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不同课型中的应用策略研究》研究报告
摘 要:探索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不同课型中的科学应用是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深层次研究的重要取向。课题通过深入的调查分析和广泛的教学反思研究,准确地把握了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独特优势,及其在实际中不科学应用产生的原因;进一步加深了对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不同课型中应用的主要任务、关键问题、出发点和归宿的具体认识;探索提出了在多媒体环境下实施拼音教学、识字教学、口语交际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等课型的教学策略;总结形成了基本网络环境下六类课型的学习策略。研究实践效果明显,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大幅提升了语文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产生了良好的教改、课改、师培和促进学校办学水平显著提升的效应,为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普遍科学应用提供了较好的范例。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语文 不同课型 应用策略
通川区一小承担的达州市“十五”教育技术科研”课题——《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不同课型中的运用策略研究》,于2004年8月经达州市电教馆批准立项后,在上级有关部门和领导的悉心指导和帮助下,在通川区一小全体师生员工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在课题负责人的具体组织和安排下,全体课题研究人员按照拟定的研究方案,扎实深入地开展了课题研究,圆满完成了研究了任务,达到了预期研究的目标,且成果丰富,效果显著,现将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一、课题的背景透视
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实施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改革是教改的重头戏。新课程的实施,“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实现“四变革两提供”成为当代教改和课改的新亮点。透视新课程条件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我们形成了对课题研究背景的三点认识。
1.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已经焕发出课堂教学的勃勃生机
新课程实施以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化教学的兴起,引发了课堂教学思想、理念、内容、方式等方面的深刻革命。利用信息化环境和资源,借助其内容丰富、多媒体呈现、具有联想结构的特点,以其畅通的信息渠道、交互的信息传递、方便的信息加工与处理等功能,改变了传统教学相对单一的教学方式,带来了新的教学方式和认知方式。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以此为突破口推进改革,利用信息化环境、资源和多功能,创设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突破了语文教学思想、目标、时空、情境、过程、评价的封闭,扩充了教学资源,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生差异,学生自主探究发现,互动交流协同学习的氛围,积极建立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不断焕发出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生机与活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施,让广大农村学校共享了全国优质的教学资源,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学资源匮乏的状况,又为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的普遍应用创造了良好条件。
2.相当一部分课堂的信息技术应用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
在小学语文教学专家和教师们运用信息技术改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取得显著成效之际,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不够科学,不够理想的现象较为广泛的存在。诸如:追求语文课堂表面的时尚,表面的花哨,信息技术成为美丽的外衣;或应用仅停留在技术层面上,穿新鞋走老路;或多媒体资源错位,偏离教学目标,音像内容与语言内容没有有机契合;或想当然“化静为动”,化文字为情境,随意呈现,喧宾夺主,导致多媒体的功能异化,没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变革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优势等。这充分表明,运用信息技术改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从新生、成长到成熟,还需要经过一个不断探索的相当长的过程,需引起小学语文教学同行们的高度重视,深层次进行实践与探索,为运用信息技术加速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提供更加理性的导向和实践指导。
3.探索不同课型的科学应用成为深层次研究的重要取向
在前几年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研究中,对于语文学科来讲,从整体上较好地解决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基本思想、基本目标和基本方式。我们这所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有坚实应用研究基础的省级教育技术示范校的老师们,都在用心思考:如何将小学语文按其具体教学内容(如:拼音、识字、口语交际、阅读、习作等教学内容),分不同课型的教学,与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学生思维与行为活动有机整合!从理论到实践的结合上,对不同具体教学内容,不同课型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方法策略作出回答,提供大量的可借鉴的操作性范例。我们认为,这是推进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更为普遍科学地应用,取得理想效果的基本途径,是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深层次研究的重要取向。
由此,我们在广泛调研分析、深入案例反思、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不同课型中的应用策略研究”课题,旨在通过研究与实践,系统探索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不同教学内容等课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变革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变革教学环境、教学方式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推进学校素质教育向前发展的策略方法。
二、研究问题冷思考
(一)关于研究课题的界说
课题表述的关键词是:信息技术;小学语文不同课型;运用策略。
(1)信息技术,从广义上讲,指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信息进行获取、处理和应用的技术,它是覆盖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和传感技术的一门综合技术。对教育而言,特指教育领域信息技术的应用,主要内容包括:①计算机及其网络的基础知识;②信息化教学;③信息化教育管理;④信息化教研、科研和网络学校的理论、资源、方法和技术。本课题研究专指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平台、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与小学语文课程有机整合,重构小学语文教学不同课型教与学理念、教与学理论、教与学方式和方法,加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学习水平和语文素养,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活动。
(2)课型:所谓课型,一般指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划分出来的课堂教学的类型。换个角度来说,课型就是由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地位等所决定的一种课堂教学结构。
本课题研究中所指课型是指根据小学语文不同教学阶段的不同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所分出的五种课堂教学类型,即拼音教学、识字教学、语言交际教学、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
(3)应用策略:指运用的艺术或运用的方式方法。具体讲,就是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不同课型中科学应用并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的艺术或方法。
(二)关于针对问题的分析
1.令人担忧的应用现象
课题组的调查发现,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实施小学语文教学,已经越来越受到教师们的青睐,推出了许多科学应用信息技术改革课堂教学的优质课例,但也有不少课例,其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设计与实施不科学的问题十分突出。如:
案例1:一位教师在“电教月”活动中,上《捞铁牛》一课时,精心设计了多媒体课件,在音乐的伴奏下,先是静止的捞铁牛的画面,接着化静为动,展示捞铁牛过程的三维动画,然后是人们在水边欢乐的录像片断,并把全篇课文显示于大屏幕上。教学全过程,教师没有板书,运用鼠标点击播放画面、动画、录像和课文,进行讲解,和让学生观看与阅读;整堂课学生围绕大屏幕看、听、读,书都没有翻看。
案例2:某教师在上研究课《景阳冈》中,用几句语言导入新课,让学生朗读了一遍课文,对一个人物形象举行了分析的小辩论,接着用了一半以上的时间让学生观看《水浒传》电视剧的录像片断。
案例3:在某县举行的优质课竞赛中,某青年教师执教的《丰碑》,先播放红军爬雪山的画面,然后一会儿播放课文的朗读录音,一会儿又展示红军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中的录像;接着播出红军冻死的场景,伴随该段朗读的录音,紧接一段哀乐;最后打出一幅墓碑图,上写“毫不利己,专门利民”八个字,同时播放赞扬的歌曲。
时下,以上列举的现象并非鲜见,信息技术这样运用究竟有多大作用?真如老师们所希望的那样,为小学语文教学增添了新意、创设了亮点、增大了效益吗?教与学理念、内容、方式、方法的变革有突破吗?从我们调查与反思的大量课例来看,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不科学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追求语文课堂表面的时尚,表面的花哨,信息技术成为美丽的外衣;使用的信息资源和环境或多或少地偏离了教学目标,音像展示时间大大超过了语言操作,交流时间不从教学实际出发,以为有多媒体的课就好,甚至越多越好,滥用现象较普遍,随意呈现,喧宾夺主;没有找准语言内容与音像内容的最佳转换点,课件组合、制作粗糙,影响了教学效果;特别是出现了用落后的教学思想指导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怪现象,未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突破语文教学思想、情境、时空、过程、评价封闭的优势,未用其改变学生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2.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用落后的教学思想指导,穿新鞋走传统教学老路。相当部分教师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仅停留在技术层面上,以为有了形式上的现代化,思想的现代化也就必然在其中了,不懂得教育的现代化首先是教育思想的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有其相匹配的教学思想理念和信息化教学方式与方法。现在不少的小学语文课,显然运用了先进的技术和优质的教学信息资源,创设了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但其教学仍是以教师为中心,仍是使用的传统教学方式和方法。教师仍是单纯的、整齐划一的传授知识,学生仍是被动地接受式学习,致使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和资源的作用大打折扣。如《捞铁牛》一课中的“三维动画”仅起了简单演绎、灌输知识的作用,成了传统教学的“奴隶”。教师忽视了自己的角色转变,忽视了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改变教与学方式,没能让学生亲自操作,主动参与,没有实现师生互动与共同发展。
(2)盲目追逐形式,迎合潮流,把多媒体功能异化。为追求所谓“课堂现代特征”,而运用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过量地运用光盘、课件、网络资源等音像信息刺激学生视、听觉神经,把多媒体功能异化为一种展示与表演,一种信息快餐,一种“机灌”与“人灌”的互换;缺乏对学科特点和教学需要的深入分析,缺乏精心设计,想当然地“化静为动”、“变文字为音像”、“变抽象为形象”,减弱了学生智慧与智慧、思想与思想的碰撞,使学生的性情变得浮躁,见惯不惊,冲淡了多媒体为教学服务的目的。例如:《景阳冈》一课的教学,语文课变为了影视欣赏课,文章的语文文字没有给学生以机会来感受品味;没有充分利用预设的情境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对字、词、句、段的解读、探求、挖掘和感悟的浓厚兴趣。
(3)使用方法不适当,更未着力去改变教与学方式。一是作用点不准。没有找到使用多媒体的最佳切入点,“眉毛胡子一把抓”、“乱点鸳鸯谱”。如《捞铁牛》一例中的“全文扫描”、“电子报书”;《丰碑》中红军爬雪山画面众多、狂风呼啸声、朗读录音、墓碑的八个字等。二是作用点过多。致使课件容量大,播放时间过长。如:《丰碑》画面、声音频频变换,既凌乱,时间又长。教师成了“放映师”,课堂成为“资源展示厅”,学生成了“信息接收器”。教师充满魅力的教学艺术和学生富有个性的自主探究、合作探究,让位于泛滥成灾的图、文、声、像。三是不会优化组合媒体。如资源选择或色彩黯淡,大煞风景,或音乐与氛围不伦不类,画面“形”似而“神”不似等;资源组合与制作,文本、音频、图像、动画、视频的集成较粗糙等。四是操作不熟悉遭遇尴尬。如:按下录音机按钮不出声响;挥动遥控器而视频无画面;计算机点击需要内容迟迟不出现;要调出“此内容”屏幕上却出现“彼内容”等。学生失望,观者叹息,教师尴尬,课堂教学氛围受到严重影响。特别是未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优势,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协作解决学习问题提供支持。
3.研究解决问题的重点
本研究针对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用不科学的现象,解决运用达不到理想效果的问题。在通过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研究中,系统探索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不同课型运用的策略。具体讲,重点解决以下几问题。
(1)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小学语文各学科不同课型的教学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情感和行为?
