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校教学成果推广的策略研究》研究报告
摘 要:推广优秀教学成果是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需要。只有通过推广,教学成果才能被其他教师接受和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给教育实践带来效益,使其所具有的潜在价值得到更好的体现。本研究与实践形成了对学校教学成果推广的基本认识;分析了影响学校教学成果推广的因素;探讨了学校教学成果推广应遵循的原则;总结出学校教学成果推广的策略;探索出优化教学成果推广的措施;构建了符合推广理念又适应学科特点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积累了本校各门学科改革的新经验;带来了本校教学管理的新变化;促进了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新转变;实现了教师教学水平和研究水平的新突破;促使了学生学习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新发展;推动了学校办学水平跃上新台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993~1999年,达州市通川区第七小学开展了“小学艺术教育实验”,从小学艺术教育的管理、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学科教学与教研、艺术活动的开展以及学科教学渗透艺术教育因素等方面研究学校艺术教育的开展,形成了能有效保证学校艺术教育实施的机制;课题组提炼和总结了符合艺术教育教学特点、操作性强的音乐、美术课程教学操作规程,形成了小学生艺术素质评价体系,有利于艺术学科课堂教学的优化,为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探索了一条可行途径。该课题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获得四川省第二届教学成果二等奖。
在此基础上,从2001年开始,学校开展了“小学艺术学科‘自主-合作’教学模式的研究”,进一步探索艺术学科教学规律,力图确立以自主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合作学习为主要组织形式的小学艺术学科教学策略,以期促进学生包括创新精神、艺术素养在内的综合素质的形成和发展。课题在研究中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在推进艺术学科教学改革的同时,开始将目光放宽到其他学科教学,开始考虑怎样将艺术学科教学改革中形成的一些有益经验推广到其他学科中去,以推动全校的课程改革。于是,我们将该课题更名为“基于学校教学成果推广的策略研究”。我们这样做是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1.优秀的教育教学成果不应束之高阁
我校一直都把科研作为立校、兴校之本。但在此课题研究以前,我校同当时的其他兄弟学校一样都重视了课题研究中包括的选题、立项及实施过程和结题、鉴定。至此,似乎课题的研究已经终结,很少甚至没有去想下一步该做什么,下一步如何把研究的成果推广出去,使其物化。
由于对教育科研活动中关于推广成果认识的不足,使得本校取得的一些优秀的教育教学成果尘封角落。而在张扬科教兴国旗帜的今天,教育是第一生产力是人人都不可否认的事实,优秀的教育教学成果更不容闲置、浪费,而应积极进行推广。只有这样,才能让其发挥出更大的价值,让更多的教师接受这些成果,进一步促进我校教师素质的提高,从而使学生从中受益。假如,这些成果就此被束之高阁而得不到推广,必然导致教育资源的损失。
2.教师对本校已获教学成果的价值缺少发现
尽管我校在艺术教育实验的探索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收到了广泛的社会效益。而其他学科教师因为大都没有参与此课题的研究,对其成果的价值知之甚少,加之,配套的推广机制尚未建立,导致对这一成果的价值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该成果仅仅针对艺术学科有效,与所任学科无关,忽略了学科间的联系、学科的整合及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
3.陈旧的教育观念使我校教育整体改革步履迟缓
在我校语文、数学等其他学科教学中,一些陈旧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仍然存在,部分教师对教学改革缺乏正确的认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问题得不到解决。而学校艺术学科的教学成果比较显著,它实际上已经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其他学科的教师,促进了这些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的变化。如果我们能顺势把这种潜在的影响提升到学校管理的层面来统一考虑,使之形成一种显性的有效机制,其影响的范围和深度都将大大得到加强,有利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改革,有利于学校的进一步发展。
4.本校教学成果的推广机制尚需研究健全
关于如何推广教学成果的问题,已有研究者对此进行了研究。但这些研究更多地考虑的是如何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推广、应用的问题,我们考虑的是如何在一所学校内推广的问题,特别是如何将单一学科的教学成果推广到其他学科中去的问题。这一问题不仅在我校存在,在其他学校也会存在。因此,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具有普遍价值。
二、课题研究的概况
研究目的:探索在一所学校内如何把已有的单学科教学成果推广到其他学科教学中,从而推动学科教学改革,解决学校内教学的现实问题。
研究思路:总结和提炼学校艺术学科的教学改革成果,筛选提炼出带有普遍价值的教学理念,将之推广到其他学科教学中去,形成有效的教学成果推广机制。
研究方法:本课题采用自然实验法(即在我校全体教师的实际教学中进行)、调查法、文献法和经验总结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
研究周期:历时三年,从2002年1月~2005年1月,分为三个阶段。
(1)起始阶段(2002年1~7月):制订课题方案,组织课题的开题报告、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组织实验教师学习美育及创新教育、主体教育的相关理论,理解和掌握方案的操作方法,明确工作程序,为研究的顺利实施做保证。完善艺术教育的管理机制,营造艺术教育氛围。
(2)研究阶段(2002年7月~2004年7月):前期(2002年7月~2003年7月)着重在艺术学科中探索“自主、合作”式教学策略,总结、提炼教学成果。后期(2003年7月~2004年7月)着重开展教学成果推广机制的研究,形成阶段总结报告。
(3)总结阶段(2004年7~12月)在阶段总结的基础上,对实验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总结,写出结题报告,评估验收。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措施
(一)提炼教学成果,确定推广内容
“小学艺术教育实验”的实施和取得的显著成效,在学校广大教师队伍中产生了震动,其成果为各学科教学改革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和方法,对各学科教师的教学理念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部分学科教师纷纷围绕所教学科开展了多项教法改革,我们以此为契机,着力开展此项成果的推广工作。我们采取的措施包括:
1.组建推广机构
为了加强领导,规范管理,使成果推广工作扎扎实实地开展起来,我校成立了“通川区七小教学成果推广领导小组”,由校长王正兰任组长,分管教科研的副校长任副组长,各部门主任为成员,具体负责课题推广工作的管理,成立了“通川区七小课题推广指导小组”,校长任组长,教导处主任为副组长,成员有本校艺术学科骨干教师和各年级教研组长;同时还成立了“区七小教学成果提炼小组”,除指导小组成员外,还特聘了市教科所旷明所长、理论室贺继业老师担任顾问。
2.确立筛选原则
机构和制度建立后,课题领导小组召开会议,认真商讨,达成共识。教学成果的提炼是推广工作的前提和关键,提炼出成果价值的大小直接影响到推广工作的成效。大家对提炼的成果是否有推广价值,是否针对校内实际问题,是否能产生预期的效益等进行了深入研讨与反复论证,提出了教学成果的筛选提炼应遵循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用于推广的教学理念必须能有效地解决在学科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否则,推广将失去其价值。
(2)实践性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用于推广的教学成果必须是经过实践检验的、行之有效的,这样才能有说服力。
(3)指导性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用于推广的教学理念必须排除那些只有其自身特点的具体的教学方法、程序,而能对其他学科教学起指导作用。
3.构建筛选方法
在原有艺术学科教学成果的基础上,我们先后多次聘请有关教育研究专业人员,采用“研读原成果——细听研究课——反思教学行为——召开研讨会”等形式,对艺术学科教学成果进行总结和提炼。先细读原教学成果,观摩、筛选出艺术学科成功的教学案例,在此基础上,通过反思艺术学科教师及其他学科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召开研讨会,排除那些带有艺术学科教学特点的教学方法和程序,形成与其他学科相通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教学理念和操作规程。
4.提炼推广理念
由于艺术学科本身具有其独特的教学特点,如重视声音、图像、色彩的运用,强调直观、生动、形象。我们在研究中力图将原有成果蕴涵的教育理念与当今课程改革的理念有机结合,从艺术教学成果中总结、提炼出具有普遍价值并且与课改理念暗合的教学原则,“物化”为其他学科教学所能借鉴和吸收的理念,如图1所示。
图1 原成果、提炼理念、推广学科关系图
