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文精神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内核

人文精神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内核

时间:2023-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教育“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不仅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也是加强学校文化建设,不断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要求。我们的教育只有充盈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满足人发展的需要,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能促进学校的文化建设,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但学校文化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需要精心培育,长期积淀,需要注重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内核。

人文精神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内核

培养人和发展人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终极目的。因而挖掘校园文化中的人文因素,强化人文教育,凸现校园人文精神,通过各种主题文化活动,使优秀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核转化为受教育者的人格、气质和修养就成了当下学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和谐学校文化的重要途径和意义。

实践证明,校园文化的特征需要人文精神来体现,校园文化的功能有助于人文教育的进行。所以教育“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不仅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也是加强学校文化建设,不断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要求。我们的教育只有充盈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满足人发展的需要,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能促进学校的文化建设,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一、文化建设,凸现以人为本内核

(1)以教师为主导。古希腊智者普罗泰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人是文化的核心,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希望通过文化来影响人、感染人、改变人,提高人的素质,尤其是教师的素质,进而提升我们的校风、教风,提高办学水平,最终实现教育目标。因而教师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方面,是学校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所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养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首先,注重教师个体的素养,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只有教师良好的师德修养,良好的学风、教风,才能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养成刻苦勤奋,求真、求实的良好学风。只有教师把爱心带进课堂,把激情融入教育,学生才能保持旺盛的学习劲头,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风气。其次,要重视优秀教师的培养与优秀教师教育精神的总结和宣传工作,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和工作规范建设,努力提升教师文化品位和教书育人的能力。把学校文化建设与实施“人才强教”策略有机结合,学校文化建设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努力提升教师精神境界、综合素养和群体素质。从而形成积极向上、和谐发展的教风校风,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2)以学生为主体。校园是传播文化的阵地,是知识密集、人才集中的教育场所。其根本任务是育人。因此学校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学校文化的传播,是主体所发挥的作用。所以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过程,注重内容、形式、效果的统一,注重活动的开展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内心体验,使学生在校园学习生活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良好心理,形成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心理机制。从而在整个学校学习、生活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参与、逐步积淀,以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打好人生和谐发展的基础素养。

(3)以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教育为依托。学校教育是学校文化形成的主体,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社区教育则是学校教育的延伸与拓展。然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都是以各自的文化为内容。学校文化、家庭文化、社区文化也是以各自的教育为载体,三者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这三种文化一旦形成会以耳濡目染的形态影响着生活在其中的每个成员,展现文明程度与精神风貌。为此把学校、家庭、社区三者的教育有机统一,三合为一,相互配合、相互依存,才能发挥其整体效果。所以学校要突出合力,齐抓共管。

首先,畅通家校联系,成立家长委员会,举办各类层次家长学校。例:学校开放周、留守儿童之家、学生家长之家等。定期召开会议,普及家庭教育。同时建立家访、家校信息平台,使家校联系顺畅紧密。

其次,开展亲子活动,搭建沟通平台。学校举办活动请家长参与,学校开展的主题活动进社会、进家庭。例我校少先队开展的“寻根问祖”主题活动进社区等。

再次,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充分发挥社区老干部、老战士、老教师、老模范等“五老”作用,发挥余热,并聘请为学校校外辅导员。同时利用区关工委等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志愿组织,形成一股教育合力,共同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服务,为学校文化力的提升添砖加瓦。

二、人文关怀,开展主题文化活动

学校文化的积淀是动态发展的过程,长期积累的过程。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单纯的说教方法很难达到预期目的。只有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才能对师生的思想启迪、个性陶冶、情感升华等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校园文化活动设计主题化、系列性,内容丰富性,适合学生参与的自主性,体现教育与规范学生品德行为的实践性、持久性、实效性等。例如,一类兴趣活动小组:阅读与写作、小记者、书画、合唱队、业余运动队等。二类主题式系列活动,例如:开展“文明守纪、尊敬长辈,做爸爸妈妈的好孩子”,“节约零花钱、爱心献同伴”等系列活动。三类节日开展活动,如:“学雷锋”、“母亲节”、“清明节”、“六一节”、“教师节”、“国庆节”等节日活动。四类固定的活动,每年艺术节、科技节、开学典礼、升旗仪式、运动会等。丰富多彩的人文活动,拓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学生的人文关怀。通过这些校园文化主题活动的开展,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提高自己,从而使校园文化落到实处,去有效地推进校园文化品牌的建设,提升学校文化力。

三、人文精神 打造和谐学校文化

校园是教师和学生成长的乐园,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位老师和学生。积极健康的人文环境可以让学校成为教师乐业、敬业和实现人生价值的精神家园。

打造人文校园首先要切实增强校园文化氛围,搞好校园绿化美化,力求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校园小气候,让师生在美的环境中受到熏陶。其次要努力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要在校领导与教职工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尊重、信任、激励、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温馨、愉快、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再次要逐步形成自己学校独特的人文精神。学校人文精神是学校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是校园文化有形与无形的统一。学校管理者要注重培养良好的教风、校风,要引导教职工不断增强“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团队意识,勤于耕耘、甘于奉献、为人师表的工作作风。最后要加强以人文知识为重点的人文教育。让师生了解系统的人文基础知识教育,了解中华民族的人文文化。大力弘扬爱国精神,激发师生的爱国热情。积极培养一支具有人文精神的教师队伍,特别是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让青年教师更好更快地成长。

总之,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和谐发展的不竭动力。但学校文化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需要精心培育,长期积淀,需要注重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内核。这是一个艰难的孕育过程 ,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为此,我们不遗余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