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后世博时代继续教育的发展
上海世博会是继续教育的大课堂。无论是预习阶段的前世博时代,还是听课中的世博时代,继续教育的理念一直贯穿其中。如今,前两个阶段已经结束,那么后世博时代的社会影响和继续教育又当如何发展呢?
一、后世博时代的社会影响
(一)推动经济发展
1.拉动经济、促进就业。
上海世博会共占地5.28km2,基础建设总投资达到180亿元。在筹办阶段,经济影响主要表现在大规模投资对经济的拉动,房地产业、建筑业、物流业受益明显。从直接投入看,世博会的场馆建设总投资控制在180亿元以内,营运总费用预计将达到106亿元。两者相加,世博会的直接投入为286亿元。从间接投入来看,世博会的间接投资规模更大。2010年上海世博会进行了旧城改造与新城建设,一方面需建设大量的世博会展馆,另一方面需进行市政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公共设施和交通设施建设。如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中的虹桥机场2号航站楼、沪宁城际高铁、地铁、公园,等等。为了应对世博会的大客流,上海早在申博成功之后就开始大规模兴建地铁,以疏导每日约20万的客流。至世博会开幕,上海的轨道交通总里程已达220km,新增里程约300km,总的投入约为3000亿元。毫无疑问,相关产业将得到大投资,从而得到大利益。据统计,筹备期间世博经济每年对上海GDP增长的拉动约为2%,对整个长三角地区投资的拉动约为30%。
重大事件的举办必将带来大量的就业机会。以北京奥运会的经验来比照,上海世博会直接、间接提供的就业岗位至少有数十万个。世博园区建设及世博会的举办需要大量的各类专业人才。世博会的展示性内容很丰富,许多国家和城市的世博理念都是通过会内展览来实现,因此需要大量的会展人才。世博园区、场馆内、游客服务以及相关各种活动和会议都需要大量的翻译人员,因此世博会对语言人才的需求也很旺盛。世博会的高科技、现代化、信息化,使得上海需要更多技术型人才、规划设计人才、项目管理人才、高级公共关系人才、精通国际商务的专门人才、法律人才、超大型项目组织人才,等等。
2.低碳经济引领企业发展。
一届成功的世博会对中国经济前景的影响,绝不仅仅在于一个短期的助推,而在于中国能否抓住世博机遇,完成产业行业的升级,从而带动人才的整体升级。这种提升,推动了中国劳动力市场布局的巨大转变,旅游业、金融业、物流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等将逐渐取代传统工业,为今后经济的发展积聚人才资源。
借助世博会引领的发展方式,汽车产业、房地产业,以及能源产业都将产生重要变化。低碳经济带动企业变革,成为发展主流。值得注意的是,“低碳世博”不再是一种理念的倡导,而是依托于“低碳经济”发展基础之上的经济发展模式探讨。事实上,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已经成为企业所关注的新课题。在上海世博会赞助阵营中,也不乏众多引领低碳经济未来发展潮流,拓展绿色经营、抢占绿色产品市场的企业。
建筑和交通是目前低碳经济中发展最为迅猛的两个行业。通用公司曾针对上海世博会的交通服务专门提供约1100辆新能源汽车,其中大约有500辆车为超级电容车、纯电容车、燃料电池车,而剩余的500辆也全部都是混合动力汽车。经历金融危机重创之后的美国通用公司,针对中国这个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意在借助上海世博会全球合作伙伴的特殊身份,全面展示其“低碳”新形象。世博园内大显身手的新能源汽车,已在世博后的上海公交运输中“小试牛刀”,并开始出口。
专家指出,低碳经济的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内涵极为丰富,几乎涉及了各个领域,这也给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发挥空间。
(二)科学理念指导城市发展
