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索
摘 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它将对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知识结构的调整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教育能力的提高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师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将不断实现自我更新,提升自身素养。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是课程改革的落实者,是课程改革的关键,应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本文论述了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的基本要求,并提出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小学师资管理 素质教育 教学质量
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纲要》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次课程改革,全面地考虑到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进步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等因素,明确了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素质教育基本理论。在课程的目标、内容结构、评价、管理等方面都有了重大的改革,这一系列改革要求教师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确立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新课程的实施,迫切要求广大教师加强学习进修,尽快提高专业化水平。这些新的要求将促使学校必须重视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建设高素质的小学教师队伍,是亟待我们研究的课题。
一、构建新型的师资队伍建设评价体系
没有21世纪高素质的教师,就没有面向21世纪的教育,也就培养不出21世纪的人材。我们认为,现代教师应当具备如下素质:
(一)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
“教人先正己”。教师的基本素质渗透在全部教育教学过程中,它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正如加里宁所说:“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那样地影响全体学生。”教师的职业是一种以素质培养素质、以人格培养人格、以灵魂塑造灵魂、以人与人之间的全面影响达到相互作用的劳动。虽然,教师的教书育人工作,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但教师在课堂内外的言谈举止,无一不显示出教师的学识、风度、气质、情感的素质;也无一不对学生的做人、做事、学习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有的也许会影响学生的一生。近代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言:“教师的人格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奖励和惩罚制度都不能替代的一种教育力量。”
(二)具有现代的教育观念
实施素质教育以培育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作为教育最终目标。为适应这一思想,教育者必须认真反思自身在教学各个环节的教育理念,对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以个性自由全面发展的教育为依托,进行一场教育观念的重大变革,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根本转变,使自己树立起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理念,在具体教育过程中树立学生主体性观念、互动式教学理念、形象化教学理念、案例教学理念、系统教学理念、愉悦教育理念相互交融的教育理念,在实际教育中,我们要防止将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片面化、简单化,要明白现代教育是主体人的再生产,教育不仅要增强学生的知识含量,更要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适应社会的能力,实现人的个性发展的真正解放,为提高民族素质奠定基础。
(三)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必然会导致教育的竞争,而教育的竞争实际上是教师素质的竞争,教师素质的重要标志是学历,高学历是当今世界许多发达国家教师素质的共同特征。在业务能力上,要求教师从现在的“单一型”向“全能型”发展,像陶行知所倡导的那样做到“博专结合,博中求专”,成为德才兼备、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教师,在教学水平上则要具有开拓创新能力。教师的深厚广博的学识,优雅谈吐,循循善诱的教导,兢兢业业的作风,都是获得学生敬佩、爱戴的条件,凭着这些条件,教师就会很自然地与学生达成共鸣,“亲师性”、“向师性”就会在学生心中产生,从而能更好地完成教育目标。这就要求教师提高个人文化素质,用渊博的知识吸引学生,培养自己良好的性格品质,建立师生的亲善关系,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让学生懂得爱的真谛,更要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使学生信之依之。
(四)具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
教师参与教育教学研究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和发展有效教育行为的需要。现代教育教学实践证明:在教育教学的成长过程中,教学是教研的源泉,教研是教学的提高,从事专业教研的教学行为,可以使一个文化人迅速演变成一个合格的教师。置身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努力地深入教学研究,定能将文化知识与教育行为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充电”与教学需要同步,提高素质与时代发展同步。教师在工作中的精于教学、严于教研的行为,不仅能有效地发展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而且还能使教师自己的教学素质和教学品位增值和升位,并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五)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终生学习者具有的特征:在信息化社会,一名高素质的教师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运用信息工具(网络、电脑)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运用;通过网络与学生家长或监护人进行交流,在潜移默化的教育环境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这些素质的养成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终生学习),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信息素养成了终生学习的必备素质之一,如果教师没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就不能成为一名满足现代教学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师。