在对艺术学科教学成果的探究和提炼过程中,课题组达成共识:把对艺术教育成果的提炼途径定位在课堂教学这块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上。在多次观摩艺术学科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艺术学科具有融声音、图像、色彩为一体,既直观靓丽又生动形象的特点,而且以其独特的形式美、丰富的内容美、深刻的理性美去塑造与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气质修养等非智力因素。我校的艺术教师善于充分利用此特点,通过艺术的直观与老师的语言描绘,连同老师的情感,创设一种美、智、趣的教学情景,并与亲和的人际情愫交融在一起,使儿童走进课堂倍感轻松、愉悦、亲切,在不知不觉中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达到全身心地沉浸其中的境界。其间有暗示的作用,有移情的作用,也有角色的效应以及心理场的推进,从而达到启迪思维,发展智力,丰富情感的效果。其操作要素概括如下:
音乐课:导趣——初探——激情——操作——评议——表演
美术课:课始导入激发兴趣——直观演示突破难点——强化练习分层指导——总结讲评相互提高
提炼小组通过反复研读原成果,多次听艺术教师的观摩课和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找艺术学科带头人座谈,召开研讨会,请专家到场指导等形式,继续深入挖掘其内核,揣摩其要领,总结出带有共性的可供其他学科课堂教学借鉴的操作要素。
1.以“美”为突破口
我们对当时艺术学科和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观摩后进行比较和剖析,发现个别学科的教学没有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
在语文课堂上,老师习惯于自己讲解分析,以“告诉”的方式推进教学过程,老师“负责”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的“任务”则是把老师讲解的知识听好、记住。作品里的人物学生看不见,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学生体验不到,学生应该获得的关于生活的认识、智慧的启迪、审美的体验,都被教师干巴巴的分析取而代之。
在数学课堂上,可谓是“僵化的数字+孤零零的公式+再三重复的计算=数学与鲜活生活的隔绝”。课堂成了学生听着、记着,不断写着、算着的车间,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他们神情茫然,明亮的眼睛黯然神伤。学习成了压在孩子们身上的沉重负担,孩子们的童年失去了光彩,其结果是单纯的符号活动代替了师生间心智的交融。
而在我校实施“小学艺术教育实验研究”后的艺术课堂上,教师得体的服饰,四溢的激情,亲切的微笑,流畅的语言,优雅的动作,美好的旋律无不闪耀着美的魅力,如磁石般吸引着孩子们,使他们在美妙的情景中感受着美,体验着美,享受着学习和生活的美。
通过反思,我们体会到:无论哪门学科的教学都需要美。缺乏美感的教学,失去了师生间生命对话的勃勃生机,失去了对儿童幼小心灵的润泽,课堂教学便成了没有色彩、没有生气、没有情趣的机械活动。事实上,人类文明史的财富,本身就渗透着美,蕴涵着美。我们的教学不仅是为了学生知识的习得,还为了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我们怎能把生气勃勃的教学活动串连成问答,压缩成概念,演变成习题呢?面对当时课堂教学的现状,出于对孩子的一生发展的责任感,我们寻找到了一个突破口、一个着力点,就是将艺术学科美的教学理念“移植”到其他各门学科之中。其具体操作如下:
(1)凸现美的教学内容
以语文教学为例,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那些诗歌、散文、童话、寓言甚至常识性课文无不表现了美的人、美的事、美的景、美的理念。教师要善于用一双慧眼去发现并挖掘这些美的因素,让学生去感受文章所塑造的形象美、描绘的意境美、抒发的情感美或阐述的哲理美,使之深深地烙在幼小的脑海里,美化其心灵。
(2)运用美的教学手段
以美为突破口,正是可以通过艺术的手段,如美术中的色彩、线条、形象,音乐中的节奏、韵律,表演中的角色、情节等丰富学生的表象,激活其思维和联想,其益甚佳。
例如《品德与生活》课,要对学生进行尊老、爱老的教育,老师倘若用讲解、告诉的手段,必然收效甚微,如通过师生扮演角色,运用戏剧的直观,在“我想奶奶”、“我看到了妈妈向奶奶问好”等一系列教学手段中,进行行为训练,这样不仅内容是美的,形式也是美的。
(3)表达美的教学语言
在课堂教学中,美的教学内容,美的教学手段都要凭借富有美感的教学语言去体现。教学语言对儿童的感知活动、思维活动、情感活动都起着主导与调配的作用,儿童心中的琴弦,往往是通过美的教学语言拨动的。
对于这一点,学校的语文骨干教师深有体会。如王仕斌老师执教的《只有一个地球》,请听他的教学语言:“文字背后是地球母亲的心跳,是地球母亲的呼吸。受伤的母亲,苍老的母亲,青春不再的母亲!此刻,我们什么都不用说了,而对母亲哀伤的眼神,我们,作为她的孩子,又该如何应答呢?这是每个地球的孩子都必须直面的问题呀!”学生听着听着,若有所悟,老师富有美感的语言让他们感到作为地球母亲的孩子,保护母亲的责任义不容辞。达到妙语虽尽而意韵无穷之美感。
2.以“生活”为源泉
生活是教与学的源头活水,叶圣陶关于“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的著名论断给了我们提炼以深刻的启示。纵观我校的艺术学科教学,也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学习打拍,低年级学生通常以拍手来体现强拍,拍腿拍肩来体现弱拍。然而这个练习到了高年级后,学生却对这种方式不再感兴趣了。罗净楠老师从我校课余生活中大部分学生喜欢打篮球中得到启发,设计了这么一个教学环节:上课时带一个篮球走进教室,学生们一下好奇极了,一双双疑惑的眼睛都集于我一身。接着我问:“认识这个球吗。”学生异口同声:“篮球!”“好,谁来试试?”请了几位学生上来逐一操作了一下,有的学生也按捺不住徒手拍起来了。我抓住这个机会问他们,如果用拍球这个动作来体现强弱,会是怎样的呢?讨论开始了,整个课堂弥漫着学生们积极参与的氛围。讨论的结果:拍球的动作为强拍,接球的动作为弱拍。这是体现2/4拍的动作,那如果是3/4拍、4/4拍呢?开始第二次讨论,分组进行。通过小组展示、学生自评后,最后达到一致结果——以右手拍为例(3/4拍),以拍球的动作为第一拍强拍,以接球的动作为第二拍弱拍,把右手接的球搁置到左手上为第三拍弱拍;(4/4)以拍球的动作为第一拍强拍,以接球的动作为第二拍弱拍,把右手接到的球向上抛为第三拍次强,再用左手去接右手抛的球为第四拍弱拍。这样一套用球表现的节拍操就形成了。
其实,各科教材中的内容都取材于生活,然而传统的“注入式”使教师忘却了生活这本“好书”,忽略了生活是广阔的多姿多彩的生动课堂,更谈不上将生活引入课堂,将教学内容生活化处理。事实上,无论哪一门学科的教学,只要教师能给孩子们一个实际的生活场景,模拟生活实践,将生活实践与课程融为一体,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学生“摸得着,看得见”,他们的智慧定然在其间被点燃,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定然被充分地调动。
课堂教学生活化,就要努力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原有经验密切联系,激活已经存储在学生头脑中的那些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相似之处。把课堂与生活的界限淡化,或者说,构建一个生活化的多维课堂,使学生乐学、主动地学,是培养能应对新世纪挑战人才的一种很好的教育方式。
3.以“情感”为纽带
教育是充满情感、充满爱的事业,没有情感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情感会对儿童形成一种内驱力,使其主动投入、参与教学过程。
反思我校当时非艺术学科课堂教学的现状,由于教师片面强调知识传授,而忽略了情感渗透,使得课堂“理性的光芒在熠熠闪耀”,而“情感的荒漠在悄悄蔓延”,造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材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与隔阂。这种“距离感”使学生难以形成热烈的情绪,难以主动地投入教学过程。
漫步艺术学科的课堂。但见教师或走下讲台,俯下身子,仔细聆听儿童稚嫩的童音,感受着闪耀的童心;或脸上挂着灿烂的微笑如春风拂面,包容着孩子不成熟的言行;或运用和风细雨般的语言,浸润着孩子的心田。整个课堂流淌着真情,洋溢着真爱。
艺术学科教师对教学中的“弱势群体”给予了特别的关爱,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点滴的成就都给予高度的评价,使他们树立自信心。四(一)班的李浩同学家境不好,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当,导致该名学生在生活习惯、学习态度、社会交往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同学们都不愿意接触他,他也自暴自弃。罗净楠老师接手这个班的音乐课后,主动与他谈心,帮助他分析问题的症结,确立改进的方向和信心。在每堂音乐课上,都主动请他参与活动、回答问题,赞扬他的每一次成功。一个学期之后,这名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改变,改掉了不少坏习惯,同学们都愿意和他接触了。
所以,我们提炼出了“以情感为纽带”,让情感走入课堂,进入每一个学生的认知活动,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
“以情感为纽带”的操作要领:
(1)师生之间要真情交融
师生真情的交融会形成教与学相互推进的合力,使教学活动在良好的人际环境场的作用下,在适宜儿童主动投入教学过程的心理世界中进行。
(2)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要引发情感共鸣
“教学内容—学生”之间情感的桥梁便是教师的情感。教材蕴涵的情感是靠教师去传递,去强化,让学生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入情、动情、移情、抒情。情感的纽带就联结、沟通、牵动在教学内容—学生—教师之间。
(3)学生与学生之间要学会合作
由于教师情感的调剂,教师对教材情感因素的挖掘并传递影响着学生,以此顺势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相互切磋,相互交流,学会互补,学会尊重,非常有利于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
4.以“思维”为核心
