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学校教育制度
一、学校教育制度概述
(一)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
制度最基本的含义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许多情况下,制度也是某一领域的制度体系,教育制度是其中一种。教育制度又称国民教育制度,它是指一个国家各种教育机构及其规章制度的总体。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是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系统,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学校之间的纵横衔接关系。它是国民教育制度中最严密、最有效和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体现了一个国家教育的性质,是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保证。
从形式上看,教育经历了非形式化教育、形式化教育和制度化教育的过程。远古社会的教育属非形式化教育,那时候的教育是在生活、生产过程中进行的,没有固定的教育者,也没有固定的受教育者。到了古代社会,随着生产的发展和文字的出现,为形式化的教育产生奠定了基础。形式化教育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对稳定,有稳定的教育场所和设施,教育内容也相对规范化。进入现代社会,学校教育的独立程度越来越高,教育的育人功能和筛选功能越来越重要,学校制度、课程设置、考试制度也越来越完备,制度化的教育逐渐形成。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在现代社会,教育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复杂的立体化的网络系统。按教育程度划分,有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按教育的时间划分,有全日制、半日制、业余教育;按主要教育手段和场所划分,有面授、函授、巡回、广播、电视、网络教育;按主办单位划分,有国家办、地方办、企事业办和私人办的教育机构等,它们组成了一个纵横交错的学校教育网络,保证了国家各级各类人才的培养。
(二)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
任何国家的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都是从本国实际出发。但是,其中也有一些共同的因素对学校教育制度产生重要的影响,成为建立学校教育制度的依据,具体如下:
1.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
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学制的建立,学制为生产力的发展服务。有怎样发展水平的生产力,就会要求与其相适应的学制。因为归根结底,学校是为培养推动生产力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服务的。这就是同一国家、同一社会,不同历史阶段上的学制不完全相同的原因。
2.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
学制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制度要求的反映。在不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下,统治者代表着不同阶级的利益。由于学校教育对于人才培养的特殊作用,统治阶级会根据自己的利益和要求来设立学校教育制度。例如,19世纪70年代以后,欧美工业生产发展很快,各国之间展开了激烈的市场竞争,争夺势力范围的斗争日益加剧。各国都把教育作为经济竞争、军事对抗的重要手段,于是提出了普及义务教育的口号。这在客观上为普通民众提供了受教育的机会,但从根本上看这只是资产阶级为了获得更多的廉价劳动力,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而采取的措施。
3.受民族传统和文化传统的制约
各国的学校教育制度总是植根于本民族传统和文化传统土壤之中,即使是从国外引进也会根据国情加以改造。由于各国的民族传统、文化传统、教育传统不同,各国的学校教育制度也各具特色。例如,日本19世纪70年代颁布的学制,仿效法国的中央集权制和学校系统,实行强迫教育。由于这种做法不符合日本的文化传统,因而引发了国民的不满,使学制计划无法实现,推行几年后不得不废除。又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教育被迫废除了中央集权制,仿效占领国特别是美国的教育制度采取学校教育由各州自治的办法。这种脱离德国民族传统的做法使各州教育的发展出现了较大的不均衡和失序。为了克服这种做法对德国教育发展造成的混乱和困难,各州于1955年签署了一个协定,规定了各州各类学校的统一名称、学制的长短等等。1959年,德国教育委员会又提出了《改组和统一普通公立学校的总纲计划》。1969年,德国联邦政府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全联邦的控制,修改了基本法,扩大了联邦政府对教育的管辖权限,并成立了教育和科学部。也就是说,德国的现行学制虽然曾经受到美国的重大影响,但由于其民族文化传统的巨大作用,最终还是要回到自己的轨道上来。
4.依据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特点
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必须符合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在每个年龄阶段,个体的身心发展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有其阶段性也有其连续性,有其稳定性也有其可变性。因此,在制定学制时,确定儿童的入学年龄和修业年限,确定各级各类学校的分段和衔接,都必须考虑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不同特点,要适合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要适合他们智力和体力的发展水平。
二、现代学制的类型
学校教育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是伴随着学校的产生而产生的。学校教育制度从发展的时间顺序来看,先后出现了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和综合学制三种类型。这三种类型基本反映出了学校教育制度的产生和演进过程。
(一)双轨制
在18、19世纪的西欧,在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及特定的历史文化条件影响下,由古代学校演变来的带有等级特权痕迹的学术性现代学校和新产生的供劳动人民子女入学的群众性现代学校,都同时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展,于是就形成了欧洲现代教育的双轨学制,简称双轨制。一轨自上而下,其结构是:大学(后来也包括其他高等学校)、中学(包括中学预备班),另一轨自下而上,其结构是:小学(后来是小学和初中)及其后的职业学校(先是与小学相连的初等职业教育,后发展为和初中相连的中等职业教育),自上而下的学校系统保留了封建贵族学术性教育的传统,而自下而上的学校系统满足了当时宗教改革中传播宗教思想,以及工业革命带动下经济发展对劳动者提出的教育需求。以上两类学校系统分别承担着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职责,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办学效益。但是双轨学制具有明显的等级性,社会阶层接受教育的机会是不均等的,损害了教育平等,背离了现代教育要求民主化的精神。