(2)如何借助其内容丰富、多媒体呈现的联想结构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
(3)如何借助其交互功能,组织合作探究学习,形成个性化知识结构?
(4)如何利用其工具平台,让学生尝试加工处理和表达交流语文信息?
(5)如何利用其提供学生形成性练习和作品自评互评的机会?
(三)课题立题的依据
课题研究以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小学语文新课程理念为主要依据,同时,以素质教育理论、教育哲学理论、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理论和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理论为指导。
1.理论依据
(1)素质教育理论:《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工程,必须大力加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们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智育工作必须“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
(2)教育哲学理论:教育哲学从根本上说是研究教育领域中的“价值”问题的一门学科。著名学者王坤庆在《现代教育哲学》一书中指出:“所谓教育价值,是指作为客体的教育现象的属性与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的需要之间的一种特定的关系”。因此,教育哲学的有关理论,是本课题研究的方向性原则和重要依据。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且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有四大要素: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学生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
(4)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的自我表现,研究人的本性,人的价值和潜能。在教育中持人本主义观点的教师旨在形成一种培养学生自我发展,有助于实现的环境。
(5)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所谓“教学过程最优化”,就是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任务,考虑学生和教师的具体条件,按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的要求,制定(选择)一个最好的教学方案,然后灵活机动地执行这个方案,以期用不超过规定限度的时间和精力,达到对该具体条件来说是最大可能的效果,这个效果反映在学生身上就是他们获得最合理的教育和发展。巴班斯基认为教学过程最优化方案,必须是教和学的最优融合。
(6)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学生的学习应是主动发展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
2.实践依据
(1)近年来,全国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思想、基本目标、基本策略、基本方式的研究成果,以及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广泛应用实践的经验成果,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理性导向和实践指导的借鉴。
(2)通川区一小作为省级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有较为完善的信息技术设备、设施环境;经开发、二次开发,编制、下载,远程教育资源接收积累包括语文在内的丰富的教学资源;有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良好的氛围,较多的应用经验成果;有一支事业心强,能融通先进教育思想,具备较高信息素养和教学业务能力的教师队伍。
(3)课题负责人王仕斌是从事多年语文教学工作的特级教师,参加语文青年教师优质课比赛获省一等奖,全国二等奖,是全国小学语文青年教学研究中心委员,多次到全国各地上语文观摩课、研讨课及经验交流。他承担并主持研究的教育科研课题,在省、市获大奖。如:
①1998年7月主研中央教科所(子课题)《校园歌曲与素质教育》,于2001年12月获市教科所一等奖。②2001年9月主研四川省教育厅课题《计算机辅助教学与小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策略研究》,于2006获市政府教学成果二等奖。③2001年10月主研四川省教育厅课题《信息化教学与小学生主动学习的策略研究》,并于2004年2月获市教育局一等奖、市政府科技进步奖、省教育厅二等奖。④2002年6月主研四川省政府课题《基于学校教学成果推广的策略研究》,于2005年9月获省政府教学成果二等奖。⑤2004年3月主研四川省教育厅课题《信息技术构建和谐课堂的实践研究》,于2006年3月获市教育局一等奖、省教厅一等奖。
三、研究实施的策略
(一)细分课题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研究目标
(1)研究学术目标:加深信息技术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有效性的具体认识;探索形成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不同课型应用的策略。
(2)学生发展目标:通过在小学语文不同课型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语文各阶段不同课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现代科学意识和创新意识,使学生更加热爱学习,更加善于学习。
(3)教师发展目标:通过课题的研究,重构教师语文教学理念、方式和方法,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组织教学,并向现代化、信息化、科研型教师转化,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4)学校发展目标:通过课题的实践研究,使学校的教育现代化、信息化和办学水平得到整体提高。
2.研究内容
(1)信息技术对小学语文不同课型课堂教学改革的影响研究。包括研究信息技术对拼音教学、识字教学、口语交际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等不同课型课堂教学改革的作用和影响,深层次认识和理解运用信息技术建构小学语文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彰显学科魅力的课堂、盈溢智慧互动的课堂的有效性。
(2)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不同课型中科学应用的策略的研究。通过深入系统地解读小学教师语文新课程不同教学内容的特征和要求,以及对信息化环境和资源的需求;分析不同学科、不同课型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普遍应用中,系统探索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课程内容和学生观察、思维、行动活动有机深层整合,实现在不同课型中科学应用的策略,包括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结合,尤其与课外的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的策略方法。
(3)小学语文不同课型教学情境创设和信息资源的开发研究。包括情境创设如何做到该出手时才出手;如何避免创设喧宾夺主的情境、脱离实际的情境、简单照搬的情境、“贴标签”式情境、盲目生成的情境、无效的情境的问题;如何收集、引进、下载、接收编排、存储好小学语文教学信息资源;如何经二次开发,使资源更适合于小学语文不同课型教学;如何使小学语文优质教学资源更能方便快捷地共享等问题。
(4)小学语文不同课型教学评价内容期望值标准的差异研究。通过研究为小学语文不同课型的教学过程评价和教学效果评价提供相匹配的评价措施、标准和办法。
(二)理清研究思路并注重方法应用
1.研究思路
课题研究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小学语文新课程理念等相关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通过对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小学语文课程和小学生思维与学习活动行为有机整合,发挥教学效益的深层次研究;对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用的现状,尤其是在实际中不科学应用的问题的调查分析与准确把握,以及小学语文信息化教学经验成果和课例、案例的反思研究;引导语文教师走进信息化教学,走进新课程和课堂教学改革,明确其教学新要求,及对自己角色行为的新期待;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变革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教与学方式、师生互动方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语文学习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在此基础上,展开广泛深入调研,召开座谈会和专题研讨会,进行平等对话和深度总结,形成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不同课型中科学应用的策略。并在此过程中,真正见到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精神得以焕发,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潜能被充分开掘,“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初步建立,学习语文的效率、效果和学生语文素养显著提高的明显实效。
2.方法应用
课题研究以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为主,结合使用调查法、观察法、文献法、个案法、教育测量与统计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开展研究工作。
用调查法与访谈法、观察法、文献法等方法结合,调查分析、了解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现状与问题,研究实践的经验成果,以及本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和各方面对研究的正反意见。
用行动研究法和个案分析法,针对调查中对上述诸方面相关现状与问题的了解与把握,开展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教程中科学应用的研究实践,解决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形成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不同课型中应用的策略。
用经验总结法与观察法、文献法结合,把研究实践中观察到的教与学现象、发现的教与学事实等感性材料,运用相关教育理论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法研究中了解的最新研究成果,展开反思研究,激活教师灵性,总结提炼上升为理性,形成自己新的独特认识与成果。并将调查法、观察法、测量法、教育统计分析法结合,进行研究效果的检测与分析。
同时,由点到面推进研究,先在三、四、五年级分别随机抽取三个试点班;在试点班的研究取得经验成果后,再在该年级进行验证性研究,使成果得到进一步修正与完善;最后用一年半时间在全校推广,进行深化研究,进一步提高其科学性与有效性。整个研究呈现试点班、年级、全校三轮递进的特点。
(三)分阶段落实研究工作任务
课题研究周期三年(2004年12月至2007年12月),分三个阶段实施。各阶段的工作要点如下:
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2004年12月至2005年3月)
(1)先期探索:查新、学习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寻找新领域,酝酿选题,积累经验,拟定初步研究方案。
(2)选题、立项:2004年12月至2005年3月。论证申报、立项、完善实验方案,落实课题研究计划,培训研究教师,添置课题研究所需的硬软件,举行开题报告会。
(3)确定研究对象:研究在全校实施,每个年级随机抽样作为重点跟踪观测班。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05年3月至2006年3月)
(1)按课题研究方案确定具体研究的主攻方向,全面展开课题研究。
(2)采集、遴选、编制、辑录课题研究所需的各种教育信息资源,包括影视录像、VCD光盘、CAI课件、教学网页等。
(3)在实验班进行微型实验,研究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不同课型的整合,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建构新模式。
(4)开专题研讨会、小结会、收集整理资料,进行行程检测,分析测查结果,写出阶段报告、研究论文,积累实验成果。
第三阶段:实验总结及推广与深化阶段(2006年9月至2007年12月)
(1)在课题总结的基础上全校推广研究的经验成果,进行深化研究。同时,课题组收集、整理课题资料,进行成果检验,理性分析,撰写研究报告,结题,申报验收。
(2)对照课题研究计划及拟定的课题研究方案,对整个课题研究进行全面总结。并要对在课题研究中表现突出的成员,给予相应奖励。
(四)有针对性地采取研究措施
1.抓好调查分析和教学反思研究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结合各阶段研究的需要,较好地落实了调查分析和教学反思研究措施,有效地推动了研究的顺利开展和研究任务圆满完成。例如,研究之初,针对研究问题分析,我们组织教师广泛深入地调查分析了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情况和应用与研究的经验成果,收集了大量的教学课例,并进行了系统反思与总结研究,使我们准确地把握了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优势、现状和问题,尤其是应用不科学现象产生的原因,找准了研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研究过程中,我们把随机和定期调查结合,及时掌握了研究进展情况、研究经验、效果和成果,以及各方面对研究的正反意见,为调整与改进研究工作,修正研究成果,提供了依据。研究后的调查分析与教学反思,为效果评价与分析,成果形成与提炼提供了素材和事实材料。
