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陶行知教育思想发展的几个阶段

陶行知教育思想发展的几个阶段

时间:2023-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同一时期,还没有一位教育家能像陶行知那样,全面关心着中国的教育,并提出了这样多真知灼见。在这时期,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五四”以来,教育思想和教育改革也非常活跃,并把教育与救国联系起来。晓庄被封,陶行知被通缉。1932年2月22日,蒋政府取消对陶行知的通缉令。普及教育运动是生活教育运动的一个阶段。

二、陶行知教育思想发展的几个阶段

1.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即陶行知28岁以前,从金陵大学到赴美留学,到归国在南高师任教这一段(1910—1919年)。

还在金大上学期间,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辛亥革命的胜利,曾给陶行知深刻的影响,使他经历了一次民主革命的洗礼。不久,陶行知留学美国,先在伊利诺大学读市政,次年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院攻读教育,师从杜威、克伯屈等名师。1917年归国,任南高师教授。当时他是带着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开始他的教授生涯的,直至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

陶行知是一位天才的教育家,早在学生时代就发表了《因循篇》、《伪君子篇》、《医德》以及大学毕业论文《共和精义》。这些论文表现了青年陶行知的远见卓识和非凡的教育天赋,毕业论文被黄炎培先生赞为“秀绝金陵第一声”。

在南高师工作的最初两年,陶行知发表的《试验主义与新教育》、《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教学合一》、《第一流的教育家》、《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以及《试验主义之教育方法》、《师范生应有之观念》、《智育大纲》等,堪称中国教育史上的经典杰作。在同一时期,还没有一位教育家能像陶行知那样,全面关心着中国的教育,并提出了这样多真知灼见。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陶行知深邃的教育智慧,已经超越了同时代人。在这时期,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

2.从五四运动以后到晓庄学校被封闭(1919—1930年)。

“五四”时期,陶行知积极支持学生的反帝爱国行动,并担任了南京市学界联合会会长,他积极参与反帝爱国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新旧文化激烈冲突,思想波澜壮阔,预示着传统文化巨大变革的时期已经到来,中国的教育也开始摆脱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对封闭传统教育的抨击。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促使了中国近代教育观念的巨大变化,提倡“个性解放”、教育的平民化、实用化、科学化。“五四”以来,教育思想和教育改革也非常活跃,并把教育与救国联系起来。当时有平民教育思潮、工读主义教育思潮、职业教育思潮、实用主义教育思潮,还有勤工俭学运动以及科学教育思潮等等。总之,五四运动带来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陶行知就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大背景下,进一步深刻地反思中国的教育问题,开始他对中国教育改造的一系列的创造性的探索,从而建立了中国化的生活教育理论。这个理论从1918年萌芽到1927年3月创办晓庄师范——生活教育的具体试验机构,历时9年。

1923年至1924年,陶行知与朱其慧、黄炎培、晏阳初等从事平民教育运动。1923年8月底,辞去东南大学职务,专任改进社总干事。1924年底,提出“适合本国国情,满足生活需要”,作为改进社的方针。1925年12月撰文《驳特定学区论》,提出:“我们要到民间去的学生,不要到天上去的学生。”(Ⅱ,284)1926年1月发表《师范教育下乡运动》,指出:“乡村师范学校负有训练乡村教师、改造乡村生活的使命。”(Ⅱ,296)1928年1月,又发表《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文中认为“中国的根本问题,便是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中国向来所办的教育,完全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他教人羡慕繁华,看不起务农。……他教农夫的子弟变成书呆子。……像这种教育,大家还高唱着要教育普及,真是痴人说梦。”(Ⅱ,335)文中陶先生提出了“教育与农业携手”,“乡村学校是今日中国改造乡村生活之唯一可能的中心……乡村教育关系三万万六千万人民之幸福!办得好能叫农夫上天堂,办得不好能叫农夫下地狱。”(Ⅱ,337)针对着传统教育而言,陶先生的话切中要害,但是大前提“中国的根本问题,便是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是错误的。

