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教师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黄汉升[1]
福建师范大学是一所具有百年办学历史的省属重点大学。近年来,学校在建设综合性、有特色、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进程中,始终牢记为福建省基础教育输送优秀师资的神圣使命,积极推进教师教育改革与创新,不断强化教师教育特色和优势。特别是当前教育部正在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有关要求,组织实施卓越教师、医师、工程师、法律、农林科技五大高校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作为地方师范大学,我校启动了“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卓越教师培养工作的现实基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严格教师资质”,“完善培养培训体系”,“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此,福建省实施了“中小学名师培养工程”等一系列措施,并将我校“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列入全省教育改革试点总体方案,继续加大基础教育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力度。这些都为我校组织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良好的外部环境。
就学校本身而言,已为组织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创造了较好的内部条件。首先,具有较为雄厚的学科基础。学校原有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教育史和发展与教育心理学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教育学和心理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7个涉及中小学相关学科教育硕士点,1个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学校还是“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成员校;2011年,在第十一批学位点申报和学位点对应调整中一举获批1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至此,我校拥有19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其中一级学科博士点总数位居全国师范院校第5位、全国高校第39位,全部覆盖中学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相关学科,这些都为培养“卓越教师”打下了坚实基础。其次,构建了较为合理的管理机构。学校组建了“三位一体”的教师教育机构,即教育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教师教育办公室,以及原有教师教育学科专业所在学院;成立了“三位一体”的教师教育职能中心,即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教师教育中心、高考命题研究中心;形成了“三位一体”的教师教育发展体系,即学科基础、教师素养、教学技能并重协调发展。通过这三个“三位一体”,加强了“学科专业教育和教师专业教育”在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上的联通,协调了“学科专业教育和教师专业教育”分离与融合的关系,有效推动了教师教育改革与创新。
二、卓越教师培养工作的主要目标
总体目标是主动适应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对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时代需要,加快教师教育改革创新步伐,积极培养引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成为未来教育家发展潜力的高素质优秀师资,进一步巩固我校在福建省教师教育中的龙头地位,使我校成为福建省引领基础教育教师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重要基地。
具体目标主要有六个:一是将教师职业信念教育与教师职业养成贯穿师范生培养全过程;二是继续改革并不断完善教师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三是2011年建成教师教育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并实行教师技能认证制度;四是建立“4+2”本硕连读、“4+4”本硕博连读教师教育培养体制,到2015年培养本硕连读师范生200名、本硕博连读师范生50名,以此打破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之间的壁垒,形成“卓越教师”培养“绿色通道”;五是实行优秀师范生“顶岗实习”、“顶岗支教”制度,继续加强师范生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到2015年建成5个“基础教育服务区和教师教育改革综合实验区”,将广大师范生推到基础教育改革最前沿;六是积极选派优秀师范生到国内外知名大学学习交流,努力培养具有国际性教育理念和全球化教育视野的新时代优秀师范生。
三、卓越教师培养工作的主要措施
根据《福建师范大学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实施方案(试行)》,主要举措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一)严格进入选拔机制
