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具体应该怎么做

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具体应该怎么做

时间:2023-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与以往剥削阶级教育有着完全不同的性质。加强德育,对坚持学校的社会主义性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具有重要作用。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卫生保健的基本内容有环境卫生、教学卫生、生活作息卫生、饮食卫生、宿舍与设备卫生、卫生教育、健康检查与疾病防治、心理保健教育等。

第三节 全面发展教育与素质教育

一、全面发展教育

(一)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与以往剥削阶级教育有着完全不同的性质。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是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能够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它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德育

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行为规范,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塑造年青一代心灵的教育活动。加强德育,对坚持学校的社会主义性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具有重要作用。

德育是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学校向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政治观点教育,培养他们优良的道德品质,有助于改变社会风气,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从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同时,也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有力的思想保证。德育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中小学阶段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培养的最佳时期。他们模仿性强,可塑性大,有着奋发向上的积极进取精神,容易接受各种教育影响。因此,教育者应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强新时期的德育工作,以适应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引导他们向着正确的道路前进,使之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人才。

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其具体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道德评价能力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2.智育

智育是教育者有组织、有计划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教育。它不同于教学,教学既要完成智育的任务,也要完成德、体、美、劳诸育的任务;而智育则主要是指包括各门学科的知识教育,各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统一发展,各种能力培养的教育活动。

智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处于重要地位。首先,它为其他各育(即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提供了知识基础和智力基础。其次,智育是社会文明进化的必备条件,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以及人类自身发展都依赖于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再次,智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数以亿计的各行各业有文化懂技术的劳动者。而要培养这些人才,就必须加强智育,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进行基本的技能训练,并在此基础上,以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知识、科学管理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武装学生,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的能力。

智育的基本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培养训练学生形成基本技能和技巧,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其中核心是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为造就合格的公民和各种专门人才奠定良好的科学文化知识基础,使之成为具有不断追求新知,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人。

智育的内容主要有:系统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基础知识的传授与学习;各种技能(即依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规定,通过各科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体育运动技能、劳动技能、艺术活动技能、品德修养的技能)的训练;学生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近年来,人们主张把探索能力、表达能力(语言、文字、图表、数理计算的表达)、实际操作能力等列为智育的内容,认为在中小学注意这些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打好坚实的基础,早出人才,多出人才。

3.体育

体育是向学生传授体育和卫生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运动能力,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促进身体正常发育和增强体质的教育活动。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体育能够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育,增强学生体质。它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体育中有极其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可以激励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培养他们勇敢顽强、拼搏进取和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意志,养成团结友爱相互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体育也为智育的实施提供了保证,参加体育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强健的身体,特别是大脑机能的改善,为学生学文化知识、开发智力、发展能力奠定物质基础。体育有助于学生审美观点和审美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劳动技术教育的实施。总之,体育既是德育、智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得以实现的物质基础,也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的必备条件。

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是不断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增强学生的体质。其具体任务包括:指导学生锻炼身体,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发展,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使学生掌握身体锻炼的基本知识和正确的技能技巧,养成经常锻炼的良好习惯;向学生传授基本的卫生知识,形成一定的保健技能,养成良好的卫生保健习惯,指导学生预防疾病,增进身体健康;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学生养成高尚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和良好的体育道德品质,以及热爱集体、遵守纪律、勇敢顽强、艰苦奋斗、团结友爱、善于合作等心理品质;为国家发现、选拔和培养体育人才。

学校体育的内容包括体育运动和卫生保健两个方面:

学校体育运动包括田径运动、球类运动、体操、武术、游戏等。其中,田径运动是各项体育活动的基础。

学校卫生保健的基本内容有环境卫生、教学卫生、生活作息卫生、饮食卫生、宿舍与设备卫生、卫生教育、健康检查与疾病防治、心理保健教育等。

学校体育的组织形式有体育课、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锻炼、运动训练与竞赛等。其中,体育课是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运动竞赛是提高学生竞技水平的有效形式。各种组织形式要综合使用,提高其整体效益。

4.美育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美育是实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完善人格和促进社会进步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美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在人的全面教育的各个方面,对人的身心的全面发展起促进作用。

美育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使他们具有感受美、理解美以及鉴赏美的知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艺术活动的技能和兴趣;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和文明行为习惯。

学校美育的内容主要有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美三个方面。

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有:通过各科教学,如语言、音乐、美术、体育等艺术性较强的课程对学生进行美育;通过课外活动进行美感教育;利用大自然进行美育;通过社会日常生活进行美育等。在实践中应根据美育的特点,注意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情感体验和逻辑思维相结合,一般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结合。

