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对标准系统的管理原理的再认识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里有这样一种系统,其特点是当该系统赖以存在的环境发生变化时,系统能自动地改变自己的内部结构,调整自己的功能,使之与变化了的环境保持相适应,维持系统的存在和发展。这种系统叫自适应或自组织系统。
对任何一个系统来说,要想维持其存在和稳定,都必须具有自组织、自调节的能力。然而标准系统却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因此标准系统建成之后不能一劳永逸,需要人对它进行管理和调整,才能使它保持同环境相适应。离开了人的管理,标准系统是不可能存在和发展的。
在标准化的初期,标准系统尚不完备,人们的工作重心主要放在标准数量的增加上,标准系统的管理问题并不突出。世界上多数国家的工业标准化都经历了10年以上的数量增长期,当建立了完善的标准系统后,便进入了结构调整期,此后的标准化,其作用的发挥已不取决于单个标准,而是通过标准系统作用于客观环境。此时,对标准系统的管理就显得格外重要了。能否有效地管理好这个系统就成为决定标准化成败的大问题。这就是标准化管理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对标准系统进行管理,主要是运用以下一些原理。
(一)系统优先原理
无论是现代标准化活动的实践,还是系统论的理论都表明:一个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的总和。标准系统也同样如此。标准系统的整体效应并非直接来自于每个具体的标准,而是来自于由各个标准组成的相互协调的统一系统。系统中单个标准要素的集合由量变产生质变,进而完善和提升了整个系统的功能。而且,在整个标准系统中,要把系统的整体功能放在首位,而不是仅仅着眼于一个个具体的标准。根据这一原理,应遵循以下标准化的工作原则:
(1)要使标准化工作收到实际效果,就必须建立整个标准化系统。
(2)建立标准化系统的前提是要有一定数量的标准,但一个标准化系统也并非标准的数量越多越好,关键是要在各个标准之间实现必要的关联和协调,使之相互适应。
(3)制定每一个具体标准,都必须考虑标准系统的总体需求和功能,合理确定其在标准系统中所处的位置、所发挥的作用及其与相关标准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制定出的标准更加切合实际,也使整个标准系统产生良好的整体效应。
(二)优化结构原理
标准系统并非由各单个标准杂乱无章地堆积而成,而应该是形成空间层次分明、时间排列有序的统一整体。这就必须注重标准化系统的结构优化。
标准系统的结构是该系统发挥特定功能、产生特定效应的内在条件。标准系统效能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系统结构的优化与否。
标准系统的结构既包括层级结构又包括时间序列结构,还包括标准的数量比例以及各标准要素之间的协调关系和它们之间的合理组合关系。
实践证明,即使标准数量相同,但如果标准系统的结构不同,那么标准系统的效能也就不同,系统结构只有经过优化才能产生最好的系统效应。这就是优化结构原理。
根据这一原理,必须及时分析标准系统的整体功能,重视标准系统的结构变化和比例关系。如果标准系统的结构已发生变化并已影响到系统功能的发挥和目标的实现,就要采取相应措施调整标准系统的结构。比如,当发现标准系统中强制性标准的比例过大,而自愿性标准的数量不足,对企业的创新形成制约时,就必须及时调整系统的结构,增加自愿性标准的比重,将强制性标准限定在合理的范围内,从而实现标准系统结构的优化。
根据优化结构原理,应遵循一系列对标准化工作有指导性的原则:
(1)既要重视标准的数量,又要重视标准的结构。没有一定的数量,标准系统建立不起来,而一旦标准的数量达到一定的程度,就应把标准化工作的重心转移到标准系统的结构上。不能片面追求标准的数量而忽视系统的结构。这样就会削弱标准的系统效应,降低标准化工作的效果。
(2)标准系统要发挥出较好的效应,就必须把结构的优化放在首要位置。杂乱的结构不仅毫无益处,而且会影响单个标准作用的充分发挥。
(3)要处理好单个标准和标准系统整体的关系。不能仅仅满足于提高单个标准的水平,而要着眼于提高整个标准系统的整体素质,不断改进整个标准系统的结构。
(4)当标准系统过于庞大,以至于使其功能降低时,应根据简化节约的原理,精简其结构要素,减少系统中不必要的要素和结构,以提高系统的功能。
(三)有序发展原理
标准系统的结构经过优化后,整个系统各要素之间即保持着相互协调的关系,标准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也保持着彼此适应的关系。这时标准系统就维持着较为稳定的状态。
但是,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如经济系统的发展向标准系统提出新的要求时(也就是标准系统与外部环境开始不相适应时),原有的稳定状态就会难以继续维持下去。这时,系统或者向着与环境相适应的新的稳定状态发展,或者发生瘫痪、瓦解,二者必居其一。这就表明标准系统的稳定是相对的、暂时的,不会一劳永逸。它是要变化发展的,不发展就会被淘汰。如何处理好标准系统稳定与发展的关系,研究稳定与不稳定互相转化的规律和途径,这是对标准系统进行管理的重要课题。