作为“卓越教师”的培养对象,将从在校的优秀本科师范生中遴选,遴选工作安排在新生入学后第一学期或一学年后进行,遴选时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学术兴趣和从教潜质,确保将特长显著、素质全面、具有潜力且立志终身从教的学生选拔进来,每个年级“卓越教师”实验班遴选人数控制在专业总人数的10%。
实行以赛促学和多次分流、滚动选拔相结合的培养制度。通过举办一系列“师范生素质赛”,一方面促进学生加强学习,努力提升从教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将表现不佳的学生分流出实验班,将优秀的新苗子选拔进实验班,确保实验班优质生源。这一点,已多年坚持该制度的物理与光电信息科技学院尝到了甜头,在2009—2011年,学院选派参加全国第一、二、三届大学生中学物理教学技能大赛的所有学生,连续三年全部获得特等奖或一等奖;2009年,在涵盖中小学所有学科、近10万名师生参加的第七届全国优秀自制教具评选中,学院选送的参赛师生作品全部获奖,并有一名教师获得“全国自制教具能手”称号;2010年,在地方师范大学首次参加的第三届东芝杯·中国师范大学理科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上,学院选派的学生从来自全国40余所师范大学的选手中脱颖而出,获得大赛唯一最高荣誉“创新奖”。
(二)加强从教理想教育
职业理想教育是确保师范生未来爱教乐教,成为“卓越教师”和教育家的重要前提。为帮助师范生实现角色转变、坚定从教理想,学校实施了学校领导和相关部门、院系领导和专业负责人、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科任教师和辅导员四个层面的引导制度,通过专题报告、集中座谈、个别谈心、与中小学校共建等形式,切实加强政策引导、典型引导、职业情景引导、学习生活引导和师德教育,进一步激发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帮助师范生树立职业理想,做好职业规划。
多年来,学校坚持编写《专业学习指南》,内容包括学院介绍、专业介绍、培养目标、基本规格、培养模式、特色、学制、学分计算、课程体系、核心课程及方向课程教学大纲,以及国内外主要同类专业的基本情况等。《专业学习指南》及时发到新生手上,人手一册,让学生一进校就清楚大学四年应该学什么、怎么学,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学习积极性。
从2010年开始举办的“名师讲堂”活动已经成为学校的品牌活动之一,《中国教育报》、《福建日报》等媒体纷纷予以报道。“名师讲堂”活动除了要求学校获得各级教学名师奖的优秀教师或开公开课、或作专题讲座外,还广邀全省各地教育局局长、中小学特级骨干教师登上讲台,或介绍基础教育改革近况,或阐述新形势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或亲自示范上公开课,或现身说法畅谈对教育真谛、教师职业的深刻体会。通过这个平台,不仅让名师先进的教学理念、特色鲜明的教学风格、专业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得到充分展现,也让师范生与名师零距离接触,感受名师风范,感悟师魂精髓,启迪自我发展,并转化为实际行动。
此外,学校还通过组织教育名篇诵读会和演讲、征文等一系列主题活动,引导师范生进一步坚定从教职业理想,立志成为“卓越教师”和未来教育家,献身国家基础教育事业。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培养目标方面,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深入推进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教育技能培训体系、教育实习实践体系改革,努力形成一整套引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体现教师培养国际化视野、教育理论和技能与学科专业知识有机融合,具有鲜明特色并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和推广价值的基础教育师资培养方案,使师范生达到专业教育高水平、教师培养高质量“双高”目标。
除此之外,着力解决原来存在的大学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改革联系不够紧密、师范生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衔接不够顺畅两大问题,目前正在组织实施的举措有:
1.实施“中学课程大学教授系列专题讲座计划”,推动大学教师教育紧密联系基础教育改革现状,要求教师教育类专业,尤其是与高考科目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密切相关的专业,针对中学新课改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深层次地思考中学教学需要什么样的大学教育,并如何实现两者之间的顺利接轨等问题,通过示范教学、深度解读、前沿介绍等方式,引领师范生立体式、全方位、更深入地理解中学课程。每个子项目至少有5位以上教授、副教授参与,开设10场以上系列专题讲座。该计划准备将系列讲座录像制成光盘,并在高水平出版社出版相关教材和专著,一方面可以使师范生尽早进入基础教育课程相关研究领域,尽快熟悉基础教育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另一方面也可以辐射到中学,为广大中学教师提供教学和研究范例。
2.充分利用与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紧密相关学科均有一级学科博士点的优势,加快自设相应学科教育二级博士点建设步伐,着力贯通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推进学校已有“4+X”培养体制改革,将“4+2”(本硕连读)、“4+4”(本硕博连读)模式移到体制内,提升教师教育层次;鼓励优秀本科师范生提前选修硕士研究生课程,允许已经取得研究生入学资格的本科师范生,将提前选修的学分转入硕士研究生阶段。
