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计算机网络教室

计算机网络教室

时间:2023-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计算机网络教室是目前国内各类学校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网络教学系统。它是在计算机局域网的基础上,利用专用软件进行教学控制和数据传输,是目前网络教学系统的发展方向。学校计算机网络教室在使用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规程进行操作,否则很容易出现问题,影响计算机网络教室的正常使用。

7.4.1 计算机网络教室

计算机网络教室是目前国内各类学校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网络教学系统。它集普通的计算机机房、语音室、视听室、多媒体演示室等功能于一体,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将多台多媒体计算机及相关的网络设备互联而成,是一个小型教学网络。它为提高教学质量、建构协作化学习环境创造了良好的技术环境基础。

7.4.1.1 计算机网络教室的基本构成与布局

1.计算机网络

网络机房通常由计算机网络和网络教学系统两部分组成,前者是一个小型局域网络,该网络可以通过校园网络与互联网连接。

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基本配置包括:学生计算机、教师计算机、集线器、交换机和服务器等。机房中的服务器由高性能的计算机承担。学生用计算机除常规PC的配置外还需各配网卡、耳机和话筒。由于教师机经常处于多任务工作状态,所以老师机在CPU、内存等方面的配置应高些。有条件的机房还可以加配功放、投影仪等多媒体演示设备。

系统中学生机和老师机的操作系统一般选用Windows,服务器的操作系统可选择Windows2003 Server或更高,它除存放本地的一些教学资源外,还应提供简单的WWW、FTP、E-mail等常见的Internet应用服务。此外,服务器还应安装代理软件,使学生机用户可以通过服务器访问校园网或Internet,这样既可增强网络的安全性能,同时还可以进行数据流监控、过滤、记录和报告等网络管理职能。

在网络机房中,学生机、老师机等网络设备的布局,通常有普通教室型、U字型、小组协作型和综合型等(如图7-7如示)。

img60

图7-7 网络教室的类型

对于网络机房的布局,可根据教室空间结构、学生群体的特征以及教学活动的内容和模式等因素设计摆放格局,以满足实际教学的需要。

2.网络教学系统

网络教学系统是指在计算网络系统的基本上为开展网络教学所提供的控制系统,这类教学系统在中小学的网络机房中使用较为广泛,它包括多媒体控制与教学管理两部分。

1)多媒体控制部分

多媒体控制部分是以计算机网络系统为基础,在老师机和学生机上增加了相应的硬件控制软件控制,它的核心技术是音频、视频信号和控制信号的传输。按照控制信号传输方式的不同,可以将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划分为以下基本类型

(1)基于软件方式的多媒体控制。它是在计算机局域网的基础上,利用专用软件进行教学控制和数据传输,是目前网络教学系统的发展方向。常见的产品有Hiclass、Lanstar、红蜘蛛多媒体网络教室等。

(2)基于硬件方式的多媒体控制。该方式需要给每台计算机安装多媒体传输卡,且老师机与学生机的多媒体传输卡是不同的。在各计算机之间直接铺设多媒体线路传输音频信息,另外还需配置专用的控制面板,用于教学控制。基于硬件方式的多媒体控制成本较高,存在安装复杂、不可升级等缺点,目前在应用中较少使用。

2)教学管理部分

该部分直接支持网络机房的教学活动,它通常包括以下功能。

(1)教学功能。可以利用教师视频、教师音频、外部视频、外部音频等多媒体节目源对全部、部分或个别学生进行教学。

(2)示范功能。可以将指定学生的屏幕、话音及声音广播给全体、部分或个别学生进行示范。

(3)交互控制功能。教师可以利用教师机对选定的学生进行遥控操作,遥控过程的控制与交互可以通过相应的开关来设定。

(4)监视功能。教师可以利用手动的方式对指定学生的屏幕画面或声音进行监视;也可以利用自动的方式对全体或部分学生的屏幕和声音进行扫描监视。监视功能不影响被监视者正在进行的操作,也不会被察觉。自动监视的时间间隔可以调节。

(5)学生控制功能。教师可以对全体、部分或个别学生进行锁键、黑屏、重新启动等控制操作。

(6)分组讨论功能。教师可任意指定每2至16人为一组,将全体学生分为多组进行分组讨论,教师也可以加入到任何一组参加讨论。

(7)电子举手功能。学生有问题或需要帮助时,可以按功能键进行电子举手。

(8)快速抢答功能。老师开启快速抢答功能后,学生按功能键抢答,最先按键的学生被显示。

(9)学籍管理功能。可对学生的姓名、学号、班级、年龄等学籍信息进行管理并显示在屏幕上。

(10)联机考试功能。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反馈功能,教师选择此功能后,先可以指定一个正确答案,再通过屏幕或声音将试题发送给学生,学生按A、B、C、D回答,收卷后电脑立即自动批阅,教师可以马上知道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对教学效果做出正确的评估。

