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构建全员育人新格局
教育理念影响着一切教育活动,是提高教育效果的前提。育人为本是教育的生命和灵魂,是教育的本质要求。高校是专门为国家培养高级研究型人才和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基地,无论是从学生发展出发,还是从学校发展出发,都必须坚持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只有坚持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才能真正把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和根本任务,建立科学的育人工作体制机制,确保教职员工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主动地渗透德育,关心、支持、参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全体教职员工树立了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才能激发、增强育人的责任感、使命感,把育人工作变成自觉的行为,全员育人的格局和氛围,也才能真正形成,为社会主义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有了坚实的基础。因此,育人为本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前提和思想基础。
1.坚持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夯实思想基础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就明确指出高校必须坚持育人为本,以培养人为根本,以人为本,把培养人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前提,作为办学的指导思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是关系办学方向和性质的根本问题。坚持育人为本,就要把教育的重点转向人本身,在教育过程中把人的全面发展放在中心地位,这就是要坚持素质教育,坚持德育为先,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主义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
(1)坚持育人为本教育理念,就是要树立德育为先的教育原则。
育人为本,有一个向哪个方向育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根本问题。社会主义本质属性决定我们的育人方向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德育首位,德育为先教育原则,鲜明地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政治性和方向性,也深刻揭示了德育在诸素质中的地位和作用。德育为先,从时效上讲,要先行;从作用上讲,是先导;从地位上讲,居首位。德智体美都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德智体美既不能相互替代,有着各自质的规定性;也不能相互排斥,是辩证统一体。而德是为人之根本,是灵魂,德育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智育、体育、美育的发展又给德育有力的支持。
育人为本,就是要坚持育人格局的整体性原则,形成全校所有教职员工都以培养人为根本宗旨,重视、关心、参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最终形成全校整体性育人、育德的良好氛围和机制。
(2)坚持育人为本教育理念,就是要确立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在思想史上的革命性变革,马克思主义从人的现实性、社会性和实践性出发,阐明了对人的价值的尊重,生存需要的关怀以及人的全面发展。“育人为本”所体现的以人为本的深刻内涵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价值,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健康全面发展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改变传统教育中只重知识传授,忽视大学生的能力和人格培养的倾向,注重大学生的素质的提高、能力的培养,个性的发展以及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精神的培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地融合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境中,教育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学会做人。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2.建立完善育人工作体制机制,确立制度保障
全员育人格局和氛围的形成,需要行之有效,运转正常的育人工作体制机制。建立全员育人工作体制机制,领导是关键,制度是保证。只有领导重视,充分发挥政治、思想、组织领导作用,才能真正克服“一手硬、一手软”的倾向;只有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通过制度来管理,全员育人才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1)建立统一、科学的领导体制。
实施全员育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有科学的组织领导体制作保证。首先,必须加强党委的统一领导,这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党委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摆到重要的议事日程,纳入整个工作计划,并经常督促检查工作的落实情况;定期研究探索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和面临的问题,以及如何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逐步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步入正规化、制度化、系统化。
其次,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部署下,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体制和管理体制,并且成立由学校有关领导负责,校教务处、宣传部、学生处、团委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机构或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人参加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或指导委员会。具体组织制定发展规划和目标,实行目标管理。目标的制定,应考虑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实现,需要一个较长时期的努力过程,需要不同部门共同协作,不宜作短期的、具体工作任务来布置、检查和督导,应有较长期的规划和目标。具体负责组织协调党政之间,职能部门之间,院系之间,以及职能部门和院系之间的关系,促进育人合力的形成。
最后,要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学校党委统一领导育人工作,侧重指导原则、组织实施等方面的领导,校长行政系统具体负责组织实施,侧重具体活动、经费支出等方面的领导,促进学校人才培养;学生处直接全面负责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团委负责组织开展学生科技学术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社团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等,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创造条件;教务处、科研处对师生的教学科研活动中的育人情况进行组织检查协调;组织部、人事处对广大教职员工的育人工作进行考核奖惩,统一标准、统一考核、统一把关;后勤服务部门为学生、教师做好服务协调工作,服务育人;各学院各负其责,具体落实学校各项育人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育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职责贯彻落实到学校工作的所有环节,保证育人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长期、深入、持久地开展,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和格局。