1927年3月创办的晓庄师范就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诞生的。这是民主主义的要求,改良主义的方法。“他不理解中国要一个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才有可能去实现经济的改造社会,也不理解教育同政治的关系。”(Ⅻ,831)

晓庄师范是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的试验学校,她的根本办法就是“教学做合一”,这是反传统教育的,是教育上的伟大革命。

3.从晓庄被封闭到“一二·九”运动之前(1930年4月至1935年)。

晓庄被封,陶行知被通缉。1930年5月,他隐居苏州,翻译世界名著以资助晓庄同志。同年10月中旬,陶行知被迫到日本暂避。1931年2月,由日本秘密返沪,任上海《申报》管理处顾问,与史量才等人合作,改革《申报》。在此期间,陶行知以“不除庭草斋夫”、“何日平”等笔名发表了许多短篇小品,以他锐利的笔锋,抨击国民党反动政府,特别是在“九一八”事变后,他所写的《一出历史戏的开场白》、《颠倒的逻辑》、《主人教育》、《创造中之中华民族》、《是非》、三论《“剿匪”与“造匪”》等,旗帜鲜明,反对蒋介石的独裁专制和不抵抗主义,坚定地主张抗击日寇。严厉斥责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张哲生的“救国必先救党”的反动言论。当时陶行知还在蒋政府的通缉之中,足见陶先生的坚定的政治态度和革命胆略,在中国历史的转折时期,陶先生表现了他那合乎历史的政治智慧。1932年2月22日,蒋政府取消对陶行知的通缉令。

这一时期,陶行知发动了普及教育运动,在江、浙等地普遍建立工学团,并采用了“小先生制”普及教育方法,解决了穷国普及教育所遇到的一系列困难。普及教育运动是生活教育运动的一个阶段。这时的生活教育理论,在1931年8月发表的《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一文中做了全面详尽的说明,陶先生提出:“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Ⅱ,649)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学校和书本,是死的教育、死的学校和死的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先生是先死,学生是学死!”(Ⅱ,650)他们造成了一个死国,一个死世界。关于“教学做合一”陶先生说:“教学做合一是生活观象之说明,即是教育现象之说明。……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个方面,而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同时,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Ⅱ,650)陶先生强调教学做合一的“做”,“做”是“在劳力上劳心”。因此,“做”含有下列三种特征:(一)行动;(二)思想;(三)新价值之产生。(Ⅱ,651)所以,陶行知又得出另一个学理:“不做无学,不做无教;不能引导人做之教育,是假教育;不能引导人做之学校,是假学校;不能引导人做之教科书是假书。在假教育、假学校、假书本里自骗骗人的人,是假人——先生是假先生,学生是假学生。假先生和假学生所造成的国是假国,所造成的世界是假世界。”(Ⅱ,652)这里,陶行知对教学做合一说得更明白具体了。这也是对传统教学的深刻批判。尤其是在这国难临头、民族危亡一息之时,传统的教育使国土一片一片的被人掠夺去,这是对传统教育的根本否定。

怎样挽回民族危机,也只有唤起民众千千万万,才有希望。所以,工学团的方针就是“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Ⅲ,127)对这个方针,在《普及什么教育》一文中,陶先生有精辟的解释。1934年11月,陶先生发表《传统教育与生活教育有什么区别》。

4.“一二·九”运动至“七七”事变前(1935年12月至1936年)。

1935年12月9日,北平爆发学生爱国运动。“一二·九”运动时期是陶行知的一个重大转折。当时他陆续发表了《十二月运动与五四运动》、《战斗》、《民族解放大学校》、《教育逃走》、《粉碎日本的大陆政策》等文章。陶先生看到:“五四”运动与“一二·九”运动有着根本的不同,前者是民主向礼教的斗争,打倒的是卖国贼,风险也不大,并且受商人的支持,所提倡的科学只是自然科学,是少数人的新文化运动。“一二·九”运动是大众真正的民主运动和反大众者群的对垒;不只是打倒卖国贼,而且进了一步要对准帝国主义;现在是在敌人的飞机下,汉奸的刺刀之前来救国;现在的大商人成了帝国主义的买办,大众成了学生运动唯一的后盾,现在不仅要重视自然科学,更要重视社会科学;现在是一场正要启动的大众的新文化运动,一切价值都要重新评估。陶先生说,民族解放大学校“自二十四年十二月九日起,已经开学”,“学校虽大,功课只有一门。这门功课叫‘民族解放教学做’”。(Ⅲ,707)

