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老年教育的价值
什么是价值?简单地说,价值就是事物(包括作为事物的“人”)的有用性。教育价值就是教育的有用性,就是教育对客观世界和人本身所能产生的作用和影响。教育价值论是从一般意义上研究教育对其他社会因素(包括人类、人才、科学、技术、文化、政治、经济、社会)的作用的。通过它人们可以概括地了解“教育有何用”。研究老年教育的价值,也是要回答“老年教育有何用”的问题。
一、教育价值的概述
“教育价值”是指教育活动的有用性或者说是“效用”,“教育价值观”则是人们有意识地掌握、利用、接受及享有教育时,对教育活动有用性的看法和评价。
(一)教育价值的概念
1.教育价值的定义
所谓教育价值,是指作为客体的教育现象的属性与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民和人的需要之间的一种特定的关系,对这种关系的不同认识和评价就构成了人们的教育价值观。直观的和静态的教育价值,是指教育主体对教育客体和对象是否满足其需要和在多大的程度上满足此种需要的关系。深层和动态的教育价值,是指教育主体改造教育客体和对象,使其变成符合其希望或者理想的过程和结果。
2.教育价值的分类
(1)教育的外在价值和内在价值。外在价值是指价值实现的目的的手段、方法或途径。内在价值是指为了知识而教育,为了能力而学习,为了真理而学习和教育。教育的实质就是使人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和形成良好思想品质,形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这是教育内在价值的根本。重新审视教育的价值就是强调教育的内在价值。
(2)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社会价值是指教育对社会存在、延续和发展需要的满足,教育在满足社会需要过程中体现出自身的价值。个人价值是指教育对人的生活和人自身发展需要的满足,教育在满足个人需要中体现出自身的价值。当代教育是满足社会教育需要和个人教育需要、体现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统一的教育。教育应以促进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统一发展为不懈的追求和最高目标。
(3)教育的专门价值和公共价值。教育既有通过选拔培养专门人才、精英人才的专门价值,也有普遍提高公民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公共价值。两者相辅相成,应该保持平衡发展。
(4)教育中的价值和教育的价值。教育中的价值是指在教育中应该培养哪些价值,这与教育目的相联系。教育活动中应该达到什么教育目的,实现哪些人生价值和应该教一些什么价值内容。教育中的价值包括经济价值、政治价值、科学价值、道德价值、美感价值等。教育的价值是指怎样的教育活动才具有教育上的价值,才能有效获得那些教育中的价值,这与教育内容、方法相联系。在教育活动中应该怎样活动,应该采取哪些方式方法才能达到教育的要求,收到教育效果。因此,当我们考虑教育目的的时候,就要从价值论的角度考虑教育应该培养具有什么价值的人,应该有助于实现具有什么价值的社会。当我们考虑教育内容的时候我们应该使受教育者获得一些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当我们考虑教学方法的时候,我们就要考虑采取怎样的方法能够实现这些教育中的价值,达到我们根据价值论所确定的教育目的。当我们考虑学校和教育的行政管理的时候,我们就要考虑到采取哪些措施去使得我们的学校和教育成为具有教育价值的社会机关,如是等等。
(二)当代教育价值观的讨论
价值和价值观是两个既紧密联系又相互区分的概念。价值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价值联系,它是一种价值事实。价值观是反映到人的意识中的价值事实,也就是主体的价值判断,带着主观性。不同的主体对客体需要的关系不同,因而产生不同的价值判断,表现出不同的价值观。据此认为,教育价值观即是人对于教育活动满足其生存需要的关系在人的观念上的反映,它既是关于教育问题的最基本的观点,也决定了对教育目的的认识、对教育方针的制定、对教育功能的选择和对教育活动的评价。
1.两种价值观的主要观点
在教育领域,长期以来学者们围绕教育价值观的问题始终争论不休。其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部分人认为,人是教育的主体,教育的目的在于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教育的最终价值在于人的自我实现,在于达到个性的全面发展。这种观点被称之为“个人本位”的教育价值观。另一部分人认为,人才培养应该以社会需要为前提,因为人的本质终究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任何受教育者的个人需要,均无法脱离社会需要而存在,加之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活动,所以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满足社会的发展。这种观点被称之为“社会本位”的教育价值观。这两种教育价值观都有各自的历史渊源和产生背景,都有丰富的理论依据和思想内涵,在不同历史时期,两者交替占据主流地位。
