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四川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困境成因与对策分析

四川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困境成因与对策分析

时间:2023-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前,农村地区教师大量流失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这种状况的普遍存在,已成为制约四川省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且短期难以改变的关键因素。

四川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困境成因与对策分析

摘 要: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工程,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已成为制约四川省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瓶颈。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要求,应结合四川省教育实际,切实抓好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工作重点,突出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大力加强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四川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四川省 农村教育 教师队伍建设

四川是农业大省,农村教育问题是制约四川省能否实现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问题。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是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师资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农村教育质量的优劣。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要求,农村教育要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在基本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过硬的农村教师队伍就成为加快四川省农村教育发展,大力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劳动者素质的关键。

一、当前四川省农村教师队伍所存在的问题

四川省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受诸多因素限制,农村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在结构、素质、稳定性和待遇保障等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难以适应当前农村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1)农村教师严重缺编。十多年来,四川省基础教育教师队伍数量不断增长,教师数量不足问题得到较大改善。但是,广大农村地区教师仍然普遍短缺,尤其是一些条件艰苦、老少边穷的地区,中小学教师更是严重不足。2005年,国家教育督导团对四川省所进行的专项督导检查结果显示,四川省各地普遍存在着城市教师超编、农村教师缺编的现象。特别是在一些国家级、省级贫困县,教师缺编情况更为严重。部分学校基本是“一人一校”,有的学校甚至连一个公办教师也没有,清一色代课教师。

(2)教师流失现象严重。当前,农村地区教师大量流失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近年来,四川省中小学教师的流动普遍呈现这样一种状态:由边远、贫困的农村向乡镇、县城,中小城市向中心城市,西部向东部的层层跳跃、单向无序流动;一些农村教师厌倦教学,渴望提前退休;许多骨干教师千方百计找关系往城市调,或是被条件好的学校挖走;还有部分农村教师通过考研、考取公务员或是离职经商创业而离开教育岗位。农村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加剧了贫困地区的师资短缺,尤其流失的大多是优秀、骨干教师,这已经严重制约了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进一步发展,甚至给这些地区的基础教育带来毁灭性打击。

(3)农村教师素质偏低,代课教师仍大量存在。近年来,四川省根据本省实际,加大了学历补偿教育和在职培训,实施“以校本模式+多元模式”和“规范性培训+灵活性培训”的模式,并形成了以成都市为代表的“科研驱动式”,以绵阳为代表的“自培自练式”和以宜宾为代表的“区域整体式推进”等各具特色的校本培训模式。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绝大多数农村教师的实际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整体素质并没有得到同步提高,而且不少教师的职后学历与其所授科目不配套,部分教师所进修补偿的学历甚至并非师范、教育类。与此同时,由于人才流失严重、补给困难,在国家明令取消民办教师之后,大量的代课教师充斥于广大农村地区的中小学。据教育部统计,1998年,四川省代课人员超过10万人。虽然有官方数据表明到去年为止,全省代课教师人数已减少为3万人,但我们的调研发现,相当一部分地区的代课教师人数有增无减。这种状况的普遍存在,已成为制约四川省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且短期难以改变的关键因素。

(4)农村教师待遇偏低。2006年,我们对四川省东部三市各县农村教师的调研发现,小学教师的工资一般为500~600元,初中教师平均工资为600~700元。有的地方尚不能按时、足额发放,教师工资被拖欠、扣减现象仍十分严重。而作为无编制的群体,代课教师的收入与生存状况更为恶劣,月工资通常只有200~300元。大量调研显示,农村教师待遇偏低,他们的生活状况极为艰难。

二、四川省农村师资问题的成因分析

四川省农村教师队伍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实际上都是体制性问题,是长时间、多方面因素累积和综合作用的结果,有其长期的、深层次的原因。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投入不足,配套制度滞后。四川是一个农业大省,不仅农村人口数量众多,而且农村地域也相当广泛;相应的,农村基础教育也就面广点多,需要的经费投入也就更多。但四川省基础教育的经费总投入本身有限,投入到农村基础教育中的经费也就不多。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状况,致使相当一部分农村中小学难以维持现有水平和规模,一些学校甚至连日常运转都很困难,更遑论扩大发展规模、改善教学条件、保障教师待遇了。同时,相关政策在实施过程中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和制度保障,难以实现预期效果。尽管国家和省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大幅度增加了教育专项投入和转移支付力度,但由于教育经费缺口过大,“普九”欠债太多,各级政府在新的管理体制中的责任不够明确,缺乏相应的配套政策支持等多方面原因,最终使得县级政府大多无力支撑农村基础教育,不得不拖欠教师工资。农村基础教育基本运转经费的紧缺,进一步加剧了四川省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边远地区和民族地区教师生存、工作的艰难,导致教师流失和紧缺加剧,严重影响了农村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发展。

