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内外中学生课题研究社团案例分析
社团是具有特定组织目标和文化特征的社会人组成的群体。中学生社团是以中学生为成员,在特定时间组成的社团组织。中学生科技社团以爱好为基础,通过开展课题研究、项目设计或其他探索活动来实现其组织设定的目标,达到开展课题研究、增加经历、提高智能、陶冶情操、增进友谊等目的。中学生科技社团在组织学生开展课题研究中具有越来越突出的作用,不过中学生未成年人身份的特殊性导致中学生社团常常需要成人的帮助,还需要依托学校的资源作为开展活动的基础。目前,针对中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培养科技人才的社团大体有3类:专业机构组织的社团、以大学为主要组织的社团和中学生自己组织的社团。
【案例1】
上海科学会堂青少年英才俱乐部
上海科学会堂青少年英才俱乐部成立于2008年,其前身是上海市科协英才俱乐部。自2001年起,上海市科协充分发挥100多个自然科学学会的专家资源、组织资源、教育资源优势,在开展各类青少年科技活动中,注重选拔有创意、有构想的优秀项目进行培育,并积极组建了参赛学生俱乐部。2004年,在英特尔产品(上海)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下,俱乐部扩建成“上海市科协·英特尔英才俱乐部”,由上海市科协所属学会专家组成专家指导团,本市中小学优秀教师组成教师顾问团,优秀青少年创新人才组成学生顾问团,并从每年10月举行的英特尔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咨询月活动中吸纳新会员。2008年起,俱乐部更名为“上海科学会堂青少年英才俱乐部”。2011年起,上海市科协积极推进“基金会”模式纳入青少年科学教育体系中的工作,在上海科技发展基金会下成立了青少年英才委员会,将英才俱乐部“青少年创新培养”纳入到“科技英才”培养体系中,激励并奖励青少年英才项目,打造从“青少年科技英才”到“科技精英”的立体人才发展模式,构建科技英才从发掘到培育的上下链。同时为了提高培育质量,2011年起,上海科学会堂青少年英才俱乐部向社会招聘了100名来自各大院校的博士生志愿者,组成英才俱乐部助教队伍,协助英才俱乐部专家团管理每个学科的学生会员,以期达到良好的培育效果和取得优秀成绩。
一、俱乐部宗旨
俱乐部的工作目标是从为国家培养后备科技人才的高度出发,整合包括科协系统在内的社会各界资源,集中力量把俱乐部打造成为高端的青少年科技人才培养基地。俱乐部主要服务于有科技特长的优秀青少年学生和科学家,以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市级、全国和国际科技类竞赛为主要抓手,通过科技创新项目培育等活动建立起二者的交流互动,选拔和培育一批青少年科技英才。
二、俱乐部主要活动
上海科学会堂青少年英才俱乐部每年招生一次,面向小学二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学生。在每年10月的科技创新月活动中选拔有科技特长的优秀青少年学生作为会员,请来17个学会的资深专家为学生辅导各类科技项目。辅导学科包括工程、计算机、物理、化学、数学、植物、动物、微生物、生物化学、医学与健康、地球空间、社会科学、环境科学和机器人创新项目。同时,俱乐部还定期组织举办各类科技主题活动。俱乐部为会员的科学研究提供实验条件和参与学术交流的机会,会员定期提交研究进展和难点报告,学会专家作定期咨询和跟踪辅导。
三、俱乐部成员申报流程
1.由学校向区县青少年活动中心申报,申报表可在网上下载。
2.由各区县青少年活动中心汇总申报材料,集中向上海市科学会堂英才俱乐部提交。
3.上海科学会堂青少年英才俱乐部邀请各学科专家对申报材料进行初评。
4.根据各区县的申报名额分配申报授权号。
5.确定每届上海科学会堂青少年英才俱乐部会员名单、收费。
6.上海科学会堂青少年英才俱乐部开学典礼、俱乐部活动和辅导开始。
四、俱乐部会员权利
英才俱乐部会员的项目可直接进入市级申报,不占区县名额。
每两周举行一次系统培育。
进行展板设计、答辩技巧等方面的专题辅导。
推荐参加国内外各类青少年科技竞赛。
设立优秀俱乐部会员奖,每位获奖学金1000元,共15位。
【案例2】
