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心理疾病的早期症状散而轻、不典型,往往不容易被人察觉,一旦症状严重时才被发现,但已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有的发作严重者会给患者本人和家庭带来不良后果。重症心理疾病如果能早期发现及时识别,及时转诊接受正规的治疗,其病情将能得到有效的控制或治愈。因此,早期识别重症心理疾病,也是综合性医院心理医生诊疗工作的重要任务。由于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等重症心理疾病的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明了,一些现代化的颅脑诊断技术也不能为心理疾病的早期发现和诊断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目前主要是根据患者心理活动的异常表现和心理疾病诊断标准来确定。重症心理疾病的早期识别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早期症状识别
由于心理疾病的特殊性,其诊断依据主要依靠症状学标准。在人们的想象中,心理(精神)疾病患者的突出表现应该是“乱”,事实上这种“乱”并非杂乱无章,而是乱的“有序组合”。如果一个人乱得“四不像”,反而值得怀疑这个人是否真患有重症心理疾病,还是存在诈病的心理因素?因此,早期识别重症心理疾病的症状,应全面了解、综合分析,才有助于重症心理疾病的早期发现,做到早诊断、早治疗。重症心理疾病的早期症状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活规律的改变
在没有任何原因的情况下,原来时间观念强,作风严谨的人,变得迟到早退,办事丢三落四;比较注意个人卫生的人,长时间不洗澡、不换洗衣被;生活节俭的人,现在花钱非常大方;还可出现睡眠障碍。重症心理疾病患者的睡眠障碍,早期常表现为对睡眠的需要减少,尽管其睡眠时间大为减少,病人仍可感到头脑特别“清醒”。有的亦可表现为入睡困难、易醒、早醒。因此常夜间起床吸烟,甚至在室内徘徊不停。与正常人或神经衰弱的失眠所不同的是重症心理疾病的失眠常无明显原因,并且对失眠无痛苦体验,因此从不主动就医。有时即使彻夜不眠,次日仍无倦意,有的甚至感到精力过人。但仔细观察则可发现有注意力不集中,言语思维内容散漫。有的情绪高涨,言语动作增多。有人还发现重症心理疾病患者即使睡眠显著减少,但白天从不打哈欠。
(二)性格改变
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年后性格具有相对的稳定性。重症心理疾病患者可出现明显的性格改变。如原来是热情、乐观、合群,善于交往的外向性格的人,可变得沉默寡言、孤独,对原来合得来的人亦疏远不言。或者原来工作负责、积极上进的人变得无组织无纪律,工作疲沓,不负责等。由于在正常人群中个体的性格差别很大,所以应着重注意与个人原来的性格对比。如果从某一段时间起,某人没有特殊原因发生明显的性格改变,那就要考虑到有心理疾病的可能。
(三)情绪的改变
正常人的情绪反应不论喜怒哀乐,均与外界环境和思维内容具有协调性和一致性。如听到好消息时就会心情喜悦,噩耗传来时呈现悲伤情绪。这种正常的情绪变化还具有一定的自我控制性。重症心理疾病患者的情绪改变是毫无原因的,往往是小刺激大反应,无刺激也反应或有刺激不反应等。如可毫无原因而表现整日喜气洋洋,过分热情主动,充满着幸福感则常常是躁狂期的早期表现。抑郁症患者可表现为情绪异常低落,整日抑郁寡欢,愁眉苦脸,长吁短叹,感到生不如死,周围一切灰暗等。精神分裂症病人时可出现情感倒错,如听到不幸的消息反而哈哈大笑,得知高兴的事却反而唉声叹气。凡此种种,凡不能以人之常情解释者,或者虽事出有因,一旦情感反应过度,超出常情者,也要考虑有重症心理疾病的可能。
(四)过分多疑
重症心理疾病患者早期可变得特别敏感,对周围人的一言一行都倍加注意。如看到有人在旁讲话,就想是否在议论自己,甚至别人咳嗽也以为是影射自己;或把领导的一般谈话也认为是针对自己的。甚至有时认为广播、报刊、影片内容亦与自己有关等。他们总是将无关紧要的或与自己没什么关系的事情都牵扯到自己的身上来。心理障碍者与正常人的多疑不同的是,这种怀疑虽经事实证实而否定,但他们坚信不疑,无法说服。这些常常是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或偏执型精神病的表现。
(五)动作和行为的变化
