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和中学生做课题的密切联系
科技创新大赛的基础是学校良好的教育环境和高质量的科技课程。没有学生的课题研究成果,就没有科技创新大赛,学生创新成果是科技创新大赛的成果基础。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课程计划中的必修课程,研究性学习是其中的重要领域,该领域的学习多以课题研究或项目设计方式进行,要求学生创造性运用所学和所能来解决问题。科技创新大赛就像一门巨大的隐性课程,调动着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吸引着无数富有创意、爱好科技的学生,影响着中学生课题研究的实施和评价方向。
可以说,科技创新大赛是促进中学生课题研究的重要社会平台,理由如下:
1.科技创新大赛发挥了展示、交流和评比功能,更能激发青少年的进取心
正如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虽然参赛的只是少数人,但由于其巨大的社会影响力,促使更多的个人、家庭和社会组织参与其中。科技创新大赛每年参赛的不过数百人,但考虑到各种省级和市级的选拔赛,真正参与的人员数倍于决赛参赛者。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国每年参加发明创造和科学论文撰写活动的青少年约有1500万人。很多青少年将科技创新大赛获奖的校友或同龄人作为自己的偶像,希望有朝一日也能取得同样的成绩,这成为吸引青少年参与科技活动的重要诱因。事实上,不能要求所有青少年参与科技实践活动一开始完全是因为对科技本身的热爱。即使在美国,也没有真正做到完全靠兴趣来组织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美国的ISEF每年以巨额的奖学金来组织赛事,本身也对无数青少年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参加科技创新大赛的各种小发明大多是青少年和他们的指导教师根据生活、学习和劳动中所遇到的问题,由自己选题、自己设计、自己制作的。小论文也是他们在参加科技活动的过程中自己撰写的。实践表明,开展发明创造活动和科学论文撰写活动,能够增强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增进他们对技术的理解,促使其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有关的发明技法;活动中强调手脑并用,更有利于青少年学习和掌握相关的技能,使其综合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上述活动还可以进一步激发广大青少年崇尚科学、勇于创新的精神和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社会责任感。
2.科技创新大赛促进了学校对科技教育的重视,提高了学生的科技素养
过去很多学校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一切教育活动如果不能直接或间接与考试、升学关联,很难在学校得到重视。学校往往以对学生前途负责的名义,剥夺了孩子探索自然、开展创新活动的机会。现在很多著名的中学都认识到单纯的升学率已经无法再公开用来粉饰学校办学水平,而科技活动和创新实践因为有了科技创新大赛这样的社会平台,吸引了众多校长的目光。于是,学校自觉组织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营造了良好的科技教育和创造实践氛围,配备了优良的科技活动设施,投入了更多的科技活动资金,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科技活动。这对于改进中学办学质量,扭转一切只为升学而教的现状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为了全面、科学地理解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系列活动对青少年科技素质和创造能力培养的影响,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共青团中央学校部、中国科协青少年部和中国科普研究所,在2002年对全国进行第3次全国青少年创造能力培养社会调查和对策研究的同时,亦对入选第17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决赛的中学生群体进行了相同的创造力培养问卷调查,力图改进和完善青少年科技活动的组织机制、评估机制和激励机制,探索有益于我国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的培养模式。调查显示,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系列活动,显著地提高了广大青少年的创造性。与2002年全国青少年创造能力培养社会调查相比,入选创新大赛的中学生群体对脑科学(包括创造性思维)的认知明显高于前者;其自评具有初步创造人格特征的比率是26.3%,为同时期全国平均水平的3.6倍;其自评具有初步创造力特征的比率是49.0%,为同时期全国平均水平的2.3倍;入选创新大赛的中学生群体亲身体验过科学探究全过程和技术创新全过程的比率均超过了半数,远高于同时期全国平均水平。研究表明,在参与科技创新大赛系列活动的过程中,青少年的创造人格得到了升华,他们的科技素质得到了提高,其创造潜能亦得到了发挥。(4)调查报告还就如何进一步明确科技创新大赛系列活动的目标,以及为该项活动营造更好的社会环境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完善这一在小平同志题词鼓舞下创立的“品牌”活动,使其真正发挥培养我国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杠杆作用。
