何看法。而应在认识自己的前提下,扬长避短,认准目标,抓紧时间努力完成每一项工作。
(3)合理化:合理化指对不合理的,不能接受的行为给以合理解释,让非理智的东西对自己或他人显得理智。《伊索寓言》“酸葡萄”中的故事广为人知:狐狸吃不到葡萄便说葡萄是酸的,没有什么好吃。心理学上以此为例,把个体在追求某一目标失败时为了冲淡自己内心的不安常将目标贬低说“不值得”追求聊以自慰,这一现象称为“酸葡萄”机制或“酸葡萄”效应。与其相反,有的人得不到葡萄,而自己只有柠檬,就说柠檬是甜的。这种不说自己达不到的目标或得不到的东西不好,却强调,凡是自己认定的较低的目标或自己有的东西都是好的,借此减轻内心的失落和痛苦的心理现象,被称为“甜柠檬”机制。“酸葡萄”与“甜柠檬”机制是心理学中合理化作用的典型表现。是指个人的行为不符合社会价值标准或未达到所追求的目标,为减少或免除因挫折而产生的焦虑,保持自尊,而对自己不合理的行为给予一种合理的解释,使自己能够接受现实。这在一些青年人身上也时有发生,如他的有些朋友经商赚了大笔钞票,有的同学则当了官。如果采用“无官一身轻,官大官小没完没了,钱多钱少都有烦恼”来慰藉自己就能解除无官和少钱的烦恼来达到内心的平衡。然而合理化的心理机制要运用得当,一是要排除好高骛远的思想,脚踏实地,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认定目标切实做好,即使遇到暂时的失败和困难,也要找出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并且以顽强的精神坚持不懈,把握机遇,而不是为自己的不作为寻找借口,也就是“合理化”要使用得合理才对。
(4)转移:转移可以将最直接的满足形式转换成某种替代的满足形式,个体对自己最渴望或最恨的人或事不能掌控时通常会将注意力转移到某一可以替代的人或事上。生活中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被人误解也在所难免。我们常常高呼理解万岁,理解万难。每个人只有端正对人对己的心态,通过个人与外在环境的不断整合,谋求丰富且多样的发展资源,才会真正品尝到每时每刻都别有滋味在心头的那份甜美。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培养自己真诚坦率、光明磊落的风格,培养正确的转移方法,也就是我们应该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问题”,必须学会接受自己和他人的弱点和局限性,从而建立强大的“自我”。
(5)升华:升华就是把有害的刺激转化成有意义的活动。它可通过有趣的游戏、运动和业余爱好来表达,也可以把阻碍、压力转化成前进的动力。我们所说的失败乃是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等就是升华的最好诠释,孔子写《春秋》则是升华的范例。升华是人们在适应环境过程中最有积极意义的,建设性的自我完善。人们在生活、学习、训练中遇到困难、挫折或是一些其他负性情绪,可根据当时的情形,力求探寻适合自己特点的积极向上的方式。
总的来说,无论你使用何种机制、方法强化自我意识,最根本的在于认识你自己。
(三)性心理——发展
所谓性心理,一般指对性的理解、体验和态度。青年性意识有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青春期正处于性的萌发到成熟的过程中。青春期机体内部猛然增加的性激素分泌的刺激所引起的性心理感受和性体验十分显著,它远远超过了性发育完全成熟之后的情况。所以有“青年性饥饿”之说。
人类的性行为不像动物那样单纯,而有其社会性特点,受到社会道德、法律、传统风俗的种种制约。生理的条件,社会的条件,使青年的性心理的发展历经三个阶段。
1.朦胧阶段 这一时期是指对性关系由无知到初步了解的过渡状态。由于生理上急剧变化,少男少女便产生明显的性焦虑、羞涩甚至对自身反感。他们对性的自我体验还很淡漠。但他们开始注意到男女之间的特殊关系,诸如男女的亲近、相爱、拥抱等。周围人谈起交朋友、谈恋爱往往引起他们的注意,但对此仅是一知半解,对爱的真谛了解相差甚远。正常情况下,朦胧期的少男少女是“疏远”的。偶尔看到男女同学说话握手,便起哄嘲弄,自己也由于怕被人嘲笑而不敢与异性接近。然而正是由于这种特异的性反感情绪,使他们对异性的接触产生好奇感,促使青年男女从性“疏远”变为性“亲近”。
2.接近阶段 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心理的进一步成熟,社会生活中有关的影响就越加深刻。在他们对性的关系有了基本的了解后,在异性之间就产生了彼此渴望接近的感情。他们开始注意显示自己和吸引异性。虽然他们的种种行为有时极不自然,但却是内在感情的流露。青年男子为抓住异性眼球,常常有意显示自己能力,说话、办事都要让异性觉得自己俨然是个男子汉,很有男人味。青年女性则往往开始注重打扮,说话语气也比较注意,倾听和观察男子的说话、表情和动作等。大胆的则做出“性”试探,像有意接近对方与之谈话,主动要求对方帮忙等,有的还会递上“小条子”向对方表示爱慕之情,这一过程称为爱情的萌发。
3.恋爱阶段 在少男少女对两性关系的体验有了显著的增强后,就萌发了恋爱心理。当他们开始对异性亲近、倾慕、试探、追求时,体味到了从未有过的新奇,这时初恋便翩翩而至了。初恋是情窦初开时第一次对异性的爱的体验,初恋期的青年具有迷醉、羞涩、疑惑、孤独、美化等基本心理特征。初恋是青春的激扬,爱的喷发。迷醉、羞涩、疑惑、孤独、美化等是初恋期青年的基本心理特征。在经历初恋阶段的体验后,无论是在性吸引、性试探、性意向都集中到某一个人身上,开始进行男女之间集中而专一的爱情阶段即钟情阶段。在这一阶段青年男女们不再左顾右盼,而希望有更多的时间与自己心仪的对象独处。他们对性吸引已经不再盲动与冒失,而懂得尽力使双方的关系得到家庭与社会的认同,并能真诚、慎重地与对方幽会。他们对性的认识不仅仅局限于单纯的两性关系,而发展至一种高级的精神生活境界,性心理的发展日趋成熟。在爱的伊甸园里,当世界观、社会价值认同、各自的追求一致,以及情感、个性、性格互相合拍吸引时,爱情会更加纯真,爱情之树才会经受住各种风风雨雨的历练展现勃勃生机,绽放出绚烂之花。