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
人类需要科技推动社会发展,科技队伍需要后继人才,科技苗子成长需要沃土。1998年,出于一种严肃的社会责任,我国著名的天文学家、原北京天文台台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王绶琯先生联合61位科学家共同倡议,并得到中国科学院科普领导小组、中国科协青少年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技术交流中心、北京市科委、北京市科协、北京市教委、北京青少年科学基金会的支持,及北京四中、人大附中、景山学校、北大附中等学校的积极参与,于1999年6月成立了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从此,科技俱乐部为帮助有志于科学的优秀高中学生“走进科学”开展了艰辛的工作,为培育科学杰出后继人才铺路搭桥。
一、俱乐部宗旨
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组织学生利用假期及周末的课外时间,到学术指导中心参加“科研实践”活动,以主动学习的方式了解项目全过程的内容和贯穿其中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并针对少数显示出较强科学兴趣和优秀禀赋的学生,由科技导师指导,参加科研课题的一部分研究工作并做出结果,这将有助于可能成为“科学苗子”的中学生受到科研启蒙。俱乐部志在引导有志于科学、学有余力的优秀高中学生“走近科学”,进入我国第一线的科研团组,体验科研,从中发现“科学苗子”,帮助他们及时“走进科学”。
二、俱乐部的指导力量
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活动得到中国科学院所属科研机构和首都部分重点大学第一线科研团组的支持,双方以合作共建“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学术指导中心”的名义进行合作。科研机构推荐热心青少年教育的专家担任科技导师,指导学生的科研实践活动,科技俱乐部基地学校的辅导教师配合科技导师,做好学生的组织管理工作。
三、俱乐部成员
科技俱乐部面向有志于科学的高中一、二年级学生会员,地域主要由参加这一活动的中学(都是北京的重点中学)推荐优秀学生,其成员自愿参加,但是要经过选拔,针对有志于科学且已显露科学禀赋的优秀高中学生,常规课程已难满足需求的学生。
四、主要活动
俱乐部主要举办“科研实践”活动及相关活动:“科研实践”活动在形式上采取了组织有志于科学的优秀高中学生,利用课余和假期,到优秀科研团组中进行时间跨度平均为一年的科研实践的方式。其核心理念是引导这部分中学生走出校门,到科学社会中“以科会友”。其他相关活动包括“科学考察”“科学名家讲座”“科学论坛”等系列教育活动,为中学生提供接触科研环境、接触科学家、感受科学思想、训练科学方法的机会。社团通过学生的科学论文、实验报告、考察报告、活动收获等多侧面地记录他们在学习科学中经历的过程。以学生的作品为媒介,通过学生自我交流的方式,起到思想沟通、互相启迪、共同提高的目的。
【案例3】
复旦-CEE“未来科学家夏令营”
位于美国格林斯堡的美国精英教育中心(CEE)每年都会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合作,招收来自世界各地的精英学生,参加为期6个星期的科学研究夏令营(Research Science Institute)。2004年,复旦大学、上海教育报刊总社·少年报社和美国精英教育中心合作,把这个模式引进到上海,希望借鉴此模式以及与CEE的合作,选拔和培养中国的年轻人才,于是就有了现在的“未来科学家夏令营”。“未来科学家夏令营”诞生于2006年,,其宗旨是培养、挖掘有发展潜力的精英学生,提前进入科研领域学习。它借鉴美国精英高中生人才培养的经验,为创新人才培养寻找突破口。第一届营员35人中约有20人通过了复旦大学的自主招生面试,约有15人先后接到了美国知名高等学府的录取通知。
一、主要活动
