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耶稣会”派的反宗教改革的教育主张
当路德教派和加尔文教派在德国、瑞士和尼德兰等地不断地扩大其势力范围的时候,罗马天主教会组织了反宗教改革运动。在组成反宗教改革同盟的同时,罗马天主教会利用“耶稣会”开展教育工作来反对新教。耶稣会创始人罗耀拉为巩固天主教会原有的阵地,尽力争取信徒,向青年学生灌输耶稣会的教义与教规;通过耶稣会的《教育大全》指导各地耶稣会学校的工作;尽力培养耶稣会的神职人员和耶稣会学校的教师,采用拉丁语进行教学,禁止使用本族语。但是,耶稣会在教育上也不得不进行一些改革,以便更好地与新教教育抗衡。
罗耀拉
伊纳爵·罗耀拉(Ignacīo de Loyola,1491—1556年)是耶稣会的创始人。1491年出生于西班牙北部巴斯克省的一个贵族家庭。童年时代曾在费迪南国王的宫廷里做过侍童,后来成了贵族军官。1521年5月,在攻打拉瓦尔省府佩蒙帕鲁拉的战斗中他腿部受伤,随后在曼里沙城治疗。在养伤期间,他阅读了《圣徒传》和《基督一生》等,深受感动,决心献身于天主教会。这是他一生的转折点。为了开展天主教会活动,1552年,32岁的罗耀拉进入巴塞罗那的一所拉丁学校学习。1523年,去耶路撒冷拜谒圣墓。1524—1528年,他先后在阿尔卡拉大学和萨拉曼加大学学习文法和哲学,并于1528年2月入巴黎大学学习神学和哲学,后获得硕士学位。1534年8月15日圣母升天这一天,罗耀拉与6名同伴一起创立了“耶稣会”。1534年9月,得到罗马教廷保罗三世(Paulus Ⅲ)的正式批准,从此耶稣会成为反对新教和维护天主教会的最坚强有力的“十字军”。1541年,罗耀拉被选为耶稣会的首任总会长,并动手起草《耶稣会章程》,直到1550年才告完成。同时,他又撰写了《精神训练》一书。
其主要教育主张有:
(一)主张对学生进行“精神训练”,重视培养教师
罗耀拉的教育主张主要体现在他的《精神训练》和《耶稣会章程》之中。实际上,他的教育思想是通过耶稣会的教育活动来实现的。因此,耶稣会教育的目的,也就反映了罗耀拉对教育目的的看法,即使学生绝对服从天主教,成为虔诚的基督教徒和教士,效忠于教皇。为此目的,罗耀拉主张对学生进行“精神训练”,以便把宗教道德深深地注入每一个人的心中。所谓的“精神训练”是:个人先进行自我训练,认识自己的罪恶,并在心灵中同这些罪恶作斗争;通过精神训练领悟上帝的伟大,认识人生的使命就是崇尚与服从上帝;进行严格的意志训练,以便通过意志的力量来实现人与上帝的交流,并为教皇效忠。
罗耀拉与“耶稣会学校”
罗耀拉强调指出,为了办好耶稣会学校,应该重视培养教师的工作。为了实现与新教争夺对人的心灵的控制,以抵制新教排斥异端,并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的目的,他认为教师既要具有虔诚的信仰,绝对服从教规和教会章程的精神,又要有渊博的知识,特别是在神学和哲学方面要有较高的造诣。耶稣会学校所创办的学院分为低级学院和高级学院,在高级学院之上又设神学部。按规定,必须在高级学院学习3年哲学课程并经过考核合格者,才能充当初级学院的教师。那些在神学部学习6年课程并经严格考核合格者,才能有资格到高级学院任教师。此外,罗耀拉还要求担任教师的人要掌握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
(二)要求按军队的管理制度来组织耶稣会学校的教育工作,重视学校管理规范化
在学校管理上,罗耀拉要求按军队的管理制度来组织耶稣会学校的教育工作。因此,在西方教育史上,耶稣会学校以其教育工作组织的严密性而著称。1599年,在罗耀拉去世半个世纪后发表的《教学大全》对耶稣会学校管理体制及其系统、学级编制、学校设备、教师职责、成绩考核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它可以被视为罗耀拉一生开展宗教活动与教育工作实际经验的总结,也可以说是他的教育主张的具体体现。
从耶稣会学的管理组织系统来看,耶稣会的总会长(将军)就是耶稣会学校的最高首领。在罗耀拉这位将军之下,依次设有省长、校长、教务监督、教授、舍监、教纪监督、班长、会士等。省长、校长由将军任命,并有将军所授予的职权范围内行使各自的职权。例如,校长的职责是:处理学校的日常工作;定期到各班听课,检查教学情况;主持教师会议,组织与指导教师的工作;组织并实施对学生的宗教道德教育活动;组织学生的体育及适当的文娱活动,等等。教务监督协助校长处理学校中有关教学问题,特别是神学班与哲学班的问题,以保证这两种教学班能按计划进行教学。由此可见,罗耀拉十分重视学校管理的规范化。
(三)主张以宗教神学为课程王冠,教学可采用世俗的多种方法教学
在课程内容上,罗耀拉主张建立一个以拉丁文为基础,以古典文化知识为主架,以宗教神学为王冠的课程体系。因此,耶稣会学校的课程设置分为人文学科、哲学和神学三大块。
罗耀拉也很注意教学方法的问题。他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解、阅读、写作、练习、背诵、考试、竞赛等。各种教学方法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与能力加以选择和运用。不过,耶稣会学校特别重视背诵和记忆的方法,因为其座右铭是:“重复为学问之母。”
罗耀拉与耶稣会学校在拉丁文、希腊文以及拉丁文写作方面的教学工作是有成效的。教师采用讲解的方法来传授知识也是认真的,经过详细准备的。例如,他们在讲解时注意到以下的教学步骤:首先,在教师逐句逐节讲清课文大意的同时,详细说明课文的结构与语法;其次,运用其他作家、哲学家类似的材料,比较其思想与文辞,并且借用历史掌故、民俗、风情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还要分析课文的修辞、比喻、字句搭配和押韵的技巧;还有结合课文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宗教道德教育。
(四)采用班级授课制这一新的教学组织模式
最后应该指出的是,罗耀拉与耶稣会学校把最早由古代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提出的班级集体教学制度加以运用。这样做既发挥了教师的作用,又可以多招收学生。耶稣会学校在教学活动中实施的班级授课制后来由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从理论上加以总结,并逐步成为了一种被世界各国学校普遍采用的教学组织模式。
在宗教改革中,新教对旧教的批判,民族力量对罗马教廷的挑战,世俗力量对神权的挑战,广大人民对封建统治者的挑战,汇成一股反对天主教会、反对封建社会制度的革命力量,并在许多地区取得了胜利。对于马丁·路德来说,是德国人民的民族觉醒力量把他推向历史舞台的。马丁·路德的政治与教育观点对德国宗教改革以及新教地区的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马丁·路德提出由国家掌握教育领导权和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主张,不仅标志着从中世纪教会垄断教育向新兴资产阶级掌握教育领导权的转变已经开始了,而且反映了近代民族国家开办和管理学校的需要,为欧洲国家教育的国家化奠定了思想基础。
与马丁·路德、加尔文反映新教利益的教育主张相对立的是耶稣会创始人罗耀拉的教育思想。罗耀拉提出的反对宗教改革的教育目的,显然与历史发展的潮流是相违背的。但是,罗耀拉深知为了与新教争夺信徒,巩固旧教的阵地,维护天主教会的利益,必须办好耶稣会学校。为此,他在办学方面提出许多有效的措施值得注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