我国对性心理学的研究尚处起步阶段,从业人员较少,关于性心理健康对塑造健康的人格,以及对人们性行为的影响的重要性还鲜为人知,因此,青春期性教育开展得不尽如人意,有的也仅限于生理卫生知识的教育,很少涉及性心理问题。然而,处于青春期男女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发展的不平衡。诸如:生理与心理发展的不平衡、各种心理功能之间的以及主客观间发展的不平衡等。青春期男女由于生理发育迅速趋于成熟,但心理发展相对滞后,强大的生理能量没有得到心理的强有力的调控,就很容易产生“做得出、想不到”问题。他们的情绪发展处于“暴风骤雨”的状态,两极性、冲动性、周期性十分明显,而理智活动和意志活动的发展相对较慢。因此,这阶段青年男女常会“跟着感觉走”“随着情绪变”。可以说青春期的矛盾是众多并且相互交错的,处理不当不仅可影响青年健康性心理的形成,更有碍于性心理的成熟。因此探讨如何才能发展健康的性心理的问题不容回避,那么性心理如何才能健康地发展呢?
(1)学习性心理健康知识:很多人认为,只要了解生殖器官构造和相关的性知识,就可说性心理是健康的。可事实并非如此,性心理健康并不是单一指标,它的内容包括了充足的性知识、正确的性观念、端正的性态度、正确的性取向与性经验,以及适度的性想象。因此,性心理健康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贯穿于青春期的整个过程之中,受个性、家庭以及道德、社会习俗和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人的性心理的成熟有赖于性生理的成熟,而性生理的成熟并不意味着性心理的成熟。性心理成熟的标志是性行为的发生是以性爱作为基础,心灵与肉体、性爱与情爱的结合。因此,性心理的成熟与社会心理的成熟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我们的社会中,人的性行为不仅具有生物性,而且具有社会性和精神性。同什么样的人发生性关系以及在性行为中的表现,都反映出一个人的社会感、责任感和人格特征。性心理的成熟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两性间不断地调整适应,尤其是情感的不断升华,才能达到完美的境界。当前是个多元信息社会,各种性知识的读物、影视、录像良莠不齐,青年男女应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获得性健康知识的途径与内容,不要因为羞怯私自寻找或秘密地接触各种有关性的书刊,在遇到似懂非懂的内容时自己穷思竭虑地琢磨而不主动请教专业人士。在获得科学的性知识时,要培养自制力。自制力是良好的意志品质之一,它表现为能够用理智驾驭情感与欲望。进入青春期后会常有性萌动的体验,它是性本能的冲动,可以通过意志去调节这种本能冲动。同时还要培养符合社会规范的、高尚的道德情操,坚决自觉抵制性挑逗、低级庸俗和不健康的读物。
(2)培养正确的性观念:由于性生理的成熟而对性知识、生育现象有了探求的欲望和浓厚的兴趣,这是性心理发展的正常表现。咱们的老祖宗早就说过“食色,性也”,而德国大诗人歌德也曾说过“哪个男子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之类的话。但有些青年受封建意识的影响,把这种现象看成是羞耻、下流的行为,甚至是罪恶的,而影响了性心理的健康发展。有些青年则受“性解放”思想以及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性行为随意,性道德感缺失。这一切不仅不利于青年们的身体健康,也不利他们的道德和人格健康。当前,我国已进入艾滋病的流行期,幼稚而不负责任的婚前性行为,有可能使他们成为性病和艾滋病的受害者。因此应根据当代青年性心理发展特征和承受能力,加强适度的性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悄悄话信箱”、青春期知识问答、专题讲座、心理咨询、影像资料展播等形式的教育,舒解他们在性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压力。使他们对自己身体上、心理上发生的变化有充分而正确的了解,让他们悦纳“长大成人”的自己,并为此感到高兴与自豪,时刻保持一种健康的情绪和积极的心态,从而树立起正确的性观念。
(3)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恋爱观是青年对于爱情、婚姻及两性交往的价值观及用于指导行为的心理模式。正确的恋爱观应有其健康的爱情结构,它包括健康的性意向、恰当的价值定向、正确的道德观、感情和理智的统一等。健康的性意向:一指向异性,排斥同性恋、精神恋之类的性爱;二它又不是一种盲目的、无目标的性本能,并不是所有的异性都可以成为自己的钟情人,它排斥爱情中的杯水主义。健康的性意向在排斥中把青年们引入对意中人的选择。选择不同类型的爱情,实质上就是确定了不同的爱情价值定向。爱情有自然吸引和内在吸引之分。异性的外在形象出色总是具有较大的吸引力,这种自然吸引价值在你爱情价值中占多大比重?比重越大应该说爱情越不成熟。在内在价值吸引中你对对方的性格、人品、兴趣、志向、涵养等个体价值因素,还是对对方的家庭条件、住房状况、职业、地位等非个体价值更感趣,说明了你的爱情是不是更加纯洁。在不考虑一切非感情的因素时,爱情就达到了纯洁无瑕的境地。但在现实社会中,要求爱情一点不考虑外在形象、非个体价值也并不现实。但毕竟爱情是人所特有的感情,它的核心应该是人而不是附加的物质条件。爱情它是一种社会现象,受所处时代和环境的制约,这种制约要求相爱的双方遵守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也即在社会的承认和赞许下获取爱情的欢乐,因为正确的道德观是酿造出甜蜜爱情的保证。专一、诚实和非占有特性是当代社会道德规范条件下的爱情观。爱情是美好的,像花又像蜜。它需要感情、激情的浇灌来激发爱情的活力和魅力,但文明、高尚的爱情又经不起萌动的激情的任意奔涌,它离不开理智的呵护,在理智、感情与激情相互协调时,才能收获丰厚、甜美的爱情。