从全球来看,已经有超过5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而在中国,过去30年中每年大约有数以亿计的农村人口拥向城市,中国现已拥有了超过80座百万级人口的大型城市。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世博会推出了一大创新项目——“城市最佳实践区”,它集中展示了全球具有代表性的城市为提高城市生活质量所公认的、创新的、有价值的各种实践方案和实物,为来自世界各城市的代表提供一个交流城市建设和发展经验的平台,并给城市一个独立参展世博会的机会。在这里,不仅日本、德国、英国等国的优质城市实践方案精彩亮相,西安“大明宫”、杭州“五水共导”、宁波滕头馆、成都微缩版活水公园、苏州古城保护与更新、香港案例馆等中国城市的宝贵经验也为全球城市发展所吸纳。正是由于世博会中先进的城市表现形式,我们的城市才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种改变很多都是从观念和意识形态上引发的,将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世博会的马德里案例馆以生动的事例告诉更多的人:廉租房也可以让人有尊严。马德里的廉租房由西班牙最顶尖的艺术家参与设计,这些廉租房成为马德里最美的建筑,不仅实用也很艺术。从人的体面与尊严的角度来思考廉租房建设,这是一个重要思路。在国家开始实施严格的房地产调控政策,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已成为民生工程,各地正在紧锣密鼓地推广的大背景下,当我们开始大规模建设廉租房时,应更多地考虑人的感觉与感受,从而使廉租房不仅满足人的居住需求,同时也满足人的尊严。
城市的扩张总是不断向乡村拓展。但是,向乡村的扩张除了征用、吞掉土地,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深圳馆展示的大芬村改造工程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大芬村位于城乡结合部,占地0.2km2,20世纪80年代,随着外地人口的大量涌入,这个村落成了外来务工者的居住地,结构松散,没有自己的产业。但是,1989年,因为一位画家的来临,这个村落的命运变了,这个村成了油画生产基地,大量接收国外的油画订单。为此,政府也改变了以往对农村的政策,转而对这一文化产业进行扶持,不仅扶持油画产业,也开设油画市场和美术馆,新大芬村由此成为创意产业基地和旅游景点。在今后的城市改造中我们有了一种新的方式,那就是用文化改造农村。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必定会为文化产业改革创新提供有力的保证。
(三)文化的影响不断扩大
世博会最重要的功能在于它能够把一个时代的文明高度地集中起来,把那些零星的、分散的、还不完善的同类事物,通过主题思想集中起来,并加以完善化、系统化,甚至艺术化;把人们共同关心的问题连同相关的各种解决途径集中起来,再生动地加以展现,给人们以最大的启示。
1.满足文化需求。
“上海世博会是中国对全体国民的一次绝佳教育投资,取得巨大成功。它大幅提升了中国软实力。”欧盟驻华大使赛日·安博曾这样点评上海世博会。排队七八个小时甚至超过10小时,不为任何物质欲望,只为更好地了解世界,体验不同文化的魅力和高新技术的精彩。这种令人动容的观博激情,反映了中国人强烈的文化渴求。在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我们需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提升国家软实力。
2.为文化产业搭建平台。
上海世博会为文化产业搭建了平台。深圳大芬村在世博会期间举办了世博会图片展、大芬画家10人作品展、现场油画临摹大赛和油画拍卖会等对接活动,推介文化品牌。
陕西雨田民间文化艺术公司与上海世博会展示中心签订合作协议,皮影、剪纸等十余种陕西民间特色工艺品成为上海世博会特许产品。这为振兴陕西民间文化产业创造了难得的机遇。通过世博会把陕西民俗文化演出、民俗工艺制品推向全世界,让大家都来了解陕西深厚的文化底蕴。
有“木版年画艺术之乡”之称的河北省武强县在传统木版年画的基础上结合世博文化创作了一些年画新品,签约一批年画文化项目,扩大了武强县年画的影响,并争取更多的商机。
3.提升国民素质。
上海世博会是百年中国梦想实现的盛会。它的举办彰显了新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人民的崭新面貌。如果说世博给外国友人提供了一个解中国的窗口,那么除了出色的基础设施、精彩的展示内容之外,众多的中国游客也将是这个窗口中的一道重要风景线。上海世博会成为世界观察中国国民素质的一面放大镜。从世博预展期间的短暂混乱,到开展后的井然有序;从少数人投机取巧,寻找规则漏洞走捷径,到平等与规则意识深入人心,182天的世博展期,放大了我们亟待改正的文明缺陷,也洞见了国人从善如流的巨大潜力。世界看到了中国人井喷般的观博热情,也看到了中国仍居于发展中国家、正努力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基本国情。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征程上,我们需要创造更多的契机,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和国民素养的提升。