2.教师学习培训伴随研究全过程
课题研究工作开展后,我们始终坚持学习培训先行,在落实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先后抓好了“新课程理念与教学创新”、“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优势和任务”、“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不同课型整合的目标和方法”、“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设计”、“多媒体课件、网页和专题学习网站的设计与开发”、“教学反思的类型与实施”、“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和效果的评价”、“研究成果形成与创新提炼”等近十次培训。同时,将学习与培训和教学实践与专题研讨有机结合,使教师在研究的不同阶段,都有明确的研究目标、相应的学习培训主题和研讨专题。这样,以学促研,以研带培,有效地把研究策划的学习交流、教学论坛、专题研讨、案例分析、行为反思、深度研读、平等对话等多元化研究活动推向了纵深。
3.精心组织开展教学课例的研究
本课题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应用研究,课例研究是课题顺利开展的根基。其研究必须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通过一定数量的课例研究来探索出相关特点、规律和方法策略。由此,我们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十分重视抓好教师的精心教学设计,组织进行了大量的课例研究。每学期每位主研教师均上好了8~10节研究课,其中有3~4节重点的典型课例,经教研组、年级组集体课后反思修正,录入校园网共享(每节研究课均按“三表一图式教学设计”或“网络环境下教学设计”的要求编写研究型教案)。三年多来,课题一共开展了近400节课例研究,为学校、区、市提供了大批优秀课例,其中荣获全国赛课活动一、二等奖和省上优质课比赛一等奖的近20节。这些课例的课前设计和课后反思与总结的多元化研讨活动,以及规范的研究过程管理措施,全程的目标管理责任制的落实,对提高研究质量,实现预期研究目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研究的成果
近三年来,课题研究成员在课题负责人的组织下,按照既定的研究计划,扎实深入地开展了课题研究,在理论认识和实践操作层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一)研究加深了对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用的具体认识
1.应用的主要任务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先进教学理想,推进“四变革”,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不光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现代化先进思想、信息化环境(即多媒体环境和网络环境)、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信息工具的优势,去变革教与学思想、内容、方式、过程等,为小学生学习语文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使之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一是在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实施中引入先进的信息化教学思想。信息技术的小学语文教学应用,是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一种新型教学形态。这包括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素质教育理论等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对信息化环境中的小学教师语文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教学实施、评价与管理,以实现教学内容多媒体化、教学资源全球共享、教学活动个性化、学习活动自主化与合作化、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与实践。这不仅仅是一种信息机器和信息资源引入小学语文教学过程,更是一种教学思想、教学观念变革的过程,是基于创新教育思想和有效使用信息技术,促使教师从传统教学理论中解脱出来,去重新审视小学语文教学,引发教学思想观念的碰撞和深刻革命,重构小学语文不同课型的教与学理论、教与学理念的过程。从而,让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过程,成为刷新教师教学思想、教学理念的过程,成为形成新的小学语文课程观、知识观、教学观、实践观、学生发展观和教学观的过程,成为走进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过程。
二是利用信息化环境和资源变革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就是将小学语文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使之成为小学生的学习资源。这包括三层意识:①经开发与创作,把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编制成多媒体课件、网页、网络课件或演示电子文稿等,作为教师进行讲授和学生学习的资源;②充分利用互联网上全球性共享的信息化资源,诸如数字化处理的视频资源、图像资源、文本资源等作为开发与创作的素材,整合到小学语文课程内容的相关课件之中,整合到小学语文学习资源之中;③把共享的信息化资源与小学语文课程内容融合在一起,使之直接作为小学生的学习对象,供学生进行观察、评议、分析或讨论。
例如,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和优质信息资源创设小学语文教学相关的多样化的自然、社会、文化、生活、各种问题情境,以及虚拟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或成为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探究、感受、感悟学习的对象;或通过符合相关教学内容的情境,给学生提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或借助其内容丰富、多媒体呈现、具有联系结构特点的资源,拓展学生学习,激活学生思想,引发学生思考,促进迁移延伸,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三是利用其环境、资源和工具变革教与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新课程理念强调:要改变课堂教学过于注重接受式学习的学习方式,倡导积极主动学习、交流互动学习,引导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为变革教与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实现真正意义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互动学习,提供了适宜的环境、资源、工具等最佳条件。
例如,利用丰富的图文并茂、情境交融的优质学习资源和创设的多样化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学习;或利用信息化网络平台和资源、组织协商活动,进行交流互动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精神,引导学生建立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或借助人机交互技术和参数处理技术,建立虚拟学习环境,让学生人人都参与,进行个性化学习,掌握信息化环境中学习的新方法;或利用网络环境和资源,创造机会让每位学生都能用语言、文字表述探究学习语文的观点、感受与感悟,借助信息工具与平台,让学生尝试语文信息加工处理或进行知识重组与创作等创造性实践和表达交流语文信息;或利用信息化环境和资源,进行形成性练习,无纸化作业、作文,或展示交流学习成果和作品,为学生提供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机会,并获得反馈信息,从而调整学习语文的起点和路径。
四是培养学生信息能力,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有力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具有显著的工具性特征,其教学应用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作为教与学工具的功能。要在教师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作为创设多样化教学情境、环境的工具,开发、整合、创作、提供优质教学资源的工具,实施讲授、演示、交流互动活动的工具,收集教学反馈信息、评价教学活动和教学效果的工具。
要实现这一应用目标,要求学生具备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的优劣与真伪,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应用过程中,要把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作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新的终身受用的基础能力来培养,才能让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有力的学习工具。
2.应用的关键问题是深层次地探索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与小学语文不同课型的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的有机整合
(1)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有效发挥其教学应用效益的关键。研究认为,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只有与教学思想同步协调,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与课程融为一体,才能成为有效的认知工具,达到提高教学效率、效果和质量,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正如教育部特别强调的“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的新观点,是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着密切联系和继承关系,又具有相对独立特点的教学类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与实践,对于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重构教与学理论和理念,变革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优质的教学资源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以及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互动学习,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整合不是简单的组合,而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在研究中,课题组深深地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运用先进教学思想、教学理念为指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规律和学科教学特点,把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环境创设工具、优质资源共享工具、教师讲授演示工具、学生情感和行为激励工具,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互动学习的认知工具,个性化学习和动手创作性实践的工具,形成性练习、作品展示、自评互评获得反馈信息的工具,并应用到学科教学过程中,使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与学科教学内容、教师教学行为、学生思维与行动等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实现相互有机融合,产生整体优化的整体效应,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不是技术和学科内容的简单叠加与组合,而是将上述诸因素有机地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各教学要素功能作用的自然过渡和最佳转变,彰显出整合的更大更多的功能作用和价值。
(3)把握整合的基本思想、目标和方式,整合实践才有正确导向。我们对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总结与反思,进一步明确了整合的基本思想、基本目标和基本方式。其整合的基本思想是:①要在多媒体或网络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小学语文教学活动;②把小学语文教学内容进行处理后转化为信息化学习资源;③指导学生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对语文知识内容进行重构。基本目标是:①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态度和能力;②培养学生信息获取、加工处理、呈现交流、批判理解应用能力;③引导学生历经信息化环境的学习体验,逐步掌握新的学习方式;④能够更有效地大幅度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效果和学习质量。基本方式是:①基于多媒体和网络课件的“情境创设——自主探究——交流评价”的情境探究方式(适用于各类讲授课型);②基本校园网的“资源利用——专题探究——合作学习”方式(适用综合实践活动课和单元主题教学课);③基于专题学习网站的“网站开发——自主协作——专题探究”方式(适用于知识点迁移与延伸、知识点联系、知识补充与丰富、拓展与强化,以及典型阅读教学、单元主题教学等课型)。明确了整合的基本思想、基本目标和基本方式,就从整体上把握了“整合在实践层面上的正确取向。