动作和行为异常是心理活动异常的外在表现,一般来说比较容易识别。如具有被害妄想的病人可对妄想对象突然发生攻击行为。情绪高涨的躁狂症病人可有过分装饰或“慷慨解囊”、干涉闲事等表现。而情绪低落的抑郁症病人则常呆坐呆立,欲泣或默不作声。具有幻听的精神分裂症病人常侧耳细听,或作出相应的行为反应如对空叫骂等。还有的会自言自语,无故发笑。也有些病人表现为逐渐生活懒散、孤僻不合群,终日无所事事而一时很难警觉其行为异常,以致长期未能发现有明显异常,故应引起警惕。
(六)记忆障碍
记忆障碍也是部分重症心理疾病早期症状之一,尤其是年龄较大的抑郁症者,由于其思维活动明显减慢,可出现所谓“假性痴呆”(认知损害)症状,尤以近事遗忘为显著。表现做事丢三落四,甚至记不清刚说过的话和刚做过的事,常伴有精力不集中,眼神呆滞。与老年性痴呆不同的是,老年性抑郁引起的“假性痴呆”症状可随着抑郁的改善而缓解,而老年性痴呆的记忆损害是难以逆转的。因此对于平时记忆力好的人,无明显的心理、躯体、环境等因素影响而出现记忆力明显减退,应当予以高度重视。
(七)其他
患者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如鬼神、死去的亲人、可怕的动物等。还有些患者感觉身体有异物在爬行,如虫咬感、蚁行感等类似神经症样感知觉障碍。
了解重症心理疾病的早期表现有助于病人的早期诊断治疗,但有时在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活动正常与否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向与他接触密切的人做广泛深入的了解,或通过其信件来往、笔记材料来发现其病态思维。对疑有以上异常迹象者,应及时到专科医院进一步检查,以免延误病人治疗,并防止各种意外。
二、内省经验识别
目前比较得到认同的正常与异常心理区分的判别标准中,“内省经验标准”就是其中的一个,这里的内省经验一方面是指观察者的经验,另一方面是指心理疾病患者自己的内省体验,如自己觉得有焦虑、抑郁或说不出明显原因的不舒适感,自己觉得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等。自我意识发展渐趋成熟,能体会到自己的内心世界,也能表达自我的感觉。如果有较强的自我心理保护意识的话,就能在早期识别自己的心理问题。因此,应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人们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常见的心理障碍的表现及类型特点,通过各种渠道向人们介绍有关心理卫生的常识,提高心理卫生的防护能力。
三、家庭监护识别
家庭监护识别通常指监护对象的父母、配偶及其他与监护对象家庭关系密切,在法律上具有监护责任的人对监护对象的心理活动异常与否进行识别。正常与异常心理区分的判别标准中,有观察者的内省经验标准和社会、家庭适应的标准,这样我们就可把被观察的行为与自己以往经验相比较,从而作出正常与异常的判断;也可以将人的行为与社会行为常模相比较进行判断。如果家庭监护人对监护对象心理问题具有适度的敏感性,那么在与他们密切的沟通与交往中,就能早期识别其是否有心理异常。
四、咨询中的鉴别
(一)关注生活事件
心理疾病的发生,一般由某一诱因直接诱发。关注生活事件有利于早期识别,并可以预防意外事件的发生。如了解人生阶段的重大变化、家庭突发事件、人际关系问题等。有重症心理疾病的人往往不能与他人融洽地相处,应从与他人相处时表现出的不合常规的冲突中加以识别。
(二)关注是心理问题还是疾病
1.个性有缺陷的人其心理障碍往往与个性缺陷有密切的关系,不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的人,自我封闭的人,追求完美的人易发生人际关系问题和适应不良。分析是否存在个性缺陷,一方面有利于鉴别是否存在心理疾病,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改变咨询对象的个性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
2.情绪失调是心理疾病的重要信号。与刺激强度不相对应的过度低落及过度亢奋,应考虑其心理疾病方面的问题。
3.学习、工作能力突然下滑。心理疾病会造成工作学习能力下降,特别是注意力无法保持集中。当学习、工作能力下降无法用平常方式加以解释时,就应从心理问题的角度加以分析。
4.关注个人成长史或生活背景。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心理疾病的形成也有一个发生发展和逐渐形成的过程。心理分析学派认为,心理疾病往往与其童年的经历有关,如与其家庭背景(父母的文化水平、职业、家庭氛围甚至遗传)都有密切关系。因此心理疾病的早期识别与干预,也要对这些多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