科学研究表明,每一个大脑健全的孩子都蕴藏着丰富的甚至无法估量的资源,那就是人的潜在智慧。但是人的潜在智慧不能像矿藏那样,有一天不被开采,照样安然埋在地下。我校的艺术实验研究进一步验证了,艺术教育对于人左右大脑并用的训练,特别是对右脑思维的培养有着独特的作用。在音乐教学中,学生对于旋律的感知,也有一个与右脑已有的表象进行联系、加工、改造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对音乐旋律、集合图形的理解和时空概念的掌握得到了加强。同样,在美术教学中,学生首先要对实物或美术作品进行观察,形成相关对象的颜色、构造、线条等感知,把观察到的现象以表象的形式存入右脑,然后与右脑已储存的各种表象有机联系,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得出对于相关对象的认识。
例如我校的美术教师刘丽在辅导二年级学生上一堂续故事创作命题课《几只蝴蝶》时,以“蝴蝶被雨淋,给它们想个办法”为题,引导学生思考。学生展开想象,想出了许多办法:蝴蝶躲在花丛中;小姑娘看见了被雨淋湿了的蝴蝶,便邀请它到自己的伞下躲雨;它们飞进森林里躲在蓝精灵的蘑菇房里……在此基础上,学生进一步进行绘画创作。本课扣住主题培养了学生在观察记忆自然景物中选材、组织画面的能力,提高了思维能力,开拓了想象创作,表达了主题思想。
小学阶段是人的潜在智慧发展的最佳时期,不仅是艺术学科,其他各门学科老师在教学活动中都应当有意识地发展儿童的思维,开发潜在的智慧。
如语文教学,若能从课文出发,或改变体裁,或改变人称,或互换角色,或续编故事,或抒发感情,或阐述道理。从语言形式讲,有独白,有对白,也有多角色的表演,灵活运用已学的词、句、篇、修辞手法。又如数学教学,“一题多解”、“自编应用题”、“探究公式的发现”等等,都能使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发展。
由此,我们构建了“以思维为核心”促进儿童素质的发展这一核心,设计组织教学过程。
5.以“活动”为途径
在对艺术教学成果的提炼中,我们发现,活动进入课堂,特别受学生的欢迎,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机,使他们感到无限快乐。他们似乎发现了自己,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热情高涨。
例如音乐欣赏时,理解“回旋”曲式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我校音乐教师罗净楠在教学生学习“回旋”时,设计“让几个学生组成队形,另外几个学生不断在其中穿插”这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变中有不变,不变中有变化”的道理,从而深刻地理解了音乐结构的“回旋”曲式,在轻松快乐的游戏活动中突破了难点。
无论是语文还是数学乃至于其他学科的知识,从宽泛的意义上来说,都起源于人的活动:是人的活动产生了语言文字和数学,又是人的活动推动、发展、完善了语言文字和数学。例如语文教学就有观察活动、体验活动、表演活动等;数学教学则有观察活动,探究活动,比划、拼接、测量等一系列的操作计算活动。
以语文学科中执教《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课为例,当学到“伽利略面对世俗和权威的挑战,成功地做完试验后坦然走下比萨斜塔”这一部分内容,为启发学生的想象,一般的老师通常会设计成“问答式”——教师问学生当时斜塔下的人们会怎样想?怎样议论?然后请学生回答。其结果是只有个别性格大方、思维活跃的学生勉强作答。但如若将这一设计换成活动的形式,效果就大不一样了——教师借助多媒体创设情景,模拟现场,将时空置于400多年前的意大利,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或扮演现场那些世俗的旁观者议论纷纷,或设置比萨市新闻媒体现场采访,或扮演伽利略挑战权威亚里士多德成功后仍保持科学家的从容豁达……教师通过设计活动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学生群情激昂,思维异常活跃,连平常不爱发言的学生都有精彩表现。
科学研究也表明:人的发展是在活动和相互关系的过程中进行的。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在他们身体迅速成长的时期,往往也是通过自身的活动,去认识世界、体验生活、学习本领的。于是,我们提炼出了在课堂教学中“以活动为途径”促进儿童发展这一带有共性的教学理念。
(二)构建推广机制,探索推广策略
几年来,在推广艺术教育成果研究的探索与实践之前,我们确定了研究工作的总思路、总目标和基本策略。
总思路是——通过理论学习,实现理念的更新和提升;通过理念的更新与提升,实现有效的实践探索和行为反思;通过实践探索和行为反思,实现学科教学和教育管理方法、策略和手段的改进;通过方法、策略和手段的改进,实现学科教学和教育管理绩效的最优化。
总目标是——以提炼的学校教学成果理念为指导,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逐步创建21世纪优质教育学校。
基本策略是——滚动式推进,螺旋形上升,逐步扩大研究成果。
回顾几年来的实践历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1.调研摸底,做好推广准备
原成果提炼筛选后,其实施的首要前提是深入调查研究,摸清现状,了解实情,发现问题。
在我校教学成果推广工作之前,学校成果推广领导小组拟定了《通川区七小教学成果推广问卷调查》,分别组成了三个调研小组,深入年级组、教研组、教师及学生,采用问卷和座谈的形式,对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研究。最后发现:尽管我校在艺术教育实验的探索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收到了广泛的社会效益,但同时也清楚地看到了不容忽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001年3月6~7日,学校分别召开了语文、数学、艺体等综合学科教师座谈会,组织这几次座谈会的是学校成果推广领导小组。课题组主研王仕斌副校长主持了会议,他说:“这么多年来,学校的艺术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们要把它发扬光大,使学校各方面工作再上一个台阶。请大家谈谈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座谈会在异常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大家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现摘录要点如下:
语文教师李培秀:要说推广艺术教育的经验。到目前,我们对学校艺术教育的先进教学经验还不曾了解,所以谈不上推广和发扬光大。是不是让他们上几节课让我们听一听,把他们的好的东西张扬出来,让我们看得见,摸得着,使我们对他们的好的东西学有榜样,无论从观念、教法都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毕业班语文教师陈昱:在语文等学科中实施艺术教育不够乐观。因为目前的评价机制还不可能允许我们这样做。特别是高段,升学的压力很大。我们没有过多的时间去研究怎样在学科教学中实施艺术教育。艺术课是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如语文教学中过多地让学生在活动中去学习是否能提高教学质量,是否能让学生真正在愉悦的环境中学有所获。
数学教师李开芳:我校的艺术教育之所以打响,是因为我们很注重艺术活动,如每年的“六·一”艺术节,我们都有大量的节目,还有合唱团、器乐合奏。其他学科如果也像这样多搞一些活动的话,相信也能打响。如英语已意识到这一点了。那么我们的数学,可不可以利用一些活动推出一些优秀的学生。
英语教师雷丽:艺术教育与英语肯定有共性,教学中的说、唱,要求教师能说、唱、跳、画。体育活动的基本功也需要教师具备,借助肢体语言、动作表演,增强理解记忆。
……
我们共召开了三次这样的座谈会,课题领导小组都努力营造轻松的氛围,让老师们毫无顾忌地畅所欲言,以提高信息素材收集的准确性。而每次座谈会,推广本校教学成果这一事件都引起了教师们的争鸣。调查结果我们整理后发现,主要有以下问题:
(1)有的教师不知道艺术教改取得了有价值的成果或者知之甚少。
(2)有的教师知道艺术教改成果但对其成果的价值内核和蕴涵理念不理解。
(3)部分教师对艺术教改成果持不接受观点。
鉴于以上状况,推广领导小组经过反复磋商,结合教师座谈,制订了《通川区七小教学成果推广方案》。方案中部署了推广成果的下一步工作,并在我校教学工作会议上宣布后实施。
2.宣传培训,传播推广理念
学校教学成果的推广,首先必须树立新的观念,做好舆论宣传引导工作,确保推广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这是做好教育工作和其他工作的优良传统。特别是学校教学成果推广对于我校教师而言,是一个新事物,教师、行政人员、教辅人员、学生等会有不同的反应和认识,因此应做好思想的宣传发动工作。在推广开始前推广领导小组大力宣传,使学校艺术教育成果的内容和有关思想、观念深入每一个与推广有关的人心中,让他们了解推广的具体内容和操作程序,有效地消除推广实施过程中的阻力,也消除了因推广形成的教师心理因素干扰造成的消极影响,使推广的功能得以正常的发挥。主要做法是:
第一,进行主题大讨论。
认真组织领导干部、教师,学习和讨论学校教学成果推广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围绕“推广方案”,通过干部座谈会、教师动员会、主题教研会等多层次、多形式引导全体教职员工知晓和关注推广工作,促进自身的发展,使成果的推广理念深入人心。
第二,宣传普及相关知识。
针对老师中出现的迷惘、急躁甚至不理解的心理,充分利用学校科研简报、墙报、宣传栏和学校网站网页等媒介,加强宣传教育,大力普及有关知识,开辟专题讨论,邀请知名专家、学生代表一起讨论,提高认识,形成合力。在宣传内容上,我们设置了一些固定的栏目:(1)学校教科研成果推广信息报道;(2)学校教学成果介绍;(3)教师在报刊上发表或在上一级论文评比中获奖的相关论文选登。还开设了一些不固定的栏目:(1)校内外与我校推广的相关课题成果选登;(2)校成果推广进程中的热点问题探讨等。
第三,加强全员培训。
加强对学校领导、老师及有关人员的培训,对具体的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组织专场培训,加强沟通,增强可操作性,并有效地减少实施初期由于对方案的不熟悉所带来的混乱和不适,确保顺利取得理想的效果。
为把培训学习落到实处,校成果推广指导小组成员编辑了《通川区七小教学成果集》。其内容融入了艺术教育教学成果提炼出的理念,充分体现了其蕴涵的教育教学思想。让全体教师把握此成果的理论体系、观念系统。因为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确定人的行为方式。我们就从理论学习入手,确定理论学习阶段的具体目标:全面把握小学艺术教育成果的理论体系,不断感悟其理论内涵,深刻领会其理论精髓,深度内化其理论灵魂。经过三年扎实有序、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带给老师们的是对成果推广的认识和理论的把握。我校的领导、教师从根本上转变了以传统狭隘的教育观、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传统教学观和以考试分数为衡量标准的片面的人才质量观,充分认识到教学成果的推广,是对自身教育思想的一次洗礼,它有利于教学改革,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