(4)主动咨询:青春期生理、心理均面临着巨大的变化,容易产生各种不适和困扰,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指导和咨询,不仅容易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干扰学习、生活、训练,也可能影响今后的婚姻幸福和家庭美满,甚至影响健全人格的形成。青春期性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性成熟带来的性困扰:有些青年人对于自身的变化过分关注或缺乏了解,而产生强烈的自我否定情绪,极度自卑,甚至厌恶自己,崇拜异性,幻想能够成为异性,严重的还可导致性变态——易性癖。此外还包括对自己的性幻想无法接受而自责以及由于采用不当手段对待性冲动所导致的心理困扰。②性敏感引发的强迫症状:青春期对性的问题十分敏感,对异性存有强烈的神秘感本是正常心理现象,但由于无法正确认知而导致心理平衡遭到破坏,内心产生强烈的压抑和躁动。对异性越关注就越自责,却又忍不住地要去关注,从而造成恶性循环,形成强迫症。③性无知导致的恐怖症:有些人在青少年时没有得到及时的性知识启蒙教育,对自己的性意识、性敏感采取压制的态度,甚至对自己的性成熟诚惶诚恐,产生强烈的恐怖感,例如“视线恐怖症”“异性交往恐怖症”等。④性心理畸形发展导致的性变态:目前比较普遍公认的性变态大致有以下几种:同性恋、异装癖、恋物癖、裸露癖、窥视癖及施虐狂和受虐狂等。上述这些问题,有些仅需由专业人员给予正确的有关性心理发展的知识指导即可得到疏解,有些辅以专业治疗手段就能解除。因此,对性心理健康或多或少存有疑问的年轻人,尽快摒弃羞怯心理,敞开心扉,积极主动地寻求帮助,使自己的性心理发展回到正常的轨道,早日尽情享受青春释放带来的快乐。
(四)情绪波动性——增强
在青年人的生活中,常常更容易产生着各种各样的情绪。是欢乐?烦恼?生气?担心?害怕?难过?失望?……有的青年人一早起来,也许可能看到阳光普照而心情愉快,也可能因为细雨绵绵而情绪低落;谈恋爱时心花怒放,失恋时又垂头丧气;面对挑衅引起激动或愤怒;遭遇危急可能引起震惊或恐惧……青年人的情绪变化可远不止七十二变,常常起起落落、波澜起伏。
情绪随着个体的发展逐渐分化。新生儿对刺激产生笼统的、未分化的兴奋。孩提时代逐渐分化为愉快与不愉快,尔后,从不愉快分化出恐惧、愤怒和嫉妒,从愉快分化出高兴、得意等情绪。儿童的情绪强烈但持续时间短暂,呈爆发性,无论刺激强弱迅即达到完全兴奋状态。儿童情绪的反应正如所谓的孩儿脸六月天,说变就变,真的是来得快去得也快。成年人的情绪,随着社会阅历丰富、见识增长对情绪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力增强,那种狂热反应并不多见,他们的情绪在一定的心境下可以持续比较长的时间。青年正处在儿童和中年之间的中间阶段。青年人的情绪和情感虽还缺乏成年人的理智,但已趋向成熟和稳定。其主要特征有①热情、奔放、容易激动:青年人富于热情,伤感易被激发,行动迅速,表现为奔放、果断。但由于生理和自我意识上的急剧变化,有时青年的情绪、情感容易过于激动。②情感的内容越发丰富、深刻:少年学生虽然已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同志感和友谊感等高级社会性情感,但还显得肤浅、狭隘,如易把友谊局限在哥们义气这样的小范围内。到了青年期,由于智力和高级社会需要的不断增长,青年形成许多具有明确道德意识的社会性情感,如集体荣誉感、社会责任感、义务感、正义感和民族自豪感等,其深刻性和持久性明显高于少年期的水平。③对情感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能力提高,情感逐渐稳定:这一方面表现在青年情感持续的时间延长,情感不再像儿童那样容易转换,受外部情境的影响减少。另一方面表现在青年的情感类型正从外倾型向内隐形过渡,他们能根据条件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支配和控制自己的情感,表现出外部表情与内心体验的不一致。
青年期情绪活动加强与当时的生理与心理的发展有密切关系,处于第二生长高峰期的青年,情绪活动加强我们是可以理解的。喜怒哀乐,谁人没有?不是曾有人说,没有人的感情就没有对真理的追求吗?对青年人血气方刚,情绪激昂要一分为二,客观评述,不能以一概全。初涉人世的青年,碰到对自己、对集体、对人民、对国家有特别意义的事情喷发热情,碰到有损国格、人格的消息激起满腔怒火,对不讲公德的人和事表示气愤,对自己所犯的错悔恨不已之类,这些激情都是有必要的。但在日常生活中,不问场合,不顾对象,不看时间对一些琐碎小事随意发脾气,而且一旦发作便把持不住,那可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甚至酿成恶果而一失足成千古恨。
(五)意志发展——全面
什么是意志?心理学认为意志是人在完成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时,所进行的选择、决定和执行的心理过程。人的意志是在实践活动中发展的,是教育和环境影响的结果。它能够促使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将需要、动机转化为行动,通过对行动的支配和调节,一方面促发人去积极行动以执行所确定的目的,另一方面制止人的某种行动即不符合预定目的的行动,从而实现所确定的目的。促发和制止这两个方面在实现目的的活动过程中达到有机的统一,使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行动在克服各种外部的或内部的困难中得以持之以恒,从而显示出一个人的意志力量。青年的意志品质处于发展过程之中,在客观环境和主体努力的双重作用下,从不成熟逐渐走向成熟。人的意志水平有明显的个体差异,但总的来看有下述发展趋势和特点。