(2)建立评估考核、激励约束制度。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工作,既需要舆论的导向、宣传,在全校造成一种“育人光荣”、育人“人人有责”的浓郁气氛,充分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自觉性;更需要有一套评估考核、激励约束制度提供保证。长期以来,高校对教职员工的育人业绩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教职员工的评估考核方面,重教学、科研、政绩、业绩,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视为软指标,即使纳入评估考核范围,要么考核指标太抽象,要么所占比重低,不利于调动教职员工育人的积极性。为体现学校育人宗旨,激发教职员工育人积极性,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育人工作考核评估体系。考评项目要具体,可操作性强,考评主要与岗位工作相联系,着重考核教职工结合岗位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的成效。二是制定激励约束制度。把育人实效作为衡量工作业绩的重要标准,对育人成果显著的部门和个人,要大张旗鼓的宣传表彰;对工作不负责任者,违反纪律者,在学生中造成不良影响的教职员工,要给予严肃处理;将评估考核结果作为职称晋升、职务升迁、评先评优的重要指标条件。
(3)建立物质、经费保障机制。
把育人工作落到实处,有效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经费保障。教职工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虽然主要是结合工作岗位进行,尽管工作岗位性质不同,育人方式方法因岗、因人而异,但都要借助一定的载体进行,如活动载体、谈话载体、网络载体等,就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经费;育人先进单位、个人,要大张旗鼓地给予表彰、宣传,需要场地、经费;育人工作需要理论指导,应鼓励教职工结合工作岗位勇于开展理论研究探索,总结经验教训、交流考察学习等,应有一定专项经费;此外,校园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需要投入,等等。因此,应该设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员育人工作专项经费,专款专用,确保育人工作丰富多彩地进行。
3.共同参与,群策群力,开创全员育人新格局
高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合格人才的重任,学校对学生的影响是整体的,全体教职员工与学生的学习、生活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人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最重要的要素,人的知识、德行、人格等,是有效的教育资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学校某个部门或某些人的事,而是全校所有部门、所有教职员工的共同任务和共同职责。只有坚持全员育人,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融入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到教学、科研、服务的各个领域,真正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和格局。
(1)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全员育人”系统中的核心作用。
实施全员育人,不是要削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位、作用,更不是要取消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反,应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它是专门对学生系统地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心理等方面教育的课程。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其教学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实践性、说理性等特点。它在学生思想政治品德形成中,起着主导性和引导性作用,对学生人格的完善、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全员育人系统中的核心作用,正是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地位,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效果,才能得以体现。这就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努力做到:一是要加强理论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道德、理论修养,不断提高教学业务水平能力,注重教学理论研究,增强科研能力。二是要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创新意识。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纯粹的知识理论讲授课程,教学目的不是让学生简单地掌握、记忆现成的结论,而是重在帮助学生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面,并自觉运用理论来分析和处理现实生活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因此,要求教师必须把培养大学生的理论创新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来创造性进行教学。三是要优化教学体系,充实教学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与时俱进,努力完善自身内在的逻辑体系,及时反映时代发展的最新要求,反映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有针对性开展教学。四是要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坚持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积极探索运用诸如讨论式、对话式、专题讲座式、演讲辩论式、案例式等教学方式,大力倡导采用多媒体、参观调查、观看影视片等形式、手段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达到教与学良性互动,提高教学效果。四是要加强社会实践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说是一门关于做人的学问,既要重“内化”,更要重“外化”,内化是前提,外化是目的。而实践正是内化到外化的桥梁与中介,没有实践的环节,不是完整的德育。那么,缺乏实践性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是不完整的。因此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研究探索实践教学的内容、途径、形式和方法。走出课堂,走入社会,打破“教师、教材、教室”的传统单一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实践中认识社会,体验人生,铸造德性,达到知行统一。五是要凝聚教学团队。面对急速变化的社会,网络时代的走来,思想活跃、个性鲜明的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发挥团队优势,加强教学理论研究,集体备课,实行资源共享,相互听课、评课,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促进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2)建设一支职业化、专家化辅导员队伍,发挥辅导员在“全员育人”系统中的骨干作用。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大学生的知心朋友,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一支不可替代的骨干力量。就其职责来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其工作的主线,但在许多高校面临的现实情况是:辅导员性别、年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专职数量不足,职责不明,整天忙于事务性工作;辅导员是短期行为、过渡性职业,队伍不稳等,直接影响了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的发挥。
