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班级管理概论

班级管理概论

时间:2023-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班级是学校教育的一个基本单位,具有学校教育组织的特点。班级教育管理者把学校的教育意图渗透到班级的教学及其他教育活动中,并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班级的各种活动,在活动中接受教育影响,获得身心的发展。因此,只有实施有效的班级管理,学校工作才能有整体的提高和稳定的发展。班级管理是着眼于班级所有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促使其个性获得和谐发展的过程。

第一节 班级管理概论

一、班级概述

班级是学校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在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及教学方式不断变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组织体系。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组织,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成长的重要环境。

(一)班级的概念

班级是构成学校这一社会组织体系的细胞,是学校对学生实施教育影响的基本单位。班级集中反映了社会、学校、家庭等对学生教育影响的要求,成为学生实现个体社会化的重要环境,是一个典型的社会缩影。所以说,班级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活动为基础,以师生间、学生间的交往为纽带建立起来的社会组织体系。

(二)班级的特点

班级是学校教育的一个基本单位,具有学校教育组织的特点。同时,班级又是社会组织的一种形式,具有社会组织的一般特点。因此,概括地说,班级既具有教育性,又具有社会性。

1.教育性

班级是学校为实施教育影响,实现培养目标而构建的一个教育管理层次。班级的教育活动受到来自学校、社会、家庭的种种影响,综合各种教育影响的基础上,形成班级自身的教育影响氛围,发挥对学生的教育作用。班级是按照教育目标要求来教育影响学生的特殊环境。班级教育管理者把学校的教育意图渗透到班级的教学及其他教育活动中,并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班级的各种活动,在活动中接受教育影响,获得身心的发展。在社会化的过程中,班级也发挥着促进学生个性化的作用。教育培养学生不是以牺牲自我发展为代价的,而是把掌握社会道德规范同个人的兴趣、需要结合起来。教育应该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个性的“充分自由、和谐发展”的人,这是教育的根本目标。

2.社会性

班级是学生认识和了解社会,学习适应社会生活,实现个体社会化的重要环境。首先,班级作为学生实现个体社会化的重要环境,其建立和发展是在社会系统的制约下实现的。社会系统为班级教育环境的建立和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的同时,也对班级的运转提出一定的要求,班级也正是根据社会系统的要求来建设和发展的。从总体上看,班级的目标、制度、规范以至具体活动的开展等都与社会要求相吻合,并根据社会要求的发展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其次,班级是学生活动和交往的基础,是实现个体社会化的重要环境。班级是学生学习适应社会生活,培养社会责任感,体验扮演社会角色的基本单位。同时,在班级活动过程中必然使学生间、师生间形成一定的人际关系,这是学生学习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的交往品质的重要基础。通过班级,学生掌握如何当好班干部,承担领导和管理的职责,学会遵守纪律,学会尊重他人,友好协作,培养集体的归属感、荣誉感、责任感等正确的社会情感。由此可见,班级是学生认识社会,学习适应社会生活,获得改造社会能力的重要环境。

(三)班级在学校中的地位和作用

1.班级是学校教育管理的基层组织

在学校管理体制的改革过程中,形成“学校—年级—班级”这种三级管理体系。班级既是年级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学校管理的基层组织。

首先,班级是学校教学的基层组织。学校教育实际上是由教学活动及其他教学以外的教育活动构成的。教学活动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也是学校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全面育人目标的基本途径。而教学活动的实施主要是以班为单位来进行的。以班为单位进行教学,为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对提高教学效率及保证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班级也是其他教育活动的基层组织。这里所指的其他教育活动是指除教学以外的教育活动,如班会、校会、文体活动、劳动,等等。此类活动不受教学大纲限制,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对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中小学,这类活动一般也是以班为单位来进行的。因为,一方面便于组织,使这些活动能有序地开展,另一方面也便于教师根据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而且能在活动中利用班级的影响力,促使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2.班级是学生实现个体社会化的基本组织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有很多,既有校内各种因素,包括教学活动、课外活动、校园环境、教师言行、同学交往等;也有校外的各种因素,包括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亲朋好友等。这些影响以不同的时间、空间和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学生。但就学校而言,各种因素的影响最终都是通过班级的整合,形成一定的环境氛围,在学生的活动和交往中对学生产生作用,促使学生发生变化,逐步实现个体的社会化。

二、班级管理概述

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活动的具体化,从学校整体工作来看,班级管理又是学校管理的“第一步”,学校的工作应该是从班级工作起步的,因为学生的活动基本上都是在班级内进行的。因此,只有实施有效的班级管理,学校工作才能有整体的提高和稳定的发展。

(一)班级管理的概念

所谓班级管理就是班主任按照一定的原则和具体要求,采取适当的方法,为建构良好的班集体而进行的综合性活动。简单地说,班级管理就是班主任对全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劳动、生活等各项活动的管理。班级管理是着眼于班级所有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促使其个性获得和谐发展的过程。

(二)班级管理的内容

班级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班级组织管理、制度管理、教学管理和活动管理四个部分。