注:培训方案摘要见后附(1)。
3.点面试验,普及推广成果
任何新措施的实行,都会有一定的风险。我校教学成果推广的方案和内容,是在对原校内教学成果进行筛选、提炼,并吸收、借鉴国内相关成果及当前教改理论,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订出来的。虽然多次征求市区教研部门的专家意见、几易其稿,才得以出台,但在具体实施时,我们还是非常谨慎,希望从点开始,组织试验,由点及面,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再全面铺开。
我校教学成果推广的实践是从课堂教学开始的。课堂教学实践如何滚动呢?我们的做法是先在语文学科推广再普及其他学科,先选两个试点班级实验再普及其他班级,先让几名骨干教师带头再普及其他教师。经过仔细论证,我们最后选择了四年级的一、二班作为试验班。配备专门的指导老师和学科骨干教师,大刀阔斧地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工作。针对实验班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创造性、不爱思考、学习效率低下的困难和弱点,校教学成果推广指导小组开展一系列教学辅助工作来指导实验教师。具体做法如下:在课堂上实施教学互动方案,其操作步骤:“示范观摩→现场说课→专家点评→推广尝试→教后反思→体验创造”。
即让取得成果的学校艺术学科教师“现身说法”——上成果观摩课(指与课堂教学联系密切的成果),课后举行座谈,让执教者说课,讲课时主要针对那些能充分体现原成果理念的设计环节谈实践体会,这是教科研成果推广最有效的见证;然后请专家评课;接着让实验教师试着用推广的理念设计教学,组织教学,上研讨课;课后进行反思;推广指导小组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进行对比分析;最后让实验教师再行实践,在体验中再创造。
在实践尝试阶段,我们不断运用我校艺术教育的成果理念去审视、反思和改进教学行为,提升主体精神,激活创造欲望,刻苦追求教学行为的理性和科学,形成一批可供借鉴的课堂教学的典型案例。
试验初见成效增强了我们的信心。开设试验班不久,我们也进行了另外一些试点,比如一年级各选一个班级进行试验,取得成功后在全校所有班级中铺开;然后迅速在全校范围内推广,鼓励其他教师积极参与到成果推广活动中来。
通过以上推广实践的有益尝试,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做好教学成果的推广工作,首先要做到“三先”(如图2所示),即调研先行、舆论先行、试验先行。“三先”是落实推广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图2 校成果推广“三先”措施简图
4.健全制度,保障推广效果
在课题实施很长一段时间,由于配套的制度没有健全,整个工作处于无序状态,教师中逐渐出现了的无所适从的现象。
鉴于此,课题组认识到:“无规矩不能成方圆”。制度保证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使校成果推广工作有章可循,从无序变为有序,为活动开展提供指引。假如没有制度保证,会让人感觉无所适从,乱了章法。整个推广过程几乎涉及学校的各个部门和各种资源,因此,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设立了一个常设的推广组织机构,并指定两名校级领导负责,统一协调与推广有关的各项工作,制定推广过程中的工作指引,规范活动,防止在推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偶发现象,消除各种负面影响,使推广实施活动能够按部就班地开展下去。
在制度建设上,我校主要把握下面几点:
(1)纳入学校整体教育计划
先后制定了《区七小教学成果推广的实施意见》《区七小教学成果推广制度》、“区七小课题实验教师的培训制度”、“区七小交流研讨制度”等若干个配套文件和中长期规划,对成果推广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目标要求、形式内容、方法途径、时间要求、成绩考评、工作量计算、奖励办法、组织领导及有关政策都作了明确规定,并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不断加以修订,使活动贴近学生培养工作的发展实际,做到有章可循,有效地促进了此项工作的规范管理。
(2)形成一套规范化程序
在活动准备阶段,对推广的内容、形式、时间等都做充分、细致、具体的规划和统筹安排,从落实实施项目、组建实验班、组织培训到动员和必要资料器材准备都环环相扣,扎实周密;在活动实施中,按照活动计划,有领导有步骤地进行,同时充分考虑到活动中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完成活动计划,并制定必要的检查制度,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推广组织实施工作的指导和检查。
(3)完善活动信息反馈机制
及时了解、掌握各个阶段的进程和各项具体活动开展的详细情况,以便推广指导小组动态把握进展情况,及时安排部署。
5.名师跟踪,加速推广进程
在推广的前期,由于参与推广的实验教师虽经过培训和学习,但对原成果理念的内核短时间内还没有完全领会,导致推广工作进展缓慢。我校召开会议,大家达成共识:师资是校成果推广的智力保证。师资是关系到推广活动能否顺利开展下去的重要因素,因此十分重视,积极探索,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1)配备优秀教师跟踪辅导
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原课题主研中的优秀教师和其他学科骨干教师参与到成果的推广过程中来。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并通过政策激励成果突出的艺术学科教师参与推广工作的指导、研究和实践活动,以此来推进成果的推广进程。现在,我校的各项活动特别是教学竞赛活动,如“教师基本功竞赛”、“教师科研课题立项”、“课堂教学研讨”、“送课下乡”等都配有专门的教师指导。
(2)激励全体教师踊跃参与
让全体教师了解推广理念,提高认识,树立以改革来推动推广工作的开展,同时不断通过各项政策和措施来激励全体教师参与推广活动的积极性,促进推广质量和师资水平的提高。
(3)聘请校外专家全程指导
为了广泛争取校外专家的大力支持与参与,我校邀请市教科所旷明所长等作推广工作的特聘顾问,使他们积极参与成果推广的指导,为我们的推广工作提供智力支持。
6.目标激励,保持推广动力
虽然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实验教师参与的积极性特高,学校的推广工作如火如荼,但由于教学成果的推广有别于一般的常规性教学活动,多年的教学经历使部分老师习惯于按部就班,推广一遇到困惑就打退堂鼓,出现消极应付的心理因素,加之我们的激励机制总是停留在以精神鼓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的层面上,实践证明,这种模式也应当与时俱进,适当进行改革。所以学校在制定推广活动激励机制的时候,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从而树立新的激励观念,在继续精神鼓励的同时,加大物质奖励的力度,以充分调动全校教师的积极性,使推广活动蓬勃开展。
目前,我校的奖励机制已初见成效,其具体做法是:
第一,建立评价体系。
建立评价体系是进行激励机制的基础,也是进行价值判断时的依据。对于教师,运用评价和奖励的方法形成激励和竞争机制。通过正确的评价,奖励推广工作中的优秀者,使他们获得校级、省级、国家级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称号;对于学生,大胆试验和完善各种有益于优秀人才培养、因材施教和搞活推广的措施,激励学生尽早成才。实施优秀学生奖励制,形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竞争机制,为优秀学生脱颖而出,为具有不同才能的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
第二,完善激励机制。
学校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激励竞争,鼓励发展。对教师参加推广活动定内容、定任务、计工作量;学校制订规划和考核措施,制定了《区七小教学成果推广评比条例》,每年开展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比,给予表彰奖励。例如,每年我校都召开科研成果推广表彰大会,奖励该年度取得科优异成绩的指导老师和实验教师,奖励金额每人300元。
第三,实行推广“四挂钩”制度。
(1)与课堂教学达标创优活动相挂钩。活动注重针对性,向每位老师开出教学建议单,并在深刻反思后填写教后思考表。活动注重激励性,让优课教师每人上一节观摩展示课,推出“品牌”,打出旗号,既使这些老师获得成功的情绪体验,又是对他们一种无形的激励,激励他们勇于改革,不断进取,同时又起到示范、启迪和导向作用。学校还为他们发证书、发奖金,在精神和物质上进行表彰奖励,并组织外出学习考察活动,使他们向着更高的层次跃进。活动过后,学校层面上进行了认真的思考、研究,回顾总结,形成了《通川区七小关于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基本要求》20条,其中比较深刻地体现了推广理论内涵,引领教师课堂教学实践朝着正确方向发展,纳入正确的轨道。
(2)与教科研活动相挂钩。我们觉得,一所学校要有发展的后劲,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以教科研为依托。因为教科研能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使教师实现跳跃式的成长和发展,也为学生的良好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提高教育的生产力,实现教学绩效的最优化。
(3)与优秀教研组的创建活动相挂钩。
①合作制订教研组计划。由教研组长和组员们一起根据学校的推广要求、教研室的要求和本年级学生特点、知识与能力状况,制订相应的活动计划。
②确定研究专题。透析课堂教学现状,确定艺术教育推广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专题,使之具有针对性。
③集体备课。先各自备课,再集体交流设计意图、理论依据,然后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修改。
④合作上研讨课。每学期安排上一定量的研讨课,一人执教,众人参与,共同研讨。过程重构,一课多上。
