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品格教育要从小抓起,丝毫不能放松

品格教育要从小抓起,丝毫不能放松

时间:2023-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孩子小,模仿性强,他受了熏染,立即化做行动,这真符合陶行知历来倡导的“自觉性的启发”、“行动的教育”。破坏孩子道德上的进步的往往是父母对孩子的溺爱,使他们的不适当的行为愈演愈烈,最终葬送孩子。

六、品格教育要从小抓起,丝毫不能放松

赫尔巴特(1776—1841)最早提出“全部教育应围绕着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培养完善的人这一根本问题进行,”明确提出了“德育,教育的唯一整体”的命题。德育是教育上一个永恒的命题。

陶行知提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Ⅳ,522)“我对于儿童的培养,不只是文字技术的训练,主要的任务还是在培植他们得到正确的人生观念与态度。”(Ⅲ,620)“六岁以前为人格陶冶最紧要之时期。”(Ⅷ,206)“人格教育端赖六岁以前之培养。凡人生之态度、习惯、倾向,皆可在幼稚时代立一适当基础。吾国人漠视幼稚时代之重要,学校教育耗费精神,纠正幼稚时代已成之不良态度、习惯、倾向,可谓事倍功半。放任者,听其滋长蔓延,不加纠正,更不堪问矣。”(Ⅷ,256)这里还要着重说明陶师所说的“凡人生之态度、习惯、倾向,皆可在幼稚时代立一适当基础。”这“适当”二字是有双重的含义的:一是说孩子的人格教育是启蒙性的,不能以成人的标准来衡量;二是让孩子初步把握主要的一些行为准则,如要爱劳动,自己的事自己做;关心周围的人,不能只为自己,特别是克制能力要逐渐的培养起来,等等。

对于孩子的道德教育要熏染多于说教,如果仅仅靠说教,或靠训斥、谩骂,往往成效甚微。孩子小,模仿性强,他受了熏染,立即化做行动,这真符合陶行知历来倡导的“自觉性的启发”、“行动的教育”。生活教育里,它的教育原则是教学做合一,不尚空谈,教的学的做的要统一起来,要让孩子在做中学习做人、关怀他人,学会自己劳动,不依靠他人而能自立,爱惜财物不浪费;从点滴做起,常抓不懈,习惯成自然,逐渐养成他们的态度、习惯和倾向。

陶行知先生临终前(大约是1946年7月)写的《生活教育提纲》里有一段话说:“从轻视儿童到信仰儿童。从前的儿童,是大人的附属品、玩物、私有财产,一切没有儿童的地位,现在要信仰儿童有能力,是一个小思想家、小创造家、小建设家、只要因势利导,他们——儿童个个是思想自由的天使、创造的天使、建设的天使!”(Ⅺ,815)这就是说,当孩子开始直立起来,能在地面行走开始,他已经转换了角色,逐渐地要成为一个小思想家、小创造家、小建设家,开始忙忙碌碌了,做父母的便要顺着其天性因势利导,让他们个个成为思想自由的天使、创造的天使、建设的天使,让他们有所做、有所乐,教育就在其中,实在是一种最好的素质教育了。道德、人格、品行不是抽象的,它是用行为来衡量的。陶行知说:“道德两字,只有是与不是的问题”,“道德是人在社会上最适当的行为。所以适当的是道德,不适当的不是道德。”(Ⅺ,286)因此,对于孩子的教育,就要让他在实际生活中反复体会这适当与不适当,从而养成适当的干、不适当的不干的克制能力。在行动中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陶行知说:“我们培植儿童的时候,若拘束太过,则儿童形容枯槁;如果让他跑、让他跳,让他玩耍,他就能长得活泼有精神,身体如此,道德上的经验又何尝不然。我们德育上的发展,全靠着遇了困难问题的时候,有自己解决的机会。”(Ⅰ,32)对于小孩子来说,要让他们在成人的谆谆善诱下反复的去体验和克服种种困难。

大多数父母都侧重在孩子的智力发展、或技能的训练上,而对孩子的品德不明白如何去抓,大多是由于认为道德问题太抽象,或者认为孩子小等大了再说,因而忽视了孩子的品德教育。等孩子长大了,习惯成了自然,就难改了。破坏孩子道德上的进步的往往是父母对孩子的溺爱,使他们的不适当的行为愈演愈烈,最终葬送孩子。所以,孩子不管他有多大天才,如何聪明过人,都要把孩子的品德教育放在首位,千万不容忽视。只要父母有这个警惕,就能把握孩子的前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