对于世博会的认识,除了在世博会里能看到新奇建筑、领略各国风情、体验最新科技;除了在参观世博会中体验好看、好吃、好玩的各种事物;除了更深刻地理解世博会是“科技、经济、文化的奥林匹克”,还应当让参观者在世博会里,通过各种精彩的展览、论坛、活动,以及体验网上世博会,接触到当前全人类共同面对的情况。我们现在遇到了怎样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怎么做来解决这些问题,从而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这些问题可以引发公众的关注和思考,进而影响他们行为上的积极改变,这也是世博会继续教育的意义所在,影响所在。
【案例】上海世博会提升国民素质
文明素养提升
世博会最大的一个收获,是让我们学会等待并善于等待。石油馆,9小时;沙特馆,6小时……曾几何时,人们听到这样的排队时间无不咋舌。但经过世博会的排队“洗礼”,人们对此已经见怪不怪,长时间排队甚至成了常态。“不是不想走近道,看看那么多人在排,不想被‘扁’就排队吧。”有网友发帖如是评论。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后,文明排队、遵守秩序的理念已渗透到许多人的生活习惯中。这样的“习惯”也不知不觉蔓延到世博园外。“原本车辆一到站,车上的人还没有下来,站台上的人已经一拥而上了。世博后这一情况明显好转,多数人自动在等待区排队,先下后上。”轨交人民广场站的一名工作人员对此有明显感受。不仅是甘于等待,许多人还学会了善于等待。在世博园区,许多人由于有充分的心理预期,事先做好功课,准备好书籍等“装备”,让等待显得不那么漫长,甚至成为一种别样的人生体验。白领乔小姐表示,在经过世博的“排队培训”后,现在她的包里总是放本书、电纸书或智能手机等,利用一切等待的时间,抓紧学习外语、专业书等。一段时间下来,反而把平时不少零碎的时间“捡”起,多出不少“充电”时间了。
垃圾分类、低碳出行渐成时尚
在世博园区的各个角落里,有2000条特别的长椅。这些长椅是用牛奶饮料纸包装做成的,856个250ml的包装盒,便可制成一条长1.2m、宽0.2m的世博环保长椅。
这些长椅的诞生源自2009年利乐公司、上海世博局和《新民晚报》联合发起的“绿色世博·‘椅’我为荣”——牛奶饮料纸包装社区回收大行动。70多万上海市民参与这项活动,在半年多时间里,回收了1000多万个、113吨的纸包装,与此同时,“物资循环利用”的理念也深入千家万户。
世博园成为环保知识的大课堂。台北案例馆、万科馆展示的垃圾分类的做法也深入人心。现在,越来越多的上海家庭在日常生活中已开始将垃圾分类,使更多的可回收物得到回收利用。据市绿化市容部门的统计,2010年“十一”长假期间,全市共清除生活垃圾10.6万吨,日均1.5万吨,而2009年同期,全市日均清除垃圾1.8万吨。2010年长假期间,来沪观博、旅游的人数大大高于2009年,而垃圾产量却明显下降,这与市容环卫部门的努力和市民垃圾分类意识的增强是分不开的。
多乘坐地铁、公交,多骑自行车,少开车……如今,低碳出行已成为白领的一种新时尚。世博会期间,上海市大力倡导人们乘坐公共交通前往园区,而多个展馆展示的骑车出行、拼车出行等案例,也给人们很多启示。因世博而改变的点点滴滴,还有很多。诚然,城市管理水平、文明素质的提升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并非一蹴而就,更不可能因为举办一次世博会就消除所有存在的问题和陋习。但只要我们愿意改变,并积极行动,我们生活的城市定将更宜居,环境将更舒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更和谐。[8]
二、后世博时代的继续教育
后世博时代是相对于前世博时代和世博时代来说的。前世博时代是继续教育资源整合阶段,世博时代是继续教育资源共享阶段,后世博时代是继续教育资源创新吸收和发展阶段。后世博效应的时间是长久的,长达10年、20年甚至更久,后续效益也是不可估量的。1970年的大阪世博会就是有力的证明。大阪世博会有6222万人次的参观者,除了170万海外来客之外,至少6250余万日本国民来到博览会展场,而当时大阪府全部居民只有762万人,日本全国人口1.03亿,这意味着六成以上的日本国民前往大阪参观。[9]当时的日本正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恢复期。世博会的召开,让日本国民抓住了这次继续教育的机会,学习当时的先进文明成果,从而加速了日本国民在观念上走向现代化的进程,加速了战后日本经济及社会的腾飞,给日本战后重新融入世界,谋求国际新地位增加了筹码。由此可见,后世博时代效应价值往往超过世博会本身。它的后续效应多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观念的转变、意识的转变、现有生活方式的转变。而这种转变可以转化为先进的生产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大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效益。这是世博会最大的作用,也是其承延至今的原因。
