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科技资源整合与产学研合作的模式
随着国内学者对我国各城市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创新产业的深入研究,学者们发现,科技资源整合度不高是困扰我国城市科技发展的主要问题,其主要表现是整合难、共享难。这个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企业的创新、科研院所研究成果的转化,而且直接造成大量的重复投资和资源浪费,进而制约了城市竞争力的提升。造成这种状况的因素虽然很多,但从各地的实践来看,缺乏明确的科技资源整合模式指导是其中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资源整合是指用行政手段或市场方式对某区域内的闲置资源或未得到最优配置的资源进行挖掘、合并、转移、重组,使资源的二次配置能够满足某种特定需要,带来效益,并促进特定区域内经济的快速增长。这种资源整合可以在特定区域内部和组织内部进行,但更多的时候需要从该区域和组织内部引入资源。
资源平台建设是资源整合的重要手段。作为一种手段,必然牵涉到如何使用的问题,即使用手段的载体,而这种载体就是资源整合模式。科技资源整合模式强调对科技资源的整合。这里牵涉到科技资源的整合主体和供给主体的问题。科技资源整合主体是指由谁来负责进行整合,并进行后续的服务监督和管理。科技资源供给主体是科技资源的拥有者。
从我国各地方政府对科技资源整合的经验来看,科技资源整合模式可以有不同的划分方式。按照科技资源的使用主体划分,科技资源整合模式主要有项目模式、机构模式、基地模式和个人模式四种。项目模式是指以项目为资助对象和经费载体的科技投资活动。它涉及项目目标、资源保证、项目结果和项目管理等基本要素,是科技资源的投入与配置的主要模式。机构模式是指以科研机构为资助对象和经费载体的科技投资活动。在机构模式中,主要方式是向科研机构提供科学事业费,还有国家有关部门对国家重点实验室、部门开放实验室等给予一定的实验室运行费及运行补助费,以及建立研究所所长基金,将经费直接拨给研究所所长,用以资助创新性强、风险大的科研课题,特别是用于支持青年科技人才的科研工作。基地模式是指以重大科研装备或科研基地为资助对象和经费载体的科技投资活动。在基地模式中,主要方式是投资建设若干重大科学装置及投资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中心。个人模式是指以科学家个人为资助对象和投资载体的科技投资活动。在该模式中,投资者通常只对投资的社会效果感兴趣,并不要求科学家必须“产”出什么具体的结果。该模式是建立在对受资助的科学家个人高度信赖的基础之上的。
按照科技资源的层次划分,科技资源整合模式又可以分为微观模式、中观模式和宏观模式。科技资源整合的微观模式主要是指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科研活动组织本着“平等互利、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在彼此自愿的条件下,结成联盟,实现资源整合;中观模式是指在一个行业内或行业间建立一个科技活动平台,达到科技资源共享或互补、提高科技资源的利用率、降低科研成本的目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大型工业实验室、虚拟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虚拟科学研究中心等;宏观模式主要是指为了一个区域的科技进步或高新技术发展,当地政府搭建一个大型的科技活动平台,达到整合区域社会科技资源的目的。
从发达国家和地区科技资源整合的经验看,科技资源整合模式又可以分为政策驱动式、项目驱动式和仪器驱动式。
(1)政策驱动式。采取这一模式的典范当推美国。1990年,美国开始着手建设分布式、高效率的科学数据中心群,通过社会共享的方式对公益性数据进行传播。与此同时,美国政府还专门成立了技术中心,以此推进科技信息的共享,促使科技成果更为有效地转化为科技生产力。
(2)项目驱动式。在科技资源共享方面,欧盟采取的做法是建立多国共建共享的研究区域和科研基础设施。该理念主要内容包括:建立以优秀研究所为中心的研究网络,利用信息技术设立若干虚拟研究中心,促进欧洲各国共建共享大型研究基础设施,鼓励各国开展合作研究项目,强化欧洲各科技机构之间的合作,鼓励欧洲研究人员在不同机构之间相互流动,传播知识,等等。
(3)仪器驱动式。日本政府十分重视提高科技仪器的使用效率,不但制定了相关条例,以保证政府投入的科学仪器“物尽其用”,而且出台了“设备共用,接受民间委托”等一系列相应的政策,有效地促进了产、学、研各环节之间的互动。印度则从其经济实力有限的国情出发,于1976年正式启动“地区尖端仪器中心”计划:通过在全国不同地区设立高级仪器设施中心,国家为各企业分享数量有限的高级仪器提供了保障。
按照科技资源整合主体和供给主体划分,可将科技资源整合模式分为以下几种:大学资源开放模式、行业资源集聚模式、孵化器整合资源模式和政府下设中介机构整合资源模式,见表3.1。
表3.1 科技资源整合模式的比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