(4)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不同课型中的应用把整合推向深层次。在课题研究与实践中,我们组织语文教师广泛地调查了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现状,深入地分析了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优势,以及应用不科学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清醒地认识了应用的主要任务是在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实施中引入先进教学思想,并利用信息化环境和资源优势变革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教与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为小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透彻地理解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是有效应用的关键问题;明确了整合不是简单的组合,而是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整合;反思总结形成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基本思想、基本目标和基本方式。
在此基础上,直击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不科学的问题,以先进教学思想、理念为指导,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规律,特别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小学语文拼音教学、识字教学、口语交际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等不同课型的特点,系统地推进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与这些具体课型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有机融合应用的研究与实践。从理论到实践结合上,对小学语文不同教学内容的不同课型的信息技术应用策略作出了较科学的回答,形成了较为丰富的操作性成果,提供了大量的典型的课例。这既有效地推进了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不同课型中的科学应用,又较好地密切了与传统语文教学课型的联系,实现了对传统语文教学的扬弃与继承,使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成为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研究与实践的更深层次的探索。
3.应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让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不同课型教学中的每堂课能够得到普遍科学的应用,并收到理想的效果
研究认为,实现这一应用目标,需要着力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抓好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不同课型中科学应用的探索。即要完成好如前所述的四项应用的主要任务,深层次探索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不同课型教学的整合,把信息技术和教师自己有机地融入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使技术、资源和教学有机结合,产生聚集效应和更大的教学功能作用,重组小学语文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并在此应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收到理想的变革教与学方式,引发课堂教学深刻革命,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能力,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实际效益。
二是要直击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不科学的问题。通过组织语文教师对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不同课型中应用研究与实践的不断反思,找准应用中的问题,并逐步加以解决。
诸如解决在调查分析中所列举的:①用落后教学思想指导,穿新鞋走老路;②盲目追逐形式,迎合潮流,把多媒体功能异化;③使用方法不适当,更着力去改变教与学方式等三大类诸多应用不科学的问题。既让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不同课型教学中充分发挥其独特优势,突破小学语文教学思想、教学情境、教学时空、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的封闭,根本改变相对单一的教与学模式,又让信息技术的应用恰当,有机、有度、有效,成为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学习的工具,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
三是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促进更为理想的实际效果的收获。研究与实践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不同课型教学中的应用,必须采取相应的不同教学策略,才会收到更为理想的效果。即在小学语文拼音教学、识字教学、口语交际教学、阅读教学、习作教学等课型中,要分别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例如,在研究中,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的差异,以不同方法利用创设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情感和行为的主动参与;以不同的方法利用信息化环境、资源和工具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针对不同情况施行教师介入的“度”,及时搞好学习调控,既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又能留有学生主动发展的空间;从改变评价内容、评价指标、评价主体、评价方式和工具入手,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进行有针对性的深度评价,促进学习起点、路径的调整,或引发新的学习内容与深入的思考。
(二)形成了在多媒体环境中实施小学语文不同课型教学的五项策略
1.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拼音教学中应用的策略
汉语拼音是识字、学习普通话的有效工具,是小学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认知理论,以信息技术辅助拼音教学能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活动方式,使学生在轻松、愉悦、有趣的氛围中生动活泼地学习,从而大幅度提高拼音教学的效率。这也是本课题组致力于拼音教学研究的一点尝试。
(1)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传统的汉语拼音教学,采用的是口头传授的方式 ,时间一长,学生有厌倦之感。因此,课题组充分利用校园网的丰富资料,制作了有关拼音的教学课件。由于课件辅助教学视感强,直观形象,加上上课时适时适度地运用,学生兴趣盎然,教师也备觉轻松。
(2)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准确认读拼音的能力。大纲把汉语拼音的功能定位为: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这就要求学生的声、韵、调发音必须准确,拼读也必须准确。本课题组在实践中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方式:
①引入录音,经典示范。学校订有人教社出版的拼音录音磁带。磁带录音清晰,发音规范。通过录音软件将其录入到计算机中,编辑到教学课件里,根据教学进程的需要适时播放,如学“a”就播放a的发音。学音节拼读、整体认读音节也同样。每部分的读音可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多次重复使用。由于生动的声音效果、灵活敏捷的交互手段由鼠标控制,因此操作十分简单。不仅避免了以往使用录音机选带、倒带的麻烦,省时又省力。还避免了出现部分教师发音、读音不标准从而对学生学习拼音带来影响的情况。
②视听结合,形象感知。利用教学课件使拼音教学内容声形并茂,学生眼耳并用、视听结合,以增强课堂的教学效果。如学习“d”的发音时,先播放一小段录像:马儿奔跑的情景。让学生清晰地听到马儿奔跑的声音,再让学生学发“d”的音,学生记忆非常深刻。zh、ch、sh、r与z、c、s也是发音的一个难点,教学时要求讲清发音部位,可采用剖面图的形式(如图1所示),伴随着读音,形象地展示发zh、ch、sh、r与z、c、s时舌尖的不同位置(可用彩色或动感突出舌头)。
让学生一边听音,一边观察,然后模仿,配合讲解、点拨体会发音要领。这比传统的只是口头大讲要领的方法操作性强多了,学生不至于感到太抽象。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两拼法、三拼法,可利用动画辅助:用不同的颜色表示声母、介母、韵母、声调,可播放拼读音节的同时,让声母和介母快速靠向韵母,形成撞击之势,使学生形象地感知:“两音相连猛一碰”、“快速连读”等拼读方法。在练习带调拼读音节时,先让带调韵母闪烁,让学生看清韵母的声调,再组织学生随声韵相靠的动画一起拼读,这样的演示符合儿童认识特点,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拼读环境。
图1
③游戏扩展,巩固提高。游戏是小学生喜爱的活动,可利用多媒体设计一些简单而有趣的游戏来巩固拼音的学习,如图2所示的夺红旗游戏:
学生每读对一次,小兔子就往上跳一个台阶,最后夺得红旗时,课件发出语音响应:“你真聪明!”比起传统的抽读卡片巩固拼音,学生更喜欢此类带有动感的游戏练习,也因此大大提高了课堂学习实效。
(3)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书写拼音的能力
①媒体辅助,分步观察。学生一入学就学拼音,书写拼音可以说是学生学习书写的起跑线,那么掌握正确的写字姿势、执笔姿势至关重要,特别是学习前几课时,除了老师亲笔示范外,可运用教学课件展示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图,局部放大手执笔的姿势图,便于学生观察、学习、效仿。
图2
识记字母形状是书写字母的基础。教学字母的形状时,充分发挥课本插图表形的作用,运用扫描程序将课本插图扫描到计算机中,然后编辑到相应的课件里。教学时,进行直观演示:将字母挪移叠加在课本插图与字母形状相似的地方,学生通过观察一下子就找出了字母的形状特点,如t像伞把,n像一扇门洞,h像一张椅子……然后编成顺口溜:伞把样子ttt,一个门洞nnn……这样教学,学生对字母的形,学得活,记得牢。
在读准音、记住形的基础上练习书写,仍可用动画辅助。如学写“b”字,先在放大的四线格中出示:,再采用动画,用箭头所示方向依次出现笔画,这样学生对“b”的笔画顺序,“b”在四线格中占的位置一目了然。还可利用实物展示台教学生书写。教师用笔当场书写,让学生清清楚楚地看到书写的真实过程。在实物展示台上,教师一边示范,一边讲解:音节的几个字母要靠拢;写完所有的字母后再标调;看一个音节写一个音节,不要看一个字母写一个字母。这样的教学使书写直观化、具体化,同时还能让学生初步感受要把字母写得端正、匀称、美观。
②评议欣赏,反馈提高。利用实物展示台,及时把学生书写的作业展示给大家看,并放大其形,引导学生进行评议,肯定优点,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指导。
2.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应用的策略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中,老师指导学生识字、写字,主要靠一支笔和一块黑板,老师在黑板上边讲边示范。示范时,教师的身子挡住了一部分学生的视线,面对学生讲写法就不能同时写字;如同时讲和写,则老师不能对着学生。虽然辅以其他的方法,但都是静态的,不具有生动性。传统的做法显得单调和枯燥无味,没有生趣。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学生的注意力不易被吸引,经常是事倍功半,效果很不理想。信息技术在识字教学中的运用,给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带来了机遇。在识字、写字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Flash等动画制作软件,制作出生动有趣的画面,变静为动,让识字、写字变得生动有趣。这不仅使我们的教学活动充满了乐趣,而且也符合现代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成果。
(1)运用信息技术指导学生识字
①拼读法。我们现在教学生识字,使用的方法是借助汉语拼音帮助识字。为使学生读准字音,我们可以运用动画的可动性,根据实际情况,让拼音同生字同时或分别出现,或有变化地出现。我们在教学时,先让拼音与汉字一起出现,让学生看拼音识字。接下来,去掉拼音,再让学生读生字。在读生字时,学生如果不会读,这时教师可让拼音再次出现。这两步,实际上是让学生从初步感知,走向认识、记忆的过程。对于容易与方言相混淆的读音,如前鼻音与后鼻音、平舌音与翘舌音等,可通过生动有趣的画面让学生选择。如在教“生”字时,在动画后面出现五个小朋友,一个小朋友手中拿着“生”字,另四个小朋友手中分别拿着“s”、“sh”、“en”、“eng”这几个声韵母,让学生说出谁是“生”字的好朋友。按照学生的回答,让小朋友向“生”字走过去。如果选对了,则拿“生”字的小朋友会说:“欢迎你,小朋友!”如果错了,则说:“对不起,我不认识你!”看,这是多么有趣啊!