1.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 与少年、儿童不一样,青年在遇到困难时,往往乐于独自钻研,不轻易求助于他人,表现出良好的主动性;同时青年的意志精力不再依靠外力的督促和管理,自觉性日益增强。进入青年期以后,他们开始摆脱对父母和成人的依赖,独立思考和处理个人面临的各种问题。他们会不断地设想未来,思考现在的行动和未来的关系,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而鞭策自己的行动,开始意识到现在行为对实现目标的重要意义,而且这些目标是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后确定的,因而能积极主动地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奋斗,行为的主动性明显加强。
2.行动的果断性增强 由于认识能力的发展和逐渐成熟,青年面对充满矛盾的问题时,能够按照一定的观点、原则、经验比较迅速地辨明是非,做出决定并执行决定。与少年相比,青年的轻率和优柔寡断都相对减少,动机斗争过程也逐渐内隐、快捷。
3.自制力增强 与情绪、情感稳定性的发展相一致,青年控制和支配自己行为的能力也比少年增强。此时,他们能使自己的行为服从于原定的目的和计划,能较好地调节自己的激情。行动的理智性比较强,当然有时也表现出冲动。
4.富于坚持精神 由于神经系统功能尤其是内抑制功能的发达以及动机的深刻性和目的水平的提高,青年人在面对困难时表现出比少年时期更强的坚持性。他们勇于求成,凡事不肯轻易服输,即便受挫,亦不灰心。
5.逐渐切合实际 青年人尚未深入社会,对现实生活了解甚少,许多事物都由其主观勾画,想法容易脱离实际。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对社会生活的逐渐深入,他们不再那么把一切事物都想得过于完美,他们的思想逐渐走向实际。但从空想到实际需要一个发展过程,一般到青年晚期才会逐渐成熟起来。
意志力是人格中的重要组成因素,对人的一生有着重大影响。人们要获得成功必须要有意志力作保证。早在2 400多年前孟子就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段话,生动地说明了意志力的重要性。美国斯坦福大学著名心理学家推蒙在《天才的发生学研究》一书中指出“在最成功和最不成功的人之间差别最大的四种品质是:取得最后成果的坚持力、为客观目标不断积累成果的能力、自信心和克服自卑的能力”。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学生的学习光靠智力不行,光有学习的热情也不够,还得有坚持到底的意志,才能克服大的困难,使学习取得成功。可见,良好的意志品质对于成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工农红军的两万五千里长征令世人为之赞叹;中国女排17年后重温冠军梦,成为中国青年坚强意志的楷模。贝多芬,这位19世纪最伟大的双耳失聪的音乐家,凭借顽强的毅力扼住了命运的咽喉,为世人留下了《英雄交响曲》《田园交响曲》《献给爱丽丝》等不朽名篇。今天我国正处在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国民经济的高速持续发展,国强民富的目标需要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需要强大的综合国力,需要新一代青年人的创造性劳动。然而,这一切不仅需要青年人具有火热的感情,还要不断锻造坚强的意志、勇敢顽强的精神。我们知道,意志品质的各个方面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培养意志品质就是要使青年人发扬积极因素,自觉克服消极影响,在任何条件下克服生活和事业上的一切困难,坚定目标持之以恒攻坚克难把自己打造成为意志坚强、目标明确、行动果断、人格健全的优秀人才。
(六)交往需求增加
青年期是成长的转折点,能力和身体功能都已趋向成熟,呈现出对人际交往、友情的特殊需求。一方面他们思想极其活跃,另一方面,由于从家门、学校到社会,从普通学生到职场而要面对社会环境和社会角色的变化,需要重新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通过人际交往寻求志同道合的朋友,寻求友谊带来的温暖、鼓舞和力量。
客观地说,青年的人际交往同任何层次的人一样,也被罩着一张复杂的“关系网”。这里所说的“关系网”,并不具有贬义色彩,描述的只是有经纬之分、主次之别的人际关系。我们把主要的称之为“纲”,次要的称之为“线”。构成这张“关系网”的“纲”,也就是对青年人成长影响最大的关系。主要是与父母的关系、与上下级的关系、同事和同乡之间的关系。这种人际关系主要是在学习、生活、工作的基础上形成的。即使同父母的关系,虽然是血缘关系,但在这一时期也有了新的内容、新的特色。从某种意义上说,年轻人同父母的关系,也是建立在学习的基础上的,这一阶段青年的人际关系有其自身特点。①与父母的关系:子女和父母感情的不平衡。子女们初出家门,有的甚至是首次离家在完全陌生的环境,这时儿女所在城市的天气、治安、物价、交通、习俗等都将时刻牵动着父母。而子女们则由于身处新环境,学习、训练、各种新的人际关系、职场的各项规章等使他们与父母的交流骤然减少,与家庭的离心倾向明显。②上下级的关系:多为服从性交往。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岗位竞争形成的必然规律。③与同事和同乡之间的关系:这是远离家乡求职青年人人际交往的重要内容。同事间由于生活、工作、职业化管理等朝夕相处在一起,他们的交往对象基本固定,因此,同事关系就成为了主流的人际关系。同事、同乡间则由于一些共同的生活经历,风俗习惯,在感情上更容易沟通交流,可以建立起更为亲密的人际交往群体。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了解一个人最重要、最有效的办法是看一个人的心术,看他的眼神;看一个人的胸怀,看他的竞争方式;看一个人的底牌,看他的身边朋友。