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生产经营”中标准的作用
企业创造价值的活动是将原料和半成品转变为能够销售的成品。这个过程包括材料成型、物流、中间储存、质量检验和包装。为保证企业内各方的有效合作,这个复杂的过程以生产系统的同步协调为前提。生产经营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计划和组织、生产过程以及质量管理。在这三个部分中,标准化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如生产计划和组织中的标准可以通过节省时间和简化流程来降低生产成本,合理化标准、产品标志和信息标准与生产过程密切相关,而质量管理则直接是以标准为依据。
生产计划和组织是生产过程规划和实施的基础,其目标是以经济学的观点,考虑时间和空间的影响因素,对生产过程进行最优化的规划。要确定生产的组织结构,就需要制定生产的战略规划,根据生产原则(单件生产、小批量生产、批量生产、实时生产)对生产组织、生产能力、投资力度和加工工艺等做出决策。一个最佳组织的生产过程应具有流转时间最短,从经济角度看能实现生产能力的最优化,以按期或提前完成作为优先考虑事项的特点。这些都可以通过总结企业的实践经验,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标准和规范,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生产过程要受到生产组织和加工计划等因素的影响,同时还要考虑装配时间、停工时间、干扰系数、加工强度、加工深度、精细程度以及能源和工具的利用率等要素,而且一个正常运行的生产过程应该是保证将正确数量和质量的材料在正确的时间送到正确地点的物流过程,这些离开标准化的衔接和规范是不可想象的。如GB/ T13400.3-1992——《网络计划技术在项目计划管理中应用的一般程序》就是这方面的标准。
质量管理是保证货物、服务和过程符合相应要求的一个组织系统,其目标是建立企业与顾客间的相互信任。质量管理分为五个阶段: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质量改进以及质量监督。质量管理体系指导企业如何运行才能使产品质量满足要求,从而降低成本、提高顾客满意度,进而树立企业的品牌和形象。在这方面,世界各国都积累了大量的标准化方面的经验。如美国设立的波多里奇质量奖,日本设立的戴明质量奖,都是一套完善的质量管理标准体系。ISO9000、ISO12000系列标准也是得到广泛运用的质量管理标准体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