(4)与校本培训活动相挂钩。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质量的落脚点和归宿点,课堂教学效益的好坏,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素质教育的进程。活动之一是上好课,我校的做法是:①提出要求。每学年每位教师上两节研讨课,一节是一般研讨课,一节是校级以上研讨课。通过对一堂课的精心准备,按推广理念的要求对原有的教学认知,对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作出深刻反思,努力使这堂课成为自己教学能力成长过程中的突破点,真正折射出推广的新理念、新要求。逐步做到课后的说课和答辩有理论、有思想。②增加机会。A.教研组适当增加研究课的比重;B.学校由学科负责人落实,按语、数、外、其他学科四个条块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活动;C.开展学科教学评比活动;D.开展“教学能手”评选表彰活动,出刊《教学能手事迹材料集》。③采取强化措施,与年度考核挂钩。
在活动中,学校还汇编了《优秀讲座集》《优秀论文集》《优秀课题集》《优秀课件集》《优秀教案集》《优秀案例分析集》,激励教师深入研究,提升活动质量。
通过以上推广实践的有益尝试,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做好教学成果的推广工作,首先要做到“三先”,其次要做到“三保”(如图3所示),即制度保证、师资保证、激励保证。“三保”是我校教学成果推广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形式规范、智力支持、物质扶持等三个方面为成果推广保驾护航。“三保”也是落实推广工作的重要保障,假如没有“三个保证”,推广活动是难于顺利开展的。
图3 校成果推广“三保”措施简图
7.加强管理,提高推广效益
在学校成果推广工作实施之前,各学科教学活动的内容是孤立的,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学科间缺乏渗透、整合。
学校在这方面的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突出教学工作计划的拟订。
为了配合学校教学成果推广工作,我校重视教学计划的编制和更新。教学计划是学校人才培养的指导性文件,它直接影响到学生培养的质量和目标。为此,学校根据推广成果的理念及各年段学生的特点,各学科的特点,对教学计划进行修订。每年教学计划的修订均经过校长办公会、成果推广领导小组会、成果推广指导小组会、各部门会、教研组长会等各个环节,层层把关,最后形成比较合理的方案并付诸实施。教学内容中对成果推广的指导思想、形式内容、方法途径、成绩考评等都作了明确规定,有章可循。
第二,加强课堂教学的过程管理。
建立校成果推广理念指导下的各学科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其指导思想是校成果推广理念,我们先后拟定“区七小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区七小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区七小英语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区七小综合学科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对各门学科教师的教学要求从设计到实施再到反思都必须体现这一指导思想,领会其操作要求,使教师们有章可循。
第三,强调学科教学活动的协调。
这主要针对的是学科教学间的渗透和整合。把各学科的教学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统一计划,协调安排,做到互相渗透、互相促进、互相配合,相得益彰。
如我们要求让艺术走进各门学科课堂,以图画再现情景,以音乐渲染情景,以表演体会情景;我们要求艺术学科和数学学科也要注意人文素养的培养和语文表达能力的训练;我们庆元旦组织文艺活动,在形式和内容上就要考虑到学科的渗透,从节目的整体规划到一个节目中细节的创意,都力求体现这一思想。
8.改进形式,激活推广策略
我校在推广工作的前期所做的宣传动员、各种培训深入人心。但在具体的形式上,我们考虑到,随着推广工作有序的推进,成果推广的形式也应与时俱进,富于变化,让教师乐于接受。
我校的具体做法是:
(1)召开成果推广现场会
学校每学年召开一次成果推广现场会,由学校成果推广领导小组直接负责召开。对于在推广会上交流、推广的内容,课题组进行了认真筛选。交流推广前事先布置,认真准备,印好交流材料,做到人手一册。
教学成果推广会的内容含四项:
①学校艺术教育成果材料展示。
布置参观室展示教科研成果,如照片、奖状、课题档案材料等。每个课题建立一个材料档案袋,档案袋内必须有课题方案,课题相关背景学习材料,课题研究过程的体会及论文,课题研究过程的典型案例,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效凭证,课题活动大事记,课题结题报告。
②教学成果汇报课。
就是让取得教学成果的教师上成果实践课(指与课堂教学联系密切的成果),一般把上课放在开会之前进行,那些能充分体现推广成效,又能结合课堂教学得以展示的课题实践课是成果推广最有效的见证。
③有关领导讲话并颁奖。
主要谈对教学成果意义的认识及对开展此项活动的建议。
④取得教学成果奖的教师汇报其成果。
总之,我校教学成果推广内容应立足于本校,并适当引进。有目的、有重点地推广成果的价值、效果、操作方法、评价等方面信息,以便引起广大教师对成果的注意,产生接纳的愿望。
(2)开报告会
我们先后聘请了市教科所同志作了“教学成果推广的意义”、“艺术教学成果的理论体系”、“走近新课程”、“学校管理”、“校园文化建设”、“教科研基本方法”等贯穿推广理念和课程改革理念的学术报告。生动而又精彩的报告给老师们带来的是教育最前沿的大量信息,教师们感到赏心悦目,这无疑为教师们加快感悟和内化推广理论内涵起到了积极有益的推动作用。
通过以上推广实践的有益尝试,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做好教学成果的推广,除了前期工作中要做到“三先”、“三保”外,在实施的过程中还要做到“三改”(如图4所示),即目标改进、内容改进、形式改进。“三改”是推广活动实施的核心。整个活动的开展,也是从原有的艺术教育成果中提炼出其他学科带共性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操作规程,重整为一个有利于学生成才的体系,达到全面育人的目标。
图4 校成果推广“三改”措施简图
四、理论成果
1.形成了对学校教学成果推广的基本认识
周林等认为:“推广是指经过科学评价和实践检验给予肯定的教改经验成果,有组织地不断传播、扩散、应用、普及、转化,使其在接受推广的对象(受体)的头脑中内化、升华,达到由部分到整体掌握教改经验成果,转变其教育思想、观念,优化其教育行为,进而不断修正、补充、丰富、完善、创造性发展原有成果,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发挥其作用并取得相应效益,‘推而广之的动态过程’”。由于这一论断对教育科研成果推广中的“推广”一词作了含义深刻而全面的阐释,便成为我们推广本校教学成果的理论认识基础。
基于以上观点,我们认为,对学校教学成果的推广具有以下特点:
(1)科学性
被推广的内容应该是指经过科学评价和实践检验给予肯定的教改经验成果。因为推广是一种有组织的行为,其时间周期较长,若推广的内容没有经过科学评价或检验,其本身的风险性将无法保证其价值、效益的实现,反而浪费大量的时间、人力和财力。我校的研究和实践,是以已经取得的艺术教育成果为案例进行的推广研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2)组织性
推广是一种有组织的科研行动。在较大区域范围内推广某项教育科研成果,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参与者不只是涉及少数学校、少数教师,而是涉及该区域范围内每一所学校和与该项成果推广有关的每一个人。它要求调动全体师生员工全员参与和主动配合,形成合力,使成果推广成为学校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因而具有组织性。由于我校推广的是本校的教学成果,其区域虽不大,但仍需要学校组织有专门的机构、有负责人、有班子成员和参与对象。
(3)渐进性
由于教学成果推广的过程本身也是一个研究和创造的过程,其间有经验的积累,由于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也会有失败的教训,为此,其组织和实施应是在接受对象中先由部分试验后再整体推广,使其掌握教改经验成果,转变其教育思想、观念、优化其教育行为。
(4)渗透性
推广教育科研成果,实质上是将教育科研成果所具有的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教育实践中现实的生产力,转化为教育实践的现实效益。教育科研成果的转化是以改变人的观念、调整人的思维、培养人的能力为前提的。它要求教育实践者们接受新的理论、思想、观点和方法,在“头脑中内化、升化,达到由部分到整体掌握教改经验成果,转变其教育思想、观念,优化其教育行为”,从而实现教育科研成果的转化。而人们对某一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接受、理解、掌握和内化,不可能是一蹴而成的,往往需要经过学习、试行、比较、对照,逐渐将其内化为自身的认知结构,进而融进自己的教育实践活动之中,使教育实践活动得到改善。这个过程是教育科研成果对教育实践者缓慢渗透的过程和反作用于教育实践的过程。
(5)开发性
周林等人指出,“推广过程总是伴随着一个教改研究过程”。一方面,任何一项教育科研成果都是在特定的条件、环境下产生的,推广是将彼时彼地产生的经验成果拿到此时此地来运用,成果产生区域的条件、环境和推广区域的条件,环境永远不可能是同一的,在时空上明显地存在着差异。推广时,要认识到这种差异,要研究如何改变这种差异。另一方面在如何组织成果的“传播、扩散、应用、普及、转化”以及“修正、补充、丰富、完善、创造性地发展原成果”等方面,都需要进行科学研究,需要对原成果进行制作和再创造。因此,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过程,是一个再研究和再创造的过程,是一个开发性研究的过程。
(6)开放性
推广教育科研成果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并不是简单地模仿某一项成果所提供的具体做法,而是通过对该项成果所体现的教育思想观念与内在的含义的学习,来把握该项成果;也不是简单地用某一个教育科学理论去解决某一个具体的教育现实问题,而是从了解原成果研究者的思路和成果所蕴涵的教育思想入手,来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的新思想、新观念,并用这些观念来指导教育实践活动。也就是说,推广某一科研成果,并不排斥在推广过程中学习、吸收其他理论和成果的精华。只有使“推广”保持开放性,才能不断为“推广”注入活力,使“推广”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得到发展。