(2)政策“变形”现象严重。近年来,国家针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陆续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这些政策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义务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部分突出问题。但不难发现,一些涉及农村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政策在实际推行过程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一刀切”或推行过急现象,导致相关政策严重“变形”,对农村教师队伍的健康发展与质量提高造成了不良影响。

(3)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不完善。农村基础教育教师的法律地位及其待遇规定是农村教师职业社会地位及声望的重要保障,也是吸引高素质师源的重要条件。然而,我国基础教育教师的地位、待遇、福利等不明确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农村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更是难觅踪影。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对教师的法律地位缺乏明确规定;已在2006年9月1日正式实施的新《义务教育法》虽然在第4章专门就教师问题做出规定,但是,没有就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法律地位的独特性做出说明;四川省目前已经施行和颁布的地方法规、政府规章中也没有就农村教师的地位、待遇、福利等问题加以明确。农村教师的医疗、养老、住房等各种保险、待遇缺乏法律制度保障和配套的政策措施。而且由于我国教师管理体制的不健全,教师编制标准不合理,农村教师编制标准反而比城市低。此外,缺乏有效的教师流动与监管制度,对农村教师的评价与管理约束多激励少,对数量庞大的代课教师也缺乏必要的政策和制度措施加以解决。

(4)目标定位不准。近年来,教育行政部门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如改革师资培养体系,推行教师聘任制度,推动教师培训工作,解决民办教师与代课教师问题,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等,对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总体效果并不明显,其整体素质仍然不能适应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要求。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政府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目标定位不准确。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毕业生宁愿外出务工也不愿到农村任教的选择自在情理之中,农村教师缺乏培养进修和知识更新,专业发展举步维艰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四川省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步伐

当前,把教育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已逐渐成为共识,农村教育问题已经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工程,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已成为制约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瓶颈。2006年年初,四川省教育厅要求全省教育系统结合四川省教育实际,切实抓好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工作重点,要突出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大力加强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完善相关法规,明确农村教师地位。新《义务教育法》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其中建立统一的义务教育职务制度有利于推进义务教育教师的职业发展,对农村教师而言意义极为深远;要求建立教师到边远贫困地区、农村地区和民族地区工作的激励机制,更是对解决当前教师资源配置严重失衡、农村教师奇缺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以为,农村基础教育由于其天然性劣势,农村教师处于极为不利的社会地位,若能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其法律地位,明确其权利、义务和责任,保障农村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势必增强农村教师职业的吸引力和队伍的稳定性,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推进农村基础教育质量提高和均衡发展。

(2)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教育要发展,就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教育经费。因此,加快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和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第一要务就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确保农村基础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即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数计算的教育经费逐步增长,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要充分发挥各县(市、区)政府对于农村基础教育的主导作用,加大四川省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要建立和完善教育资金相对独立的运行机制,消除教育经费被挤占、截留、挪用的现象,建立合理的教育经费管理机制,把教育经费真正落实到各级学校。要以县为主,多方支援,确保农村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要提高工资待遇,实施贫困与边远农村地区教师特殊津贴制度。在解决教师工资拖欠问题的前提下,不断提高农村教师待遇,特别是贫困和边远农村地区教师工资待遇,这对于稳定四川省农村教师队伍,吸引合格师资到农村任教具有重要意义。

(3)改革人事制度,强化农村教师管理。当前四川省农村教师人事管理制度应重点考虑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通过合理的编制管理实现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二是建立严格的教师职业准入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和质量关。“要打破教师资格终身制,变一次性资格考核为多次考核,探索教师资格分级认证制度;逐步提高新聘教师的学历层次,面向全社会招聘、录用合格教师,探索符合农村教育实际的农村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与岗位责任考核制度。”

