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科举与老八股教育
从宋代王安石变法以来,中国的教育走上了一条老八股教育之路,更使中国的知识水准一落再落,越发无所作为了。两汉以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国的学子只读儒家经典,什么学术都没有了。科考只考儒家经典,任何学术都排斥于科考之外。两宋以后,学子们只能写八股文,思想受到禁锢,思想的自由被剥夺殆尽。所谓八股文,是一种有固定结构,按固定程式来写的文体,每篇文章的题目都出自儒家经典,然后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
破题,两句,点破题目的意义。
承题,三至四句,承接破题做进一步说明。
起讲,开始议论。
入手,承起讲而讲。
起股、中股、后股、束股是文章的核心部分。
实例:康熙十二年(1673)状元韩菼(1637—1700)的八股文。(参看第二篇史料1)这是一篇结构严谨、主题集中的八股文典范之作。八股文正是议论文写作技巧高度成熟之后的产物,但在形式方面走向繁琐,其用心之良苦,技巧之讲究走向荒唐,滑稽。八股文形式结构格式化的最主要动力,在于它在科举考试中的特殊应用。士子们长年累月地整天操练八股文,变得日益迂腐和不学无术。清代学者徐灵胎有如下描述:“读书人,最不济,背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成了欺人技。三句破题,两句承题。摇头摆尾,便道是圣门高弟,可知道三通[注一]、四史[注二]是何等文章,汉高唐宗是哪朝皇帝?案头放高头讲章[注三]、店里买新科利器[注四]。读来肩背高低,口角嘘唏。甘蔗渣儿嚼了又嚼,有何滋味,辜负光阴,白白昏迷一世。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自商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
注一:三通指《通典》、《通志》、《文献通考》。
注二:四史指《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注三:高头讲章,指八股文写作指导书。
注四:新科利器,指范文集之类的书。
八股文除科举考试之外,别无它用,却使许多文人徒耗一生。明亡后,人们视八股文为亡国之工具,人们嘲讽和诅咒八股文。那么,为什么八股文一直延续到清末才废除?原因在于科举是一种选官制度,是历代王朝实行文官治国维护封建王朝统治的工具,也在于科举之路是中国士人入仕之唯一途径。
从宋朝以来,科举考试就走上了一条日益成熟的标准化道路,这种老八股教育,一直延续到清末。明(1368—1644年)、清(1616—1911年)540余年间,正是欧洲文艺复兴后自然科学诞生和迅速发展的时期,其间产生了多少科学巨匠,多少大发明家。从哥白尼的《天旋论》到达尔文的《天演论》;从牛顿的力学原理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又产生了瓦特、法拉第和爱迪生等大发明家。正是三位大发明家,创造了蒸汽时代、电气时代,给人类带来了光明。然而,中国的士子们却沉沦于科举考试,每天痴迷于写八股文,把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变成一个受人欺凌受人宰割的国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