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要想获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学会为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人际环境。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已经证实,人际交往具有①心理平衡;②优化学习;③角色调适等功能。因此在人际交往时应把握交往艺术,掌握各种技巧。成功的人际交往是一种智慧和能力。人人都希望能被他人接纳、承认和重视。这是因为人人有爱和被爱的归属感。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不知该怎样去交往或交往失败后,人们往往变得性格孤僻、少言寡语,对人际关系敏感,对人有敌意,有偏执、多疑、自闭倾向,甚至感到无助、绝望。这一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就可能转化为严重的心理障碍。日常生活中也观察到人际交往受挫的人往往不爱参加集体活动,遇事表现得烦躁、偏执,甚至以“边缘人”的心态对待生活。一位哲人说过:没有交际能力的人,就像陆地上的船,永远不能驶入人生的海洋。人们学习知识,踏上社会,了解自我,获得成绩和爱情,都是在人际交往中发生的。没有与他人的交往,人类就无法生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市场经济大潮滚滚而来,各种机遇和挑战也纷至沓来,面对这种激烈的竞争和日益增大的社会心理压力,人们就更需要注重人际交往。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论友谊》中写道:“如果一个人有心事却无法向朋友诉说,那么他必然成为操作自己身心的人。”因此,加强和拓展人际关系是适应现代社会的基础。
青年期成长的各种因素并非孤立存在,它们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影响青年心理发展的各种矛盾。这些矛盾集中反映了青年发育过程中的心理特点,把握好青年心理发展的规律特点,引导青年人心理逐渐走向成熟,将有助于青年的成长成才和社会和谐。
二、青年期心理成熟的标志和途径
少年期是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可塑性大,稳定性低。进入青年期,青年的个性虽然还有受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发展变化的可能,但在青年期的生活历程中,逐渐变得老练稳重,成年期则心理相对稳定,谓之心理成熟。
“心理成熟”一词是人们常用的口头语,但心理学中却没有这个专业术语。生理学中有“成熟”这一概念,是指人的生理成熟,其定义是:个体在生理方面的发育、成长及完善的过程。然而我们认为,个体是由生理及心理两大方面组成的,因而成熟应包括生理成熟及心理成熟两个方面。而且心理成熟在个体心理发展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培养人及教育人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研究认识这一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心理成熟的定义
那么怎样才能认定这位青年人的心理成熟与否,要界定心理成熟这一概念,需要搞清下列问题。其一,“心理成熟”与“心理幼稚”是相对的两个概念。心理幼稚主要是儿童的心理特点,而心理成熟则是成年人应具备的一种心理素质。其二,心理成熟属于心理发展的范畴,包括心理成熟的发展过程及发展水平两个方面。我们知道,个体心理不是在短期内由幼稚转变为成熟的,而是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中有着不同的心理成熟水平,而在同一年龄阶段的不同个体之间也存在着不同的心理成熟水平。这种差异性是构成年人们之间的个性差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分析人、理解人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三,心理成熟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它是个体不断内化社会文化、形成社会对个体所要求的生存能力及心理素质,从而适应社会文化准则及社会生活方式,这是个体社会化的内容之一。个体的心理成熟水平,最终取决于其社会化的程度。
由此,我们可将心理成熟定义为:心理成熟是个体逐渐内化其社会经验,从而形成从事成年人生活所应具备的心理素质的过程。
(二)心理成熟的内在基础
心理成熟是在一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个基础包括生理成熟与独立性两个方面。
生理成熟是心理成熟的物质基础。心理成熟是对成年人心理素质的要求之一,而生理成熟则是一个人进入成年的先决条件,没有生理成熟便不可能达到心理成熟。但心理成熟并不是与生理成熟同步的,一个人在其生理成熟之后还需进一步经过社会生活实践、丰富社会经验并锻炼心理素质才能达到心理成熟。
独立性是心理成熟的基础。独立性包括独立意识及独立生活能力两大部分。独立意识包括①独立认识:如独立思维能力以及独立见解,即遇事有主见,而不是人云亦云。②独立情感:指自己的好恶爱憎主要是发自自己内心的,而不是受他人影响形成的。③独立意志:首先是指有独立的意向,不愿依赖他人。其次是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生活中的选择、决策,而不是盲从他人的意志。独立生活能力则包括①照料自己的能力:如会从事日常家务以及处理生活中的各种常见问题等。②养活自己的能力:主要是能够从事某种社会职业,获取经济收入并以此谋生的能力。