“未来科学家夏令营”是全公益的夏令营,参加学习的学生不需要交纳任何费用。在活动中,学生的导师由一流大学的教授担任,另外还配有助教,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基础的问题。学生有机会走进大学实验室,研究前沿、尖端的课题,训练模式与大学科研模式相似,有理论课学习和各种讲座,学生也可根据个人能力和兴趣,在大学教授一对一的指导下进行课题研究。研究的成果将以论文的形式来体现,论文写作与答辩由学生在助教的指导下自主完成,在结营式上评选出最佳论文。夏令营还通过CEE邀请美国的知名教授参与授课,并带领营员进行科研活动。
二、营员选拔
此活动仅面向上海市的高二学生,要想成为营员需进行两次选拔。学生递交的申请材料要有体现学生科研能力、英语能力、综合素质的各项陈述、证书、奖状及科研成果,这将有助于申请者入围。第一次选拔将通过申请材料选出100名高二学生,进入复旦大学进行一个月(4次)的通识课学习;第二次选拔,通过通识课学习,小组讨论选出50名学生最终进入夏令营。“未来科学家夏令营”选拔出的学生不仅要有领先于同龄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还要有成为未来科学界领袖的发展潜力。对学有余力且特别优秀的创新人才,即使现在的成绩不突出,或者是有偏科,只要对某一学科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且经常参与到这一学科的实践和学习活动中,也是选拔的对象。“未来科学家夏令营”还在教育领域探索优质、精英学生的标准,探索除学习成绩以外的衡量学生能力的指标,并探索精英学生的培养方式。
三、主要成绩
“未来科学家夏令营”与美国精英高中生夏令营紧密联系,美国精英高中生夏令营至今已在中国开展了7届,“未来科学家夏令营”先后推荐了10多名优秀的上海高中生前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参加为期6周的夏令营,他们的出色表现引起了导师的注目。其中的许多天才少年被美国名校或中国知名大学看中并最终录取,其中不乏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名校。“未来科学家夏令营”美方主任马克索尔给出了这样的评价:“中国的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接受能力和科研能力让人惊讶,经过6个星期的强化科研学习,部分学生的成就已经达到美国研究生的科研水平,上海高中生中的精英如果能有专业引导和实践,将会作出巨大成就。”
【案例4】
美国高校组织的中学生科技社团
美国很多高校都重视中学生创新人才的发现和培养。在美国科学服务社的网站(www.societyforscience.org/Stp)上,有300所美国大学针对中学生的科学研究指导计划和分布于51个州的不同学科领域的培训项目,可供美国中学生和教师申请参加。美国大学利用充足的科学研究资源,每年暑期对一万多名中学生进行辐射培训,全美共计300多个项目,这已成为美国大学一种长期、系统运作的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一批优秀的中学生在这些实验室里打下了科学研究的基础,并提高了创新能力,进而备受美国著名大学的青睐,比如,参加麻省理工大学的“工程学辐射计划”(Engineering Outreach Programs,简称EOP)的学生,有不少都被麻省理工和其他工程与科学类大学录取。洛克菲勒大学与哥伦比亚大学共同组织的“高中生暑期科技实践项目”是中学生课题研究的代表性社团。该社团不仅注重培养高中学生,也注重培养高中的科学教师。华东师大二附中娄维义老师曾被选拔参加过洛克菲勒大学组织的这类社团,并有过详细考察分析。下面以洛克菲勒大学的优秀高中生科研项目为例介绍美国大学组织的科技活动社团。
一、社团宗旨
洛克菲勒大学是一所专门从事生物医学研究的研究型大学(无本科生阶段,全部为研究生教育),是公认的美国乃至世界上名列前茅的生命科学研究机构,至今已有23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这样一所名校近20年来利用暑期为美国乃至全球的优秀中学生提供与科学家共同研究和工作的机会,其宗旨是让中学生进入一个科学探索的世界。中学生浸润在一流大学的实验室里进行科学研究培训,与教授共同研究一个连教授也不知道答案的问题,感受着研究过程、感受着创新文化和科学伦理。在浓厚的科学研究氛围中,学生们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并产生了科研兴趣,学会了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甚至明确了他们的生涯规划。