二、形成健康的师资队伍建设运行机制
(一)革除教师种种“终身制”,在竞争的基础上引入优胜劣汰机制
教育改革是一项综合性工程,其中原有人事制度中暴露出来的某些弊端,已成为一种“瓶颈”,遏制了教育改革的深化,而教师队伍中的三种“终身制”,已成为师资队伍建设中的“绊脚石”,必须予以排除。
一要革除“学历终身制”。学历本是教师学识与水平的一大衡量标准。但在现实中,却存在着“只认学历不管学识”的“一俊遮百丑”现象,以及“一张文凭一生受用”的以“不变应万变”现象。所以学校应从教师的真才实学和工作实情上重点考核,而不能仅仅关注一张“文凭”。
二要革除“职业终身制”。由于教师近无下岗待业、竞争上岗之虑,远无寻聘、求职之忧,加之教师职业具有单兵作战和教师评价难以全面量化等特点,使得一部分教师不思进取,甘于平庸,“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所以教职工全员聘任制必须加以施行。
三要革除“职务终身制”。现实中教师职务评聘中普遍出现了“评聘评聘,评了就得聘”、“聘了还得评”和“一次评,终身聘”的现象,形成了事实上的“教师职务终身制”。这一终身制的存在,使许多被聘任职务的教师,特别是聘上了高级职称的教师,较普遍存在着“三少”现象,即工作干劲少了,学习研究少了,以及论文与成果少了。所以学校必须评聘分开,“高职低聘”、“低职高聘”的举措必须落到实处。
(二)建立教师质量评估系统。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以教育对象的心理、知识和能力为出发点的学校教育必然是动态变化的,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对教师教学水平、道德情操进行经常性的评估。从教书育人、德操品行方面对教师进行全面评价,对改进教学、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具有直接意义。通过准确了解教育活动中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分析,为教师改进教学、深化改革提供依据。中小学教师质量评估系统应参照高等学校教师教学水平评估体系,以教学目标或教学基本要求为依据,对教学课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等不同层面进行评估。通过细化各类教学目标,采取由教育对象——学生按规定的项目和程序给任课教师打分等途径对教师教育水平作出评价。通过全面评估,使管理者收集大量信息,全面诊断教学中的长处和不足,准确掌握教师队伍状况,根据教育发展和培养高质量人才的要求,对教学状况作出系统分析,判断教师教育水平优劣,从而可以在科学的基础上,采取重大的教学改革及对教师奖惩等措施建立竞争机制,促进教师队伍动态的、可持续的发展平衡,充分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改进教学工作,从而达到学校育人效益的最大化。
三、落实师资队伍建设的几项保障措施
(一)建章立制,引导教师步步入格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了建设好教师队伍,使学校各项工作能扎实地、有创造性地开展,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广泛征求教职工的意见,召开教代会,虚心听取和接受教师对学校管理工作的意见与建议,制定各类教职工的岗位职责和行为准则,规范评估条件与内容,为检查、评比、督导、奖惩提供有力的依据。教职工在自己的工作职责和行为准则方面进行自我约束的同时,逐步引导其由被动接受约束转变为主动性自觉管理自己,逐步形成管理自觉化。
(二)定期培训,保证教师年年有进
学校要把青年教师的培训作为重中之重,充分利用学校的人力、物力、财力,使长远目标与现实要求兼顾起来,把培训、教研、教学融为一体,尽快愈合教师队伍的“断层”,实现平稳过渡。同时,还要启动青年教师“一二三四五”培训计划,要求做到:一年“结对子”,以师带徒,常规入门;二年“压担子”,大胆执教,工作上路;三年“指路子”,发展优势,形成特色;四年“搭台子”,搭台唱戏,崭露头角;五年“拔尖子”,闯出校门,走向成熟。全员参与,严格考核,鼓励青年教师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做教学 “状元”。
(三)科研引路,提高教师研究水平。
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诸如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改革、考评方式改革等许多复杂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然要求学校管理者以构建一种学习型校园的理念找准教师成长的突破点,认清教学与学习、科研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充分发挥教育者的聪明才智,为教师搭建学习、科研平台,营造教师学习交流、科研氛围,推动教师自己动手解决素质教育中的难题,为教师发展提供适宜土壤。教师在一起学习交流研究授课技巧、教学课程、教育理论等心得体会,达到互通有无,共同提高的目的。这样,学校不仅可充分整合学校教育资源,使有限教学资源得到优化,把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提高教育质量,同时还可通过教育开放式交流机制,使教师有机会和同行展开交流,共同研究,极大地提高学校知名度,提高学校办学效益,有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开展。
(四)造就名师,激励教师人人争先
名师创造名校,名校造就名师。我们把“名师”培养作为队伍发展的最高目标,要求教龄在五年以上的教师朝着“十个一”的目标努力,即:树立一个好形象,练就一流基本功,精通一科教材大纲,掌握一套教育理论,具备一项特长,形成一种独特的教学风格,创出一流的好成绩,总结一套好经验,熟练使用一套电教设备,获得一流的教改成果。以上十项内容促使教师苦练内功,争创名牌,争当骨干,争做带头人,争做科研
型教师,争当一位名师。
(五)情感渗透,调动教师内在潜能
教师的管理情感的渗透是重要的因素,要求管理者在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各个层面上都要把人放在核心地位上,把调动人的积极性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特别要考虑到知识分子自身的特点和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在大是大非上讲原则,在小是小非上讲人情,和风细雨,润物无声。如果只强调依法治校,而忽视了思想情感的沟通,就容易伤害教职工的自尊心,也很难使教职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开拓性,也更难开展好学校的各项工作。
科学家指出,要想挖掘人的潜能,就要尽量排除对人的各种限制,让人在自由交往、互相关怀的环境中输入新的信息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因此,学校能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特别是领导与被领导、校长与教职工之间能否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人的潜能的释放影响极大。因此,我们淡化约束,少设框框,多搭表现自我的舞台,让每一位教职工都能在教育舞台上唱好教书育人这台“戏”。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管理中的核心工程,是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中的重要一环,是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原动力。我们相信,只要确定一个目标,形成一种机制,落实一套措施,那么,一所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一定会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