5.劳动技术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是向学生传授现代生产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生产技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的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包括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两个方面。前者主要是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后者主要是通过活动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两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劳动技术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它是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手脑并用、脑体结合的一代新人,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劳动技术教育,有利于形成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有利于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结合起来,把书本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有利于学生体质的增强和创造美好劳动产品能力的培养。通过劳动技术教育,使学生掌握一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为他们毕业后就业参加生产劳动做好准备,有利于完成中学升学和就业双重任务,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和良好的劳动习惯;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通过劳动技术教育,增强学生的体质,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并注意在劳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思维、想象的能力和创造精神;根据每个学生的才能、兴趣、性格、特长,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指导学生职业定向。

劳动技术教育的内容:现代工业生产的基础知识和技术;农业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术;第三产业的职业知识和技能;公益劳动的知识和技能;管理生产的初步知识和技能。

劳动技术教育实施途径主要是:通过校办工厂、农场或实验基地进行;通过服务性劳动进行。此外,勤工俭学也是一种重要的形式。

实施劳动技术教育应注意处理好劳动与思想教育的关系,知识传授和实际操作的关系,统一要求与因地制宜和因材施教的关系。

(二)全面发展教育各组成部分的关系

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五个部分组成。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正确理解和把握“五育”之间的辩证关系。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能是全面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每一育都有它特定的任务和作用,不能互相取代。

“五育”中的每一组成部分都有其相对独立性,有其特定的任务、内容和功能,同时对其他各育又起着影响、促进的作用。“五育”之间是一个紧密联系、互相渗透、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统一体。其中德育为首,起导向和保证作用,它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无产阶级政治方向;同时,其他各育则为德育的实施提供了条件。任何一种思想品德的形成只有将其寓于各育任务的实施中才有可能。智育则为全面发展各育的实施提供了认识基础,为其他各育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体育是实施各育的物质保证,没有健康的身体保证,任何一种育的任务都不可能顺利完成。美育和劳育是德、智、体的具体运用和实施,美育是全面教育的升华;劳动技能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手段。正确的审美观点反映了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又体现着一个人的思想素质状况。而在劳动技术教育中更离不开必需的知识基础和技能,离不开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

因此,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之间既是相互独立又是相互联系的,它们的关系具有在活动中相互渗透的特征。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应坚持使学生在体、智、德、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防止和克服重此轻彼,顾此失彼的片面性,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

具体而言,正确领会和把握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全面发展不是少数人的全面发展,而是大多数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不是均衡发展,而是人的各方面素质的和谐发展;全面发展不是不要个性的发展,而是和个性相统一的发展。因此,在“五育”的贯彻实施中,应该努力做到:坚持五育并举,使其相辅相成,发挥五育的整体功能,防止片面性;坚持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对全体学生负责。

二、素质教育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和目标

要理解素质教育,必须搞清楚什么是素质。从生理学讲,素质是个体从先辈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主要是神经系统、脑的特性以及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方面的特征。人的素质就是先天素质与后天素质的统称。目前,理论界趋于一致的定义是:人的素质是指以人的先天生理特征为基础,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身体和心理方面相对稳定而巩固的特性。

我国在国家文件中倡导素质教育始于1985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该决定指出“在整个教育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须牢牢记住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1999年6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标志着我国的素质教育进入了全面推进的阶段。

素质教育的内涵,“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美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的实质就是通过教育改革,真正实现“两全”的目标,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素质教育的基点就是通过学科教学提高学生的素质,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提出来的。应试教育是专指脱离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升学考试为目的、违背教育规律的一种教育训练活动。其主要特征是以应考为目的,违背教育方针,将教育面向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把教育僵化为“一刀切”的教育,造成学生的片面发展和部分学生被放弃甚至抛弃。

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

可见,素质教育的实质是一种导向思想,指导学校和教师执行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不良倾向,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之所以是一种导向思想,是因为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思想理论形态,它只能以思想理论所具有的动能力量去启迪和要求,产生它所要求的行为。它与教育政策、政府指令、规章制度不同,它不具有政策、法令和法规所具有的强制性和约束力。素质教育必须是在人们思想上真正接受它的时候,才能将其落到实践之中,实现言行统一。

