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网络时代必须注重网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联系
1.网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联系具有理论上的必要性
网络作为当代最具有革命性的科技成果之一,正在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网络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它以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加速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价值传播,网络互动平台更好地满足了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双向互动的需要,网络的技术特性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最佳效果,网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日趋紧密。
(1)网络信息承载可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
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目标的实现,教育任务的完成,教育内容的实施,教育方法的运用,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之间的互动等,都离不开一定的载体。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承载、传导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且主客体可借此相互作用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如开会、谈话、理论学习、管理工作、文化建设、大众传媒、精神文明创建等,都可以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教育者正是借助这些载体对教育对象进行教育并与之双向互动,从而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就是通过网络向人们传播丰富、正确、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以帮助人们形成时代发展所需要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以及健康的精神状态。在网络中,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承载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多媒体技术使教育内容的形态从平面化走向立体化,由静态变为动态,从现实时空趋向超时空;二是网络的超大信息量,使教育内容变得丰富而全面,并且具有客观性和可选择性;三是极高的文化与科技含量,将教育信息的政治性本质隐含在历史文化知识和现代科技信息之中;四是人们有意识提供的或无意识提供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有可能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中而不能有效地传播给受教育者;五是各种积极的或消极的、先进的或落后的、健康的或颓废的信息都可在网上传输,并已超越了地区和国家的界限,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加多样化。通过网络这一载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使大批大学生网民通过网络获得广泛的社会信息的同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从而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而且,这种思想政治教育并不单单只作用于大学生网民,还作用于教职工等广大人群,并对其他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影响构成一种补充和相互作用,从而形成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态势,从而大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和实效性。
(2)这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迫切要求。
从传播学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是阶级社会的一种特定的社会信息传播现象和活动,是以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行为和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信息传播,是教育者运用网络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递、接受与反馈,以达到彼此共享、互动、共识的社会行为和过程。在此过程中,教育者向受教育者传递信息,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教育者传递的信息如果能被受教育者所接收并接受,那么他们之间就出现了信息共享,即教育者对信息的独享变成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共享。而且,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通过对受教育者传递社会主导价值观念,使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主导价值观相一致的过程。较之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网络信息传播具有明显的优势,这对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价值传播非常有利。一是其吸引力更大。网络将多媒体信息集为一体,能够极大地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与想象力,最大限度调动学生获取信息的主动性、参与性。二是其感染力更强。网络提供的色彩鲜艳的图片、悦耳的音响,活泼的立体动画及仿真画面,使人仿佛身临其境,对人的影响力大大增强。三是快捷性更高。网络四通八达,方便快捷,可通过任何一个终端随时高效获取知识和信息。四是开放性更广。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大范围的学习和社会实践环境,促使他们关心世界、关注社会、了解和认识自我,从而在社会化过程中趋于成熟和完善。
但网络也带来了不同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冲突。国内外敌对势力和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有意识地把网络作为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新手段。借助网络论坛、聊天室、虚拟社区、新闻跟帖等多种方式,雇用网络写手,在网上鼓吹西方的政治主张和价值观,攻击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利用热点和敏感问题,传播政治谣言,煽动社会不满情绪,大量制造传播不良信息,宣传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诸如此类的信息轰炸,致使有的大学生失去辨别和自制能力,沦为网迷、网虫,形成“网络成瘾”,有的则理想和价值观念模糊,社会责任感淡薄。对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决不能掉以轻心,等闲视之,应积极主动地抢占网络阵地的制高点。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现代化,即运用最能体现当代社会发展的时代特色和未来趋势的教育载体。计算机网络与过去任何一种信息载体相比,显得更加现代化、信息化,同时也体现了当代社会的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迫切要求。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就必须把计算机网络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引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之中。江泽民同志指出:“要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实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多年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课堂讲授无疑是教学的主要形式,但仅凭“一张嘴”和“一支粉笔”的传统教学方式已无法满足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现代科学技术中的网络技术已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和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和运用网络技术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高校广大师生在享受因特网传播信息便利、快捷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教育效果。切实有效地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抢占思想舆论阵地的制高点。
(3)这是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客观需要。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讲是一种单向的信息传输模式。在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最主要的教育信息源,受教育者的主体能动性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抑制。这种抑制在特定的时候甚至破坏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声誉,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而在运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更多的时候是与受教育者一起,筛选、整理和加工教育信息,并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双方的平等交流和讨论,实现双方在思想认识等方面的共同提高。教育者在网络时代中的作用主要不再是简单地提供教育信息,而是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受教育者的主体能动性,使受教育者学会认知和选择信息,提高对信息的理解力和判断力,使他们具备筛选和运用信息进行创新的能力。毫无疑问,运用计算机网络载体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最有利于提高受教育者的这种能力。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行为和活动需要互动。这种互动表现在信息传递、接受和反馈的过程中,即体现在教育者信息的传递和受教育者对此能动的接受,受教育者信息的传递和教育者对此能动的接受上。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授应当是建立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互动基础上的思想观念与情感意识的交流过程。