②借物识字法。儿童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的,低年级的儿童,认知对象如能通过一些具体、直观的熟悉事物来帮助理解,更能提高认知效率。在识字教学时,运用动画给字配上色彩鲜明的实物图画或象形图画,这样,学生有了熟悉的参照物,与汉字的字形结构取得某种联系,从而能准确识字,如:教学认识汉字“雨”、“雪”时制成动画:淅淅沥沥的天空中落下来一滴滴的水是什么呢?——“雨”。利用动画演示:冬天天气很冷的时候就不是下一滴一滴的雨了,而是雨水经过冷冻才形成的固体物,所以在“雨”下面加了一个“彐”,这样组成了“雪”字。在这种事物出现的情景中识字,学生即觉得有趣,又容易记住。
③拆字合字法。据统计,小学语文中形声字、合体字占很大部分,这些字,可拆分成两、三部分。教学时,我们可以利用课件的动画,把这些字按“部件”构造分成几部分,让学生拼拼看,谁与谁是好朋友,合起来之后的名字叫什么?如果拼对了,卡片就跳在一起,如果拼错了,卡片会提醒小朋友们,再试试看。小朋友学习时,即能提高学习积极性,又肯动脑筋分析,培养了创新能力。
④对比法。它主要用于同音字、形近字的教学。如在教学“晴、睛、清、蜻、请”时,把部首“日、目、氵、虫、讠”和偏旁“青”用不同的色彩出现,让学生自己组合,当用“日”和“青”,“目”和“青”,“氵”和“青”,“虫”和“青”,“讠”和“青”组合时,配上相应的图画和音响效果出现:天晴了,就是“晴”。孩子们一双眼睛看着老师,有“目”就是“睛”。小溪流水,水清清,有水就是“清”。蜻蜓飞舞着,有“虫”就是“蜻”。一位小朋友有礼貌的请人,有语言(“讠”)就是“请”。这样,不但让学生记住了这些字音、字形,更区别了它们的意思,在直观、轻松愉快地环境中认识了这些字,提高了识字的兴趣和效果。
(2)运用信息技术指导学生写字
①基本笔画的书写指导。要写好汉字,必须写好基本笔画,而写好基本笔画,必须掌握正确的运笔方法,符合行笔的顺序。面对枯燥无味的笔画,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不同形式的动画,让书中呆板的图示变得动起来,使基本笔画笔顺的教学变得生动有趣,且易懂易记。
基本笔画的写作顺序是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如果这样让学生死记,学生即不易记住又不易理解。我们遵循笔顺的规则,制作了关于笔顺的动画,生动形象地表现每一笔的落笔、运笔和收笔的过程,让学生感知、体会运笔的顺序和方法,如教“竖”的笔顺,动画中的笔画从上到下一点一点慢慢地出现,其效果就像一个人在写字。首先,让学生仔细地进行观察,学生就会直观地感受到笔画是从上边到下边。这时,可以让学生思考:“竖是从哪写往哪?”接着,重放动画,让学生再带着问题仔细观察画面,并随着动画一起书空(在空中书写)。这样做以后,再让学生讨论写字的顺序,学生就很轻松愉快地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同时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又动了手。
在巩固练习时,也可以运用动画,如在“横”的巩固练习时,可让学生先进行书空练习,再进行对照。在书空前,让学生注意自己写字的笔顺并记住它。然后让学生观看动画的笔顺,看看自己写字时的笔顺是否与画面上的顺序一样,如不一样,则按动画进行改正。板练时可让学生观看板练者的书写笔顺,再让学生自己判断并与动画进行对照。
②部件及独体字的书写指导。汉字是由一个一个的部件组成的,而每个部件又是由许多基本笔画组成的。这就存在哪一个基本笔画先写,哪个基本笔画后写,哪个部件先写,哪个部件后写的问题。这些部件和独体字的笔顺的教学,我们同样可以通过动画的演示,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对于独体字或部件,笔画之间联系得比较紧,我们可以采用一笔一笔的方式进行教学。由于它们与基本笔画有许多不同之处,可以根据汉字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动画方式。既可以像基本笔画那样一点一点地出现,也可以将每个笔画或部件作为整体面貌展现。所要表现的使用每个笔画或者部件在整体中的先后顺序,不必一点一点慢慢地展示每一笔的书写顺序。如讲“它”这个独体字的笔顺,我们可以让动画先写撇后写竖弯钩。撇、竖弯钩的出现,既可以像基本笔画那样慢慢地“写”出来,也可以一次完整地出现一个撇,而后出现一个竖弯钩,以提高效率(这要在学生已掌握基本笔画顺序的基础上)。对于笔画易错的地方,我们可以反复“写”。先让笔把易错的地方写完,让学生有一个感性认识,再让学生说一说,然后再重复几次,以加深印象,最后才把整个字写完。
对于合体字,因为它可以分为几个部件,所以只要搞清部件之间的先后顺序就行了。可以直接展示出来。对于有些特殊的笔顺,可以先出现整体字,再用动画的形式表现笔顺,引起学生的特别注意。
我们可以通过动画来学习笔顺,但不能只是一味地放动画让学生进行观看,否则,就又回到老路上了,就成了满堂灌,学生得不到锻炼,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我们不仅要学生看,而且要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的手和脑动起来。既可以先猜笔顺后对照,又可以进行笔顺的选择,还可以找错误,也可以做添笔画游戏,给汉字另一笔、减一笔就会出现不同的字,如:“日”加一笔就可以变成“目、旦、白、旧、由、甲……”这样,能增强学生分析生字的能力,更高一步让学生动手写字。总的原则是,既生动形象,又让学生动手动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③间架结构的书写指导。在小学阶段,学习汉字的间架结构,可以帮助学生识字、写字和查字典。学生的字写得不漂亮,除了与基本笔画写得好不好有关,还与每一个笔画和部件在字中的位置关系处理得好不好更密切。因此,学会分析字的间架结构,合理安排位置显得特别重要。
在田字格中写字,目的地是让学生安排好字的各部件及笔画的位置,使得整个字匀称、工整。我们可以通过动画移动每一个部件、笔画,让它们出现在不同的地方,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知放在什么样的位置好,什么样的位置不好,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学会安排结构。如讲“莲”的写法,可以把这个字分成三个部件:“艹”、“车”、“辶”,分别移动三个部件,把它们分在不同的位置,使它们产生不同的整体效果。然后让学生说说哪些摆法不正确,并且告诉他们为什么,让学生知其然,上升到理性认识。
④添笔少画的字的书写指导。在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字,学生容易添笔画或少写笔画。对于学生容易写错的字,如:“直”,我们通过制作课件,先把这个字容易错的“横”空着,其他的部分用黑色字体出现。教学时,先出示第一部分,即中间没有“横”的部分,指出后,用红笔写的“横”按笔顺出现,给学生以直观印象。对于容易添笔画的字,如:“融”,我们同样可以如此。这样,新颖的写字方法,加上鲜明的对比色彩,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因而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3.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应用的策略
口语交际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语文课程标准》还提出关于口语交际的教学建议:“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环境中进行。”北京大学教授郑国民在对课标进行解读时则指出:现在的很多口语交际是在课堂上发生的虚假情境中进行的,必须要在真实的情景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然而,目前很多教师仍习惯于用语言描绘来创设口语交际的情境。由于小学生理解语言的能力有限,对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这种缺乏直观支持的情境更为“虚假”,难以引起学生口语交际的欲望,达到口语交际训练的要求。而借助信息技术,不仅能够为学生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在自己喜爱的情境中与多种人物交际,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使训练要素(如语言、语调、表情、动作等)相对集中、指导性强,有利于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口语交际的组织者、参与者和促进者。
因此,在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我们应根据教材特点和教学需要,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运用信息技术制作模拟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互动。这不仅具有“根据训练需要再现”的特点,而且还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举例如下:
两人互动 屏幕上先出现提示语“交谈要注意自己与对方的动作、表情、语调”,再出示话题《这件事做不得》,然后是甲、乙两位同学在公共场所玩耍的镜头——乙正在做违反公德的事,甲上前劝阻。此时显示的是慢镜头,而且不出现人物对话的声音。第二次播放时,要求学生分别扮演甲、乙相互对话。最后恢复正常速度,播放课件中人物对话的声音,让学生对比。
一人与多人互动 出示题目《我去采访》和提示:(1)请、谢谢、对不起、你好、您好——你能运用这些文明用语吗?(2)交际时可别忘了——认真倾听对方讲话,两眼看着对方,面上多带些笑容。接着出示用幽默画风格画成的带有明显的年龄、性格、职业特点的人物,同时播放一位学生对他们的“采访”,这些被访问者的言语、动作各不相同。然后重新播放,让学生进行模仿。在整个过程中始终用“小窗口”显现提示语。
多人互动 先出示题目《我也要发表自己的观点》,让学生观看一群人争相表达自己观点的生活镜头,再出示“要尊重他人,要抓住机会主动向他人表述自己的观点”的提示,然后播放电脑制作的众人发表自己观点的模拟生活场景,丙同学处于这个场景之中,“小窗口”显示他想要发表的基本观点。让每位学生扮演丙的角色,与“众人”口语交际。教师再结合镜头,强调指出“与人交际时,不光要注意倾听、礼貌待人,还要把握时机,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别人了解自己”。
同时,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在口语交际时正确使用动作、表情、语调语音的能力,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设计、制作、使用“具体情境”时,还应突出以下三个重点:
一是要突出动作。让一人在不同的环境中借助动作或不借助动作说话。其中的动作有的幅度很小,有的较大,有的特别大。通过比较,学生领悟到与人说话时要根据所表达的内容和具体环境,运用恰当的动作。
二是要突出表情。屏幕显示两人或多人对话的场面。或突出特写人物对话时的表情,让学生想象他们对话的内容;或出示说话内容、环境,同时出示数组正在以不同表情对话的人物,让学生通过比较,选择与说话内容、环境相符的一组人物进行模仿。由此引导学生认识表情与说话内容、说话环境的关系。
