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金融危机背景下继续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金融危机背景下继续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时间:2023-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社会经济受到严重冲击的情况下,教育行业特别是继续教育行业的发展迎来了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作为教育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的继续教育也将得到相应重视。从金融危机后国家财政政策的调整和《纲要》来看,在未来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继续教育将获得政策、资金等多方面的关注和重视。

第二节 金融危机背景下继续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金融危机对拉动我国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以及就业的影响,分别体现在出口贸易行业受创、国内消费需求降低、国外投资减少、劳动人口大量面临失业几方面。在社会经济受到严重冲击的情况下,教育行业特别是继续教育行业的发展迎来了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一方面,金融危机后国家、企业、个人分别从各自所面临的转变提出与教育相关的需求和举措:如国家扩大国内投资、拉动内需消费势必提高教育的投入;企业为主体推动产业升级及产品更新换代;个人对继续教育、职场充电的重视等。另一方面在金融危机后继续教育也面临着不可忽视的挑战,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继续教育的教学内容更好地将理论联系实际,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不断地规范化、法制化并同时兼顾继续教育的经济性和市场化发展等。

一、金融危机背景下继续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出了“现代国民教育体系要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的小康社会教育发展目标,并首次提出要“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素质提高要求继续教育产生新的发展动因,个人职位的变迁也都需要继续教育的辅佐。继续教育在国家和个人的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经济增长放缓,失业人口增多。鉴于较为严峻的经济和就业环境,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注意力转到自我增值与学习上,由此可以看出,金融危机下大力发展继续教育,不仅是国家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个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继续教育有望在今后的整体教育格局中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金融危机后政府出台扩大投资、拉动内需政策,教育投入成重要组成部分

2009年初,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措施。为应对金融危机确定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其中包括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在扩大内需2万亿元投资计划的去向数据调查中,预计用于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的资金约1500亿元。作为支持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事业,教育是国家人才、科技、文化发展的最根本力量,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是金融危机下政府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的长远规划。对教育的投入也是政府公共财政的重要职能之一。《纲要》第十八章中特别提出,要加大教育投入,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纲要》还明确指出,要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012年达到2%。作为教育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的继续教育也将得到相应重视。《纲要》中特别提到,要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更新继续教育观念,加大投入力度,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倡导全民阅读,推动全民学习。到2020年,努力形成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从金融危机后国家财政政策的调整和《纲要》来看,在未来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继续教育将获得政策、资金等多方面的关注和重视。

(二)金融危机后企业推动产业升级及产品更新换代,继续教育将大有作为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着内外失衡现象,过分依赖外需拉动经济增长使得中国经济在金融危机下更易受到冲击,调整经济增长结构,以企业为先导推动产业升级及产品更新换代,成为金融危机后中国内部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金融危机影响下,企业为适应经济大环境的变化,抓住时机淘汰工业粗放生产方式和落后生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新兴生产力,推进企业生产结构的优化升级及利润增长方式的转变,从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的角度来不断推动金融危机后的产业升级及产品更新换代,使我国经济发展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上来。

企业谋求技术上的进步与创新,势必要依赖教育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的转变。因此,企业在推动产业升级与创新时,开始更加重视人才的培养和教育的投入,我国各类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基本属于学历型,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在走入各行各业之后,能否成为其行业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还需要深入的岗位继续教育和能力素质训练。继续教育的一大重要功能就是将人口优势变为人才资源优势。例如通过对在职员工的在岗培训、短期学习、与高校合作开设专题实习与教学等方式,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能力和技能素质,这些都是继续教育的作用范围。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是我国人力资源的优势,但我国的科技实力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素质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依然很大。金融危机后,企业的需求与继续教育的功能不谋而合,个人通过接受继续教育,实现其知识能力的更新和完善,在群体知识及能力结构得到调节的情况下,推动经济结构的变革。