1.班级组织管理

(1)发挥班集体教育作用。建设良好的班级组织,要注重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需要做好以下工作:①培养集体意识,使班集体中的全体成员能够自觉按照集体的目标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要求自己,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②培养集体主义情感,引导学生在集体中友好合作、乐于助人、平等交往、相互团结,形成和发展热爱集体的荣誉感、自豪感、责任感等积极的情感体验。③培养学生组织集体和管理集体的能力和技能。④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的行为和习惯,勇于批判错误舆论,善于坚持正确意见,敏于接受新生事物,进取开拓的集体主义自决能力。⑤培养公民意识,使集体中每个成员自觉地意识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扮演好不同的成员角色,为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打好基础。

(2)指导班级建设。班级组织的建设会受到班主任指导风格和方式的影响。一般来说,在班级管理中存在三种风格类型的班主任: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不同类型的班主任具有不同的管理风格和行为方式。

专制型:这种类型的班主任喜欢学生听命于自己,他们的话就是命令,对不服从者动辄发怒、批评、威吓和谩骂。无论在生活还是学习方面都尽量限制学生的自由,让他们跟着自己的思路走,管理与支配学生的一切行为,而且还会不由自主地压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的发挥。他们视自己为权威,要求学生服从自己,对不服从者给予惩罚。学生在这样的班级中总是心怀恐惧,循规蹈矩,战战兢兢。整个班级表面看来是统一的,班主任也坚信自己的做法是正确的,然而学生们失去的是学习和生活的喜悦。比如,在专制型班主任管理的班级中,竞争替代了合作。班级成员为了获得班主任的器重而展开竞争,由此导致一些班级管理的负面结果。

放任型:这种类型的班主任主张无为而治,而真正的动机是不愿意负责任,他们会不分青红皂白地宽容学生的一切言行,使学生错误地以为自己可以为所欲为,而且学生也绝对不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在这样的班级中,班主任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不过是物理空间上的集聚,在精神上则完全是疏远的、离散的,就像是一盘散沙。这种班级有群体但无组织,不存在有意义的关系。这类班主任管理的班级很快会分崩离析,丧失有机统一体的生命力,变得既无生机,又无秩序。因此,班主任无法把握班级里究竟发生了什么,学生形形色色的奇怪要求、意见也会让他感到应接不暇,又苦于无力把班级整顿好,只好不负责任地听之任之,放弃自己所应履行的职责。

民主型:这种类型的班主任认为自己与学生是完全平等的。他们善于倾听学生的批评,并且积极地面向学生。在班级管理中,他们主要不是以直接的方式领导,而是以间接的方式引导班级组织。他们管理的班级有规则,规则是在班主任的提议下学生自己制定的。学生通过讨论知道应当如何遵守规则,而且知道制定这些规则的目的不是为了监督和处罚,而是在班级充分形成一个自觉维护规则的氛围,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把自己身上最美好的品质展示出来,体验成功和快乐。民主型的班主任既非专制,亦非放任,他们深知没有爱的规则是危险的,而没有规则的爱是无力的。他们在尊重和热爱学生的同时,知道作为班主任所应担负的责任。

上述三种类型的班主任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有很大差异:专制型的班主任属于支配性指导,无视学生的个别差异,以僵硬的对策为基础,只给予统一强制的指导,或一味地斥责、威胁。在强制性的指令下,学生的活动性显著降低,消极性、依存性行为增多。放任型的班主任属于不干预性指导,容忍班级生活的种种冲突,更无意组织班级活动,回避学生的主动精神。学生在无指导的班级中生活,有目的的活动水平低下,违背团体原则的自发行为增多。民主型的班主任属于综合性的指导,能够灵活地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以此为基础引出学生的自发行为,促进班级同学的思想在合作中进行交流。学生在民主的指导下,行为较稳定,自主积极的行为较多。值得注意的是,学生的身心发展一直处于变化之中,随着这种变化,学生的活动范围扩大了,人际关系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因此,班主任的指导内容、指导重点也应视学生发展水平不同而有所改变。有研究表明,学生理想的教师形象,从初中至高中会发生很大变化。高中生、大学生倾向于把允许自己决定自己的行为,采取独自的方式行事,具有明确的信念并果断地作出决策的教师,视为理想的教师形象;而初中生则认为严守纪律、照章办事是他们心目中向往的理想教师形象。因此,学生对教师要求的内涵也随其身心发展而不断改变。

2.班级制度管理

班级制度是维护班级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其中学生是班级制度的遵守者和维护者。那么,班级制度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应把学生视为主体,让他们主动参与班级制度的制定,同时监督自己和他人遵守制度的执行情况。