二、成员选拔程序
1.递交申请表和申请材料。申请表包括申请者的个人信息、教育背景、研究兴趣和荣誉情况。申请材料内容包括4个方面:第一,自我简介短文(要求约350个单词),阐述申请者的学业情况、科学兴趣、研究经历(若有研究课题的经历)和职业目标,以及打算从培训计划中得到哪些收获。第二,阅读一篇科技论文的评论文章(科技论文为洛克菲勒大学主页上“新闻专线”栏目的文章,要求约1000个单词),回答3个问题:①论文的价值何在?②这项研究在推动这个领域进展方面有什么作用?③你认为下一步研究将如何进行?第三,学校提供的成绩单。第四,两封推荐信,可以选择自己的学科任课教师作为推荐者,若有研究经历,也可以请指导教师推荐。
2.面试。根据申请者情况,遴选出部分自身条件优越的学生作为初选合格者,然后根据学生学科兴趣(信息表中罗列各种专业方向,申请者根据自己的爱好加以排序),项目负责人对申请者进行分类,把材料递交给各实验室的教授,教授再一次遴选出合格的学生通知入选者参加面试。
3.通知。面试结果出来后,项目负责人与教授沟通确定最终申请合格者,通知其参加培训,最终遴选出的师生参与培训计划。
三、教育内容
1.安全培训
申请获准后,学生首先接受的是实验室安全和环境健康教授讲述的实验室安全培训课程(Lab Safety Course),这是进入实验室前的必修课。内容涉及各种实验场所的火灾、逃生等知识,还有物理放射性物质、紫外线的接触,化学药品的使用,有机溶液、生物材料和污染的耗材、玻璃及其他废料处理等安全知识,此外还罗列出“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可以做”等详细要求,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生命教育。
2.实验室研究
实验室是学生的主要培训场所,40名学生分别进入自己理想的实验室开展研究工作,与实验室里不同身份的研究者相互交流、共同工作,其中包括终身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博士生、博士后、访问学者、工作人员等,这里就是一个小社会。学生在指定教授的指导下和在与各位学者的交流中,学习选择课题方向、选择科学研究手段和方法、确定研究材料、制订研究计划、处理数据分析结果、撰写论文和研究报告。学生还会参加定期举行的科研报告和学术活动。学生参与研究的内容既有高深的“核孔复合体结构研究”,也有关乎人类健康的“乙肝”“丙肝”“阿尔茨海默氏症”等疾病研究,更有有趣的“鸟鸣研究”“线虫行为研究”。每个同学在开题、研究中期、论文撰写和展示答辩时都要与教授进行交流,而且每一过程都会有科技论文读写课程方面的指导。
3.科技论文读写课程
科技论文读写课程(Scientific Reading and Writing Course,又称为STRAW课程)是配合实验室工作同步进行的课程,时间安排在每周二或三上午进行(40名学生按照生物学基础自愿报名分为2个班级),地点安排在Caspary 1B,共7周。授课内容如下:①阅读策略;②文章讨论;③方法、数据或结果中期展示;④最新研究报告;⑤论文撰写交流;⑥展板制作交流;⑦成果交流。课程是从理论层面帮助学生了解科学论文的书写风格,学习科技论文撰写的基本格式(basic IMRAD style),教会学生撰写研究计划(Research Plan)、研究报告(Research Report)和制作研究展示(Poster),采用的辅助教材是第六版的《如何撰写和发表科学论文》(R.A.Day和B. Gastel)。讲述阅读策略时选择的是同一篇专业论文,大家在交流与互动中提炼出阅读科技论文的策略。文章讨论部分是每位学生将自己从导师那里得到的论文拿来一起讨论,一方面促使本人弄懂论文内容和文章撰写方式,另一方面通过交流了解不同研究领域的研究内容。方法和结果的中期展示是学生多向互动的过程,把成果贴在教室墙壁上,分为A和B两组,A组同学先讲述课题,B组同学一对一与之交流,讲完后再与下一位B组同学交流,依次类推,这样使得每一位B组同学能够听完所有A组同学的陈述;然后A组同学作为听众,B组同学讲述,继续交流。组织教师认为,这种小范围的交流方式比较随意宽松,能够有效避免一人讲多人听带来的紧张和窘迫,给表达能力弱的同学一个逐步提高的机会。论文撰写交流是学生把论文呈现在大屏幕上,师生共同字斟句酌,修改论文,最后每个同学对陈述论文的同学写出修改建议和评语,收集起来交给这位同学,由其继续修改。展板制作交流主要是培养学生动脑设计和动手制作展板,让学生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利用有限的空间充分而有效地展示给大家。
