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潜心抓好“三个发展”

潜心抓好“三个发展”

时间:2023-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教育缺乏个性,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1.强化学生主体的个性发展意识。只有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才可能引导学生去实现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但良好的外部环境对每个教师的专业发展都是不可缺少的要素。

潜心抓好“三个发展” 努力提升办学品位

万金陵

当前基础教育的发展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正在深入推进,高中阶段的课程改革也在逐步试行,课改与考改的矛盾十分突出。作为校长,如何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引领学校的科学发展就显得十分关键。从某种意义上讲,校长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这就要求校长除了要注重抓自身发展外,更应该抓好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

一、注重引领学生主体的个性发展

在历年的高考填报志愿中,不少考生不知如何去填报自己的志愿。当问起他们有何兴趣爱好,自己想往哪个方向发展时,不少考生都很惘然,既不知道自己有什么兴趣爱好,更不知道自己该往哪个方向去发展。这一现象,虽表现在学生身上,但根源却在当前学校个性教育的缺失与虚脱上。朱永新说:“中国教育塑造了一条龙,但睛没点上,那就是个性。”中国教育缺乏个性,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于漪老师说:“一个学生就是一本丰富的书,一个多彩的世界。学生是活泼的生命体,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要培养他们成长、成人、成才,首先要尊重他们,从思想上、感情上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个性。”作为校长,应为学生的发展尤其是学生主体个性的发展尽力。

1.强化学生主体的个性发展意识。“无个性即无人才”,在教育实践中,虽然我们要求学生要全面发展,但真正能全面发展的学生较少,大多数学生的发展实际上还是一种个体的个性自由发展。这就启示我们:要拨开个性发展的迷雾,不能让学生在茫然中成长,学校应该有计划、有组织开展多种活动,包括课程的设置、课外活动、社团组织等等,而且要动员学生主体参加,让他们在活动中形成个性发展的自主意识,从而进入个性发展状态。只有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才可能引导学生去实现全面发展、和谐发展。

2.提供学生主体的个性发展时空。哈佛大学350年校庆时,有人问校方最值得自豪的是什么?校长回答,哈佛最引以为自豪的不是培养了6位总统、3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而是给予每个学生以充分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让每一个金子都闪闪发光。常言道:金无足赤,人无全才。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天赋、不同的潜能、不同的发展空间,这就要求校长在管理和教学中,不能无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用“一刀切”的方式来对待学生,不能采取“压”、“逼”、“灌”、“磨”的方法去教育学生,不能在课堂内外任意侵占和剥夺本该属于学生的时间和空间,不能把学生培育成今天的“学习机器”、明天的“工作机器”,应懂得只有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应对有个性差异的学生实行有差异的教育,让他们实现有差异的发展。

3.营造学生主体的个性发展氛围。学生的个性发展,不是指那种只重智育的畸形发展,而是一种自主选择的优势发展。学生主体的个性发展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需要外在影响和内在因素的共同努力,这就要求校长和教师真正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通过个性导引、个性激励、个性培养等形式,多给学生以个性关怀;鼓励学生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多涉足,让他们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引导他们将学习从应试转向应用,指导他们以不同的个性发展取向和标准尽快选择到最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子,从而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他们个性发展的教育生态环境。

二、注重引领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

教师的发展最重要的是专业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实际上意味着教师个人在职业品质、敬业精神、教育理念、专业技能和教学艺术等方面的成长。校长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提高教师群体专业发展的意识。教师不是一瓶万金油,而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职业。朱永新教授说:“教师是一个冒险甚至危险的职业,伟人和罪人都可能在他的手中形成。因此,教师必须如履薄冰,尽最大努力让自己和自己的学生走上崇高。”教师还是一个最没有老本可吃的职业,一名教师一旦缺乏与时俱进的专业发展意识与能力,就会很快落伍甚至被淘汰。作为校长,应经常向教师做这方面的宣传,不断以专业眼光和从专业品质、专业技能等方面,去引导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2.形成教师群体专业发展的动力。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说:“人与本职工作有五种境界:无心无意、三心二意、半心半意、一心一意、舍身忘我。人幸福快乐与否,取决于自己在哪种境界。”作为一名教师,在工作中要自觉解决好三种力的问题,即动力、能力和精力。因为教师缺乏动力就不愿干,缺乏能力就不会干,缺乏精力就不能干。在这三者中,首先是动力问题。对教师来说,动力主要有精神动力和物质动力,这就要求校长不仅要懂得教师工作的原动力在于他们的精神境界和物质需求,更应多从专业精神和工作条件等方面去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各种动力,引导教师通过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等方式不断加快自身的专业发展。

