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切实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培养

切实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培养

时间:2023-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何认真贯彻江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培养,是我国高等学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试就高等学校如何切实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的问题,谈些粗浅的认识。哲学社会科学尤其是文、史、哲的人才培养还的确存在着危机。有些专家惊呼,新中国成立几十年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还没有出现大师级人才,甚至称得上准大师的也是凤毛麟角,这种现象值得高等教育工作者深思。

承载使命 切实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培养

去年以来,江泽民总书记在短短一年时间内,就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问题连续发表三次重要讲话,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如何认真贯彻江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培养,是我国高等学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试就高等学校如何切实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的问题,谈些粗浅的认识。

一、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是时代赋予高等学校的神圣使命

新中国成立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对于包括人才培养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这个过程可大体概括为新中国成立初呈现生机,“文革”中遭遇挫折,新时期得以恢复,体制转变中又遇冷落的几个阶段。尤其是在经济大潮面前,一些同志在认识上产生了偏颇,误认为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只要抓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就可以了。甚至有些同志将哲学社会科学排除在科学之外,导致在高等学校曾经热门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尤其是其中的文、史、哲等人文科学学科日渐冷落,招生中理工学科门庭若市,哲学社会科学“门前冷落鞍马稀”。近年来,随着教育部举办国家文科基地和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等措施的出台,虽然有明显好转,但许多深层次的问题仍未从根本上解决,最突出的首先是科学是否包括哲学社会科学,其次是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和作用究竟怎样。一张社会晴雨表显示:时至今天,高才生第一志愿报文科,尤其是报文、史、哲的学生仍然寥若晨星。哲学社会科学尤其是文、史、哲的人才培养还的确存在着危机。这种状况既是一种现实的表象,也是一种历史的顽疾,是近百年来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伴随着重物质、轻精神,重物质文明、轻精神文明的劣根性的延伸。劣根不除,危害甚大。江泽民同志强调,“当今世界的人才竞争是全方位的,不仅包括领导人才、科技人才、管理人才的竞争,也包括文化人才的竞争,当然也就包括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竞争”。并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各组织人事部门、宣传部门、教育部门和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党校等,要共同努力,进一步形成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激励、选拔和任用的良好机制,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优秀人才的茁壮成长”[1]。高等学校必须承担这一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江总书记的几次重要讲话在社会上之所以引起如此巨大的反响,就生动地表明,我们需要站在新的高度,进一步认识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和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极端重要性,从而使之真正承担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全面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建设我国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重任。

二、坚持与时俱进和理论创新为指导,努力培养新一代哲学社会科学人才

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马克思、恩格斯在生前就曾谆谆告诫我们,根据时代的变迁和实践的发展,需要不断补充和完善自己的理论;使自己的理论不断创新,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同时也需要不断修正自己过时的论断。恩格斯曾深刻指出:“因为很可能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会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十分轻蔑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2]我国正在努力实施分三步走的战略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这是一项伟大的创举,迫切需要与时俱进,进行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理论创新,迫切需要在理论创新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伟大的改革实践,呼唤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蓬勃发展,充满活力。”[3]高等学校要培养新一代的马克思主义者,同样需要教育创新,尤其是要用创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去培养教育学生,从而使他们能在马克思主义这个开放的科学体系中,通过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实践,肩负起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重任。

要培养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造就一大批新一代马克思主义者,在哲学社会科学的教育教学中,当前亟待进一步深化改革,认真解决一系列重要问题。比如在教学方式上,需要进一步打破沿袭思维方式的记忆性、考证性思维,大力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培养;又如在教学方法上,需要进一步打破灌注式教育,大力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再如专业设置过细、过窄,教学内容陈旧,缺乏贴近时代的新知识,尤其是教材建设严重滞后等问题,都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尤其是长期以来多为一门课程一本教材,即上一门课读一本书的旧模式需要彻底改变等。总之,要把教学全过程纳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有些专家惊呼,新中国成立几十年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还没有出现大师级人才,甚至称得上准大师的也是凤毛麟角,这种现象值得高等教育工作者深思。当然,大师不是大学培养的,大学的培养目标不能定为大师,但大学的教育不能说与大师的成长不无关系。