4.前沿科学系列报告
社团在每周一下午安排一次前沿讲座,共7次,作报告者均为各领域的顶级专家,每个报告都像一个研究故事,演讲集声音、图像、实物和幻灯片于一体,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内容诸如:听觉是怎样发生的,反转录病毒和宿主的进化,达尔文原则和现代生物学,干细胞和再生医学线虫的基因、细胞到行为等研究成果。每次报告前对这位教授的介绍不是由组织者而是学生完成的,项目组织者事先把教授的情况随机发到学生的信箱里,收到E-mail的同学上台进行介绍。报告完毕后的重要环节是提问,从问题的提出可以感受到同学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教授的回答总是先肯定学生的问题,再深入浅出地加以解释,最后还要询问一下学生回答是否让人满意或明白,整个气氛宽松、活跃。总的来说,这些报告让同学们感受到的是科学魅力、科研的情趣,而绝不是学海无涯苦作舟的“痛苦”。另外,科学家们有效的演讲策略也为同学们学习成果展示提供了极好的范例。
5.成果展示
成果交流是最热闹的场面,每位同学会邀请自己的导师、父母、朋友、同学参加这次交流会,恰似一次科技展览会,每位同学将回答来自各方面人士的提问,并且与许多著名教授、专家和中学生一起交流切磋。
四、社团运作机制
美国大学组织中学生开展科研实践培训和教育项目是美国高校文化的一部分。洛克菲勒大学的座右铭是“科学为人类谋福祉”,大学建立了一个专门机构具体安排实施这个项目,而科学家们已经形成责任意识或者是一种习惯,认为这是应该做的事情。正如一位教授所说,“既然有这种特长,为邻里、为社区做点事情是很自然的,在这个过程中同样有着快乐和成就感!”
有些企业资助科研经费的时候,还会要求科学家在申请研究经费的时候必须提供科学教育的做法,然后才能获得他们的科研项目经费。
美国的学生家长大多非常赞成中学生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能够申请到著名大学进行实验室培训,这对学生的发展是很有帮助的,通常他们会同时申请四五所大学,有些被几所大学培训项目同时录取。对学生来讲,申请到接受这种大学科研培训是很开心、很荣耀的事情,有的大学还会付给一定数目的工资,孩子们感觉到的不仅是一种难得的机会,还是一种能力的认可。而且,许多中学生都乐于到大学开展课题研究,因为这样他们就可以使用先进的实验室,可以得到一流专家的指导,可以与积累了丰富的科学研究经验和感悟的专家深入交流,从而找到既有创新性又有科学性的课题方向。
【案例5】
上海市吴淞中学生物与环境社团
上海市吴淞中学生物与环境社团成立于1998年,设在学校内,成员为该校学生。社团发展至今,共招收过378人,现有社团成员35人。以下为社团章程:
一、社团宗旨
第一条 上海市吴淞中学生物与环境社团坚持以科学思想指导科学实践,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培养,社团主要目标是:“扬学生个性之风采,创环境教育之特色”,它是学校生物学教育的拓展和延伸,是环境教育的特色抓手。
第二条 社团主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专业训练,组织学生进行相关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研究、科学实践、科学创新能力,提高中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第三条 上海市吴淞中学生物与环境社团的宗旨是通过研究和创新解决身边的生物与环境问题,社团的口号是:“关注环境,关爱生命,从我做起”。
二、社团成员
第一条 在上海市吴淞中学就读的在校学生或已毕业的原吴淞中学学生,承认上海市吴淞中学生物与环境社团章程的,愿意自觉遵守社团规章的,均可报名参加。