(1)班级制度的制定。班级制度是学生在班级所开展的各项活动,尤其是课堂教学和班集体活动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和程序规定。如:“按时上课、不迟到、不早退,不随意缺课”,“上课认真听讲,勤于思考,积极发言,不看无关的书籍,不做无关的事情”等,这些都是课堂教学和班级活动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传统的班级制度成为教师管理学生的依据,教师以此来控制学生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制度就成为教师维护其权威的工具,压制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发展的需要。新课程背景下班级制度的理念需要转变,这就要求从传统的压制学生的工具向发展性制度转变。发展性制度应该服务于学生内在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是衡量班级制度合适与否的唯一依据。因此,有国外学者指出班级制度的制定要遵循以下几点:①澄清学生和教师自己的主要特质与需求,估计和确定满足学生和教师需要的行为限度;②从“预防性”、“支持性”和“纠正性”三大原则出发,列出一个暂时的清单;③在上课的第一天就与学生讨论;④与学生共同列出能够得到确认和支持的课堂公约;⑤列出一个修正后的完整的清单;⑥将教师和学生共同制定的课堂规则付诸实施;⑦在实施一周后对实施的有效程度进行评估;⑧与学生共同讨论评估的内容,充分重视学生的意见;⑨必要时在学生参与的情况下对规则进行修改。(1)可见,在班级制度的制定过程中,西方学者是非常重视学生的意见的。我国在班级制度制定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由教师和学生积极讨论,共同制定,这样学生对班级制度有了正确的认识,不会产生处处受约束,心理抵触等情绪反应。

(2)班级制度的执行。班级制度制定后,关键要看执行。管理的效果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执行上。制度的执行与其是否为学生所接受、认可有着密切的联系。要使学生顺利执行,不是靠教师的权威压制,而是要让学生明白规则是为他们的良好发展而制定的。在执行过程中,应该坚定地贯彻执行,做到赏罚分明。如果学生严格遵守了班级制度,就应该得到教师和学生的充分肯定或一定的奖励;相反,如果有人违背了班级制度,教师应该指出其行为给集体带来的不良影响,给以相应的惩罚。当然,有时根据具体情况,执行时可以灵活处理。

班级制度的执行,关键要做到公平、公正、一视同仁。班级制度是对班级所有学生制定的统一行为准则,对每个学生要用同一标准,切不可偏袒学习好的学生或自己喜欢的学生,对学习不好的或经常违纪的学生则采用更加苛刻的标准。班级制度是需要全体学生和教师共同维护的,因此,教师在教育好学生的同时也应自觉维护和遵守班级制度,这样才能起到表率的作用,也会更有利于学生对班级制度的执行。

3.班级教学管理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作为学校教学管理的基层组织——班级,承担着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重要任务。班级教学管理的核心是教学质量管理。只有对班级教学管理进行有效的指挥、组织,才能保证教学活动有序进行。班级教学管理的内容包括:

(1)明确班级教学管理的目标和任务。教学活动应该使学生有共同的学习目标,并在学习活动中学会合作。在教学中,教学目标一般都由班主任和教师指定。这种共同的学习目标,就意味着班主任和教师把制定的目标当做师生合作的目标,它不仅表示让学生理解今后该学习哪些内容,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的价值,培养每一个学生的主体意识,让他们在生活和教学中认识到学习的目的,实际感受到自己的学习成果和发展。

(2)建立有效的班级教学秩序。教学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与学的共同活动,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因此,建立有效的班级教学秩序,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是班级日常管理的重要内容。班主任要注重以教学为中心,协调好其他教育活动,保证教学的中心地位;保持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使教学活动得以优化;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统一起来。

(3)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习指导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乐学好学,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但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仅仅重视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兴趣的培养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因此,应该大力提倡“教学生学”的理念,使班主任和教师都能意识到对学生进行的学习指导所具有的深远影响和重要意义。

(4)建立班级教学管理指挥系统。班级教学管理指挥系统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以班主任为核心的班级任课教师群体;二是以班长或学习委员、课代表为骨干的教学沟通系统;三是以学习小组长为中心的执行系统。

班主任要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互相尊重、取长补短、相互协调,这样才能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形成教育合力。任课教师要支持和协助班主任做好班级工作,结合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制定和实现班级组织管理的目标和学生的个人目标,还可以协助班主任共同指导课外实践活动。

4.班级活动管理

班级活动是在班主任指导下,班级学生根据学校安排或自身发展需要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的总称。它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也能够开发学生智力、发展能力,它是学校教育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可以拓宽学生视野、发展学生特长、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班级活动的种类多种多样。按活动方式分,可分为课内活动和课外活动;按活动内容分,可分为思想品德教育活动、文化学习活动、科技活动、文艺活动、劳动活动、游戏活动、综合活动等;按活动的目的分,可分为目标内化活动、建设舆论活动、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活动、班级常规管理活动、培养自觉遵守纪律活动、培养学习兴趣活动等。

所有这些班级活动,都要求班主任和教师加强对活动的管理和指导,确保达到应有的成效。例如,对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管理要努力形成一种有效的运行机制,即有达成目标、有活动原则、有基本的教育内容、有活动的安排、有时间的保证、有科学的评价和考核办法、有环境氛围、有畅通的教育渠道。管理者只有不断落实和充实以上条件,才能避免活动的形式化、随意性和短期行为,保证活动的实效性。对体育卫生活动的管理上,班主任和教师要帮助和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如按时上早操和课间操、按时作息、科学地安排时间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