三、努力坚持自然科学教育与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的融合与渗透

近年来,我国高等学校在这方面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特别是在全国广泛推行和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并且在人才培养上进行了多种模式的探索。一是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基础打通的、结合我国国情和学校校情的通识教育模式,如北京大学所实施的“元培计划”;二是在大学科门类中,部分专业基础打通的T型人才培养模式,如武汉大学率先、全国一批学校继而实行的文史哲基础阶段打通、后二年侧重专业的人文科学人才培养模式;三是以强调拓宽专业口径的“宽口径、厚基础”的专业教育及其专门人才的培养模式等。然而,这种探索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中还存在种种误区,有待进一步加以解决。

这些误区主要有四:第一,由于传统教育体系的逻辑观根深蒂固,分科式专门教育模式的禁锢难以突破,使得大学课程设置过分专业化,并由此导致大学教育的过分功利性;第二,大学课程内容的过分单一化,自然科学方面的课程好像与人文精神无缘,反之也一样,从而导致自然科学教育与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的人为割裂;第三,大学情商教育的旁落化,使哲学社会科学教育与自然科学教育的深度融合形成了障碍,导致学生情感发展大大滞后于认知能力的发展;第四,综合大学天然融合论,将哲学社会科学教育与自然科学教育的融合,简单视为将学校办成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可自然融合,把作为途径的学科综合化看成融合的目的,导致有些综合大学只实施个体要素的组合,而忽视两者的有机融合,这个问题在近几年高等学校合并中尤为突出。这些误区的存在,影响了两种教育的深度融合,从而也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应从高等教育发展战略规划思想上、办学思想与模式上,以及学科、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探索,促进哲学社会科学教育和自然科学教育在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形成有机结合体,只有这样,才能使受教育者成为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相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协调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才能培养出富有创造性,具备复合型、国际通用型知识水平,具有优良品质和健全个性的“完整的人”[4]

四、营造良好学风,造就高素质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师资队伍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哲学社会科学的教师队伍,既是高等学校加强软件建设的一个重点,又是高等学校培养高素质的哲学社会科学优秀人才的关键。而高等学校要在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上有所建树,在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和哲学社会科学人才方面作出积极贡献,必须营造良好的学风。

营造良好学风的根本点,在于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使马克思主义真正成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高等学校在这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尤其是需要发扬反思批判精神和与时俱进的优良传统,引导和动员广大师生勇敢地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去回答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从而通过对现实重大问题的不断回答,以获得“逻辑的延伸”,“进而使马克思主义不断自我超越,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5]

营造良好学风的重点当前在于积极倡导严谨治学。市场经济的弊端,正在影响和冲击着哲学社会科学这块神圣领地,特别是影响师资队伍的建设,这已是不争的事实。目光短视、心理浮躁、急功近利,是当前部分教师中不同程度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潜心于研究学问,不去面对如火如荼的社会生活,而是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获取名利,甚至抄袭、剽窃他人成果。这种现象存在的根源,有来自经济生活中弄虚作假、唯利是图等腐败之风的外在影响,同时也与良好学风与学术道德教育贫乏、学术民主空气淡漠、学术道德法治空缺、政策导向有偏误等内在因素相关。如果说前者是外因,后者则是内因。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江总书记所强调的,要实行“做人、做事、做学问相统一”,“老老实实地做人,踏踏实实地做事,扎扎实实地做学问”,“甘于寂寞,淡泊名利”[6]。“以自己良好思想和道德风范去影响和培养学生”[7],以教师高尚的人格力量去感召学生。

◎参考文献

[1][3][6][7]江泽民考察中国社会科学院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大力加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建设,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人民网:2002-07-17.

[2][5]徐遥.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创新[N],光明日报,2002-08-06.

[4]李进才等.略论我国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误区及其对策[J],辽宁教育研究,2002年第6期,第37-39页.

(原载《中国高等教育》2002年第21期,与邓传德、范雄飞合作完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