第二条 上海市吴淞中学生物与环境社团成员必须履行以下义务:
第一款 努力学习学校规定的各科文化知识,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
第二款 遵守上海市吴淞中学生物与环境社团的活动章程,按时参加本社团的各项活动,不无故迟到、早退或缺席,若一学期内无故缺席次数达到学期总活动次数1/3以上者(含1/3),为自动放弃本社团团员资格,不能获得相应创新学分。
第三条 社团成员必须履行以下手续:
申请参加本社团的学生必须自愿报名,经社团辅导教师和相关班级的班主任同意后,方可参加本社团的有关活动。
第四条 社团成员可以享有以下权利:
第一款 拥有社团成员卡,参加社团的相关辅导培训和研究活动。
第二款 拥有社团成员卡的学生可在校图书馆享受借阅优惠,可优先使用自主实验室,并获得科研经费资助和专利申请资助。
第三款 对社团活动内容提出建议、意见,参与社团活动问题的讨论。
第四款对社团活动不满意者,可向辅导教师申请退出社团。一经退出本社团,便不再享有本社团成员的以上权利。
三、社团机构设置
第五条 社团辅导教师:
上海市吴淞中学生物教师 张治 许沁 彭赟
第六条 社团学生成员:
第一款 生物奥林匹克竞赛小组:设组长1名,由学生选举产生,负责进行师生之间的联络和相关活动的安排。
第二款 中学生“小课题”科研小组:设组长1名,由学生选举产生,负责进行师生之间的联络和相关活动的安排。若有特殊需要,可在课题组内设课题小组长1名,由学生选举产生,负责进行师生之间的联络和相关活动的安排。
第三款现在社团支持专家系统和联谊单位
(一)社团客座专家
复旦大学生物系 梁来荣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 周忠良副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 赵云龙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 唐思贤教授
(二)社团联谊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 “蓝色空间”环保协会
华东师范大学 人与自然协会
上海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
第七条 标志、经费、奖励
1.社团标志:如左图所示,该标志由团长李胤设计,已经社团大会2000年9月审议通过。
2.社团经费:主要来自学校行政拨款和课题经费,欢迎企业赞助、社会团体和个人热情捐赠。
3.社团奖励:每学期由全体会员评选产生最佳会员,由学校颁发荣誉证书和奖品,并成为社团永久荣誉会员。
四、主要成绩
社团成立以来,社团成员开展了大量的科技探索和创新实践活动,近年来在全国和市级各类比赛中屡获殊荣:获得全国中小学生环保活动方案设计一等奖第一名(2000.7,香港);获得第2届国际青少年科学研究者大会生命与环境科学一等奖、大会特等奖(2002.4,莫斯科),参加第55届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决赛(2004.5,波兰),获得英特尔杰出项目成就奖、集体项目二等奖等7项大奖,为中国历届参赛团队最好成绩和本届赛事团队项目最好成绩;2008年,社团成员史光远、李骁、陈洁代表国家参加第20届欧盟青年科学家奖展示。社团成员的课题研究共计获得国家级奖项40项,市级奖项80余项。社团培养了一大批热爱生物和环保的学生,他们中很多人都进入大学相关专业学习深造,先后有28人被免试直升大学,有的还获得了高考加分。
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解放报》《中国教育报》等几十家媒体都曾经对社团活动做过相关报道。2004届社团团长吕亚佳同学代表社团非常荣幸地接受了中央电视台《讲述》节目组的专访,介绍他们的研究课题《自清河的故事》,并被《报刊文摘》转载报道;中央电视台CCTV少儿频道还前往该社团拍摄了5次专题节目,分别报道了该社团的课题研究案例,《围垦对崇明东滩湿地底栖动物多样性影响》《高层建筑噪声分布规律探索》《立碗藓防霉防腐的初步研究》等一批课题研究故事均被拍摄成电视节目;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两次播出纪录片讲述社团课题研究工作。社团成员曾经两届、三次参加上海市教委组织的研究型课程成果汇报,得到市领导的多次表扬,社团还曾经为宝山区环境工作会议作专题报告,得到宝山区区长的高度肯定。社团现已申请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155项,获得很高的社会评价,曾被评为“宝山区最佳学生团体”,并于2002年12月,被上海市团市委、上海市教委命名为首届中学生“明星社团”。