(4)采取妥善措施,解决代课教师问题。作为一个不可忽视的教育群体,代课教师的问题必须尽快提上政府的议事日程。解决好代课教师的问题关系到农村基础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和谐社会的建设。由于国家对于代课教师并无统一的政策,所以各个地区对待代课教师采取了不同的方式,其效果也大有差异。从四川省近几年的实践来看,省内一些经济发达地市,由于教师待遇较高,职业吸引力较强,对代课教师大多一刀切,不分优劣全部清退;较为普遍的做法是放任自流,对代课教师既不承认,也不反对,任其发展;一些地区认为代课教师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故根据需要严格审查,择优聘用,特别优秀的代课教师可直接录用为正式教师。笔者以为,作为四川省农村尤其是“老、少、边、山、穷”地区基础教育的重要支撑力量,代课教师的妥善处理至关重要,对其放任自流、一刀切都是不理智的做法。因此,必须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和管理办法,制定代课教师聘用标准、考核办法、辞退制度等;应对现有代课教师进行全面清理整顿,不合格的代课教师要坚决清退,教师缺额严重的地区可择优录用一定数量的代课教师为公办教师;尽量提高代课教师的待遇水平,改善其生存境况;加强对代课教师的培训,努力提高其教育教学水平与素质等。

(5)联系高师院校,充实农村教师队伍。建议四川省确定一批地方高师院校面向农村培养师资,并改革招生制度,限定招生名额,面向省内广大农村地区定向招收、定向培养师范生,可适当培养五年一贯制专科生,在学费及工作待遇上给予一定优惠政策,以吸引一些农家子弟就读师范院校,毕业后充实农村教师队伍。同时,地方高师院校还应积极拓宽毕业生通向农村的就业渠道。地方高师院校应借助“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平台,积极宣传、鼓励、支持毕业生到四川省偏远地区、贫困地区的农村中小学支教,服务当地的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在志愿者服务期限内,学校应为志愿者的户籍档案保留、学籍档案或人事档案保留给予必要的政策上的特殊照顾;要关心志愿者的学习和工作状况,定期对志愿者的服务情况进行了解和考核,帮助志愿者解决在学习和工作中遇到的难题;要关心志愿者的生活状况,保证其基本工作条件和生活设施得以满足,使他们能够安心支教。服务期满且考核合格的志愿者,在报考国家公务员、报考研究生以及创业、就业等方面,学校可为其提供信息咨询、报考培训等方面的无偿服务。

(6)建立有效机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也不是靠一次表彰、评优就能做到的,它需要有制度作保障,通过完善教师培训机构认证制度、教师在职进修制度、教师继续教育制度、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考评制度、城乡教师交流制度等来保障教师专业发展的进程。首先,要营造宽松的农村教师发展环境。农村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需要时间和过程,应为教师创设一个安全的、信任的、允许犯错误的氛围;教育行政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激活教师的需求,因为教师的需求越强烈,培训的动力越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效果就越明显。其次,确立以人为本的培训理念。“面向农村学校、服务农村教师”是培训工作的宗旨。针对农村学校教师特点建立培训管理制度,积极鼓励学员开展自我管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他们的主体形象。要特别地为他们备好学习资料、课件光盘,提供周到的培训服务,确保培训健康有序发展,提高培训质量。最后,确立以需求为导向的培养模式。针对农村学校的教育特点及教师素质实际,在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者队伍等方面,充分调动农村教师参训的积极性,提高培训的效率和质量,使农村教师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能力,使农村教师在解决现实教学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实现自己的专业成长。

(7)大力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是当前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四川省应结合实际,加强城乡流动制度化建设,建立和完善城市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制度,尤其是到贫困、边远、民族地区的薄弱学校和缺编学校支教的制度,大力推进城市教师特别是优秀、骨干教师支援农村学校,支教时间应在一年以上,并将其作为晋升高级职称和职务、参评优秀或特级教师的必备条件。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制定并落实鼓励城市教师支教农村的政策,以切实保障支教制度的实施。同时,要帮助联系师资力量强、办学水平高的东部地区学校,采取“结对帮助”的形式支援四川省农村特别是贫困、边远、民族地区的学校。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关于大力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的意见[Z]. 2006-02-26.

[2] 国家教育督导团. 国家教育督导团对江西等六省(自治区)中小学校长教师管理情况专项督导检查公报[Z]. 2006-01-27.

[3] 庞丽娟,韩小雨. 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及其破解[J]. 教育研究,2006(9).

[4] 国家教育督导团. 对北京等11省(直辖市)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督导检查情况的公报[Z]. 2003-04-09.

[5] 刘复兴. 新《义务教育法》的突破与创新[J]. 教育研究,2006(9).

[6] 程方平. 中国教育问题报告——入世背景下中国教育的现实问题和基本对策[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7] 田慧生. 关于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的思考[J]. 教育研究,2006(5).

[8] 朱永新.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教育问题[J]. 教育研究,2006(5).

[9] 廖霆. 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之培训策略探讨[J]. 教育研究,2006(5).

(襄樊学院学报,2007年3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