(四)强化教学技能训练
建成以师范生综合教学技能训练为主要目的,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适应,与现代教育技术紧密结合,培养学生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能力,在国内具有先进水平的“教师教育综合实验教学中心”。重点对师范生的书写规范汉字和书写技能(含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口语表达能力(含朗读、讲演、交谈、教学口语、教育口语)、教学工作技能(含教学设计、课件制作多媒体使用、课堂教学、教学研究、班主任工作)进行训练,对全校师范生采取考证制度,确保师范生在教师基本职业技能上人人过关、个个合格。
每年举办一次“师范生素质拓展月”系列活动,包括举办普通话比赛、演讲比赛、说课比赛、三笔竞赛、课件制作、教具制作、模拟班主任工作等各种竞赛活动,着力提升师范生从教技能和综合素质。
(五)优化实践实习环境
充分利用附属中小学、幼儿园的优质资源以及覆盖全省各地市近百个师范生固定实习基地的广阔舞台,推进教育见习、实习、实训模式创新。
进一步密切与地方政府和中小学的合作,选择条件成熟的县市区特别是重点建设城镇(如学校所在地的闽侯县、基础教育发达地区的晋江市等),建立“基础教育服务区和教师教育改革综合实验区”,发挥学校教育学科优势,帮助提高服务区中小学校教师的学历层次,参与地方政府和中小学校制定和实现基础教育发展规划;发挥学校“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和15个“福建省中小学学科教学带头人培养基地”的优势,分类分层次组织开展服务区教育师资与干部培训和研修工作;发挥学校“福建省高考命题研究中心”的优势,为服务区全面开展学科教学指导和高考备考经验交流,以及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发挥学校是“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成员校的优势,帮助推进服务区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利用学校附属中小学、幼儿园优质资源,开展“校校结对子”工程,帮助服务区薄弱中小学校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与此同时,在服务区建立一批实验校,作为学校教育科研和基础教育改革实验研究的重要阵地,并将广大师范生推到基础教育改革最前沿,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与探索:一是进一步强化师范生角色意识,培养师范生对基础教育的感情,让他们将来更加乐于从教、安心从教、善于从教。二是让师范生在实习、实践过程中去体验、消化、吸收各种教育影响,并转化为内在的生活精神。三是为师范生开展“对话式教学”、“案例教学”、“参与教学”和推行开放式作业与考试以及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等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活动搭建有利平台。四是与实验校建立伙伴关系(类似于美国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PDS),将师范生投入实验校实习,体验、感受、参与、研究新课程,从而打破“灌输”式的学科教学,实现“解放”式的学科教学。五是推动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其他教育学科相关教师直接深入中小学开展基础教育改革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反馈和促进大学教学改革与创新,形成基础教育与大学教育的良性互动。
在建立“基础教育服务区和教师教育改革综合实验区”的基础上,结合师范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推荐工作和“4+2”本硕连读、“4+4”本硕博连读培养模式、“4+3+1+1”农村中学教育硕士培养模式、“4+1+3”西部支教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等机制,开展“顶岗实习”、“顶岗支教”工作,每年计划选派50名优秀“推免”师范生到服务区以及西部地区进行为期一年的实习、支教活动,硕士、博士毕业后到基础教育一线工作,作为培养“卓越教师”和未来教育家的希望种子。
(六)培养宽阔国际视野
在“请进来”方面,充分利用“名师讲堂”这一平台,实行海外教师和教育专家讲学计划,积极邀请境外著名专家学者为师范生介绍国际教师教育改革动向、发展趋势,以及国际教师教育评价研究与实践活动的最新信息,进一步扩大师范生的国际视野。
在“走出去”方面,充分发挥地处海峡西岸经济区、毗邻台港澳、面向东南亚的区位优势,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利用目前学校已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30多个国家,以及台港澳地区的100多所高校、科研机构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立的友好合作关系,尤其是与台湾师范大学、彰化师范大学、高雄师范大学、台湾艺术大学等高校确立的校际学生交换项目,加大师范生海外学习计划和教育学科相关教师海外进修计划的实施力度,让师范生感受和体验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与实践,了解教育前沿,开拓国际视野,体验多元文化,进一步内化教师职业精神;也让教育学科相关教师进一步提高教育科研水平和实际教学能力,从而为培养具有本土意识和国际视野的“卓越教师”和未来教育家打下坚实基础。
“卓越教师”培养工程任重道远,福建师范大学将牢记使命、服务大局,积极进取、开拓创新,为福建省基础教育事业、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注释】
[1]黄汉升,福建师范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