2010年上海世博会让人们在只有5.28km2的世博园区内感受到了世界最顶尖、最前沿的科技、文化、艺术、产业、生活方式等带来的震撼。世博会的继续教育使得“低碳”、“新能源”等高科技为人们理解并接受,为未来城市社会的持续性发展提供可能性,引发人们“原来生活可以是这样的”感叹,也将中国对现在与未来的思考呈现于世界。
【案例】后世博时代,上海在哪些方面可以做得更好?
后世博时代,上海在哪些方面可以做得更好?上海市质协用户评价中心公布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市民素质”、“完善社会服务”、“加快城市建设”和“促进科技创新”成为被访者最为关注的5个方面,八成被访者最希望将低碳生活方式推广到后世博时代。2010年10月28日至11月1日,上海市质协用户评价中心通过网络向全市市民进行调查,共获得有效样本5219个。
调查显示,“和谐”、“低碳”、“可持续发展”的世博理念成为后世博时代最值得传承的理念,79.9%的被访者最希望将低碳生活方式推广到后世博时代。世博会留下的一些看似微小的文明习惯,如排队、左行右立、先下后上等行为都有可能成为城市文明成长的新因素。78.3%的被访者最希望这些文明素质可以在后世博时代得到发扬。世博会期间还形成了一系列临时性的服务机制和设施,67.1%的被访者最希望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的成功做法得到推广。在加快城市发展的脚步中,继续加大公交优先的战略实施是众望所归,62.8%的被访者最希望后世博时代将公交优先战略进一步发展。[10]
以上数据表明,通过在上海世博会这个“大课堂”中开展的继续教育,引发了中国现有消费形态的改变、生活习惯的改变、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变、高碳社会向低碳社会的转变等,而这一系列的连锁转变最终将带来世博会新理念、新技术的发展模式转型,从而实现产业升级、经济转型、社会转型。在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道路上,尤其是中国谋划未来5年发展蓝图之时,拼能源、低层次重复建设,已经越来越不适应中国的国情。在中国经济转型中,科技、创新必须成为排头兵。要谋划好后世博时代这篇大文章,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把举办世博会带来的无形资源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优势。继续教育如何释放能量,转化为经济生产动力,是一个值得思考研究的问题。
后世博时代,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是发展现代服务业,应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服务方式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多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这是中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并达到持续增长目标的重要途径。
在世博会期间,会展、语言翻译、涉外法律、物流、国际贸易、文化创意等专业人才,尤其是创意策划设计类人才在5月的雇佣指数高达133,与同期相比呈爆炸式增长。外语人才,尤其是小语种人才不论在奥运会、世博会的人才架构中,还是在国际化大都市的建设进程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世博会结束后,在世博会服务过的小语种翻译、会展服务人才,更是成为众企业争抢的“香饽饽”。据上海市就业处相关负责人介绍,世博会筹办之初,相关人才缺口很大,政府通过组织和行政手段配置了一部分翻译人才,经过半年多的综合性的培训、操作,他们大多获得了宝贵的经验,成为后世博时代全国各城市转型与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目前,企业尤其对经过世博洗礼的高素质翻译、速录、会展服务人员青睐有加,甚至出现“抢揽”人才的现象。在首场服务世博工作人员大型专场招聘会上,就出现了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和国内知名企业。另外一部分世博翻译人才早在世博会还没结束就已通过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人才派遣方式被企业提前“订购”。
