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健康也是做学问的最要目的
陶行知在体育方面提出了健康教育的全面看法,重视人的自卫能力的培养。他说:“体健是人生的一个最要的目的,也是学问的最要目的。学以厚生则可;学以伤生是断断乎不可的。天才是做学问的根据。有几分天才做几分学问。大概天才有十分之八九之势力,教育的势力只占十分之一二。教育万能之说是教育界自欺欺人的话。”(Ⅷ,11)健康是做人、治学做学问的最根本的基础,许多智慧老人,如世纪伟人政治家邓小平、科学家钱学森、文学大师巴金、书法大师启功等,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他们健康的身体,保证了他们为人类有效地服务了半个多世纪,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治学做学问是一项长期艰辛的探索过程,没有健康坚实的体质,就成不了大业。例如,菲尔兹奖获得者、著名数学家丘成桐,在他获得数学研究的大突破前,曾七昼夜连续工作未眠。而另一位数学家陆家曦,在解决了统计领域中的斯坦纳系列与寇克曼系列两大难题后不久,因过度劳累突发心肌梗塞,英年早逝。时年不足50岁,至为惋惜。我们治学做学问,一定要有长远之计,注重身体的健康,在体力上千万不能“透支”;过分“透支”是自我破坏,对自己对事业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治学做学问是为了追求真理,改造社会,造福人类,如果我们连自身都不能把握,还谈什么改造社会,造福人民?如果能够科学的生活,做学问与健康是可以兼顾的,而且必须兼顾,以利长期战斗。做学问必须以生命为代价吗?保护了身体就不能做学问吗?理论上说不通,实践上也不允偏废。
陶行知还提出一个“不急不息”的原则。“这一原则,具体地说,就是‘步步为营,节节进攻’。朝着大目的进行,不使虚度一天;在一天之中,不使虚度一刻。休息便完全休息,完全休息便是为进攻而休息,便是息而不息;倘休息时不完全休息,则终日劳碌难以制胜。”(Ⅻ,408)人的体力是有限的,善于用休息调养来预防疲劳,使自己的工作长期保持高效、永葆活力,这是一种高超的生活艺术,是成功治学做学问的一个保证。这样“不但身体有无上的快乐,至于造就之大,贡献之宏,更是不可思议了。”(Ⅺ,196)
我们不但要有健康的身体,还要有健康的心理。年轻人,阅历浅,经不起社会的风风雨雨,当遇到逆境时便厌世甚至轻生。在1927年,初创晓庄师范时,在燕子矶头立了一块大木牌,上面写着“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用来教育那些对生活绝望的青年不要轻生。陶行知注重人的心理健康,他写的《长青不老歌》(Ⅸ,441)值得学者们一读,它的反面的解释更为清楚:
恨则易老,
怒则易老,
惑则易老,
忧则易老,
惧则易老,
恋则易老,
厌学则易老,
教倦则易老,
没有工作称心则易老,
不看有益之书则易老,
不跟少年学则易老,
不站在前线而自甘落伍则更易老。
社会是亿万人组成的复杂的庞大的群体,人生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的时候,即使是在今天这样大好的环境下,人之间难免有磨擦。所以提高心理承受力,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便成了治学做学问不容忽视的一件大事。在今天,高学历人群中出现精神失常者、轻生者、英年早逝者频频发生,该引起我们全社会来关注了。陶行知说:“这身体不属于自己,我们的生活是为整个民族乃至新人类所有。”“这身体要留着,锻炼着,与民族和新人类的敌人拼。浪费自己的精力以至于夭折,便等于敌人之帮凶而成为民族与新人类之罪人。”(Ⅲ,549)这番话也太适用于今天了!我们治学做学问为追求真理、为民族和人类服务,这身体一定要留着、爱护着、锻炼着,不使它无谓浪费一点一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