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陶师对教师和师范生的几点希望
(一)对于教师的希望
1.如何使师生关系密切
陶师批评说:“现在大多数教员,对于学校,总带着一个客体观念,似乎事事都没有切已利害。”(Ⅰ,324)造成这个原因之一,是迫于生计,教师在他校兼课多,因此说教授等于贩卖。这种具有“贩卖性质”的教授,说不敷衍塞责便是自欺欺人之谈了。在这种情况下,还有什么“学生个性的研究”等问题。这样,直接受害的是学生,间接受害的是教育的前途。
2.如何使各科联络贯通
陶师认为:“各科都有互为辅助的能力,要是任他各不相关,那实际也是空谈了。”陶师倡导实验研究,“定一个标准,大家的向心力,都是依着这标准去的。教授程序有钩接的方法,那么到了实验的时候,不单是可以得其所以然,且能特别发生若干新思想、若干新意味。”(Ⅰ,325)
在学校设分科教学,目的在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但不能忘掉共同的目标,不只要有学科的系统知识,还应注意到各学科间相互钩接而构成的综合的系统,不只是在内容上的相互关联,还有科学方法的共同性与特殊性;不仅这些,还有更多的深刻的许多共同的东西,值得教育者做实验研究。
3.当使教员有进步的机会
陶师历来提倡,当教员的要随时代的进步而进步。科学在进步,教员却在贩卖旧货,不能供给人的需要,那么,就会影响别人的进步。陶师说:“要他有了进步的机会,能进步,然后教材才丰富,教授法才生动,学生所得的科学知识,也就切合于现代的趋势了。”(Ⅰ,325)
陶师指出,教师的进步问题实与经济有关系。教员没有生计上的恐慌,还愁没进步的机会吗?
(二)对师范生陶师提出两点非常中肯的建议
1.负起推广教育的责任
旧中国,有80%的人是文盲,所以,“推广教育是师范生的责任。”推广的办法,是要办学校。陶师说:“在没有学校的地方去办,切忌赶热闹。……想推广教育的,总要避开热闹,自己去辟一个新世界,创一个新纪元,那也才算得推广教育的真精神呢!”(Ⅰ,326)
2.对于自身的修养
陶师提出:“做事即修养,修养即做事。”(Ⅰ,326)这是一句至理名言。陶师所说的“修养”是一个动的修养,是在“做”中讲修养,离开了“做事”谈何修养?只有在“做”中才有修养的机会。陶师说:“大凡人做一件事,要是没有兴味,简直可以说没有结果的。”(Ⅰ,326)尤其是我们的教师职业,辛苦而又费心,不可勉强去干。勉强的干,则害己又害人。教师这一行,有了兴趣,才肯去干,干起来才有进步;对教师工作若没有兴趣,哪里会有做事的兴趣,哪里会有进步呢?越干越进步,兴味越浓厚;兴味越浓,越要干,进步也越快。修养就在其中。陶师说:“事与事相接而来,修养的机会,也就没有间断,兴味更是无穷的了。”(Ⅰ,326)这就是陶师所说的:“做事即修养,修养即做事。”
人为什么必须有修养?修养又有什么好处?陶师说:“修可以丰富经验,养可以活泼精神,身体且亦因之健全,所以人人讲修养。”(Ⅰ,327)对于教师职业而言,修养尤为重要,教师平时就要时刻注重修养,以丰富其经验,保持一种活泼的生气,由此做到“以教人者教已。”(Ⅰ,131)
平常人所说之修养,大多是静的修养,比如僧尼之念佛经,陶师“则每以无事为苦。”(Ⅰ,327)这是生活教育下的修养观,是行动的修养和修养的行动。
3.教师的互助精神
陶师批评旧时的教育界,“现在教育界的四分五裂是无可讳言的。一校之内,同事变成仇敌,顷刻之间,朋友变成冤家……大家拼命的夺饭碗,争地盘,斗意气,那真正从事主张之争的实已如凤毛麟角了。”(Ⅱ,293)陶师看到这种情况,极为担忧,再加上政治的腐败、物价的猛涨等因素,教师维持生计之艰难也促成了这种争斗。这种争斗严重的后果便是“教师专业的精神”堕落。陶师认为:“做教师的如不能放弃权利争斗或不能维持专业精神是最可耻的。”(Ⅱ,294)陶师提倡教师的互助精神,“教育为互助的合作的事业。”(Ⅰ,537)在教育这个群体中,“我们不但是一个人,并且是一个人中人。人与人的关系是建筑在互助的友谊上。凡是同志,都是朋友,便当互助。倘不互助,就不是朋友,便不是同志。”(Ⅱ,562)任何一个教育群体,如果想要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那就必须反对各种各样的私斗,反对钩心斗角,反对小团伙活动,以事业为根本的共同利益。要看到我们事业所遇到的巨大困难,我们需要合力才能克服困难,共同前进。如果大家热衷于私斗,我们的事业必将走向衰落,直接破坏一个单位的风气,危害着年青一代的成长,间接影响国家的兴衰,大家也就成了历史的罪人。所以私斗者是不顾大局的利己主义者。
关于教师的修养,陶师有许多精辟的论述,这里不一一叙述了。陶师被誉为“万世师表”,他就是教师修养的光辉典范。他不仅说,而且身先士卒;他不仅行,而且有理论上的贡献。他的这些论述,无疑是当代教师最值得学习和深思的人生哲理,它将给我们带来智慧和无穷的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