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1 视听觉的基础知识
视听觉媒体同时作用于人的视觉、听觉两种器官,将直观、鲜明的图像与生动的语言、语音、语调有机结合。对记忆率的研究表明,学习相同的内容,视听觉并用记忆的学习内容更多而且持续的时间更长,如表5-1所示。
表5-1 针对不同媒体的记忆率比较
由此可见,视听觉并用将获得更多的教学信息量、更高的记忆保持率和最佳的学习效率。视听技术将直观、鲜明的图像与生动的语言、语音、语调有机结合,这种配合的默契创生出一种新的环境氛围,不仅充分表达所需传递的教学信息,而且有利于学习者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促进学习者对信息的理解和接受。
1.视觉暂留现象
当人们所见到的物体突然从眼前离开时,物体在眼睛中形成的形象并不能马上消失,而会暂短地保留在视觉中(0.05~0.2s),这一现象就叫视觉暂留。
2.视觉心理特征
一个物体在短时间内变换了位置,尽管这个物体变动过程没有被我们全部看到,如果频繁看到这个现象,我们会感觉到这个物体在连续移动。比如,制作两张幻灯片,分别插入同样大小和相同颜色的兔子图片,将第1张中的兔子图片放在左边,第2张中的兔子图片放在右边,从第1张开始放映幻灯片,会发现,兔子从左边跳到了右边(如图5-1所示)。
图5-1 视觉心理实验
3.声音与听觉
声音是客观存在的,而人耳的听觉是一种主观感觉,两者之间既有着密切的联系,又存在一定的区别。人的听觉是一个复杂的物理—生理—心理过程,常用响度、音调、音色3种量来描述,这3种量是人对声音的主观感觉的要素。
1)响度
人耳对声音强弱的主观感觉也称为响度。响度主要决定于声波的振幅,振幅值越大,声音越响。响度特性对于解决声响中的实际问题具有重大的意义,例如,在听音乐节目时,人们设计了响度控制器(Loudness),以在音量减小时提升高、低频电平,从而获得高低音平衡、音质优美的效果。响度特性的规律是进行高、低频率电平提升,实现展宽频带、均衡人的听觉感受的音响效果的重要依据。
2)音调
音调是人耳对声音调子高低的主观感受。人耳的音调感觉与声音的频率相对应。频率高,音调高,声音听起来“尖”;频率低,音调低,声音听起来“低沉”。在复合音中,音调决定于基频频率。但是,音调的高低感觉与声音频率之间不存在线性的对应关系,而是呈一种对数曲线的对应关系。同时,人耳对于音调的感觉还会受到声波振幅的影响,一般情况,响度增加时,会降低人耳对于音调的主观感受的灵敏度。
3)音色
音色是人耳听觉的一种感受特性,代表人耳区别相同响度和音调的两类不同声音的主观感觉。人耳对音色的感觉决定于声音中泛音各分量的数量、相对强度关系和分布。当许多不同乐器同奏一曲时,尽管它们所发出声音的基频频率相同,人们还是能分辨出各种乐器的不同声音特色,这正是由于其他频率分量的多少和大小比例不同的缘故。音色与声音信号的频谱相对应。每一种声音都有一基本频率,称为基频或基音,同时还有与基频成倍数关系的许多不同倍频的频率,称为谐波或泛音。基本频率决定了声音的音调,而谐波成分则决定着声音的音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