【案例】青岛啤酒强化基层培训应对金融危机

人民网青岛7月3日电(记者宋学春)从青岛啤酒公司获悉:7月2日13:30,一间别具一格的培训室——基层培训教室“麦香阁”在青岛啤酒二厂酿造部糖化工段挂牌,正式投入使用。说起培训室,大家可能会联想到正襟危坐的老师、一排排的桌椅、摆放整齐的纸笔文具。而刚揭牌的这间培训室有所不同,其中的每个“学生”都可能是老师,桌子上摆的不是文具,而是各种备件、模型。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青岛啤酒公司的这间培训室建在生产基层班组,特别强调实际操作,把常用的备件、零件都摆在了培训室里。把培训室建在生产一线,是青岛啤酒公司强化员工岗位适应能力,进而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举措之一,这些举措帮助青岛啤酒公司在基层建立学习型组织,培养知识型员工,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更好地应对金融危机。

青岛啤酒公司现有53家啤酒生产厂,让这些啤酒厂生产统一风味和口感的啤酒,是青岛啤酒在品质上的追求。啤酒口味的一致性除了工艺标准、工艺流程、原材料一致性外,更重要的是操作技师操作的一致性。据了解,目前青岛啤酒公司下属的每家啤酒生产厂都有50%以上员工是基层操作员工,是工厂的主力军和价值创造者。提升基层员工的操作技能,进一步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可以提升青岛啤酒公司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创新基层员工培训方式,更新培训内容,提高、激发基层员工能力一直受到青岛啤酒公司的重视。基层培训室是在2007年青岛啤酒公司管理学院创立后,继包装学校、动力学校、酿造学校等各种专业培训学校之后,又一项创新性的举措。培训室建在基层班组,可以保障培训的实用性和适应性,所以也将成为青岛啤酒公司持续提升员工技能、提升企业抗风险能力的重要保障之一。

金融危机发生后,企业都在探索应对危机之路,青岛啤酒公司选择强化培训、提高员工技能,进而促进内部创新,形成企业竞争力的道路。对员工个人来说,在就业压力较大的时代背景下,通过不断学习充电,提高技能,可以增强胜任岗位工作的能力,可以减少对就业的忧虑。[4]

(三)金融危机后人们“回炉充电”的愿望更加强烈,继续教育需求将显著增加

教育是一项终身投资,在遇到经济不景气时,欧美许多国家的上班族就会回流到学校继续深造,储备知识,为经济复苏之后更大的竞争做好准备,金融危机的来临正好是接受继续教育的好时机,职场人乘机“回炉”储备知识,增加就业筹码才能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据来自中国MBA网的消息,经济危机下,企业生存环境改变,对求职者的要求也更为苛刻,希望求职者能立马贡献价值,求职者就需要为自身寻找更强大的力量支持,众多白领乘机返回学校“回炉”学习,将学习当成一种投资。有关数据表明,2009年广东省内高校的MBA教育中心统计的报名人数相对往年有很大增长。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学院2009年MBA报考人数达到创纪录的836人,同比增幅26.7%。同时,另外几所高校的MBA报考人数增幅也都在20%以上,作为继续教育中较为热门的教育形式的MBA教育,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越逢危机越发红火,整个领域呈逆势上涨之势。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校长葛道凯在2009国际远程开放教育论坛上发言中谈到:从广播电视大学2008年和2009年招生状况来看,在严格控制生源质量的情况下,招生数量两年平均年增长率达9%以上。由此可见,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人们对于学习的需求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有持续增加的趋势,终身学习的观念在严峻的经济形势下更为人们接受。顺应社会发展变化,不断地更新知识、提高自身能力越来越多地成为人们的共识。在失业的浪潮下,继续教育成为人们学习新技能、战胜逆境的避风港。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将个人精力和资金投入在继续教育中,成为许多人存储实力、休养生息的选择。

【案例】金融危机下白领精英忙于充电MBA明年考生大增

最近,多家MBA培训机构的调研显示,在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背景下,不少征战职场多年的白领在经济低迷的时候,希望有更多的时间来充实自己。因此,这次金融危机对MBA教育的正面影响远远胜过负面影响,2010年中国内地报考MAB的人数将继续大幅增加。

