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德与道德标准
什么是道德?陶行知说:“道德二字,只有是与不是的问题,不能有新与旧的问题。道德是人在社会上最适当的行为,所以适当的是道德,不适当的不是道德。……从古到今,社会不断的变化,道德也不断的迁移”。(Ⅺ,286)道德以人的行为为表现,所以只有用人的行为来衡量。人是社会群体中的一员,社会和个人是相辅相成,不是各自存在的,所以如何可称道德,即在权衡这为人为己两方面而定夺最适宜之一点之所在。
每一个时代各有衡量道德的标准。这个标准,在专制时代、民主时代,各不相同。总之,社会在不断的进化,道德的标准也随之而演进。在20世纪30年代,陶行知提出“量是非的尺与斗”;“(一)公者是;不公者非。增进大众福利者是;损害大众福利者非。大众福利与小集团福利冲突时,拥护大众福利者是;拥护小集团福利者非。(二)真者是,不真者非。(三)推动时代前进者是;阻碍时代前进者非。”(Ⅱ,213)这是一个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客观的是非标准,也是衡量道德行为的标准。这个是非标准,在今天仍然适用。这三条标准也是生活教育下做人的是非衡量标准。生活教育是为大众谋求解放和福利的教育,不是只谋小众的解放和福利而是谋求大众的解放和创造均富的社会;生活教育倡导,培养“真、善、美”的活人。造就“追求真理做真人”,不培养假人。在陶行知创办的晓庄师范、育才学校、山海工学团、重庆社会大学里,从未发现过有哪个学生去当了汉奸或叛徒。所以,陶行知说:“道德是做人的根本。”(Ⅳ,522)这样的人只有在生活教育下才能造就成功。这是教育的一条毋庸置疑的客观规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