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有些学生离开学校步入社会,应变能力差,不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在社会生活中,时而被呛水,时而被风浪击倒,有些甚至在家里成为啃老族、逍遥族,整天无所事事。这虽然是学生中的极少数,但这些情况提醒我们要对学生加强社会适应教育。
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有以下诸方面的标准:
A.有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
B.有良好的自控能力。
C.有较强的应变能力,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
D.能助人为乐,与人为善,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学生要达到上述社会适应的标准,我认为,这在学校的课堂上是学不到的,要到社会大课堂中去学。我跟班级同学形成共识,要到社会实践中去,展开社会实践活动。如调查社会需要怎样的人才?社会对我们学生有何要求?社会公德的弱化表现在哪里?社会公德弱化对社会和谐会带来哪些消极影响?
同学们采访了社会上不同层面的人群,对同学开展调查的社会实践活动,有的人热情配合、认真应答;有的人冷面相拒,表示厌烦或讥笑。在开展社会调查的实践活动中,同学们勇敢面对,经历了获得成果的喜悦,也从中体验失败的考验,同学们学会了宽容和忍耐,学会了沟通和交流,学会了应变和沉着。
如,学生在采访时碰到不善言谈的人,他们就将题目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一句句地加以引导,使被采访者心情愉悦地配合同学完成调查活动,避免了尴尬。每次采访活动结束后,他们将采访的结果进行归纳分类,明确了社会对学生做人和成才的期待,于是有了取得成功的目标和动力。采访后进行自助研讨,找出开展调查活动成功的经验与存在的不足。这些实践活动,为他们今后走上社会奠定了思想基础。学生们如此自主学习、自主教育的方式和能力培养是在学校小课堂里难以获得的。
我班还组织学生利用双休日及寒暑假到社区或敬老院为老人服务。学生进入社区后打扫卫生、开展宣传、慰问老人,为老人打扫居室、喂饭、洗脚、揩身、讲故事。这些服务活动赢得了社区领导及居民的一致好评。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们学会助人、学会孝敬老人、学会善待他人、学会如何与别人交流沟通,从中增强了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和感恩之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