据统计,MBA的报考人数从2005年至2007年缓慢上升,而2008年1月的报考人数比2007年猛增28.8%,达到52712人,重回历史最高峰;2009年1月的报考人数再次增长,增幅在30%左右,突破6万人。值得注意的是,全国30%的考生集中报考了10%的MBA招生院校,特别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知名MBA院校,报考人数增幅均达30%以上。复旦大学连续多年报考人数持续增长,2007年报考人数达到1560人,2008年增长到2100人,2009年更是达到创纪录的2600余人。[5]

(四)金融危机后产学研合作受到更多重视,将为继续教育跨领域、开放式发展增添新的动力

金融危机对我国各类型企业的影响较为突出。对企业来说金融危机是挑战也是机遇,在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后,中国企业拥有了一定的技术基础和资本,金融危机的到来恰好为这些企业自主创新、转变发展方式带来了机会,企业要进行扩大再生产,必须依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而这些都取决于企业从业人员所受教育和培训的程度。

金融危机后,企业将重市场转变为重人才和技术,加强与政府、高校的联系合作,加大对企业员工培训、技术研究的投入。同时,高等院校为各个层面的人员提供教育资源,实现开放式教育。高等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具有各自的优势,双方合作,资源共享,互利互惠;企事业单位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培训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是企事业单位发展的必由之路。[6]校企联合开展培训,大学帮助企业培训人才,一方面可以通过校企联合来增进学校与业界的联系,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得高校在与企业合作时获取更多的资源和行业前沿发展信息。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和社会团体是我国开展继续教育的主要机构,企业是继续教育开展的重要领域,继续教育在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推进企业人才培养,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等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发达国家的继续教育较之我国起步早、发展较好,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企业与高校密切合作,企业采取委托培养、进修学习、聘请讲授、专题讲座等多种途径,将校企合作的继续教育向产业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在我国,经济发展较快的沿海地区的继续教育发展较好地借鉴了发达国家的经验和优势。以广东省为例,在《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特别提出,要不断创新各种办学形式,确保企业职工、进城务工人员、城市下岗和转岗人员接受不同层次和年限的职业技能培训或学历教育;建立完善面向全民的终身教育体系,从而推进教育资源社会共享,推进继续教育的发展和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案例】东莞构建特色职业技术教育基地

近年来,在广东省教育厅支持下,东莞市将以职教城为核心,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引领,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主体,以职业技能培训为补充,斥资33亿打造东莞职教基地,打造有东莞特色的职业技术教育基地,构建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互贯通、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相互衔接的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形成覆盖全市、辐射全省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网络,培养“适销对路”的技能型人才,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东莞市职业教育在政府的提倡与支持下,搭建出校企合作办学服务、沟通平台,不断地提高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其校企合作的经验主要包括引进企业、行业协会参与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和教学过程,从专业的培养目标制订到专业课程设置、专业教材编制、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实训设施设备配置、学生实验实习等。[7]

(五)金融危机后,通过继续教育渠道提升农村人口整体素质,进而开发农村消费市场,成为保持国内消费需求持续稳定增长的新的有效途径

金融危机后我国出口外贸受较大影响,出口下降给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带来了巨大压力,在这样的情况下,“三驾马车”中的内需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点,扩大内需成为应对国际经济新形势的迫切需要。实际上,从2008年以来我国宏观调控的主题每年都是扩大内需,却年年见效甚微,其主要问题不在投资而在消费,消费率逐年下降的原因有很多方面,其中包括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不合理:我国人口中有三分之二是农村人口,面对如此广阔的农村消费市场,消费水平却仍停留在低位,广大农村消费市场的开发成为金融危机下扩大国内消费的关键。

