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学课题研究的社会效益

教学课题研究的社会效益

时间:2023-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育研究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认识活动,必须遵循一定的研究过程。教育文献是教育研究课题的重要源泉,文献中记载了大量的教育理论成果、教育热点以及教育的最新动态。教育研究的实际课题,有的强调应用价值,有的强调学术价值,有的二者兼而有之。文献的收集与使用贯穿于整个教育研究过程之中。

第二节 教师进行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

教育研究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认识活动,必须遵循一定的研究过程。一般情况下,一项教育研究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一、选择研究课题

(一)研究课题的来源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正确选定研究课题不仅决定着教育研究的方向,而且直接制约着研究结果的质量和水平。教育研究课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选择:

1.从教育教学实践中提出课题

当前,我国教育事业正处于改革发展时期,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们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与问题,这些问题是教育研究课题的主要来源。如中小学生减负问题一直困扰着教育界,这一问题的现状如何?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怎样解决?

2.从对已有教育理论的学习、质疑和反思中提出课题

任何一种学说或理论都不可能是绝对真理,对已有的理论、观点、结论仔细分析、反复推敲,就会发现其中也会有一些破绽和问题,反思理论与实践的矛盾点和不协调之处,质疑其中的说法,对这些问题进行进一步分析和提炼,就可能形成教育研究的课题。

3.从相关教育文献中提出课题

教育文献是教育研究课题的重要源泉,文献中记载了大量的教育理论成果、教育热点以及教育的最新动态。在阅读文献资料的过程中,往往会激发研究者的创作激情和丰富的想象力,使之深入思考,从文献中获得灵感,发现问题,产生参与研究和争论的内在动机,提出自己的思想观点和主张。

4.从教育研究规划中提出课题

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研机构、学术团体通常会根据教育发展的需要提出教育研究的问题和任务,对教育科研的发展作出规划,教育研究工作者可以在其启发下提出自己的研究课题,或者从中直接选择课题来进行研究。如从全国科学“十五”、“十一五”规划中提出课题,以及有些学术刊物在《征稿启事》中提出的选题等,都可以作为选题的来源。

(二)选择研究课题的要求

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面临各种各样错综复杂的问题,但是并不是每一个问题都值得研究。教师在选择研究课题时需遵循什么要求呢?

1.课题应具有科学的研究价值

研究价值指研究这个课题能否为教育理论增加新的内容,能否解决实际教育问题,能否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教学质量。教育研究的实际课题,有的强调应用价值,有的强调学术价值,有的二者兼而有之。但无论哪一种,都应该考虑对当前的教育有无积极意义。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可从自己的实际教学工作中选择一些实践性的课题,这样有一定的针对性,有大量的教育教据,进行研究也相对容易一些,如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某学科的兴趣,如何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怎样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从小学到初中的过渡等问题。

2.课题应具有创新性

教育研究是探索未知的过程,是创新的过程,因此选择的研究问题应具有创新性,是前人未曾解决或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因此,要大量查阅文献资料,广泛收集相关信息,了解所要研究的课题目前已有的结果和达到的水平。如果一项选题别人已经研究过,已有了公认的结论,就要重新审视自己做的工作,从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上进行批判性的分析,调整自己的视角,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创新。

3.课题应具有可行性

可行性指所选择的课题是能被研究的,研究者能够正常开展研究工作,课题有取得预期成果的希望。

要使课题具备可行性,必须考虑研究的主客观条件。主观条件是指研究者本人所具有的理论水平、知识能力,对所选课题兴趣,对有关资料掌握的广泛程度和深入程度等,也即研究者要权衡自己的条件选择能发挥自己优势特长的课题,这样研究必定事半功倍。客观条件是指研究所选课题所需的资料、设备、人员、时间、经费以及行政领导和家庭的支持、研究时机等。

4.选题应具体明确,就是说选择的问题范围不能过大,问题要具体,界限清楚,针对性强

一般来说,选题时应“小题大做”,从而得出具体明确、比较深入的研究成果,而“大题小做”、针对性不强的课题往往很难奏效,对理论和实践问题都很难有所突破。只有选择自己清晰、透彻了解的那些问题,从细微之处发现问题的实质,才会在研究时驾轻就熟,取得一定的成效。