三是要突出语调。播放同一人物在不同环境中的录音,如与家人谈心、在大会上发言等,再播放不同人物在不同环境中的录音,如广播、相声、座谈会上的讲话等,通过比较让学生认识到:语速快慢、语调高低,与对方的所说的内容和所处的具体环境等有很大关系;说同样的话,重音落在不同的词上,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会有很大出入。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运用信息技术创设的“具体情境”毕竟与现实生活还是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教师还要善于开发课外资源,要引导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去,鼓励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大胆说话,唯有如此,才能又快又好地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4.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的策略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机整合使语文文化的内蕴融入于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之中,将传统的学习环境重新构建为一种新的学习环境,学习方式更先进,学习内容更丰富,这样的教学是培养21世纪综合型人才的摇篮,它使语文阅读教学更焕发出新的活力!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篇目的课文距学生的现实生活比较遥远,这样没有生活实际作为参照的课文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师空洞的讲解也很难起到预想的效果。运用信息技术则能够把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声情并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能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力,充分发挥学习主人翁的主体作用。如:在上《江姐》这一课时,课题组一位老师发现有很多学生对这样的革命题材的文章不感兴趣。他们觉得索然无味。为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这位老师找来了《在烈火中永生》这部电影的光盘,利用常用的播放软件截取了其中与课文内容比较匹配的那一部分内容在课堂上进行了播放。看着坚忍不拔的江姐和丑陋、恶毒的敌人。学生终于体会到了在革命战争年代中这位女性了不起的人格魅力。课下不少同学主动多方面查找有关课文所记叙年代的一些资料,有的学生读了《在烈火中永生》那本书,也有的同学继续看完了课堂中没有播放完的电影,还有的学生上网查找了一些关于重庆渣滓洞集中营的图片资料。仅仅是简单的一个小小的影片的播放就使学生对于课文的态度发生了如此之大的改变,不能不说这是信息技术的功劳。
(2)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没有信息技术加入的阅读教学难免有些空洞乏味。只是一味听老师讲解或是针对于单一的语文教材所进行的理解都是比较枯燥的,这样的教学效果也是不能够令人满意的。在信息多元化的社会之中我们对于任何事物的了解也不能仅仅停留在课文所要求的层面之上。这就要求师生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好信息,使它们向深度和广度上去扩展。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Treicher)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心理实验: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即人类获取信息主要通过哪些途径。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信息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解强得多。
(3)运用信息技术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
新课标对学生的阅读提出了如下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显然这是个不低的要求。让学生把大量的课外书籍都买回家是不现实的。信息技术中的电子图书库,可以很好地解决学生读课外书难的问题。电子阅读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阅读方式。在线阅读时,学生可以围绕一定的主题,按照非线性路径阅读大量的有关文本主题的课外读物,增加课外知识的积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4)运用信息技术丰富学生的阅读情感
我们知道,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全神贯注中愉悦身心,激发灵感,求得最佳创新状态,淋漓尽致地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黔之驴》一课中,我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其做法如下:运用多媒体出示幻灯片——猛虎下山;就是这百兽之王也有惧怕驴的时候,继而引出“惧驴”、“识驴”、“戏驴”、“吃驴”一系列画面,看着这一幅幅画面,学生完全沉浸在课文情境之中,接着,教师抛出点拨式质疑:如果你是导演,你将如何改变驴子的命运?学生马上被这一有创意的设计吸引过来,展开大胆而有创造性的想象,有的说驴子应保守一些,不要露出它的可怜的技能;有的说驴子应该知趣,早一点逃之夭夭;还有的说驴子应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以智取胜。这些富有创见性的见解,无疑得益于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营造的良好教学氛围。由此可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仅可以增大课堂容量,让学生综合适应多种感官接收信息,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发现、善于总结、敢于创造的阅读习惯。
5.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应用的策略
传统作文教学过于强调甄别功能,学生在被动的考核压力中不得不抄、背、套,出现了闭门造车、无病呻吟,与实际生活相脱离的严重现象。随着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课堂,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受到冲击,高速发展的时代呼唤新型的作文教学模式。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技术,扩展语文学习环境。”在不断的摸索和实践当中,有了以下一些收获。
(1)运用信息技术,扩展写作空间,创设写作情景
“作文是言语交际中的一种书面表达,这种表达的起因完全是出于一种需要。”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小学生因为年龄特点,他们眼中的世界较之成人就更为丰富。天边的彩虹,门前的小树,昨日的朋友,今日的活动,无不令孩子们或喜或忧。在这些多姿多彩的事件面前,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孩子们心中不会波澜不惊,他们心中一定有话想说,有话可说。以前许多老师研究发现,只要多组织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引导学生亲身参与,他们就不会发愁作文没东西写。这种观点是非常正确的,这些老师的经验我们是应该学习和发扬的。但同时我们又应该注意到这样的问题:学生玩儿得高兴,忘得快!活动组织了,孩子们玩儿得很高兴,参与的积极性也很高。但活动结束后,却只记住个大致过程,很难回忆起当时的具体情节。活动中哪个同学说了什么,有什么表情,其他同学是什么表情?要么说不上来,要么谁和谁说得都不一样。心理学告诉我们,人在注意一件事时,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小学生因为年龄较小,所以大都是无意注意。因此,也就出现了活动花费了大量时间,但为学生提供的写作帮助却很少。难怪有的语文老师说作文教学是一个费时低效的教学过程。由此可见,当学生亲身参与了一个活动之后,已经有了表达的需要,但对自己想表达的内容印象模糊,只记得大致轮廓。如果老师此时急着去讲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如何把重点写具体,只会把学生越讲越晕。也就出现了前文所说的供需不一致的现象。怎样才能使一个活动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做到省时高效呢?现代教育技术因其有准确记录和反复播放的功能,无疑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
(2)运用信息技术,在合作中作文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在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世界各国引起强烈反响,被人们誉为“近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新的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应让学生“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新的教育理念认为合作是比竞争更重要的素质,而传统的作文教学认为习作是学生个人的行为,不重视甚至忽视合作的功能。有的老师虽然认识到了合作的重要性,但却存在流于形式、走过场的问题,如何充分发挥合作的优势,使之能真正为学生服务,成为促进学生进步的重要手段,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21世纪之所以称为信息时代,人们之所以越来越依赖于信息技术,就在于信息技术使人们之间的合作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广泛、更深入。我们的作文教学既然定位在习作的基础上,就不应只让学生“单兵作战”,应充分发挥集体力量,使学生互学、互助、互评、互赏。
①写前合作,运用信息技术获取最广泛的素材。学生总说作文没东西写,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材料。但一个人的材料再多也没有集体的材料多,利用信息技术使学生互相交流、材料共享,从而使每个人都能拥有更广泛的素材。
②写中合作,运用信息技术提供最便捷的交流平台。学生完成草稿后,教师经常要进行再指导,肯定学生文中的成绩,指出文中的不足。在处理这一教学环节时,在电脑上进行是非常有效的。学生通过学生机首先欣赏优秀文,教师电脑演示,指出文章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然后出示需要修改的文章,学生先自行修改,然后将文件另存。指导时展示这些被同学修改后的文章,经过和原文比较及修改后文章之间的对比,使学生明白应该怎么改,为什么这样改,既明确了写作的方法,又增强了合作的实效性。
③写后合作,运用信息技术构建全新的习作展示园地。21世纪是网络信息的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电脑已进入千家万户。为了能更充分地利用网络,使之能科学地为习作教学服务,我们除了鼓励学生上网查询资料,在班上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外,还大胆鼓励学生在网上发表作文。
(3)运用信息技术,改变学生和教师的作文观。
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里搜集、积累材料,在更快捷的平台上写作文、展示作文,有助于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材料,事事皆可作文。
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知识与能力的形成,学习主体──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重要因素。在这种情绪下,习作教学就会取得显著的效果。
(三)积极进行了基于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基本课型学习策略的探索
网络环境对学生个性学习、交流与合作学习、知识内容的重组、动手创新性实践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小学语文适宜于网络环境学习的内容较多,我们着重进行了以下研究与实践。