【案例6】
美国Ponaho学校的园艺社团
位于美国夏威夷州火奴鲁鲁市(檀香山)的Ponaho学校是一所著名的私立高中,学校教育质量优异,在全美非常有名,美国现任总统巴拉克·奥巴马就是毕业于这所学校,我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也曾在这里度过中学时代。
Ponaho学校校园非常优美,整个校园就是一个精致的大花园,校园里每一片草坪、每一株花草都精雕细琢,独具匠心,充满着高贵的气息。但是在一排教学楼前面,却有一小片菜园。用木板做成的长方形的苗圃,沿着小路摆放成弧形或者摆放在屋檐下,里面种着大葱、茄子、西红柿、黄瓜、萝卜、玉米等。
这是学校的园艺社团为了增加师生的农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特地安排的设施。园艺社团的学生或其他有兴趣的志愿者自己决定种什么,自己去种植、管理。校方认为种菜不仅仅靠种子和力气,还需要肥料、水分、设施等一系列的东西,这些东西能否增添点科技含量,那就看学校师生的创造性了。
为了体现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的理念,学生将生活垃圾收集起来,用生物和环保的知识设计了堆肥设施,产生的虫子用来喂鸡,鸡粪和其他有机垃圾用来堆肥,不仅减少了垃圾的产生,还解决了生态农业的肥料、饲料问题。
种菜需要浇水,夏威夷四面是海,淡水非常珍贵,社团师生们建设了雨水收集系统,经过一套复杂的雨水收集、沉淀、净化系统,收集的雨水不仅仅用来浇菜,还可以用来浇灌草坪和洗涤。
用雨水进行浇灌,用生活垃圾发酵生虫,虫子喂鸡,而鸡粪和其余的有机垃圾用来堆肥,就这样,从整理土壤到购买种子,从播种到管理,从收集雨水到堆肥、喂鸡,整个生态农业链在学校完整地建立起来了。这一举动不仅节约了资源,减少了垃圾,还美化了环境,增加了产出,获得了生态蔬菜。社团活动使学生认识蔬菜,了解农业,参与环保,感受美丽,同时简单的种植活动带动了许多科学设想,潜移默化中,学生的创造性和环保意识得到了培养。
上述案例中,中学生参加科技活动的组织可以叫做社团、俱乐部、培训班、夏令营、爱好者协会等,名称虽有区别,但性质都是一样的,都可以称为中学生社团。
案例1、2均为具有代表性的中学生科技社团,由专门机构组织,有专业人员参与,有专项资金支持。相对而言,这类社团资源占有较多,活动质量较高,其层次超越了中学,成员的产生往往需要申请并经过选拔,不具有大众性。这类社团往往带有官方或半官方的性质,他们巨大的号召力和充足的资金可以确保活动能得到大学教授或其他专职人员的资源保障,但是,这类社团要依赖于高校、研究所等科研机构的参与才能显现出真正的魅力。这类科技创新俱乐部组织的创新实践活动,在中学生中扶植和发现“科技苗子”,体现了在不削弱综合素质教育的条件下实施“因材施教”的思想。这类俱乐部虽然不反对学生的科研结果参加适当的竞赛,但在活动过程中刻意避免掺杂任何“应赛教育”的思想或做法,坚持本着初衷,力求在相对宽松、自由的氛围中为学生创造接触科研、接触科学家的机会,使他们得以早期求师交友、“走进科学”,以利于他们日后成为各行各业具备高创新素质的优秀人才。
案例3、4均是以大学为主建立的中学生社团,社团活动充分利用大学的设备设施和人力资源,重在培养未来的拔尖创新型人才。相比高中,高校的教育资源要丰富得多,如果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能够有效地对接,那将对培养优秀的科技创新人才大有益处。在世界一些发达国家,大学教育和高中教育的关系非常密切。培养一部分优秀的高中生,使其在科技领域具有非凡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成为科学界的领袖,为世界作出贡献,这是一些发达国家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案例中的2个社团均为公益性社团,体现了大学等机构的社会责任感,其社团主题明确,培养目标定位较高,投入较大,社团活动组织科学,效果也较好。