二、制订研究计划

研究问题确定以后,接下来就要制订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制订研究计划可使研究者进一步明确研究的对象、目的、任务、方法和研究进度,为顺利完成研究任务提供保证。研究计划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课题名称

课题名称应简明、具体,能准确地反映研究的范围、对象、内容、方法,能显示研究变量以及变量之间的关系,能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作明确的表述。

(二)研究的目的意义和范围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范围即课题产生的背景是什么,为什么要进行这项研究,研究有什么意义和价值,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以及本课题的研究特色,同时明确研究对象总体的范围,对一些关键概念进行界定,使课题思路清晰,具有可操作性。

(三)研究方法

研究者说明研究采用的途径、手段以及准备如何开展研究,因此要描述得明确详细,对如何选取研究对象、采用何种研究方法,使用何种研究工具、如何收集、整理资料,应详细分项说明。

(四)研究步骤和成果形式

拟订研究步骤,安排每一项目的时间进度表,从而保证研究能有条不紊地开展,能按预定要求如期完成。预计的研究成果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明:一是提示研究的预期成果和成果的表现形式,如研究论文和研究报告、专著和教材、教具和教学仪器、教学软件等,如研究周期较长的课题,还应该说明阶段性成果和最终成果。二是说明研究成果可能产生的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五)课题组成员及其分工

如果研究工作由一个人独立完成,那么在研究计划中只需填写研究者个人的学历、职务、专业等情况。如果研究是由一个课题组承担,则需列出课题组每个成员的基本情况和具体分工情况,使大家能够精诚合作,顺利完成研究。

(六)经费预算

研究者在预算经费时,应本着节约的原则,实事求是地估算。一般经费预算的主要项目有:图书资料费、调研费、小型会议费、交通差旅费、文具费、上机费、资料印刷费等。

三、查阅文献资料

文献的收集与使用贯穿于整个教育研究过程之中。文献是用文字、符号、图像、音频等记录人类活动或知识的一种信息载体。它具有三个基本属性,即文献的知识性、记录性和物质性。它帮助研究人员选定研究课题,确定研究方向,避免重复劳动,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益。

(一)文献的类型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文献资料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1.按文献资料载体形式可以将其分为印刷型、缩微型、机读型和音像型

印刷型文献是指以纸张为载体,通过铅印、油印、胶印等方式记录、保存信息的文献,包括文字资料、表格、图片等,它是传统的文献形式,至今仍广泛运用,其优点是便于阅读和传播,缺点是体积大,存储密度低。缩微型文献是以印刷型文献为母本,采用光学摄影技术,把文献的影像固化在感光材料上的一类文献,包括缩微胶卷、缩微胶片和缩微卡片。机读型文献是指采用高新技术手段,将资料存储在磁带、光盘上来记录、保存、传递信息的电子型文献,它包括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各种录有内容的磁带、光盘等,这类文献存储密度高,易于复制,并且检索速度快。音像型文献是指以声频、视频等为媒介,来记录、保存、传递信息的文献,主要有图片、胶片、唱片、电影、电视、幻灯、录音、录像等,这类文献形象直观,易于传播,但不易保存。

2.按文献资料加工程度,可以将文献分为零次文献、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

零次文献是人们通过口头交谈、参观展览、参加报告会等途径获得的各种未经发表或没公开发行的各种信息资料,如书信、手稿、记录、笔记。一次文献,也称为原始文献,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生产、科研、社会活动等实践经验而创作或撰写的文献。一次文献在整个文献系统中是数量最大、种类最多、使用最广、影响最大的文献,如期刊论文、调查报告、实验报告、学位论文等。这些文献具有创新性、实用性和学术性等明显特征,具有很高的直接参考和借鉴使用价值。二次文献是将大量分散、零乱、无序的一次文献进行加工、提炼,并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和科学体系加以编排存储后得到的文献,本身不直接产生新知识、新技术,其目的在于使原始文献系统化、条理化,为查找一次文献提供线索,其主要类型有目录、索引和文摘等。三次文献是在对一次文献、二次文献的加工、整理、分析、概括后撰写的参考性文献,它也是一种派生的文献,其覆盖面广,浓缩度高,信息量大,便于研究人员在较短的时间里了解某一研究领域最重要的原始文献和研究概况,其形式主要有研究动态、研究综述、进展报告、数据手册等。