在《战斗》一文中,陶先生旗帜鲜明的指出:“战斗即生命”,他反对私斗,“这些千千万万的小小的私斗,是浪费了民族的战斗力”,“我们的枪炮飞机虽比敌人落后,都不足怕,只要联合的意识比敌人前进,必能克服一切艰难,取得最后胜利。”(Ⅲ,704)陶行知对时局的分析,反映了他政治上的成熟,也促进了他的生活教育理论的更加完善与切合中国的国情。

关于生活教育之理论阐述,这一时期发表了《生活教育之特质》(1936年3月)一文。陶先生提出了生活教育六个特质: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前进的、世界的和有历史的。文中先生指出:“我们要从生活的斗争里钻出真理来”。“为行动而读书,在行动上读书”,“生活教育是大众的教育,大众自己办的教育,大众为生活解放而办的教育”。(Ⅲ,715、716)“我们必须把历史的教训,和个人或集团的生活联系起来。历史的教训必须通过现生活,从现生活中滤下来,才有指导生活的作用。”(Ⅲ,717)陶先生反对“狭义的经验论”。并且认为“中国已经到了生死关头,争取大众解放的生活教育,自有它应负的历史的使命。”(Ⅲ,717)这时的生活教育已经与中国的民族解放运动紧紧的联系在一起了。

1935年12月,上海文化界救国会成立,陶为执行委员兼教育委员会主任;1936年1月,陶提出组织国难教育社;2月,上海各界救国联合会成立,陶为理事;2月23日,国难教育社成立,这时,他主张教育与抗日救国运动应打成一片;5月,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成立,陶为常务委员和执行委员。救国联合会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工作的。胡愈之在潘汉年的领导下主持救国会的工作。当时由胡愈之起草的《团结御侮的几个条件与最低要求》,陶行知第一个在宣言上签名。1936年7月,陶行知受救国会委托,作为外交使节,出访欧,美、亚、非28个国家,宣传抗日救国、发动侨胞共赴国难。

这时的陶行知,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事着国难教育运动。从“一二·九”以后,他的政治方向愈来愈明确了。

5.“七七”以后,直到他病故,是他教育思想发展的第五个时期,也是巅峰时期(1937年至1946年7月)。

抗战开始以后,他发动战时教育运动。在这一时期,他有了明确的坚定的政治方向,把生活教育运动的目的表达得明明白白了:

“我们在这十二年当中干了些什么?三件事,还没有做完。一是反洋化教育,二是反传统教育,三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建立争取自由平等之教育理论与方法。”

“我们之所以反对洋化教育和传统教育,是要开辟出一条大路,让这半殖民地争取自由平等的教育可以出来”。(Ⅳ,355)

这正是新民主主义的教育,也是新民主主义的政治。这就是说,陶行知的生活教育与我们党所创立的新民主主义教育是不谋而合。

由于长期与共产党人的合作,使他明确了“中国革命只有一条路、一个方向,就是共产党指出的革命路线和方向”。(Ⅸ,835)在1940年冬天,陶行知曾说:“我为人民解放和民族独立奋斗了几十年,一直到现在还是无党无派。如果我想入党的话,可以毫无思索地请求加入共产党,并且毫无保留地听从一切决议。”(Ⅻ,933)

从陶行知的一言一行可以看到他那鲜明的工人阶级党性。

1939年,在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和领导下创办了培育天才难童的重庆育才学校。在这里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做指导,培养抗战建国人才,使陶行知的创造教育达到了巅峰。它所获得的成功表明了生活教育理论的科学性、革命性及其强大的生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