古语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消费需求的增长其基础在于消费能力的提升,当前农村劳动力普遍文化素质低,劳动技能低,特别是农村市场收入增长缓慢,是制约消费需求增长的重要因素。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放在提高全体农民的科技素养与文明素养上,发展农村继续教育对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具有根本性、推动性的重要意义。继续教育在农村需求广泛,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继续教育在缩小城乡劳动力素质差异,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人才,构建全面和谐的学习型社会有重要作用。继续教育特别是非学历技能培训教育在农村有广阔的市场和应用性,一方面农村劳动者可以通过继续教育不断丰富自身劳动技能与素质,学习吸收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知识技术。同时继续教育是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大批的农村劳动力转入城市,农村劳动力技能素质的偏低成为城市化进程的瓶颈,通过继续教育提高农民自身生存和谋生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国家城市化发展进程,成为重要的人力资源群,是提高其收入、提升消费能力的科学选择。可见,大力发展农村继续教育,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引导农民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增强其就业能力,对于开拓广大农村消费市场,科学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意义重大。

【案例】贵州加大农村贫困劳动力培训力度2010年将培训11万人

中广网贵阳5月25日消息(记者潘晴霞 王珩)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13时20分报道,为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素质,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贵州省2010年将加大农村贫困劳动力培训力度。

贵州省对于农村贫困劳动力培训有一个专门的“雨露计划”,2010年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和贵州省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全省“雨露计划”计划投入财政扶贫资金6660万元,培训11.2万人。特别是在金融危机,大批贵州农民工大批返乡的情况下,对农村贫困人口培训的重要性更加突出,成效也是非常明显的。

对农村贫困劳动力的培训力度,以职业教育、就业培训和农民生活技能培训为主要手段,达到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目的的一个“订单式”的农民工培训,是把贫困地区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的重要手段。贵州扶贫部门对全省经过“雨露计划”初级技工培训的200名对象监测表明,稳定就业率达到98.8%,预计当年总收入为285.5万元,当年人均总收入7138元;人均支持家庭2239元,初步达到了培训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

2010年的“雨露计划”培训,取消了普通农民工培训内容,保留了初级技工(含专项职业技能)培训和农业产业化技能培训项目。在初级技工(含专项职业技能)培训专业确定上,力求市场需求紧缺专业,而农业产业化技能培训主要围绕草地生态畜牧业、蔬菜、油茶、果药竹等扶贫产业化项目和特色产业项目。

据悉,为适应新时期扶贫“两项制度”衔接需要,满足贫困人口提升素质要求,2010年贵州省开展了资助贫困户子女接受高等学历教育试点和与省教育厅联合开展“雨露班”教育培训试点等两项试点工作,探索多部门合作开展农村贫困劳动力培训新路,以提升培训质量和效果。[8]

(六)金融危机后继续教育成为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优化调整就业结构的良方

金融危机对就业的最大冲击是处于低附加值、产业链低端的岗位。金融危机爆发后,沿海东部地区的出口外向型企业受到的冲击最为突出。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为了解2008年金融危机对沿海地区中小企业影响所做的调研结果显示,金融危机后,市场急剧萎缩,导致部分企业减产或停产,主要原因是外部需求下降,国外订单大幅度减少。危机中受冲击最大的是劳动密集型的出口企业,在外需萎缩的背景下,这类企业遭受了致命的打击。劳动密集型企业工人大量失业,极大地增加了就业压力。一个国家如果就业群体多数处于“三低”岗位,在经济发展时期劳动力价值处于低价,那么在经济危机时就会首当其冲地受到冲击。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关乎社会稳定,要改变我国劳动力价值在全球劳动力分工中的不利地位,提升劳动者素质才是根本。在金融危机造成就业难的环境下,专业技术性岗位的需求仍然大于供给量。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2009年度全国部分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的统计数据显示,从按文化程度进行区分的供求状况对比看,除职业高中、技术学校、中专文化程度的劳动者以外,其余各文化层次的劳动者均处于求职人数大于需求人数的状态(见表7-1)。而在按技术等级或职称进行区分的供求状况中,各技术等级均处于需求人数大于求职人数的状况,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相对较高的是高级工程师(高级职称)、高级技师(职业资格一级)和技师(职业资格二级),其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分别为1.90、1.86和1.82(见表7-2)。金融危机对就业的冲击,一方面加剧了我国就业压力,但换一个角度与视角去看,也是催化就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素质提升的一个机遇。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市场的冲击,迫使我们要反思我国就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主动调整并使我国就业结构不断优化,从而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供基础与动力。在金融危机面前,政府、企业、高校完全可以通过继续教育相互联合,提高我国劳动力大军的专业素养、文化素质,为更多人提供知识更新和专业发展的机会,通过继续教育发挥技术支持行业的作用,促进终身学习体系的建立,推动国家经济的复苏。