但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采用较多的是单向灌输的方法,硬性地把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传授给受教育者,忽视受教育者的需求和接受能力,抑制了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受教育者处于从属地位。而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开放的互动平台。丰富的网络信息,使大学生冲出了相对封闭的校园天地,进入到一个宽广的五彩缤纷的新世界,使他们知道了许多前所未闻的新事物,使其主体意识迅速觉醒并不断增强。他们不满足于教育者的灌输,而是积极主动地猎取各种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和有价值的信息,不断探索人生道路上的心态的困惑,理想的迷惘、感情的失落、精神的求索,与教育者实现着网上网下的良性互动。而且,在网络交往中,无直接利害关系冲突的交往位置,有利于宽松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因此,在思想感情传达上,交往者可以直抒胸臆,不必像日常生活中那样吞吞吐吐,或胆怯害羞,容易达到交往的较深层次。同时,角色还是可以互换的,在浏览网页,选择和吸收各种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时,参与者是以受教育者的身份出现的;而在参与网络各种信息的制作、发布等网络实践活动,将自己的思想、观点、看法及信息传播出去时,参与者又成为教育者。因此,在网络互动平台上,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关系上更具有融洽性,双方都能较好地发挥其主体性。正因为如此,从现代传播学角度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活动的主体不仅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教育者往往同时又是受教育者,而受教育者往往又是教育者,是他们双方共同的行为和作用,促成了传播的进行。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是两个主体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互动过程。
2.网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联系具有现实的必要性
目前,国内外已有的网络教育实践表明,计算机网络能够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因特网在教育领域内的应用,首先源于国外。世界上许多著名的通讯信息公司都致力于开发教育类网站。这些网站对教、学、研究与协作所需要的资源进行了系统分类,更新周期快,加之信息表达形式新颖,在运用中取得很好的反响。在发展计算机网络之前,我国在广播、电视、通信等领域内进行了较长时间的网络建设实践,并先后建成了广播电视网、电信业务网等覆盖全国的网络。这些网络的成功运行,一方面满足了广大人民的信息需求,另一方面也为建设计算机网络、利用网络开展教育提供了经验和思路。
网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相联系是网络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自1994年我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互联网就以其资源的海量性、信息的共享性、传播的及时性和操作的易用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网民,每年网民呈指数级数量增长。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调查显示: 2000年7月上网用户为1690万人,2003年7月增加到2650万人,2004年7月多达8700万人,2005年7月已达1亿人,2006年1月已经超过1.11亿人。调查还表明,大学生上网率为80%以上。上网的人数与日俱增。在如今的信息社会里,谁闭关自守、置身于网外,谁就缺少信息或占有信息就不充分,谁就将失去很多机会。正因为如此,上网才具有无法抗拒的诱惑力。现在,人们生活、工作的许多方面都是通过互联网进行的。网络的迅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大学生们面对空前自由的网络空间,在多元文化的强烈冲击下,思想意识、道德心理和行为方式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如何利用网络这一载体,规避使用过程中的不良影响,提高教育的实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过程中不得不思考和面对的一个问题。
网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相联系是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思想阵地的迫切需要。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曾说:“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了整个世界。”这句话虽然过于绝对,但它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作为一种先进的思想文化传播方式,网络信息传播对整个世界发展的巨大影响。谁掌握了这种先进的信息传播方式,谁就获得了传播自己的思想文化的优先权。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也在不断拓宽。如今,网络已经成为一块日益重要的、为各方所争夺的思想斗争空间。思想领域里不可能存在“真空”,如果马克思主义思想不去占领网络,则必然会被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占领。面对滚滚而来的西方文化冲击,我们要积极吸纳计算机网络技术,积极稳妥地构建我国的网络思想阵地,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网上的辐射力、影响面,坚决抵御“网络文化霸权”。
从某种意义上说,互联网上的竞争,实质就是意识形态和捍卫民族文化的斗争,事关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如何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和凝聚力,提高意识形态的防御能力,如何增强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决的课题。江泽民同志在2000年6月28日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时曾指出:“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国内外的敌对势力正竭力利用它同我们党和政府争夺群众,争夺青少年。我们要研究其特点,采取有力措施应对这种挑战。要主动出击,增强我们在网上的正面宣传和影响力,各级领导干部要密切关注和研究信息网络发展的新动向,抓紧学习网络知识,善于利用网络开展工作,努力掌握网上斗争的主动权。”江泽民同志的论述深刻揭示了信息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时代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利用网络优势,积极宣传,指导学生规范上网、文明上网,增强学生对信息的判断力和自身“免疫力”。
网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相联系是高校德育的新课题。近年来,随着当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互联网成为信息传播和交流的新媒体,已经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我们今天的生活。互联网这一新的媒体资源,已成为高校师生获取新知识、新信息的重要渠道,对广大师生的学习、生活、工作乃至思想观念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校园网络的发展与应用,丰富、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手段,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带来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运用网络载体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新形势下高校德育的新课题。近年来,许多高校在利用网络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进一步增强教学实效性方面做了初步尝试和有益的探索。但是从总体上说,这方面的工作才刚刚起步。在今后的工作中,如何切实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有效地防止一些人利用网络传播错误的思想和信息,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校园网络阵地,进一步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迈上新台阶,已经成为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互联网对思想教育的影响不是局部的、表面的,而是全面的、深刻的。一方面,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得我国意识形态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各种文化观念相互激荡,各种社会思潮激烈交锋。处在变化过程中的信息技术对传统的思想教育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对教育实效性提出了挑战,应对网络环境的思想教育理念、方法和途径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另一方面,互联网的发展深刻地改造着人自身,尤其是青年大学生,在开放的多样的网络信息环境中,其主体意识、全球视野、民主观念等都得到进一步加强,在网络环境下青年思想政治素质发展必然会呈现出更加复杂多样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思想政治教育面对复杂多样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如何抓住时代特征,紧跟时代潮流,在网络环境下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这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者认识新事物,适应新事物,完成新任务的根本要求,也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所决定的。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已进入到大学校园的每个角落,深入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作为极具感染力的信息传播工具越来越成为在校大学生获取知识与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也日益显现出它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作为新兴阵地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为拓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途径和手段,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增强其实效性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