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近代标准化
近代标准化是机器大工业生产的产物,是伴随着18世纪中叶产业革命的出现而产生和发展的。随着蒸汽机和机床等现代生产工具的使用,工业生产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家庭手工作坊式的生产向依靠机械装备的工厂化生产转变,生产越来越专业,工序越来越复杂,分工越来越精细,协作越来越广泛,自然,作为生产和管理重要手段的标准和标准化,也相应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英国的布拉马(Joseph Bramah,1748—1814年)和莫兹利(Henry Maudslay,1771—1831年)发明了机床溜板式刀架,配合齿轮机构和丝杠,就可以生产具有互换性的螺纹。
美国的惠特尼(Eli Whitney,1765—1825年)根据轧棉机与镜床的发明和研制经验,运用互换性原理生产出标准化的零部件,使组装的一万支步枪都能安全发火射击,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为大批量生产开辟了道路。
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泰勒(Frederick.W.Taylor,1856—1915年),通过对工人生产过程中所采用的动作和时间的研究,建立并实行了操作方法和工作方法、工时定额和计件工资以及培训方法方面的标准化。他在1911年出版的名著《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把“使所有工具和工作条件实现标准化和完美化”列为科学管理原理的首要原理,为管理标准化和以标准化为基础的科学管理奠定了基础。另外,泰勒主张计划、执行和检验应严格区分,摒弃了把三者包揽于一体的手工业生产方式。这三者区分的结果,使标准理所当然地成为计划、执行和检验过程中的媒介和依据。
美国的福特(Henty Ford,1863—1947年)根据泰勒的理论,运用标准化的原则和方法,依据产品标准、管理标准和工艺标准,组织了前所未见的工业化大生产。他对汽车品种进行简化,对相应工序也作了简化,进行了零部件的规格化,标准的单一化和生产的专业化,创造了制造汽车的连续生产流水线,大幅度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并降低了成本,使汽车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可能,因而福特公司在当时的世界汽车市场上获得了垄断地位。应该说,福特的成就首先得益于标准化。
1895年1月,英国钢铁商斯凯尔顿(H.J.Skelton)在《泰晤士报》上发表了一封反映桥梁设计中钢梁和型材尺寸规格繁多的公开信,指出了其中的危害性。斯凯尔顿的观点在英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代表了当时产业界的普遍愿望。1900年他又把一份主张实行标准化的报告材料交给了英国钢铁业联合会,此举引起了各方面的高度重视。1901年英国工程标准委员会[1931年改名为英国标准学会(BSI)]应运而生。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国家标准化组织,它标志着标准化从此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此后不久,荷兰(1916年)、菲律宾(1916年)、德国(1917年)、美国(1918年)、瑞士(1918年)、法国(1918年)、瑞典(1919年)、比利时(1919年)、奥地利(1920年)、日本(1921年)等国也相继成立了本国的国家标准化组织。到1932年已有25个国家成立了国家标准化组织。与此同时,1906年成立了国际电工委员会(IEC),1928年又创立了国家标准化协会国际联合会(ISA),该组织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42年解体。1947年国际标准化组织成立,人类的标准化活动,由企业规模步入了国家规模,进而扩展为世界规模。
与古代标准化相比,近代标准化具有自己的明显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标准化的领域和标准的作用范围扩大
近代标准化以机器大工业为基础,首先在工业方面广泛开展,以后迅速发展,领域不断扩大,涉及工业、农业、商业、运输、卫生、贸易、文化、教育等各方面。
在近代,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大机器工业迅速发展,生产的社会化特征明显,国际贸易和科学技术交流日益增加,对标准化提出了新的要求。于是标准的作用范围也迅速扩大,各种类型的标准的作用范围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由企业扩大到协会,随后又扩大到国家以及国家之间。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标准的国际化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
(二)职业标准化队伍形成,标准化工作受到各国政府的普遍重视
随着标准化工作范围的不断扩大和技术内容的日益复杂,标准化活动中的许多工作需要由专门的人员才能完成,而且还需要各方面相互合作,这促进了社会上职业标准化队伍的形成。
标准化工作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受到了各国政府的普遍重视。从ISO的成员看,有70%以上的团体成员是各国的政府机构,其余的与本国政府也有密切的联系。
为了提高标准化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培养专门的标准化技术人才,还进行了各种形式的培训和教育。一些国家在部分高等院校中设立了标准化专业课程,系统地对标准化专业人员进行培养和教育,使职业标准化队伍具有了一定的社会基础。
(三)标准化工作日趋规范化
由于有了一套完整的工作体系和一系列相互配套的规章制度,标准的制定、修订、审批和贯彻执行,都形成了一整套较严格的规范化程序,并以一定的形式颁布实施。标准文本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格式,对其出版、印刷及归档等各项管理工作也有了统一的要求。
(四)标准化理论研究广泛开展
职业标准化队伍形成以后,一系列的实践活动都需要有理论来指导,因而促进了标准化理论研究工作的开展。在各方面的研究中,出现了许多有名的人物,提出和解决了不少理论与实践方面的问题,并发表和出版了相应的文章和专著。所有这些,都丰富了标准化学科的知识体系,有效地指导了各个行业的标准化实践活动。
(五)标准化对象日益复杂,配套标准逐渐增多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产品构成的复杂程度增加,生产过程出现了新的特点:加工一种产品有时需要贯彻许多标准,而且这些标准相互之间必须协调,不然将无法满足要求。对于大型系统工程项目,这方面的问题更为突出,为适应生产的发展,于是在实践中提出了标准配套的概念。随着范围的不断扩大,配套标准数量越来越多,这样就使所贯彻的标准成为一个完整、系统的整体,进而又促进了标准体系概念的出现,把标准化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推向了新的阶段。
(六)标准技术内容成熟,理论基础也比较扎实
近代标准化发展过程中所制定的标准,其内容都是技术和实践中比较成熟和成功的经验,因为在实践中经过了长期的验证,所以基础比较扎实。另外许多标准的内容中包含大量的数学、物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成果。而且不少科学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亲自参加制定标准的工作。例如,煤的抽样方法标准是20世纪30年代在两位著名的英国物理学家对十多万辆煤车进行取样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在后来各国制定的抽样标准中,抽样方法也都是以数学理论作指导,并进行大量的统计与试验后确定的。
(七)军工产品标准化在整个工业标准化中起到了领先作用
军事是对科学技术发展最敏感的一个领域,许多新的科学技术首先应用在军事上,因而反映新的科学技术成果的标准也首先在军事上得到应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首先在军工产品中统一了螺钉、螺栓和螺纹的标准。英国为了战争的需要,制定了大量的材料和军需标准。美国和加拿大为了战争的需要,历史上第一次将400家企业按统一化的原则分工生产地雷零件然后在谢德兰群岛进行最后组装。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战争的需要,出现了大批新式武器装备,如飞机、雷达、声呐等,另外,还有各种通信和导航设备。这些设备技术复杂,而且在工作过程中相互间还有可能发生干扰。为了保证能在恶劣的环境条件下完成任务,对其性能提出了要求。于是,可靠性、维修性、电磁兼容以及人—机—环境系统工程等问题在标准化工作中被陆续提了出来。
近代标准化的推行,保证了批量生产的产品质量,保证了装配和维修中零部件的互换性,保证了原材料能得到充分和合理的利用,保证了生产和管理的正常秩序,在提高生产效率和工作效率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贸易的发展。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近代标准化是围绕着产品生产和流通领域发展起来的,是以生产技术和管理为中心的,并且标准化的思想也逐渐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