7.4.1.2 计算机网络教室的管理与维护

学校计算机网络教室在使用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规程进行操作,否则很容易出现问题,影响计算机网络教室的正常使用。然而,由于机器使用频繁,以及其他种种原因,造成机器故障很多,这严重影响了教学的开展。

7.4.1.3 体验Web 2.0的教育应用

Web 2.0是相对Web 1.0的新的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是一次从核心内容到外部应用的革命。由Web 1.0单纯通过网络浏览器浏览html网页模式向内容更丰富、联系性更强、工具性更强的Web 2.0互联网模式的发展已经成为互联网新的发展趋势。Web 1.0到Web 2.0的转变,具体地说,从模式上是单纯的“读”向“写”和“共同建设”的发展;从基本构成单元上,是由“网页”向“发表/记录的信息”发展;从工具上,是由互联网浏览器向各类浏览器、RSS阅读器等内容发展;运行机制上,由“Client Server”向“Web Services”转变;作者由程序员等专业人士向全部普通用户发展;应用上由初级的应用向全面大量应用发展。总之,Web 2.0是以Flickr、Craigslist、Linkedin、Tribes、Ryze、Friendster、Del.icio.us、43Things.com等网站为代表,以Blog、TAG、SNS、RSS、Wiki等的应用为核心,依据六度分隔、xm l、Ajax等新理论和技术实现的互联网新一代模式。

1.Web 2.0的教育应用

我国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那种重传授轻探究、重个体学习轻协作对话的教学或学习方式需要转变和变革。在这种背景下,探究性学习和协作学习的方式得到了推崇。Web 2.0在教育中可以得到以下几个教育应用:

1)协作学习

Web 2.0时代是凸显个人中心的时代,同时也是凸显群体智慧、分享和协作的时代。如在一些国内的协作教学中,借助博客、照片分享和视频分享网站来进行协作的学习,这些Web 2.0网站是协作各方的资源集散地,但它们还难以让协作者去共同完成某项任务,而Wiki却是为此而生的,它可以让多人一起编辑同一个页面。可多年来编写Wiki必须掌握的语法让使用者望而却步,一直难有上佳的表现。目前Wiki也在进化中,Google推出的协作平台(sites.google.com)就是在对Wiki进行了可视化编辑方式的改进的基础上推出的,其更早期推出的网络办公系统Google文件(docs.google.com)更是可以让协作者同时在线一起设计幻灯片、撰写文档、处理电子表格等。有了这样的可以一起创作作品的实时协作平台,协作学习的方式就会不同于博客,这方面的实践和研究还刚刚起步,但不久的将来定会成为新的研究和应用的热点。

2)网络探究学习

网络探究学习(包括WebQuest)是一种新型的基于网络开展探究的学习方式,自2002年开始,我们国家的一些地区就有一批先行者在研究和使用,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还举办了多届相应的比赛。近年来台湾、香港和广州也举办了多次Webquest设计大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教师参加。Web 2.0技术为网络探究学习的推进和实施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比如协作平台使学生的网络探究更深入和便利,Moodle使教师在网络探究课程的建设、管理、实施和评价上更便捷。特别是Moodle的应用研究,在其基础上建立的课程绝对不是传统课程的照搬和数字化,更应体现网络探究学习的实质,此两方面相结合的研究还刚刚起步。

3)网络教研

传统的面对面的教研在其参与面、时间成本和效益上总是存在着一些难题,而网络教研可以使全体教师足不出户地坐在电脑前参与,再结合面对面的教研方式,其效益有了明显的提升。

2.Web 2.0的教育应用需解决的问题

1)Web 2.0教育应用的普及和培训

Web 2.0目前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趋势,新的技术层出不穷,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如何不落伍于Web 2.0的潮流,是当前教师技术培训和学生信息技术课程要面临的现实问题。因此,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要有灵活的制度去及时响应技术的发展,学生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设置更要与时俱进地反映web 2.0的新技术,这两者都要一起以敏锐的嗅觉去捕捉新技术的应用前景并推动之。

2)利用Web 2.0新的技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到目前为止,教师在Web 2.0中的收益要比学生大得多,教师博客比学生Web 2.0学习社区的发展更蓬勃,Web 2.0给教师的教学和个人的专业发展带来了明显的效益。应该说,教师Web 2.0用得越多,学生的收益就越大,但这种收益却主要是相对于教师的教而言的,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还是步履维艰。当然,这其中的原因很多,有社会、家长认可度的问题,也有学校软硬件条件的问题,更有教师的教学还是主要集中在用技术辅助传统的教的问题,虽然协作学习和网络探究学习的研究和实验不少,但大范围的让广大学生受益的普及应用却不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