2.分析了影响学校教学成果推广的因素
为什么教学成果本来是有价值的、适用的、有效的,却难以推广呢?课题组结合本校实际,经过反复研讨,一致认为教学成果推广的问题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课题。推广涉及的问题极为广泛,只有深入探论这些问题,才能对此项工作有积极的作用。为此,我们对影响教学成果推广的教师心理因素进行了剖析:
①思维定式的影响
据心理学分析:思维定式是指由一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决定或影响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或形成的现象。在此课题研究之前,我校很大一部分教师走惯了老路,墨守成规,满足于凭旧知识、旧经验及思维方式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跳不出框框的影响,不愿接受、也看不惯新事物,习惯于刻板照章执行的一套,缺乏创造力,因而对本校的教学成果推广持消极、搪塞的态度。
②不平衡心态的影响
由于我校在艺术教育的探索中率先迈出一步,其他学科中有的教师产生不平衡的心态,对获得的成果有一种不服气的想法,甚至持有偏见,他们自认为若各方面条件与获得成果的学科相仿的话,也会搞科研,而且搞起来决不会比别人差。抱着这种心态的教师,往往对推广持抵触情绪。
③自卑情结(自卑感)的影响
自卑情结指个人感到有身心缺陷,产生轻视自己,并采取补偿措施的现象。持有这种心态的教师,总认为自身素质差,无论怎样做也不可能超越他人,因而缺乏自信心,轻视自己,认为能太太平平就不错了,因而根本不考虑接受推广。
④自尊情结(优越感)的影响
这是指对自卑情结的补偿机制,我校有些教师过分感到自己各方面条件比其他人优越,认为艺术学科是边缘学科,语文、数学才是主科,因而对别人取得的成果往往不屑一顾,眼高手低,总认为别人的成果层次低,没有什么值得自己学习的,当然就不愿接受推广了。
⑤意志薄弱的影响
有的教师知道推广会促进本人的教改,因此愿意推广,但在推广的过程中,不能持之以恒,遇到困难时便畏缩不前,意志薄弱,贪图省力。他们在推广中依赖性较强,使推广偏向或走样,有的甚至草草收场。
鉴于以上现状分析,推广领导小组认为,推广学校教学成果,充分发挥其价值和效益,必须从学校和教师的实际出发,遵循一定的原则。
3.探讨了学校教学成果推广应遵循的原则
鉴于以上原因,课题组经过反复论证,归因分析,提出了学校教学成果的推广应遵循以下五个原则。
(1)实践性原则
所谓实践性原则是指推广要从学校和教师个人以及学生的实际出发,不生搬硬套,不划一要求,允许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因为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加之教师与学生的实情不同,基础不一,所以,我们在推广时,一切从实际出发,找准个体的优势,诊断主要问题,选择突破口。
(2)整体性原则
所谓整体性原则,是指推广要使本单位的工作得到整体提高。就我校而言,通过艺术教学成果的推广,力求使各项工作都达到一定水准的基础上,创出自己的特色来。我们选择优化各学科课堂教学为突破口,以此从整体上带动、提高学校各项工作的总水平。
(3)发展性原则
在推广时,我们不仅把艺术教育教学成果在更大范围(诸如其他学科教学和教育实践活动)中进行验证,而且通过更多的实践,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原成果的理论和实践。提炼出原成果对于指导其他教育实践活动具有的联系、本质和规律,从整体上提高办学水平。
(4)指导性原则
在推广时,学校成果推广小组加强了对应用成果的教师的指导。不光是号召,而且加强具体指导,使之奏效。首先指导应用成果的教师学习原成果,其次指导应用成果的教师。从本人的教学实际出发,选准推广的突破口。
(5)主体性原则
学校教学成果的推广,涉及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各级各部门,需要相关部门人员的协调配合,特别是需要学校教学、科研、学生工作等相关部门的相互协助。要真正贯彻落实此项工作,必须遵循主体性原则,使他们充分认识教学成果推广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充分调动教师、学生及教育管理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协同完成推广工作,以形成全员积极参与整合、共同实现育人目标的良好局面。
五、操作成果
1.总结出学校教学成果推广的策略
几年来,在以艺术教育成果为推广案例的研究的探索与实践过程中,我们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求真务实的精神总结出了学校教学成果推广的基本策略。
(1)摸底调研,做好推广准备;
(2)宣传培训,传播推广理念;
(3)点面试验,普及推广成果;
(4)健全制度,保障推广效果;
(5)名师跟踪,加速推广进程;
(6)目标激励,保持推广动力;
(7)加强管理,提高推广效益;
(8)改进形式,激活推广策略。
其中,摸底调研,是做好推广工作的基础;宣传培训,是推广实施的前提;点面试验,是提高推广效益的途径;健全制度,是推广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名师跟踪,是指导加速推广的条件;目标激励,是保证推广持久的原动力;加强管理,是推动成果推广的关键;改进形式,是激活成果推广的催化剂。
2.探索出优化教学成果推广的措施
第一,宣传形式多样化。
校刊和简报是我校推广艺术教育成果工作的主阵地,我们创办了《通川区七小教育科研简报》,宣传推广取得的已有教学成果。内容设一些固定栏目:(1)学校教学成果推广活动信息报道;(2)成果推广研究过程中相关论文选登;(3)教师在报刊上发表或在上一级论文评比中获奖的相关论文选登;(4)反映推广过程的本校师生作品选。还设一些不固定栏目:(1)校内外与我校推广的相关课题成果选登;(2)教育教学热点问题探讨等。
第二,学习内容系统化。
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出现,终身学习的思想观念正在变成社会及个人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我们要求老师们在理论学习上以学校的艺术教学成果理念为核心,广泛吸收符合课程改革的思想精髓,兼容并蓄,提高整体理论修养。并向老师们提出学习要求,安排时间、挤出时间开展读书活动,把读书学习作为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部分;多读书,读好书,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做好摘录笔记,撰写体会文章,使自己学有所获,学有所得,学有所助,学有所成。
第三,培训手段情趣化。
我们培训的形式不都是讲课,而是辅之以其他各种活泼、富有趣味的内容形式,把娱乐、教育、认识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如结合艺术教学成果培训,安排教师观看有关的多媒体课件、录像及课题成果材料等。这样的培训学习使老师们感到不单调、不空洞,而且印象深刻。
第四,效果检测常规化。
成果推广领导小组对教师教学成果理念学习内容和推广工作适时进行测评。通过学习内容和推广工作的有效测评才能获悉工作进展及效果。测评在教科研成果培训中具有的导向、激励、反馈、调节作用,我们采用了口头提问测评法、书面问卷测评法等。
3.构建了符合推广理念又适应学科特点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研究中,我们觉得直接用学校系统来衡量和评价课堂教学状况有难度,可操作性不强,因此,迫切需要一个与原教学成果中提炼的观念系统相匹配的衡量和评价课堂教学状况的二级指标系统,我们对原成果理念指导下课堂教学描述性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初步构建,整个评价体系概括为“六性一化”,评价一堂课的好坏,要看“六性一化”体现得如何。其具体内容如下:
(1)教学目标的发展性
教学目标的发展性,要看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否体现了新课程提出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要求;能否促进学生在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方面的发展;对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育是否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而达到内省和内化。教师能否根据新课程目标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
(2)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教学内容的生活化,要看教学内容是否与学生生活经验结合起来,从学生实际生活中找话题,教学内容是否能指导学生现在和未来的生活。
(3)教学过程的活动性
教学过程的活动性,要看活动的设计是否围绕教学目标,是否讲究实效,不搞形式,要看是否通过丰富多样的亲历活动来充实教学过程,活动是否有条理,是否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自律能力。教学的关键,是要创造条件,使学生作为主体去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在活动中实现自我发展。
(4)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自主性,要看学生是否有自主选择的时间和空间,是否注意培养自主选择的能力。教师是否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对学生有无较多的温暖,学生是否有良好的交往,有较多的表达机会。在良好的课堂气氛中,学生从事某项学习活动时,是否能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想法。
(5)教学组织形式的合作性
教学组织形式的合作性,要看让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是否彼此互通见解,互相合作讨论。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或者共同探讨同一问题,或者学习不同的内容再相互交流,学生分别承担不同的角色,小组之间相互比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6)教育对象的全体性