儿童由于不具备上述独立意识及独立生活能力,必须依靠成年人的照料、保护和抚养,因而形成了对成年人深深的依赖性。儿童的幼稚心理是与其依赖心理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与此相反,成年人必须过独立生活,即自己照顾、保护并养活自己,这就要求成年人的心理特点必须以独立性为基础。成年人的心理成熟又是与其独立性相辅相成的,一方面一个人必须先具备一定的独立性,并且进一步在独立的生活中锻炼自己,心理才能逐步成熟起来;另一方面,心理成熟又为一个人从事独立生活提供了内在条件,即良好的心理素质。一个心理幼稚的人是难以适应成年人的独立生活的。
(三)心理成熟过程
个体心理并不是在短期内一下子由幼稚变为成熟的。心理成熟过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既有渐进又有飞跃的长期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有着明显的阶段性,可分为幼稚期、过渡期、成熟期。这三个阶段的更替,演示了一个人从幼稚走向成熟,同时由儿童变为成年人的人生历程,同时体现了个体心理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1.幼稚期 幼稚期是指从出生到十一二岁这一阶段,相当于一个人的儿童时期。这一阶段心理发展处于幼稚水平,其根源是:其一,生理成熟水平尚低,特别是脑发育尚不完善,加之缺乏社会生活经验,使之认识能力不足,如看待问题过于简单化与理想化,并带有绝对化与极端化倾向。其二,是依赖性过强,儿童由于缺乏独立生存能力,必须依赖成年人的照料、保护及养育才能生存,因此养成了对成年人在心理上深深的依赖性。这种依赖式生活,使他们在认识、情感、意志等方面缺乏应有的锻炼,因而导致了心理上的幼稚性。
但是,在整个儿童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成熟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生活中的初步锻炼,儿童的依赖性会逐渐减轻、独立性逐渐增强,因而其幼稚心理也会在程度上减弱,这便是心理成熟的契机。
2.过渡期 过渡期是指从12-25岁这一阶段,相当于一个人的少年及青年期。其中核心是青春期(12-19岁)。青春期是一个人在生理上全面成熟的时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身高及体能迅速增长,最终接近成年人;性功能从开始发育并最终成熟;大脑发育完善化。生理上的全面成熟使一个人在青春期结束时便具备了成年人的生理素质,为进入成年生活奠定了基础。生理的成熟又会引起个体的一系列心理上的剧烈变化。一是认识能力迅速提高,已经能够比较客观,辩证地看待问题,但是由于社会经验尚不足,因此这一阶段的人在认识方面仍有较重的理想化色彩,还不够现实。二是情绪情感日益丰富、强烈、深刻,但还不够稳定,特别是情绪易波动。三是意志的自觉性、目的性及自制力都有很大增强,但坚韧性尚不足。四是自我意识发生了质的飞跃,特别是“成年人感”及独立意识的产生,使之有了强烈的独立欲望,这促进他们积极从事各种生存能力的锻炼,从而使其独立性迅速发展,但是由于独立生活的能力还不强,所以仍保留着较重的依赖性。此外自我评价还不够准确,也不够稳定。
总之青春期是一个人在心理上处于依赖性与独立性、幼稚性与成熟性相互交织、从而形成双方尖锐矛盾的时期。矛盾斗争的结果,是独立性逐渐战胜依赖性,心理成熟逐渐替代心理幼稚,从而逐渐形成成年人的心理素质。因此,可以说,青春期是一个人由依赖走向独立、由心理幼稚走向心理成熟。从而由“孩子”走向成年人的人生转折期。
青春期结束后到25岁左右这几年,是成年人生活的准备阶段,是一个人开始进入恋爱、婚姻并参加社会工作的阶段,其心理成熟水平已接近成年人。
3.成熟期 成熟期指25岁左右直到终生这一阶段,相当于一个人的成年期。以参加社会工作和结婚为标志,一个人便正式跨入了成年人生活。成年人的生活不仅是自立生活,即自己照料、养活自己,而且还要承担对老年人及孩子的义务以及承担社会角色的职责,因此作为一个成年人就比儿童及青少年时期所承受的生活压力要重得多。这种生活一方面要求成年人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主要是心理上的成熟。另一方面这种生活也对心理成熟有着极强的锻炼作用。因此,一个人进入成年人生活后,在生活的磨炼下心理上会最终成熟起来,同时成熟水平也会随着年龄及社会阅历的增长而不断提高。因此,整个成熟期还可以再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初步成熟期,一般在25-35岁;二是高度成熟期,35岁以后。
当然以上观点仅仅是针对一般情况而言的,在现实生活中,还有一小部分人的心理成熟水平并不与年龄呈正比,进入成年后心理仍比较幼稚或处于半成熟半幼稚状态,原因在于儿童及青少年时代没有培养应有的独立性,从而进入成年后不能适应成年人的自立生活,仍然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他人而生存,其心理也不会完全成熟起来,这类人如果能够及早觉悟,积极在成年人生活中锻炼自己的独立性,努力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仍然可以在一个较常人晚一些的时间内成熟起来。但若继续存有某种形式的依赖性,则可能终生停留在幼稚心理之中。当然,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事物,一个人也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的成熟,在许多成年人身上也可看到一些“童心”的影子,但只要这种“童心”不占主导地位,保留在某些局部活动领域(如生活小事或娱乐之中)以及较轻的程度,而以成熟心理占主导地位,我们仍可以将其视为一个心理成熟的人。
(四)心理成熟的标准
心理成熟与心理幼稚之间并没有一个截然的分界线,只是一个相对概念,因此心理成熟的标准也具有一定的相对性。