表7-1 不同文化程度岗位需求人数、求职人数及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比较

img32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2009年度全国部分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http://www.mohrss.gov.cn/.

表7-2 不同技术等级岗位需求人数、求职人数及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比较

img33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2009年度全国部分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http://www.mohrss.gov.cn/.

二、金融危机背景下继续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

金融危机下经济结构、教育结构的调整,人们对更新知识的需求,农村继续教育市场的开拓以及教育消费的助力都给继续教育带来众多发展机遇,但与此同时,金融危机也对继续教育未来的发展提出不少新的要求和挑战。

(一)继续教育的教学内容与学习者的需求存在差距

在金融危机冲击下大量失业及受失业威胁的人员改变观念,希望通过进行继续教育丰富自身知识储备,提升就业能力,失业的人群更是寄予继续教育以厚望,希望在失业的浪潮下,通过继续教育这个避风港战胜逆境和危机。继续教育在此时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人们对继续教育的关注和期待较高,这也赋予继续教育较为沉重的压力。

由于以往我国继续教育更多地关注在教学网络和教学课程资源开放等教学技术上,在教学内容上的针对性和灵活性上没有太多的研究与重视,所以在金融危机后,继续教育内容和教学资源更新的反应能力还是较慢,其教育内容与社会需求和技术发展间存在一定差距。

(二)继续教育的规范化、法制化有待完善

金融危机给继续教育的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新思路和新任务。但是,在继续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许多不规范的现象。如一些高校在办学过程中违规操作,或利用高校声誉行使骗取钱财的不法行径,给学校声誉和学生利益造成较大影响;一些培训机构之间因为培训内容过于雷同,存在恶性竞争、抢夺生源等现象。虽然一直以来,国家各部门以各种形式颁布、制定继续教育法规和条例,对继续教育的对象、形式、内容等各方面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取得了许多明显的成效,但到目前为止仍未在全国范围内实现继续教育立法,缺少权威的法律制度规范和保障,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遇到一系列障碍。继续教育办学资源社会化、办学形式多样化、学员来源多元化、办学条件差异化给继续教育的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三)继续教育市场竞争激烈,国内继续教育行业有待发展

继续教育作为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产物,是在原有教育资源配置情况下,我国高等教育无法完全满足社会对于学习和文凭的需求而产生的,其教育服务对象多为已跨入社会的在职从业人员,专业设置多以经济社会发展和就业为导向,招生和办学形式多呈现灵活性,因此,继续教育具有明显的经济属性和较强的市场化特质。

中国加入wto后,继续教育市场逐渐对外开放,使得继续教育市场面临来自内外的调整。中国继续教育市场准入门槛低,利润丰厚,吸引了众多的海外进入者。各大国际培训机构凭借先进的管理培训理念和技术,完善的培训与课程体系,优良的研发能力与服务精神迅速抢占市场,给国内继续教育市场带来了压力和挑战。尤其是金融危机后,国际培训机构由于快速的市场反应,规范的管理,吸引了大批的学生。反观国内的培训机构,竞争力明显不足。中低层次的继续教育是其主流,教学质量良莠不齐,很多课程处于低水平复制阶段,大大小小的培训机构鱼龙混杂,缺少品牌辐射效应,从业人员专业素质缺乏。这些因素影响了我国继续教育市场的竞争力,也无法满足金融危机后人们对继续教育的渴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