(二)单轨学制
单轨制是指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统一的直线系统,形成由下而上的互相衔接的学制。它的最明显的特点是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性。美国是最早产生单轨制的国家,这与美国的社会背景有极大关系。美国受封建主义影响较少,加之美国的独立战争以后,为了照顾到来自不同国家的移民心态,缓和社会的紧张关系,培养“美国公民”观念,从而建立了无等级差别的以公立学校为主,小学、中学、大学相互衔接的单轨学校系统。另外,产业革命和电气化的推动,使美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急剧发展,导致群众性国民小学和中学迅猛发展,从欧洲移植而来的双轨制中的学术性一轨反而被淹没。应该说,单轨制克服了双轨制的等级差异,有利于教育公平,对教育普及也起到了重要作用,采用单轨制是各国根据自己的国情作出的历史选择,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但是这种学制也存在效益低下、发展失衡等问题。
(三)综合学制
也称为分支学制。苏联是实行综合学制的国家。十月革命后,苏联制定了单轨制的社会主义统一劳动学校系统。后来在发展过程中,又恢复了帝俄文科中学的某些传统和职业学校单设的做法。于是就形成了既有单轨制特点又有双轨制的某些因素的苏联型学制。苏联型学制前段(小学、初中阶段)是单轨,后段分叉,是介于双轨制和单轨制之间的综合学制。综合学制试图融合单轨制和双轨制两者之长,兼顾公平与效益,在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单轨,再往上发展,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分轨,并保留适当的贯通性,构成类似“Y”形的学制。
三、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势
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给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带来了一系列的急剧变化。为了适应这种变化,世界各国都在进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大致呈现出如下趋势。
(一)加强学前教育及其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早期智力开发是当前世界上十分关注的问题。国际上普遍认为儿童智力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早期教育。3—6岁的幼儿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各国政府普遍加强了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将学前教育纳入国家教育系统,提高学前儿童入园率,并重视其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工作。为了使学前教育顺利地过渡到小学教育,各国纷纷制定制度,确定入学年龄、入学条件、教育内容等与小学教育衔接。苏联从1977年以后在小学为6岁儿童附设了预备班,法国把5—6岁儿童编入幼儿园之外的一种特殊班,联邦德国设立了学校幼儿园(为入小学考试不及格的儿童设立的),澳大利亚向4—5岁儿童进行入学前的预备性教育,美国从幼儿园开始进行自然科学教育。虽然各个国家设置学龄前学校的专门机构名称不一,组成形式也多种多样,但都属于由学前教育向学校教育的过渡性质。
(二)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85个国家小学入学年龄进行调查统计,其中7岁入学的有18个国家,6岁入学的有51个国家,5岁入学的有16个国家,经济发达国家多数规定6岁入学,少数还提前到5岁。相应的义务教育年限有所延长。现代世界上已有近三分之二的国家规定了九年或九年以上的义务教育,有些国家更把义务教育年限延长到高中阶段。
(三)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
职业教育直接为各国经济发展服务,受到各国政府的普遍重视。一些发达国家恢复和发展经济,无不得益于职业技术教育。例如在德国,职业技术教育被看做“德国经济发展的柱石”,被视为“一个民族能否存在的基础”。(1)同时,各国还重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相互渗透。在普通中学增加职业性课程,为普通中学毕业生做些就业准备;在职业教育中增加普通教育课程,提高职业教育水平,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出现了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的趋势。
(四)高等教育结构多层次化,类型多样化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多层面、全方位的需要,世界各国的高等学校教育也进行了改革,主要表现在:首先,高等教育结构日益多层次化。一般都有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社会发展的程度和对人才要求的素质水平的提高,促使高等教育向纵深方向发展。因此,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教育作用越来越突出,博士后教育与终身教育也得到发展。其次,高等教育类型趋于多样化。除有学生全日在校学习的普通高等学校,还有学生不固定在学校的广播、电视、函授、刊授、夜大学等多种形式。随着高等教育层次和类型的扩张,各个教育阶段越来越多的受教育者都有两种选择,即升学和就业。这在一定程度上理顺了各个阶段教育的关系,有利于实现教育机会的均等。
(五)终身教育受到普遍重视
“终身教育”这一术语是196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召开的成人教育促进国际会议期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法国的保罗·朗格朗(ParlLengrand)正式提出,他认为终身教育所意味的,并不是指一个具体的实体,而是泛指某种思想或原则,或者说是指某种一系列的关心与研究方法。概括而言,也即指人的一生的教育与个人及社会生活全体的教育的总和。终身教育理论确立以来,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目前许多国家的政府把终身教育作为本国的教育改革的总目标,努力把终身教育纳入规范化渠道,并以终身教育的原则来改组、设计自己的国民教育体系,试图建立一个从幼儿园到老年大学、从家庭教育到企业教育的全面实施终身教育的终身教育大系统。终身教育的出现,使劳动者得到了学习的机会,解决了学习和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矛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