这类社团成员也是经过选拔产生的,代表着高水平的社团成员和高水平的社团层次。从开展课题研究的条件来看,科研条件可以依赖于高校,以大学为组织核心的中学生社团充足的科研条件和科学、高水平的课程服务使得一批具备科学研究潜质的中学生可以得到系统的培训。案例3中,大学注重因材施教,选拔占据重要比重。他们笃信不可能每个人都能够成为科学家,不是全员培训,进入实验室的学生必须经过严格程序的申请。首先是尊重学生的意愿,通过提交的申报材料,了解他们的学业情况、科学兴趣和职业目标,看看学生的基础怎样,是否为可塑之才,然后根据学生兴趣意愿,通过面试进一步“把握”学生的情况方可进入实验室工作。学生有较好的基本功,再考虑其兴趣方向选择合适的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培训,为取得较好的效果提供了基础保障。案例4中,美国科学服务社和我国的科协组织很相似,是一种与科学研究直接相关的非营利机构,这种机构长年运行,有着一种创新文化的导向。美国大学每年利用暑期组织中学生的社团活动,以此为基础对近万名中学生开展创新教育培训项目,在多方面保障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效果,使得该类项目具有长期性、系统性、高效性和可行性。在美国大学已经形成了这种独特文化,不仅重视科学研究,也注重辐射影响青少年参加科学研究,不同的大学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但是这类社团毕竟资源有限,受众较少,无法满足大量中学生的需求。
案例5、6都是以中学学校为基地的社团。这类社团由学生自发组织起来,参加的学生都是自愿的,他们的辅导教师类似于大学里的导师。其社团成员通常申请即可加入,主要由兴趣决定而不是智商或知识基础决定,是中学生社团的基层组织。案例5中,社团的学生提出了“关爱生命、关注环境,从我做起”口号,他们通过大会的形式制定了社团章程和一些活动规则。社团的学生都纳入一定的研究项目中,每一个研究小组都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这些研究项目有些是学生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有些可能是教师提供的研究主题。社团的学生有些研究项目取得一定的成果,有的发表了专业论文,有的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成果,但都获得了研究的经历和体验。案例6中,美国的高中生不仅开展研究,也开展实践活动,不仅提升了自我科研素质,还营造了独特的学校文化,把探究、创新、生态、环保的理念带给了全校师生。中学生通过这类社团活动,开展他们感兴趣的课题研究,取得突出的成果,可以作为社团活动支持中学生开展课题研究的典范。但是,这类社团往往也离不开高校、研究所等智力资源和硬件的支持,所以建立在中学的社团与高校、研究所往往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学生社团是青年学生依据兴趣、爱好和特长结合在一起的群众性组织,这恰好可以成为研究性学习课程开展的组织基础。中学生社团完全可以成为学生开展课题研究的组织平台,学生在其中共同研究,相互合作,同时,社团化组织形式可以在学生和教师之间建立新的师生关系。如果将中学仅仅定性为为大学入学服务是对基础教育的片面理解,基础教育不能只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良好习惯和不懈追求的个性特征养成,更是学生终身健康发展的基础。中学时代学生兴趣广泛,可塑性大,是学生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黄金时期,帮助他们形成高雅的追求或一生都感兴趣的业余爱好,将为他们的一生打下非常好的基础。此外,中学生社团活动本身也是与大学的一种接轨,中学里社团活动的经历,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大学的社团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