1.认识成熟 主要表现在认识问题比较客观、现实,同时能辩证地、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与此相反,用天真烂漫、主观幻想或者绝对化的眼光看问题则是儿童幼稚心理的典型特点之一。
2.情绪和情感成熟 首先在情绪方面,情绪比较稳定并有一定的情绪自控能力。其次在情感方面能够与他人建立相互的且较深刻稳定的情感关系。如亲情、友情及爱情。与此相反,情绪容易波动且难以自制,情感不深刻也不稳定且带有较重的自我中心主义则是儿童幼稚心理的特点。自我中心主义是幼稚心理的又一典型特点,主要表现为只希望别人给予自己更多的情和爱,而自己给予别人的情爱很少,或者表现为只要求别人为自己着想,迎合自己的愿望,而自己不能或很少为别人着想,不迎合别人的愿望。
3.意志成熟 首先应具备应付一般生活所必需的意志力,如对生活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生活的信心与勇气、一定的自制力等。其次是对生活的责任心。一方面是能承担对他人的责任与义务;另一方面是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任。与此相反,儿童的幼稚心理则表现为意志过于脆弱,自制力差,既不能承担对他人的责任和义务,也不能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例如,幼儿总是将自己过失归于他人或外界事物,即所谓“自己摔倒了怨凳子”,这是幼稚心理的又一典型特点。
4.自我意识成熟 主要表现为自我评价的成熟,即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符合自己的真实情况,既不过高,也不过低,而且自我评价比较稳定。与此相反,在成绩面前过高评价自己,而一旦遇到失败与挫折又走向另一极端,过于自卑,自暴自弃,自我评价总是不稳定,不能客观地认识和把握自己,也是心理不够成熟的表现。
国内有调查显示,1/3的中国城市青年希望能出人头地或出成绩,但调查显示,劳动积极性、参与感、挫折承受力等一系列与成功密切相关的心理和精神素质水平都偏低,心理的成熟和适应力不能跟上生理的发育。
对于青春期心理成熟程度,美国心理学家赫威斯特列举了10项发展任务,青年人可以视为自我心理成熟的标准,也可以作为教育与行为目标。具体内容为:
(1)能在日常生活中与同龄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应包括同性朋友和异性朋友在内。
(2)在行为上能够扮演适当的性别角色。
(3)接纳自己的身体和容貌,不过分炫耀自己的优点,也不过分掩饰自己的缺点。
(4)情绪表达渐趋成熟独立,凡事不再依赖父母或其他成年人的支持和保护。
(5)有经济独立的信心。
(6)能够选择适合自己能力和兴趣的职业,能奋发努力,为取得该种职业而准备。
(7)认真考虑选择婚姻对象,并开始考虑准备成家过独立的家庭生活。
(8)在知识、观念等方面,都能达到作为一个公民所需要的标准。
(9)乐于参加社会活动,也能在社会活动中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10)在个人的行为导向上,能建立起自己的道德标准。
(五)心理成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心理成熟与心理健康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了解两者的区别,可以避免理论上的混乱;了解两者的联系则可以加深我们对心理成熟的重要性的认识,因此下面就此问题分别加以了阐述。
心理成熟与心理健康的区别:①心理成熟仅仅是对成年人心理素质的要求,而心理健康则没有年龄限制。例如,儿童的心理是幼稚的,但心理幼稚对儿童而言则是正常的,只要儿童的心理处于正常发展的状况,他们的心理就属于健康的。②即使在成年人身上,心理成熟与心理健康也不是完全重叠的,它们仍有一定区别,心理成熟是对成年人心理素质的起码要求,而心理健康则是更高层次的要求。例如对成年人心理健康的要求有:正常的人际关系,乐观而积极的生活态度,行为方式的一贯与统一,自我肯定与自我实现等,这些都是比心理成熟更高的标准。
心理成熟与心理健康的联系:①在成年人身上,心理成熟是心理健康的基础之一,一个心理不成熟的人,由于不能很好地适应成年人的社会生活,同时心理承受能力又差,必然会导致一些心理障碍,如在一般的生活压力面前便会出现过多的焦虑、烦恼、紧张感等心理失衡反应,这本身就属于心理健康水平不高的表现。如果这种状况持续较长时间还可能导致较大的心理问题。而一个心理成熟的人,即使有较大的生活压力,也会由于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自我调节能力而使自己保持心理上的相对平衡。由于心理成熟是成年人心理健康的基础。因此前面所述心理成熟的标准与心理健康的一些基础性的标准是重叠的,例如,情绪比较稳定,消极情绪波动较少而且容易恢复,客观地认识和把握现实,能够承担生活中各种角色的责任和义务等,它们既是心理成熟的标准,也是心理健康的基础性标准。②对儿童及青少年而言,虽然其心理尚未达到成熟,但作为心理成熟基础之一的独立性,必须与年龄阶段相适应地发展,幼稚心理逐渐减轻,这同样是他们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之一,有依赖性及幼稚心理过重,与其年龄不相适宜,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之一。
总而言之,心理成熟过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既有渐进又有飞跃的长期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有着明显的阶段性,可分为幼稚期、过渡期、成熟期。这三个阶段的更替,演示了一个人从幼稚走向成熟,同时由儿童变为成年人的人生历程,同时体现了个体心理发展的内在规律性。一个人走向成熟并非一朝一夕、一帆风顺。泰戈尔说,除了通过黑夜的道路,无以到达光明。通往成熟的道路,没有终点,只有行程。成熟是相对的,而幼稚才是绝对的,成熟不是不犯错误,而是能真正从错误中吸取教训。