3.优化教师群体专业发展的环境。校长在大力抓好“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的同时,还应注重“环境育人”。这里所指的“环境”,包括工作环境、学术环境、心理环境和生活环境等,这里所指的“育人”,不仅指培育学生,还指培育教师。虽然各个教师专业发展的受益点不同,比如,有的人受益于多读,有的人受益于多思,有的人受益于多做,有的人受益于多写……但良好的外部环境对每个教师的专业发展都是不可缺少的要素。学校要着力培养教师良好的读书习惯,努力营造书香校园。高尔基曾说:“对于有文化的人,读书是高尚的享受。”校长要努力为教师的专业发展营造好内外环境,多鼓励教师在专业发展上成名成家。

三、注重引领学校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学校的发展是建立在学生和教师发展的基础上的。作为校长,要在关注和研究学生主体的个性发展、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的同时,更关注、研究和实施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1.明确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思路。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思路决定出路。”一所学校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要有一个明晰且富于自身特色的工作思路,这就要求校长要有出思路的智慧和策划学校发展的能力。比如,校长要善于从学校发展的源头上去找“立足点”,要善于在学校传统与创新上去找“切入点”,要善于从学校发展定位与学校传统优势上去找“结合点”,使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思路不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还具有可行性、操作性。

2.抓好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点。一所学校的发展实际上包括物理空间和教育空间两个方面。物理空间主要是校园和教学设施,这是校长们最关注,也是最好展示自己的地方。但真正显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是教育空间,一所学校的教育空间,要靠先进的教育理念去拓展,要靠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去支撑,要靠高尚的校园文化去升华。尤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得到了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重视,大家都认为在教育日趋同质化的情况下,未来学校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文化的竞争。校园文化从低级到高级主要可分为物态文化、管理文化和精神文化,这三个层面的文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有专家指出:学校的物态文化不等于物态,学校的管理文化不等于管理,学校的精神文化不等于精神。这话说得不无道理。事实上,一所学校的校舍再好、制度再多、理念再新,如不能吸引住师生的内心情感,仍只能说没文化。只有当校园的物态中充满“育人性”,管理中充满了“人情味”,精神中充满了“人性化”,才能称得上有物态文化、管理文化和精神文化,也正因如此,校园文化建设不应计较学校历史长短、校园大小、环境好坏,而是应该立足校情、关注过程、重在建设。一个校长在工作重点的定位上,不能只重视学校的物理空间而忽视学校的教育空间,也不能等有了较大的物理空间,再去发展自己的教育空间,而是要在努力抓好学校物理空间建设的同时,更注重抓好学校教育空间的发展。

3.实施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举措。一所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有一个先进的适合时代发展的办学理念,二是有一支素质优良的与时俱进的教师队伍,三是有一整套优秀的体现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目前一些学校升学率高,其“法宝”说白了主要是两个字:一是在管理上突出一个“严”字,二是在教学上推崇一个“苦”字。事实上,在当前这种学校质量评估模式下,一所学校靠苦教、苦学、苦考,确实可以提高以分数为标志的教学质量。但无数事实又证明:一个靠苦学、苦考“拼”出来的学生,日后很难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一个只习惯于苦教、苦考的教师,也难以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教师;一所靠苦教、苦学、苦考上质量的学校,不可能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学校。这就要求校长应懂得把实用性教研、创办特色学校、提升学校文化底蕴,作为自己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支撑点”和“生长点”,通过运用科学的发展观,引导学校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