3.依据文献编辑出版的形式,可分为书籍、期刊、报纸、特种文献等

书籍是论述或介绍某一领域知识的出版物。书籍又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介绍基础概念和基础理论的教科书;一类是含有独创性内容的专著;一类是包括辞典、手册和百科全书等的工具书。期刊一般是指名称固定、开本一致的定期连续出版物。期刊出版周期短,内容新颖,论述深入,影响面广,便于借阅,是传递教育信息、交流学术思想最基本的文献形式,是进行科学研究的主要参考资料。报纸是以刊登新闻报道和评论为主的定期连续出版物,特点是出版迅速,报道及时。研究者能从有关报纸中了解到国内外各类教育信息,了解教育研究的新进展、新动态,对研究者确定要研究的课题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二)查阅文献的过程

文献检索的基本要求可以概括为准、全、快三个字,“准”是指文献检索要有较高的查准率,能准确查到所需的有关资料;“全”是指文献检索要有较高的查全率,将需要的文献全部检索出来,资料专业化程度要高,且形式多样;“快”是指检索文献要快捷、迅速、有效率。

一要明确检索方向和要求,确定所需文献的主题范围、时间跨度、地域界线、载体类型等,研究方向越明确,要求越具体,检索的针对性也越强,效率也越高。

二要确定检索途径和方法,研究者根据现有条件,利用自己所熟悉的检索工具和自己能把握的信息源,结合多种检索方法进行检索。

三要对检索到的文献加工处理,对文献的分类整理,筛选鉴定,剔除重复和价值不大的文献,核对重要文献的出处来源,对研究可能要用的文献做好摘要、笔记或卡片,以备后用,有些重大的研究课题还要求写出文献综述,并列出参考书目。

(三)查阅文献的方法

1.手工检索

主要是利用目录、索引、文摘等检索工具手工查找和获取所需文献的方法。

2.计算机检索

计算机检索指通过计算机进行的文献信息检索。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检索已成为一种新的文献检索方式。由于计算机检索具有速度快、信息量大、准确性高,检索时不受国家和地理位置的限制等特点,因此正在逐步取代利用目录、索引、文摘等传统的手工检索方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之一。计算机检索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图书馆或资料中心使用的目录检索系统,一种是因特网上的各种搜索引擎,常用的如百度(baidu)、谷歌(google)、雅虎(yahoo)等。

四、整理、分析资料

研究者要认真对各种资料尽量记录、选择、分类,并将收集来的资料根据研究任务和材料的不同性质,进行整理和分析。

(一)文字资料

文字资料一般是指以书面文字形式记录的反映研究教育对象性质、特点、态度、意见等信息的描述性资料,如对教育现象的基本情况介绍,观察、访谈记录,教师教案、工作笔记等。文字资料数量化水平较低,有些甚至不能数量化,因此只能作定性分析,而不能进行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就是对所收集到的丰富的文字材料进行系统审查,通过归纳、演绎、综合、比较等方法,分析某种教育现象变化的原因及变化过程,从而揭示教育的内在规律。

(二)数据资料

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通过测验、实验等方法收集到一些用数量形式表现的有关教育现象或事实的资料,这些资料就是数据资料。对数据资料应采用定量分析,即将研究资料数量化,采用统计方法加以处理,获得结果,并对获得的结果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研究的结论。定量分析一般用统计分析法,包括用特征量数来显示刻画资料的特征,对样本资料进行检验和从样本资料推测总体情况等。

五、研究成果表述

教育研究成果是研究者对所从事的教育研究过程和结果的高度概括和科学总结的产物。表述研究成果是教师进行研究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任何一项研究最终都需要面向社会,接受社会的检验,否则研究将无法得到承认,无法取得应有的效益。表述教育研究成果不仅是为了科学地总结自己的研究工作,更重要的是向社会提供教育研究信息,以丰富教育理论,推动教育教学的实际工作。

(一)研究成果表述的基本要求

研究成果表述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研究目的的实现,为了保证教育研究成果表述的质量,研究者必须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1.科学性

科研成果表述必须观点正确、准确使用学术概念;材料可靠,对资料作准确的数理统计;论证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不主观猜测或随意歪曲事实结果,做到实事求是;采用第三人称来写,遣词用句要精确、易懂。