(二)素质教育的基本特点和要求

1.素质教育的基本特点

(1)素质教育的主体性。素质教育是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和潜能的教育。素质教育由于要实现的目标明确具体,师生都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聪明才智,特别是学生有更多自主学习机会,选择最适合于自己的、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方法,发挥自己的潜能和特长,进行高效率学习,殊途同归,实现素质发展目标。

(2)素质教育的全体性。素质教育是全民教育,旨在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国家的强大,民族的振兴,不能只靠少数“精英”来实现。而是要通过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来实现。素质教育的全民性,保证了我国每个国民创造力都能得到培养和提高,这对我们这样一个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来说,无疑是开发了最为宝贵的智慧资源。邓小平同志说过:“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所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极大地提高全民族素质,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

(3)素质教育的全面性。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等素质和能力。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全面贯彻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并实现其教育目的。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在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中做了明确规定,其基本点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贯彻落实这一方针就必须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智能素质和品德素质,绝不能只抓某一方面的素质而忽视其他方面。

(4)素质教育的基础性。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就必须避免只抓少数尖子生而忽视大多数学生素质提高的弊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学习上的成功。使优秀学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使中等学生迎头赶上,尽快步入先进行列;使落后学生在他们原来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和提高。

2.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素质教育的要求就是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生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

(三)素质教育的内容

实施素质教育,我们必须树立科学的育人观念,正确认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充分认识到素质教育的目标需要通过全面发展教育来实现,因为全面发展教育既涵盖了社会发展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基本要求,又反映了个体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基本素质。素质教育所倡导的就是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使个体各方面的素质都能得到充分、均衡、全面、和谐地发展,从而提高全体学生的整体素质。素质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

政治思想素质教育:具体包括政治素质教育、思想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和民主法制素质教育。政治素质教育指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对学生进行民族、阶级、政党、国家、政权、社会制度和国际关系的立场、情感和态度的教育。思想素质教育指通过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教育,集体主义、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国情、国内外形势教育等,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思想方法,确立正确的思想信仰、理想动机、信念追求、民族精神等。道德素质教育主要是按照德育总目标和学生成长规律,教育学生遵守社会行为规范,正确处理个人与群体、与他人、与国家的关系,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文明行为习惯。民主法制素质教育指让学生知晓中国的民主法制理论与内容,知法懂法,依法行事,具有较强的民主法制观念和意识,增强学生的民主法制素养。

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帮助学生解决基础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和训练,包括基础文化知识、基础科学知识,以及识字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思维能力、计算能力、基本实验操作能力和基本的劳动技能等,为适应自身的发展和现代社会生活、职业岗位选择以及科技发展的需要,奠定坚实的科学文化和技能的基础。

审美素质教育:就是通过对学生进行情感陶冶,增强学生的审美知识,培养学生积极的审美情感和正确的审美价值观,提高学生感受美、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不断完善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

身体素质教育:就是通过体育,锻炼学生的体魄,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使其掌握基本的体育锻炼的知识、方法和技能;同时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创新意识、陶冶情操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心理素质教育: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培养学生具有优良的个性品质,健全的人格特征如具有比较稳定的意志品质、认识品质、情感品质、交际品质,以及良好的社会认识品质,加强学生的个性教育和心理指导与心理卫生教育对学生进行升学和就业指导。

我们应该把“五育”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教育活动,着力培养学生上述五方面的素质,力争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

案例分析

王勇是一名高二的学生,现正就读于一所省级重点中学。最近有一件事让王勇十分烦恼。王勇平时学习成绩优秀,酷爱表演,在市、县举办的各种文艺活动中多次获奖,他的理想就是考入艺术院校,将来从事艺术工作。然而王勇所在的学校为了保证升学率,决定对高三的学生进行分流,将学生根据学习成绩分别编入火箭班、重点班和普通班,王勇最喜爱的体育课和音乐课也被停上,改成了其他科目。王勇的父母坚决要求他放弃业余爱好,专心学习,争取考上名牌大学,以便将来能找到更好的工作。班主任老师也劝说王勇改变想法,认为艺术院校的学生学习成绩大都不好,文化素质很低,不适合个人的成长进步和长远发展。

运用教育目的的有关理论,分析说明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所遵循的教育目的、父母期望学生受教育的目的、学生自身受教育的目的与国家提出的教育目的之间的差异。通过分析,你认为教育实践中如何才能形成良好的教育目的。

思考题

1.简述教育目的的结构。

2.试评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观。

3.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

4.如何正确处理好“五育”之间的关系?

5.如何看待素质教育?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24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7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30页。

(4)《马列著作选读》,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8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