教育对象的全体性,要看是否做到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每一个学生的评价是否做到公正、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在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同时,能否注意赞赏各类学生。
(7)教学评价的多元化
教学评价的多元化,要看评价内容是否多元,评价方式是否多元,评价主体是否多元。评价内容的多元,注重对学生素养的综合考查,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而且要综合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进步与变化。评价方式的多元,要改变过去单纯以纸笔测验考察学生的方式,而要倡导观察、谈话、表现评价、成长记录等多种方式来考查学生。评价主体的多元,要改变过去以教师作为唯一评价主体的做法,倡导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家长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
六、研究取得的效果
我们学校的课题四川省普教资助金项目——“基于学校教学成果推广的策略研究”,通过四年的探索,给我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主要表现以下六个方面:
(一)积累了本校各门学科改革的新经验
我们在试验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在全校各个年级的各门学科中广泛推广艺术学科的教学理念:以“审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生活”为源泉,以“活动”为途径,以“思”为核心。逐步形成了各门学科各具特色的教学体系和评价体系,推动了各门学科教学改革的发展。如语文教学形成的“激趣——质疑——感悟——交流——延伸”的教学流程;英语教学形成的“任务呈现——学习新知——自主探究——操作运用”的教学流程;数学学科形成的“问题——探究——评价——运用”的教学流程。课堂教学更具有生机与活力,更具有生活的气息,流淌着真情,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见后附2语文教学课例)。
(二)促进了学校教学管理的新变化
通过学校艺术学科优秀教学成果推广的策略研究,给我校教学管理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学校教学管理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把“教、研、推”统一起来
过去我们的教学管理只注重把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过多地关注教学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考试等一般的管理,忽视了用推广优秀的教学成果的方法去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行为方式。通过本课题的实践研究,在教学管理中我们把推广和借鉴其他一切优秀教学成果,特别是本校总结提炼出来的优秀成果与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效率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教师运用优秀成果改造教学行为和方式的能力和水平,缩短与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差距。
2.加强课堂教学艺术的研究与指导
通过课题的研究我们更进一步认识“教学是艺术”的深刻内涵,对教师教学的指导绝不仅仅是帮助教师确定目标、选择内容、组合方法,而真正的指导应该是对教师教学艺术个性化的指导。现在我们在教学管理中更加注重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讲解艺术、提问艺术、过渡与衔接的艺术、导入和结尾艺术、板书艺术、媒体使用艺术等进行分析与指导,根据不同学科内容、不同年龄特征的教学对象以及不同特点的教师提出指导性的意见,指导教师用艺术的方法去组织教学,用艺术的手段去呈现教学内容,不断提高教师教学的艺术性。
(三)带来了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新转变
1.教学观念的转变
通过学校艺术学科优秀教学成果的推广,使全校教师在对优秀教学成果的学习、运用过程中,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根本的转变,逐步树立起新的教学观。
(1)教学的审美观。艺术学科把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他们用优美的线条和画面、优美的旋律和节奏、优美的姿势和动作,无不闪烁着美的智慧与光芒。我们组织教师观摩艺术学科教师课堂教学,使他们深受启发。我们的教师正在逐步树立教学的审美观:引人入胜,开头美;水到渠成,衔接美;此起彼伏,内容美;抑扬顿挫,语言美;有张有弛,结构美;回味无穷,意境美。要揭示学科的内在美,如语文的文字美、意境美、情感美、哲理美。要用美的形式去表达美的内容,如用优美的语言、色彩、旋律、动作去表达教学内容,从而增加教学的生动、形象、趣味。数学教师朱兰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以美育美是教学的至高境界。一方面我们要用美的手法去表现美的内容,另一方面我们要挖掘学科本身的美学价值,如数学的结构美、逻辑美,从而培养学生追求真、善、美的品质。
(2)教学的艺术观。教学本身是艺术,它需要创造,没有艺术创造的教学就没有生命力。小学生学习的注意特点和兴趣特点决定了在教学中更需要用艺术的手段与方法(色彩与画面、节奏与旋律、姿势与动作)去生动、形象、直观地表现内容、营造氛围、创设意境。语文教师侯红因说,语文学科与艺术学科的联系尤为紧密,在教学中要用艺术学科的表现手法,去增加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要加强学科之间相互融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教学的活动观。儿童是在活动和游戏中长大的,现在的学生缺少的不是想象,而是体念,在那儿去体念,在活动中去体念、去感悟最深刻、最真切、最感人、最难以忘怀的事。语文教师罗静说,活动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命,要让学生在游戏、表演、交流、辩论中学到真知,体会真情,让学生在做中学和学中做。
(4)教学的综合观。通过学校艺术学科优秀教学成果的推广,我们的教师把传授知识、开发智力与培养情感统一起来,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学生最小的差异是智商,最大的差异是情商。把教书与育人统一起来,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健康情感、坚强意志、高尚人格以及良好习惯的培养。小学教育塑造着学生的未来和成人的雏形,我们必须把做人的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把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统一起来,更加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把学科教学与艺术性学科统一起来,更加注重学科之间的整合,注重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
(5)教学的人本观。通过对学校艺术学科优秀教学成果的推广,我们的教师走下讲台,蹲下身子,亲近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倾听学生的表达,平等交流,不强加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让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的要求,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实际,选择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让课堂充满真爱,让课堂充满真情,教会学生如何尊重别人,善待学生的错误。
案例:请接受后进生的拥抱
我校有位同学的父母离异,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社会交往等方面都养成了一些不好的习惯,同学们都不愿意接触他,甚至看不起他,就连有的老师对他也不抱有希望了,只要他不影响其他同学就行。他也逐渐养成了自暴自弃的心态。我校有位年轻老师接手这个班后,主动与他谈心,帮助他分析问题的症结,确立改进的方向和信心。在每堂课上,都主动请他参与活动、回答问题,赞扬他的每一次进步。这个小个儿的男孩每次在校园里看见这位老师总喜欢扑上来拥抱她,有一次他那双黑黑的小手在这位老师的白衣服上留下了迹印。他马上反应过来使劲打自己的手。老师制止了他,牵着他去洗手并告诉他,老师不介意衣服被弄脏了,但很在意你是否答应我以后能有一双干净的手。一个学期之后,这名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改变,改掉了不少坏习惯,同学们都愿意和他接触了(听话的孩子人人都喜欢,爱后进生才是真正爱学生。拥抱后进生是心灵的相通,是包容,是彼此的信任与接纳,是鼓励与鞭策,是期望与等待。我们要善待孩子的错误。学生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犯些错误、出现问题是其发展过程必然的正常现象,是其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所至,一般不属于思想问题或道德问题。教师要有耐心并正确引导、艺术处理,既不能不闻不问,也不能成人化、主观化、扩大化)。
2.带来了教与学行为变化
艺术学科课堂教学优秀成果的推广,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我校教师由过去过分关注自己的教转移到全身心、全方位地去关注学生的学,减少自己在课堂上的说话权、表演权、评价权,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把学生当成真正的“主人”和“中心”,极大地唤起学生的自我主体意识,充分地让学生大胆质疑,挑战权威,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参与评价,合作交流,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进步与成功的喜悦。我校教师现行课堂教学一般构成要素及师生行为活动如表1所示。
表1 课堂教学一般构成要素及师生行为活动