3.科技活动本身的交流状况和评选理念,决定了中学生开展科技活动的水平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评选准则和基本理念倾向于支持学生探索和发现的原创性,鼓励学生关注身边的自然现象和社会问题,这本身对中学开展科技活动发挥了巨大的社会导向价值。每年中国科协还组织出版优秀的学生作品,希望更多的学生通过案例了解真正优秀的作品,了解评委的评审原则。毕竟,我国开展科技竞赛时间不长,参与者有限,要把大赛的理念真正传递给每一位青少年、家长、教师,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4.以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为龙头,已形成各种级别、各种类型的竞赛活动系列
尽管每年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学生有近千人,但是相对于中国青少年庞大群体而言,参赛的比例还是非常低的。以创新大赛为龙头,全国还有教育部、科技部等主办的“明天小小科学家评选活动”,团中央、全国学联主办的“未来杯”全国中学生创意大赛,国家环保总局宣教中心主办的“ITT杯全国中学生水科技发明大赛”,中央电化教育馆主办的“全国机器人大赛”,等等;而地方省市除了有相关国家级竞赛的省级选拔赛事外,也有其他类型的竞赛,如上海市教委和科委共同主办的上海市“明日科技之星”评选、上海市青少年科技艺术中心主办的“未来工程师大赛”、宝山区教育局主办的“上海市宝山杯青少年生物小论文评选”,数量繁多。这些活动虽然评选各有侧重,宗旨也各不相同,但是都提供了让更多学生参与展示和交流的机会,特别是为不能进入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学生或项目提供了机会。
为了做好我国科技后备人才的早期培养工作,早在1996年,中国科协青少年部就借鉴美、英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在北京市开展了试点工作,即组织对科学有浓厚兴趣的优秀高中学生,利用假期和课余时间,进入北京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实验室,在科技专家指导下选择并参与某些力所能及的科研课题研究。这一由青少年参与的科学探究活动被称之为“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早期培养活动”。
上海市科协自2001年起成立“上海市科协英才俱乐部”,组织了上海市动物学会、数学会、发明协会等数十家科学家协会参与指导中学生的课题研究活动。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也组建专项实验室,成立“上海市青少年科学院”,为中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和课题研究提供辅导及资源、资金的支持。中国科协青少年部、中国科普研究所和北京市科协青少年部于2004年3月中旬,共同对参与第4期“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早期培养活动”的青少年群体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表明,青少年群体走进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实验室,在导师指导下,亲身体验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是培养科技后备人才的必要和有效的途径。这种方式极大地促进了青少年群体对科学知识的掌握,对科学方法、技能的应用,对科学精神的弘扬和对科学思想的领悟。他们的创造人格得到了升华,创造能力得到了提高。
与此同时,对广大农村所需的科技后备人才的培养亦早已列入日程。由中国科协、西部各省科协以及地(市)级科协组织的“大手拉小手”活动,定期深入农村。科学家亲自为农村孩子们作科普报告,指导他们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结合农村的现实,各地科协和教育部门为广大农村青少年组织了许多有益于其科技素质培养的低成本科技制作和科技创新活动,与种养殖技术相关的科技活动,以及与农村青少年密切相关的健康教育和环境保护活动等,有力地促进了广大农村青少年科学素质的提升。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开始与国际接轨。进入新世纪,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青少年走出国门,参与各类国际科技竞赛,展示科技创新的才能。在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创新大赛中,我国中学生也不断取得优异成绩。由此可见,以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为龙头,我国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正在不断向纵深发展,科技创新后备人才队伍正在茁壮成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