首先,领导重视,政策到位,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基础。高校应根据中央有关文件精神,落实辅导员的编制、职称、级别等问题,关心他们的成长,要像对待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一样,制定出台辅导员队伍建设政策措施,在政策、待遇等方面给予适当的倾斜,使辅导员队伍建设步入规范化、科学化发展轨道。其次,明确职责,健全考核机制,是队伍建设的重点。高校要进一步明确辅导员的工作任务、工作目标、工作职责,健全辅导员队伍考核机制,考核结果与辅导员的职务聘任、奖惩、晋级等挂钩,使辅导员从繁忙的日常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重视和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后,实现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家化,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方向。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是新时期重视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也是辅导员队伍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职业化,就是要把辅导员工作视为一种职业,需要有人长期、终身为之努力,逐步成为该领域的能手、专家;专家化,又进步稳定、强化辅导员工作的职业化。为此,应根据辅导员工作的实际特点,一是建立辅导员专业技术职称评聘制度,侧重科研,参考工作业绩;二是建立辅导员行政级别评聘制度,侧重工作业绩,参考科研。从而确保辅导员队伍的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发挥辅导员育人的骨干作用,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面落实。
(3)强化教书育人意识,发挥教师在“全员育人”系统中的主体作用。
教学是学校一切工作的中心,教师队伍是学校人员构成的主体部分。教师的教书育人状况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将直接影响着学校全员育人的广度、深度和效果。教师自古以来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书育人成为教师的天职,既是教师的优良传统,也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教育规律和大学成长的必然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既是必然要求,也有现实可能性和有利条件。教师自身所具有的各种素质是教育资源,智育、体育、美育领域的各类课程中,也均包含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素材。而且这种渗透,运用得当,是一种非显性的教育,具有真实可信、形象生动、感染力强的特点,能够起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充分发挥教师育人的主体作用,首先要大力加强师德建设,增强教师育人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在教学中能自觉地以高尚的品德、渊博的学识和良好的教风,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发现学生不良思想和行为,及时进行教育,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主动挖掘教材中的教育资源,自觉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其次,建立健全师德考评体系,与职称、评先等结合起来,用制度保证教师教书育人的落实。最后,大力表彰师德先进,加强舆论宣传力度,构建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
(4)加强民主作风建设,发挥管理人员在“全员育人”系统中的表率作用。
学校各职能部门管理人员,是制度、政策的制定者、执行者和监督者,在管理过程中,同教师、学生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他们的办事效率、工作作风如何,对师生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具有表率作用。
充分发挥管理人员在“全员育人”系统中的表率作用,一是要坚持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转变管理观念,强化管理育人意识。学校各项管理工作的目的,不是为了控制人、约束人、处罚人,而是为了育人、服务人、发展人,也就是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公平、自由、和谐的环境,促进学生健康地发展。因此,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要主动和学生交朋友、谈思想、交流感情,注重从思想观念上帮助学生学会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二是要转变工作作风,提高管理水平和能力。在管理过程中,坚持发扬民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转变工作态度,尊重学生的权利,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同时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和能力,办事公正廉洁,以科学的管理和高效的办事能力,良好的品德和人格魅力,去打动学生、感动学生,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真正落实管理育人。
(5)强化服务育人意识,发挥后勤管理服务人员在“全员育人”系统中的保障作用。
俗话说“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学校后勤服务部门,是学校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后勤服务的对象是全校教职员工,任务是保证学校的教学、管理、生活等工作正常有序的开展,服务的宗旨是育人。但由于高校后勤社会化,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一些高校的后勤服务部门以及员工,存在比较严重的重利益,轻服务倾向,淡化了育人宗旨。充分发挥后勤服务育人作用,一是建立服务门点进校园准入制度和淘汰制度,后勤服务人员录用资格审查制度和教育培训制度等,把好进口和出口关。杜绝一些不利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的服务项目、内容进入校园;加强管理和检查,将一些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服务质量差,在学生中造成不良影响的服务门店以及员工予以清退;重视后勤服务人员的考核培训,提高其服务管理意识和水平,二是要增强服务意识,强化育人功能。重视经济效益的同时,更要重视社会效益,把育人贯穿于服务的全过程。关心、爱护学生,虚心征求、听取学生的意见,热情周到、文明礼貌服务,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尊重、维护学生的权利,服务过程中要自觉遵守正常的作息生活秩序,为学生提供一个文明优雅、温馨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注释】
(1)江泽民:《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1页。
(2)《邓小平教育理论学习纲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8页。
(3)《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6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