1.分析了小学语文网下学习内容的选择
①阅读教学内容:可利用现在丰富的信息资源把课文开发成网页,便于学生自主和个性化阅读,使阅读更主动;同时让学生不同的阅读理解通过网络方便快捷地交流,达到学生与课文、与作者、与同学、与老师、与情景的平等对话,实现语文新课标倡导的“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与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的目标。
利用网络可以更好地开展拓展性阅读,如学生在网上或课外书上看到有益的阅读材料,可以复制到相关的“拓展阅读栏目”。这些材料可以与某课文有关,也可以无关(有关的可以连接到课文边上,其他的归到好文章推荐栏目);可以推荐书名、文章名,也可以介绍主要内容。全班学生每人推荐一篇,就是四五十篇好文章。这样学生花很少的时间就可以找到、看到更多更深刻的拓展阅读材料。
②单元主题教学:小学语文教材有不少主题形式组织教学内容,如民族大家庭、发明家的故事、神话寓言、风景名胜、古诗、叙事的、写景的、写人的、写物状、记事等,可以单元主题开发学习网页,让学生通过探索学习将知识融通,形成知识结构。
③综合性实践课:语文课标设置了“综合性学习”和“实践活动”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开凿语文课内外各种学习与实践渠道;运用探索式学习方式,开展综合性学习和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获取相关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④无纸化作业、作文:学生作业,教师可以指导利用题库来做,利用评价系统进行自我评判,或提供教师批改,同学交流。学生作文,教师可以引导直接在电脑上写,保存在自己的“作文集”中,再拷贝到班级网页上交流、评议;让学生在网上互动阅读、欣赏,彼此借鉴学习,在互动评析中激发写作、修改的兴趣和能力;还可以通过网络把班级“佳作”推荐在年级、学校、家庭、社会,使教师和学生获得更多的反馈信息和激励因素。同时,无纸化作文,可长期保存,学生可随时浏览欣赏,感受进步,并激发灵感,写出好文章来。
2.形成了网络环境小学语文的几个课型
①轻松自如地探究识字。利用网络的多媒体计算机和“认知码”的优势,使学生不仅跟教师去识字,而且人人主动参与,个个动口、动脑、动手,通过人机交互的探究,自我学习,自我检查,自我提高,就像在游戏中学习一样,轻松又自如。学生自己操作计算机,通过看(观看字形、分析生字的间架结构)、听(铃听录音和老师的讲解与范读)、说(说出生字的拼音、部首、笔画顺序、字音和认知编码)、打(用计算机打出生字拼写或输入认知码打出生字,练习汉字书写)、想(激励学生思考联想,用基本字加部件组新字、新词、新句或一段话)。学生通过看打、听打,变成想打(思考打字),打字、看字打词、按词(或看图)打句、看图打一段话,提高识字和用字的能力。
②兴趣盎然的闯关作业。我们把有些课文的习题以闯关的形式设置到学习游戏的网页上供学生自查学习情况,实践表明,学生特别感兴趣。当学生闯关成功时,计算机会及时表扬或奖励,或说一句称赞的话,或跳出学生喜爱的图片,或播一段优美的音乐……当学习遇到困难时,它会鼓励再试一次,若连续三次不能过关,它会提示和帮助闯关。这样作业,既增强了学生自主作业的兴趣,又及时帮助学生弥补了适应听遗漏,还省去了教师对作业的批改。
③互动探究的阅读学习。利用编制的课文网页,一方面把文本与超文本阅读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可恰当补充适合学习水平的阅读材料供学生选择。让学生通过预习阅读、击热键解字词、默读与朗读、听范读与课件阅读、阅读竞赛、师生共同总结等教学环节实现阅读教学目标。
网络环境的探索性阅读,不仅实现了阅读的个性化,而且方便了阅读的交流互动。学生自主的阅读理解,可输入旁注对话框,每个学生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进行交流与争辩,在集思广益中得到提高。教师可以阅读伙伴的角色,通过网络与学生平等对话,既带动了学生阅读探索(思考、感悟、审美、创新),又吸收了学生多元理解发展自己。
④情境观察触发的作文。通过网络为学生提供图像、动画、活动影像等声情并茂的情景,代替课本的静止画面,或提供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情景;让学生观察、思考、发现,触发其“看图讲述”,或观景写话(一段话或一篇短文);并用计算机打字表达出来,通过网络互动交流阅读、欣赏、评议、批改。
这样的作文情景比课本更生动、更真实,更容易引起学生观察的兴趣、更容易触发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后的讲述或写作又给学生练习口头作文或文字表达的机会;通过“想打”方式完成作品的交流、赏析,学生还获得了参与评议和批改的权力与机会,研究中学生表现出很高的热情,收到了传统作文无法比拟的效果。
3.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阅读教学实践案例
课题《圆明园的毁灭》
一、情境导入,感受辉煌壮景
1.进入校园网主页,打开教师编制的《圆明园的毁灭》的专题学习网站。
2.教师点击圆明园辉煌景观的视频让学生欣赏,在学生兴趣盎然感受时,提出圆明园的命运怎么样呢?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圆明园的毁灭》。
教师质疑:读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的回答集中在圆明园为什么毁灭和怎样毁灭的(这样在学生兴趣被初步激发的情况下,让其扣住课题质疑问难,进一步焕发了主动学习的欲望,增强了问题意识)。
二、阅读课文,生成探究问题
1.学生带着“为什么”轻声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认识其从辉煌壮观到毁灭的历史现实。
2.点击欣赏课文朗读录音;分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与文章和作者展开心灵对话。
3.在品读与感悟中生成探究问题。学生有字、词、句的问题,对课文段落理解的问题,有想对圆明园的历史与现状了解的问题(较集中的问题:圆明园辉煌景观表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说其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八国联军为什么要进攻清王朝?圆明园的现状怎样,该不该重修?……教师补充了一个问题:读了课文你想到了什么?
三、网站冲浪,选题自主释疑
1.学生进入专题学习网站,自主浏览。网站栏目:圆明园概况(园名来源、地理位置、建筑背景、占地面积、建筑时间等)、辉煌历史(建筑特色、园林艺术、历史地位、现状与未来、专家评价等)、圆的毁灭(历史背景、相关影像、文本史料等)、课文探寻(课文文本及录音、作者介绍、写作背景、探究问题、众人评说、自由论坛、学习留言板等)、相关链接(我国古代和现代建筑艺术、园林艺术,世界名建筑、名园林等)。
2.自主选择探究问题,进行探究学习。
3.与课文电子文本结合,在探究中加深课文字、词、句、段的理解与感悟。
4.进行探究信息加工处理,形成图文并茂的自主探究结果。
四、互动交流,协作解决问题
1.指导探究相同问题的同学通过网络交流探究成果,在互动中集思广益,完善对该问题探究意义的建构。
2.组织全班交流,完成对诸探究问题的解决。
五、自评互评,课外迁移延伸
1.指导学生自我和相互评价探究成果,教师作恰当点评。
2.学生带着自豪感朗读2~4自然段,带着仇恨和屈辱感朗读第5自然段,激发学生抒发感悟的习作欲望。
3.布置学生课后写一篇“读《圆明园的毁灭》的随想”的短文,在下一节课交流。
五、研究的效果
在上级有关部门和领导的悉心指导和帮助下,在通川区一小全体师生员工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在课题负责人的具体组织和安排下,全体课题研究人员按照拟定的研究方案,扎实深入地开展了课题研究,取得了预期的研究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从学生层面来看:
1.学习兴趣普遍增强,学习方式明显转变
随着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方式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变被动学为主动学。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他们常常在自主、探究、合作的氛围中,学习新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主动参与、情感体验、思考活动、创新能力等对学生进行分析,从课堂上的提问情况、发表自己的见解情况、对问题的探究兴趣、与同学之间的协调程度等方面,反映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兴趣高涨。虽说他们在课堂上也常常出现一些假想,但他们能为自己的假想做进一步探索,这充分地说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课堂中得到了充分的培养。
2.培养了学生信息素养,发展了信息能力
信息素养包括利用信息系统主动获取、分析、评价、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及信息伦理道德等方面的修养。未来的社会是一个信息的社会,需要大量的各种高素质的人才,而这些人才首先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网络和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有效的应用及与学科教学整合,为学生接触、感觉和应用信息技术提供了实践的机会,通过整合和信息技术课的开设,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技能及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同时,通过在网络上的自主学习和探究,使他们逐步掌握获取、分析、运用信息的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信息技术基础。
3.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明显提高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仅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邓小平同志曾说过:“要恢复对学生课外活动的指导,增长学生的知识和志气,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在实验过程中,我校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坚持以普及为主,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特征,组织成立了网页制作小组、电脑打字小组、电脑绘画小组、电子小报制作小组、网上阅读小组等,并在四、五年级开展“信息及网络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的社会调查,为学生提供大量实践和创造的机会。学生在活动中不仅提高了信息技术掌握和应用水平,并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形成善于创新、敢于尝试、不怕失败、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等优秀品质,还使学生丰富了科学文化知识,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屡获大奖。
(二)从教师层面来看
1.教师观念更新,信息化教学能力增强