2.创造性

科学研究的价值在于它的创造性,研究成果的表述也是如此。在表述时要着眼于研究成果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注重研究成果的有效性。因此,研究者应着力陈述一些教育领域中的新理论、新方法,或者在别人已有研究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验证和补充。

3.规范性

教育研究成果的表述虽无定法,但有常规可循。在撰写教育研究成果时,要按照一定格式进行。写作之前要有明确的计划和提纲,要根据研究的结构特点和逻辑顺序,研究课题的任务和内容,来考虑表达的形式和表述方式。

(二)研究成果表述的类型

教育研究成果的表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研究方法不同,研究成果的表述形式也不一样。一般说来,教育研究成果从成果的表述形式可分为研究报告、研究论文、专著等。

1.教育研究报告

教育研究报告是用观察、调查等方法收集资料,是描述教育研究的现状、建议、新发现的成果表述形式,它包括观察报告、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等。

2.教育研究论文

教育研究论文是研究者对某些教育现象、教育问题进行比较系统、专门的研究和探讨,提出新观点,得出新结论,作出新解释,进行新论证的一种理论性文章。

3.教育专著

教育专著是就教育领域某一学科、某一专门问题进行系统、全面、深入的论述,内容专深,大多是作者多年研究成果的结晶,通常反映学术研究的最新进展。

(三)研究成果的撰写

1.教育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的结构由三部分组成,一是题目部分,指正文之前有关资料;二是正文部分,指研究报告的主体;三是附录部分,指正文后所附的资料。

报告的题目部分包括以下一些基本内容:①标题,即研究报告的题目,要求简练、概括、明确,不宜超过20个字,如题目语意未尽,可用副标题补充说明。②署名,即作者姓名和单位,如果属于集体成果,可以署集体名或课题组名称。③摘要,即论文的浓缩、梗概,一般涉及问题、方法、结果、结论,可独立使用,200—300字。④关键词,即选取能表达全文主题内容的重要词语,一般3—5个词。

报告的正文部分包括以下内容:①绪论,包括问题的提出、研究的目的意义等。②研究方法,包括被试、取样方法、材料与工具、主要方法与设计、研究程序、数据处理方法等内容。③研究结果,包括概括性描述、列出的图表、假设检验的结果等。④讨论与分析,指出研究的局限性、尚待解决的问题、应用的价值和推广的可能性等。⑤结论和建议,结论要简洁中肯,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和普遍性,建议根据研究提出改进意见。

结尾部分包括以下内容:①注释或参考文献,即补充说明文章内容、注明资料来源和引文出处,为读者提供查阅的线索。②参考书目,即进行一项研究工作所参考的各种资料的总目录。③附录,即报告最后所附的资料,研究者认为有参阅价值或必要,但不便于正文中描述者皆可作为附录,通常包括研究工具(问卷、量表、测验)、重要的统计数据、旁证性资料等。

2.教育研究论文

学术论文写作比较自由、灵活,没有相对固定的结构。与研究报告相比,学术论文的题目部分和结尾部分与研究报告的写作要求基本一致,不同的是正文部分。学术论文的正文部分通常按绪论、本论、结论三大块来安排。

绪论是学术论文的引子,目的是要引起读者的兴趣,把读者引入研究问题领域。绪论的内容主要包括:提出要研究解决的问题、概述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界定主要概念和术语、评述前人的研究成果等。

本论是学术论文的主体、核心,是作者证明论点、分析现象、表达研究成果的部分,也是最能反映研究者的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部分。本论写作的要素是论点、论据和论证。论点是作者以判断的形式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主张、看法和态度;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依据,是说明论点的理由和材料;论证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论证在于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必然联系,证实由论据得出论点的必然性。本论的写作关键在于论证,即作者要证明自己提出的论题,要做到论点明确具体,论据丰富充足,论证符合逻辑规则。本论部分一般占全文字数的2/3以上。

结论是作者在对全部研究内容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后的全面总结,是论题被充分证明后得出的结果,是整个研究的结晶。其内容包括对研究总体性的判断、总结性的见解,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措施,指出尚未解决的问题和研究的局限性等。结论部分的写作应该内容简洁、措辞严谨、逻辑严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