成熟不是手中的酒杯夹在手指中的香烟,更不是小资情调的“淡淡忧郁”和自我伤感。刻意表现的成熟是幼稚,没有境界和不深刻的。成熟无需要表现也无意于表现。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甚至生活的沧桑也并不能确保一个人的成熟。成熟需要一个健康和自由的社会环境,需要个人独立的思考与自我反省,真正的成熟是理性、智慧、纯真与道德的统一。
(六)心理成熟的途径
我们对“条条大路通罗马”的道理并不陌生,同样走向成熟的途径也各不相同。每个青年都有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在走向成熟道路上可根据自身特点进行探究,就心理成熟的共性来说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条。
1.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 这对青年人的心理成熟至关重要。现代运动心理学研究表明,体育运动不仅大量消耗体能也大量消耗心理能量。在竞赛中,心理素质好坏对比赛胜负影响甚大。尤其在重大国际比赛中,运动员身体素质与技术水平差距越来越小,运动员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就更显得重要。有人甚至认为,运动员比赛的成功,30%归于对临阵不慌,敢打敢拼,不为一时失利而泄气,也不为一时胜利而大意,保持心理的稳定性,自我暗示、自我控制和准确的空间感、时间感,思维敏捷性、灵活性等心理品质。年轻人的学习、生活、肩负的责任等更是需要培养坚定的、顽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乐观的人生态度,勤奋钻研的学习精神和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在接受人生的考验中磨炼出豁达、潇洒的开朗性格,对挫折不气馁,吃苦耐劳、甘于寂寞、坚毅顽强、乐于奉献、爱于施善的良好个性心理品质。
2.提升审美、鉴别能力 具有较高的审美、鉴赏、辨别能力,对青年人心理成熟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触类旁通这个词在某个层面告诉我们,各门类的艺术间、艺术与科学以及文学、各技艺间是相通的。具备一方面的审美鉴赏能力,有助于其他方面或领域的工作,有助于人的成长与全面发展,更有助于陶冶人的情操。柏拉图曾说,艺术美有着良好的教育作用。我们听到美的音乐、看的美的景象,心情总会变得更加灿烂,同时也会把这种快乐传达给他人,使我们的心灵得到滋养,灵魂得到净化,使自己的心理日趋健康。
3.增强才学 才能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而获得的技能的记度发展。增强才干方面主要有两点:一“学会独立思考”,二“扩大知识面”。思维是一种主观心智活动,人云亦云者就是不会独立思考的人。然而青年人心理成熟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独立思考,养成正确判断、科学推理、周密思考的习惯。一个心理健康的青年人,应该的是一个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爱因斯坦曾指出:“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某一学科的基础理论,并学会了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其培训内容的人来,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同样,善于独立思考的人,有助于对各种刺激做出适度反应,处世待人恰如其分。同时,作为一个青年人,涉猎各方面的知识,可以提供广阔的思路,调整自己对现实的期待和态度,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这也有助于青年的心理成熟。我们所说的学,就是学识,是各种门类的知识。非学无以广才,非学无以明识,非学无以立德。在青年人的心理成熟过程中,知识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知识的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就青年人的心理成熟来说,它主要表现为在建立知识结构时,实行灵活的求知动态调节。合理、高效的知识结构,有助于把青年人的起跑线延伸到任何空间、任何地点。但合理、高效的知识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发展的。环境在不断地变化,人要想适应环境,必须注重知识结构的调节。21世纪是信息时代,对青年人在收集知识、选择知识、加工知识、利用知识的能力;分析、归纳、综合、表达能力;创新能力上也有更高的要求。
4.强健体魄 生理健康是一切之根本,同样也是心理成熟的载体,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密切相关。健康的体魄在青年人的心理成熟过程中,起着基础与关键的作用。从生理、心理学的角度看,一个缺乏活力、委靡不振的人,往往是软弱而意志不坚的人。大家也知道,通过锻炼不仅可以强壮身体,同时也可磨炼人的意志,使人更加顽强,对战胜困难挫折更具有力量和信心,还可以通过共同训练时的相互配合协调,稳定情绪,调节压力,促进沟通和人际交往。
李大钊说:“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年轻者要迎接这美好的时刻迈向光明的未来,心理健康、心智成熟是一个重要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