为了反映系统的稳定程度,就必须实现“有序”。如果系统要素间秩序井然,有条不紊,相互间的联系牢固紧密,整个系统具有某种特定的运动方向,则表明其有序度高,这样的系统就是稳定的;反之,如果要素之间结构松散、混沌、杂乱无章、方向不定,则表明其有序度低,无序度高,这样的系统状态就是不稳定的。所以,努力提高系统的有序度是维持标准系统稳定性的关键。
标准系统的秩序的形成,是系统与环境以及系统内诸要素间相互联系、协同作用的结果。如果在系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对系统内部、外部因素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当,就可能降低系统结构的有序度,使系统向无序方向转化。例如,由于标准是逐个制定的,在制定过程中很难做到最佳协调,因而会遗留一些不相适应的环节;当标准的绝对数量增多以后,由于尚未采用先进的检索技术,因此很难互通信息以及避免标准之间互相抵触;由于引进了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标准,因此在引进的标准之间以及它们同本国原有标准之间难免会发生矛盾,再加上工作上的问题,标准系统中难免要出现互相矛盾、互相重复、互不衔接的现象等。所有这些原因都会使系统要素间联系的稳定性降低,使系统走向无序。
此外,标准系统的结构是动态的,原来保持良好状态的系统结构,在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后,系统中的个别要素首先会发生一些变化(如某些标准的修订),从而使要素之间的联系变得不再稳定(标准之间出现了新的不协调),由此也会向无序方向变化。因此,要管理好标准系统,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千方百计地提高标准系统的有序程度,使之保持相对稳定,同时不失时机地使其向新的更高水平的稳定状态过渡,也就是使系统不断加以进化和发展。这就是有序发展原理。
有序发展原理表明,在对标准系统进行管理时,一方面要注意及时制定必要的标准,尤其是能带动整个系统水平提高的先进标准;另一方面也要特别注意及时清除那些功能差、互相矛盾和已经不起作用的标准。随着标准绝对数量的增加,这个问题显得越发突出。如果忽视了标准系统的新陈代谢,标准化活动就可能陷入事倍功半的被动局面。
(四)循环控制原理
系统是离不开环境的。标准系统的环境是指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外界条件的总和。标准系统的存在与发展,不仅依赖于其内部要素的相互作用,同时还依赖于它和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正是这两种作用构成了标准系统的发展动力。
标准系统同环境的联系表现在它和环境之间的物质和信息的不断交换过程中。而且,该过程是循环往复的。标准系统从环境得到各种信息之后,根据这些信息来调整自己的结构,增加必要的标准或淘汰功能较低的标准,使标准系统同环境相适应。对环境缺乏适应性的标准系统是没有生命力的。
标准系统所处的环境是不断发生变化的一个动态系统。它们时时处处都可能出现变化。为使标准系统适应环境的变化,就必须能及时感知环境的变化,而要及时感知环境的变化,就必须随时从变化的环境中接收信息。没有接收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就谈不上对系统的控制,也谈不上对环境的适应。人类从事的标准化活动,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就是不断地从环境中获得信息并对它进行加工,制定出标准,建立标准系统;在系统的运行过程中还要不断地从外界获得环境变化的信息,再进行加工,并根据所加工的信息对标准系统进行控制,使之与环境相协调这样一个无限循环的过程。没有信息就无法对标准系统进行管理,也就没有所谓的标准化活动。
可见,信息是实现标准化系统可控制的基础,一切信息的传递都是为了控制,而要做到控制就需要通过信息的反馈来实现。所谓反馈,就是一个系统把信息输送出去,又将其作用结果的信息返送回来,并对信息的再输出起到控制作用。信息反馈是对标准系统进行管理的前提,标准系统要实现可控,就必须先有信息反馈,而且要不断循环地获取必要的信息,再迅速地加以传递、正确地进行加工和利用。因此,循环控制是实现标准系统目标的决定性因素。
循环控制原理的实践意义还在于由此可以引申出一系列管理原则:
(1)标准系统是一个人造系统,它需要标准化管理者主动地进行调节,才能使系统处于稳定状态,没有人的干预或控制是不可能达到稳定状态的。而这种干预或控制均要以信息反馈为前提。虽然建立了标准系统,但如果没有信息反馈,系统就将处于失控状态,一个失控的系统,既不能达到预定目标,也不能长期稳定。
(2)这一原理要求标准化信息管理系统必须健全、灵敏,利用信息进行管理的技术和行政措施必须有效。
(3)标准系统的反馈信息,来自于贯彻实施标准的实践。如果标准管理部门不注重标准的贯彻实施,不能及时获得标准在贯彻实施过程中与环境相适应的信息,进而反映各种不适应的情况,并加以调整和控制,标准系统就难以正常发挥作用。