通过几年的课题研究和实践,促进了教师观念的进一步更新,教师的水平在学生素质全面提高中起到相当关键的作用,通过此次研究,提高了研究者各方面的素质。学校加大了师资培训的力度,积极选派教师参加由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组织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和技术开发应用培训,或聘请专家到学校举办专题讲座,指导实验工作。利用业余时间对教师进行英特尔未来信息技术教育的培训,使70%的教师能够熟练地操作计算机,60%的教师能够熟练地使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进行教学教研活动,40%的教师能够独自或合作开发教学软件,40%的教师达到了四会:会使用和制作教学软件,会上网,会电子备课,会网上答疑。同时,我校高度重视现代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建立开放日制度,定期组织信息技术教育开放日活动,供校内外教师交流学习,以点带面,辐射周边学校,发挥辐射和示范作用,形成区域教育信息化的整体效益。
2.教师的教学行为转变,走进了新的角色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注重“教”,更注重“导”,千方百计让学生学会自学,学会提出问题,在“无疑——有疑——无疑”的循环往复中学习,让学生自学、自思、自练。同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给他们的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提供生动形象的表象基础,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
3.教师教科研能力提高,研究成果突出
此课题的实验探索,还有效地促进了我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教师参加全国、省、市级教学业务竞赛屡获大奖:
赛课类:如表1所示通川区一小教师参加各级赛课获奖情况统计表(2004~2008)
表1 通川区一小教师参加各级赛课获奖情况统计表(2004~2008)
软件类:我校教师制作的CAI课件获全国一等奖1件;省级一等奖3件;市级一等奖5件,二等奖10件,三等奖5件;获区级一等奖15件,二等奖两件。
论文类:我校教师在国家级刊物发表文章5篇,省级刊物发表文章10篇;参加各级论文评选获国家级一等奖3篇、二等奖6篇,省级一等奖两篇。
目前,学校已有1人考取研究生,35人获得大学本科学历, 99%的青年教师取得了大专学历。教师们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更新,教学方法不断创新,教学风格日趋成熟,教学水平明显提高。课题负责人先后被评为省“特级教师”、全国先进教育工作者、全国师德先进个人。而且还应邀到北京、天津等全国十多个城市上示范课,在全国小语界有一定的影响。
(三)从学校层面来看
1.营造了新课程实践环境和氛围,有力推进了课改
此课题实验伊始,广大教师对信息技术对于实施课程改革的推动作用认识不够,担心教学质量会受影响,从而心有疑虑,不改进教学方法,还是用“填鸭式”的旧教法。但经实验测试证明,许多教师通过实验逐渐提高了认识。他们认为,此课题的探索与课程改革结合进行是一种契机,更是课程改革的催化剂。不仅不会影响教学质量,而且促进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这是我们全体试验人员的切身体会。
2.学校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建设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一方面,学校从2000年开始,拨出专项经费逐步有序地开展了建设校园网的工作。在网络的建设中,从硬件的选配到网络的设计、安装;从网线布设到软硬件的调试;从小规模到初具规模,分步实施,累计耗资达100多万。
目前我校校长室、职能办公室、各教研组等全校所有计算机都是相连的,并与国际互联网实现了宽带连接,24小时开机。教师、学生在家里就可以调用自己的文件和学校信息资源,同时,教师在家里备课的教案和课件也可以通过因特网发回到学校。家长也可以通过论坛给学校提出建议或意见,老师和家长直接在网上就可以沟通。我校现在已经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校园网”。教师的课件直接就可以在班级调用,极大丰富和方便了课堂教学。
另一方面,发动教师自己动手进行学校教育资源库建设。我校资源库建设采用内外结合的方式。在外部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免费资源,根据学科的不同,教师有目的地下载一些图片、影像和文字等资料。例如语文组的教师就下载了大量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古诗词的背景资料。其他学科教师也下载了大量与课文相关的文字、图片和影像等资料,弥补了现有媒体的不足。如此带动了学生自己主动到网上收集资料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在内部,各学科组都在建本学科题库。或选较好的题输入到题库;或将期中、期末及平时考试题输入到题库中;或将平时教学中的例题从自己的文件夹中转存到题库中去。使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果。同时我们筹集资金,购置与学科相关的音像资料和涵盖各学科学习资源及题库的《K12学习资源库》,以改变网络资源匮乏的局面。
由于网络的安全性及资源的极大丰富,教师都非常愿意用电脑备课、学习。我校的教学资源库、教师的教案及各种资料都存在服务器里,教师在学校任何一台电脑上都可以调用这些资源,还可以用各班的投影机给学生展示。既减轻了教师备课收集资料的负担,又解决了学生学习中的重难点问题。师生共同享受到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给他们带来的优越性。
3.促进了学校的快速发展和办学水平的持续提高
课题的实验,促进了学校的快速发展。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助残先进集体、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国少先队红旗大队、省文明单位、省校风示范学校、省艺术教育先进学校、省百所艺术教育特色学校、省小学教师职业技能示范学校、省科技教育示范学校、省“十佳”机器人学校、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省青少年文明习惯养成教育研究实践基地、省小公民道德实践基地、省教育系统民主管理先进单位、省体育达标先进单位、省模范职工之家、省先进职工之家、省巾帼文明岗、省卫生先进单位、达州市教育科研示范学校、达州市教改先进集体等。
六、问题与思考
回顾三年多的研究进程,我们认为整个课题研究是正常的、效果是明显的,我们从中获得了以下认识:
(1)开展“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不同课型中的应用策略研究”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正确举措,是克服现行教育弊端,推进课程改革的有效措施,是对促进学校整体办学水平提高的有效策略。因此,开展此课题研究是必要的、有价值的。
(2)在课题研究中我们深深体会到:信息技术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能够从技术、方法的层面为新的教学模式的构建提供必需的环境和资源,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必将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从课题研究中我们发现,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师培养的深度和培养的力度,以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的水平和技能掌握的水平。要从基本的“积件”制作和教学软件的深层次加工与合成,直至进一步开发等几个层面对教师和管理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进而建立一支学科配套、数量充实、层次分布合理的信息技术教育师资队伍。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还须进行跟踪培训,以保证教师的信息技术不断更新。
(4)通过开展课题研究,我们认为,在信息资源库的建设中,除大量充实库容外,还应加强对信息资源的分类整理,加以进一步的结构优化重组,以保证教师对信息库的检索方便、快捷。当前市场上计算机信息资源的交流多以光盘的方式进行。其中的信息除在文件格式和内容上已经分类外,文件的个体名称都是以数码形式存在的,在这种存储形式下,教师要找到一个需要的素材,就须在一类文件目录下按照数码顺序逐个搜寻,而其中相当一部分内容是应商业的需要制作的,并不能直接应用于教学,有的甚至根本不能使用。因此,对于从市场上购得的资源光盘有必要作进一步的筛选、加工和整理,即根据教育教学的需要选择有用的信息资源,给以重新命名,将内容和格式分类存入校园网的服务器。
(5)课题的研究在激发全体教师参与的热情,促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获得可持续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也存在有一些问题。一是部分教师的教学行为转变并不十分到位,有的教师虽然掌握了一些教学理念,但在真正教学中还是跳不出传统教学的阴影,变“人灌”为“电灌”,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为“穿新鞋、走老路”;二是信息技术的应用特别是多媒体课件、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软件设计制作等要耗费教师大量的时间、精力,这与教师平时的满负荷工作产生了一些矛盾,影响实验的进一步推广应用;三是课题的有关研究内容的提出尚未有更深层次的研究,如教学模式的研究等暂时处于一种初步探索阶段,还没有形成一系列完善的模式体系等。
为此,信息技术在辅助小学语文不同课型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还必须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①制作课件和运用信息技术,应从儿童的感知觉特点出发,以增进儿童的感知觉效果,改善其感受知识的方式,提高其吸收、处理信息的能力为目的。
②应根据教学的需要,适时地展示计算机辅助课件。除了从特殊学生的感知特点出发设计和运用课件外,还应充分考虑到不同课型的特点及其特定的教学任务。
③要纠正信息技术无所不能的观念,不可以演示信息技术手段代替教师的创造性劳动,也不可以之代替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活动
④为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各课型教学的整合,计算机辅助课件的设计和制作不仅要考虑教师为呈现知识内容所进行的操作过程,特别还要给学生理解、巩固和运用知识设置一定空间,必要时还可将学生带入网络情境,让学生直接参与在网上获取信息的实践。
参考文献
[1] 李克东.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方法. 中小学电教,2001.11.
[2] 何克抗. 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与方法. 电化教育研究,2005.1.
[3] 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 中国语文网. 语文教学新体验. 2006.8.
[5] 吴刚. 网络时代的课程理念和课程改革. 全球教育展望,2004.1.
[6] 何克抗. 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教育技术通讯.
[7] 北师大课改培训丛书:《新课程理念与创新》《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新课程与评价改革》《新课程与学生发展》.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8] 郑金洲. 教师如何做研究.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2.
[9] 刘旭,顾颉,胡燕. 一线教师教育科研指南. 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