由表1不难看出,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学生的地位,从被动到主动;教师的职能,从主宰到引导;教学的目标,从单一到综合;交流的形式从单项到多项;活动的空间,从封闭到开放。这种课堂教学更加符合教学规律,更加符合学生学习规律。
(四)实现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研究水平的新突破
通过推广艺术学科教学成果,转变了教师的观念,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提高了教师教学的艺术修养和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使我校教师的教学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在参加国家、省、市各种赛课中获得了多项大奖(如表2所示):音乐老师罗净楠获中澳音乐实验项目全国课堂教学观摩评比活动一等奖;刘丽老师获四川省美术优质课竞赛一等奖;王仕斌老师获全国第四届青年语文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获二等奖;侯红因老师获四川省首届语文CAI辅助教学赛课一等奖;任莹老师获四川省第五届小语赛课一等奖;朱兰老师获四川省第六届小学数学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二等奖;王敏老师获四川省首届英语优质课展评二等奖。罗静老师获四川省小学社会和思品优质课现场赛课一等奖。胡小锋老师获四川省体育赛课一等奖;陈睿老师制作的专题网页《长城和故宫》被省电教馆推荐到全国参赛,他制作的CAI课件《口语交际——打电话》获四川省首届CAI赛课一等奖;陈红娟老师获四川省信息技术学科整合赛课一等奖。
表2 通川区七小教师参加各级赛课获奖情况统计表(2001~2004年)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进了我校教师教育教学研究水平的提高,已结题省级课题2个,子课题1个;已立项的省级课题1个,市级课题1个。王正兰校长的论文《CAI与小学语文教学》发表在《教育导报》;王仕斌副校长的论文《利用CAI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发表在《四川师范学院学报》;李良贤的论文《浅析教师角色转变与唤起学生主体意识的关系》发表在《达师专学报》;杜聪老师的《小学语文民主和谐的乐学教学实践谈》在2002年12月的“全国创新教育论文征文评选中”荣获“一等奖”,发表在《创新教育文荟》;朱兰老师的论文《运用CAI创设愉悦的数学教学氛围》获第二届“烛光杯”全国优秀教育教学论文三等奖;叶仕建老师的论文《利用CAI激活自然课堂教学》获四川省二等奖。目前我校有130余篇教师论文公开发表。
(五)促使了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新发展
1.学生学习水平和能力发生了变化
本课题的研究,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思维方式和教学行为,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学生的参与意识明显增强,能积极发言,踊跃提问。具有独立思考的学习品质,学生的学习是建立新旧知识联系的过程,是知识内化与行为外显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教学方式和行为的转变,进一步提高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畅通性和发散性。学生的自主能力明显提高,他们能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进程、方法与交流的伙伴,充分体现了学习主人翁的地位和价值。交流表达更加活跃,学生能以不同构建理解同一事物,能做到专注倾听,边听边记,补充完善,踊跃发言,阐释和陈述自己的观点,敢于质疑;想象力更加丰富;学习兴趣浓厚,参与性高,自主性强,思维活跃。学生学习的品质和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2.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新发展
学校的合唱《音乐之声》《转圆圈》参加达州市第二届中小学生艺术节班级歌咏比赛获一等奖并选送省参评;舞蹈《半夜鸡叫》、二重唱《采山谣》、民乐小合奏《茉莉花》《采花》参加了达州市第二届中小学艺术节优秀节目表演。近年以来,8人获市十佳小歌手;16人获十佳绘画小新苗;有35人获陶艺比赛市一等奖。
近年来,我校学生参加全国青少年“春蕾杯”征文活动,获全国一等奖9人,二等奖12人,三等奖78人,优秀奖43人。学生作文在全国各类报刊发表了81篇。
在参加全国、省、市、区历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我校科技小制作、小发明、科幻画、小论文有多项作品获一等奖。其中小发明:获国家专利一项;获省发明三等奖一项。科幻画:三项获全国二等奖,六项获省一等奖;八项获省二等奖。科技小论文:两篇获省一等奖;两篇获省二等奖。
(六)推动了学校的办学水平跃上新台阶
课题研究,促进了学校的健康发展,学校的管理和办学水平跃上新台阶、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红旗大队”、“四川省百所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四川省小学教师职业技能示范学校”、“四川省现代教育示范校”、“四川省科技示范校”、“四川省校风示范校”、“四川省小公民道德建设实验基地”、“四川省青少年文明习惯养成教育研究实验基地”、“四川省卫生先进单位”、“四川省体育达标先进单位”、“达州市教改实验学校”。分管教育的杨刚副市长在考察学校工作后说,通川区七小不愧为是达州教育的一面旗帜。一位学生家长说,七小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高,行为习惯好,是孩子成才的摇篮。
我们通过推广艺术学科优秀教学成果策略的研究,给我校教师的专业成长、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学校的整体发展带来了可喜的变化。这也进一步印证了“科研兴校”的真谛。
附(1)
通川区七小教学成果推广全员培训方案摘要
第一阶段培训
培训对象:学校领导。
培训内容:“小学艺术教育实验研究”成果、“小学艺术教育实验研究”提炼成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
培训目标:“五个树立”
树立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理念;
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树立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学的过程的理念;
树立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乐于探索问题的理念;
树立彻底改变陈旧教学模式化为创新学习的理念。
第二阶段培训
培训对象:全体教师。
培训内容:“小学艺术教育实验研究”成果、“小学艺术教育实验研究” 提炼成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教育学心理学理论。
培训目标:掌握“五种方法”。
学生为本,精讲精炼;
广泛质疑,促进思维;
营造氛围,优化过程;
尊重学生,教学民主。
第三阶段培训
培训对象:全体教师。
培训目标:学会“五项技能”。
培训内容:
情感与情境交融的技能;
演示操作技能;
信息技术技能;
语言表达、板书美观的技能;
组织活动的技能。
第四阶段培训
培训对象:全体教师。
培训目标:教会学生“五种学习方法”。
培训内容:
教会学生学会听课;
教会学生学会记忆;
教会学生学会归纳;
教会学生学会自学;
教会学生学会创新。
附(2)
《四个太阳》教学设计
执教者:达州市通川区第七小学 任 莹
(该课于2004年参加省第五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赛课获一等奖)
设计理念:本节课的设计力求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以情为纽带,以“读”的训练为主线,让学生自主发展,主动探究,增强合作意识。
学习目标:
(1)认识“挂”、“街”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读文体会作者想象之美,并仿照课文进行创造想象,用口语表达自己喜欢的太阳。
(4)感悟作者通过画太阳要表达的心愿。
教学方法:朗读、体会、感悟。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示题质疑。
1.联系生活,谈话启发。
2.读题质疑,激发自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遇到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字词的学习。
(1)课件出示注音的生字,请小老师抽读。
(2)去掉拼音,随机抽读。
(3)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自由认读。
(4)交流识记方法。
(结合生字)猜字谜——熟字加、减、换偏旁等。
三、再读课文,朗读感悟。
1.请学生逐节读课文。
(请同学来提一提朗读的要求)。
2.教师提问:“我”画了个什么样的太阳呢?(根据回答贴太阳图片)
3.以学定教,学生喜欢哪段,就指导学生研读好哪段。
绿绿的太阳——说说炎热夏天、烈日当空时的感受和愿望,体会它所带来的清凉,指导朗读。
金黄的太阳——想象秋日果园的景象和“落叶邀请小伙伴品尝水果”的情景。引导背诵。
红红的太阳——说说“漫天飞雪”的感受和心愿,指导朗读,体会它所带来的温暖。
多彩的太阳——交流春景,联系旧知,感悟想象之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引读、赛读、齐读。
四、深化主题,拓展思维。
1.引导学生说出课文中的小朋友通过画太阳要表达的心愿。
2.小组交流。引导:你想画一个什么样的太阳?为什么这样画?想表达什么心愿?
五、总结全文,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指导背诵。
1.配乐朗读,并把自己最喜欢的一段背下来。
2.老师按季节顺序引导背诵。
二、巩固识字。
三、指导书写。
1.读一读每一个字,分别给“园、脸”组一个你最想组的词语。
2.给“因为、阳光”说一句你最想说的话,看谁说得通顺、流利。3.先认真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然后在书上仔细书写生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