(4)为使标准系统与环境相适应,除了及时修订已经落后了的标准,制定适合环境要求的高水平标准外,还应尽可能使标准具有一定的弹性(如在产品标准中对一些技术指标加以分等分级),这应该成为标准化的一个原则——弹性原则。
(五)持续改进原理
标准系统的生命力就在于持续改进,不管是系统优先、优化结构、发展有序还是循环控制,都不是一劳永逸的,都需要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及时进行调整。比如,一个产业的发展出现了新的核心技术,其原有的标准体系就应随之改进,即使其内部的原有结构是最优的,发展是有序的,也要进行结构性的改变,使其在新的条件下与产业发展的要求保持一致,否则,就会制约产业的发展。
根据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标准体系也是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一方面,它决定于经济基础,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另一方面,它也会对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这就决定了标准体系一定要及时适应经济基础的变化,经济基础在持续变化,标准体系也应持续地进行改进,以保证它对经济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非负面的制约作用。
同时,由于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中,经济基础是决定性因素,因此,从传统产业的情况来看,标准体系的持续改进是对经济基础变化规律的总结,不可能太过超前。但这并不影响标准体系的前瞻性,有时标准可以预测经济和技术发展的方向,确定发展路径,特别是在现代经济条件下,在高新技术领域往往出现标准先行的趋势,通过标准可以带动产业发展。这也是标准体系的管理原理在新形势下所出现的新特点。
标准化实践是标准化理论的源泉。随着标准化实践的深化和发展,人类对标准化活动规律的认识也必将不断深化和发展。因而新的更完善的原理,必将取代已经过时的原理。
【注释】
[1]赵全仁,崔壬午.标准化词典.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0: 12.
[2][英]桑德斯.标准化的目的与原理.中文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74: 24.
[3]赵全仁,崔壬午.标准化词典.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0: 12.
[4]ISO,IEC.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词汇.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标准化工作指南第1部分: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词汇.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 1.
[6]沈其明.WTO概论.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114.
[7]赵全仁,崔壬午.标准化词典.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0: 12.
[8]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标准化工作指南第1部分: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词汇.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 2.
[9]这里所谓的国外标准不是指某个国家的标准,而是指国际上共同使用的标准。
[10]桑德斯.标准化的目的与原理.中文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74: 21-29.
[11]松浦四郎.工业标准化原理.中文版.北京:技术标准出版社,1981: 12-37.
[12]王征.标准化基础概论.北京:技术标准出版社,1981: 11-15.
[13]常捷.工业企业标准化.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7.
[14]李春田.标准化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61-74.
[15]克努特·布德林.标准经济学.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 7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