后世博时代的商机还体现在其他方面。此次上海世博会处处都有创意的身影。不论是各国场馆的设计还是所展示的各国特色产品和科技,都是创意的结晶。从某种角度讲,2010年的上海世博是“创意的世博”。所有这些必将刺激上海及周边城市创意产业的飞速发展。世博会期间各国的精彩展示必将吸引众多国人走出国门,到心仪的国家亲身体验异国风情。如何培养国际性人才,就需要继续教育按照国际市场的需求设置专业。在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空间、海洋、地球资源利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战略性产业方面积极尝试设置新专业,实现继续教育和未来社会发展对接;要按照国际化标准设置课程,讲授课程,配置国际化师资来加强教学,更重要的是要强化实践教学。
上海世博会是一个全球性的盛会,它让更多的国家了解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了解新中国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辉煌成就,认识我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而团结奋斗的精神风貌,认识到中国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树立了中国和平发展的良好国际形象,从而增进国家间的交流合作。换言之,世博会既是让世界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的平台,也是让中国进一步加强与世界交流合作,近距离对话世界文化,向世界学习的重要契机。有利于参会各国加深了解,相互尊重,在文化上相互借鉴、共同繁荣,有利于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共同建立持久和平、繁荣、和谐的世界。
世博会是一次工业、农业、科技、文化、教育等各方面最前沿的展览;也是一次大型的教育盛会;是对上海、中国乃至世界公众的一次全方位的教育。这种教育体现在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影响深远而持久。我们要抓住世博会这一契机,充分发挥世博会的带动效应、后续效应,以继续教育为依撑,大力培养优秀人才,促进社会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
【注释】
[1]龚平.世博会人才培养与上海高等教育[J].高教研究:增刊,2003.
[2]舒祖康,郑莹莹.上海世博志愿者充电忙[eb/ol].[2009-06-16].http://www.chinanews.com/expo/news/2009/06-16/1736701.shtml.
[3]罗争光.回眸大放异彩的世博科技[EB/OL].[2010-10-27].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0-10/27/c_12707176.htm.
[4]去世博园上“体验课”感知世界“触碰”未来[EB/OL].[2010-05-31].http://xmwb.news365.com.cn/sx/201005/t20100531_2722272.htm.
[5]李陈续.文化:在上海世博的传承与创新[N].光明日报,2010-06-12.
[6]中国国家馆概况[EB/OL].http://www.expo2010.cn/c/gj_tpl_2082.htm.
[7]上海世博会最有意义主题日大盘点[EB/OL].http://forum.home.news.cn/detail/79823728/1.html.
[8]世博留下丰厚“精神财富”低碳出行渐成时尚[EB/OL].[2010-11-02].http://www.chinanews.com/expo/2010/11-02/2629325.shtml.
[9]杨川梅.一群“华丽转身”的背影——“后世博效应”经典案例解读[J].中国经济导报,2010(2).
[10]薛慧卿.市质协用户评价中心公布最新调查结果——八成市民最希望“推广低碳生活”[n].新民晚报,[2010-11-0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