上述两种教育价值观,是人们出于对教育本真意义的追求,在对教育的基本问题进行了长期思考与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观点。但是,我们不难看出,这两种教育价值观的长期对立,其实反映的是教育在满足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中的矛盾处境。它们虽在教育实践上形成了一定的互补作用,但在教育理论的发展上却导致了人们关注的中心问题始终在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两者之间徘徊,并陷入这种思维的樊篱难以自拔。
2.中国教育价值的双重本位
关于教育价值观的争论发展到后期,学者们逐步形成了共识:教育既要满足个体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的价值在于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这是目前普遍为人们所接受的观点。即中国教育价值的个人与社会的双重本位观点。
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在处理社会和人的关系问题上各执一端,都是不正确的。只有将社会发展需要与人的发展需要结合起来才是科学的。教育是发展人的一种特殊手段,教育目的所指向的就是作为个体人的发展,但是,个体的发展要以社会的发展为基础,受社会发展的制约,服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的任务就是要促使人去适应他所处的社会关系、社会生活条件。另一方面,如果看不到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实体,在制定和实施教育目的的时候完全无视个人的因素,不考虑人自身发展的各种需要,如求知欲的满足,美的享受和追求,以及身心健康的需要等,也可能培养出缺乏理智与情感,缺乏志趣与爱好,生活态度冷淡,精神世界贫乏的对象来。同时,教育目的如果完全不反映人的个性的发展,也可能培养出某种“标准件”,甚至可能成为强加于人的精神因素。
二、老年教育价值的研究
教育的价值就是能够有效地实现教育目的。老年教育的目的是既要培养全面发展自我实现的老年人,又要满足现代社会对老年人的要求。因此我们要讨论老年教育对于价值的双重主体——社会和老年人有怎样的价值关系。在此分别阐述老年教育的社会价值和老年教育的个体价值。
(一)老年教育的社会价值
中国老年教育对于中国社会发展具有多重价值。如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教育价值、社会价值、科学价值、道德价值等等。老年教育的社会价值是多方面的,在此,我们尝试讨论其政治、文化、教育和社会价值。
1.政治价值
在中国,离退休老干部有数百万人;老党员占党员总数的比例达到15%以上;社会老人已达全国人口的13%以上。这么大的一个特殊群体,在政治上具有极大的重要性。从西方民主的观点看,老年人问题是“选票问题”;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观点看,老年人问题是“群众问题”。他们在政治上健康与否以及健康的程度,对国家的政治动向有很大的影响。这是从“量”的视角看;如果从“质”的视角看,问题更显重要。老年人特别是其中的老干部和老知识分子,他们进入了离退休状态,取得了自由的发言权,他们就会向社会舆论领域传输政治观点、学术见解、批判意见,形成一股潮流,影响广大老年人,也影响中年、青年人。新世纪的新自由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等都由一些老干部、老知识分子“冲锋在前”。由此可见,举办老年教育,组织广大老干部、老知识分子和其他老人,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开展各种形式的思想、政治的学习活动,对于老干部保持革命晚节、老年知识分子抒发爱国主义情怀、广大社会老人过良好的精神生活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文化价值
中国正在兴起“国学”复兴之风。中国古代文化的合理成分得到发掘、弘扬,它正同现代生活结合,造就中国新文化、新道德。老年教育是把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中国现代新文化的承续、西方先进文化或中性文化要素的吸纳三者结合的文化学习园地;又是从事历史研究、文学写作、美术创作、文艺展演等各种文化活动的舞台;还是信息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得到普及的通路。老年教育的这种文化性极为活跃,它通过各种方式融入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大业之中;它所创作的各种类型的文化作品也像灿烂的花朵开放在文化园地,为人们所赞赏、传播;它在互联网上的活跃,对于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也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文化日趋多元化的新形势下,中央提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包容并引领文化发展,建设和谐文化,进而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老年教育在这一点上也担负着重要责任。我们把老年大学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得到贯彻,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繁荣发展的学校,就为全国的此项事业作出了贡献。现代老年人应当树立参与社会发展的意识,老年大学对于社会的参与主要是一种文化参与。全国4万多所老年大学和老年学校,就是4万多个文化活跃的细胞、文化参与的单元。随着老年教育日益普及,它的文化价值将更加广泛、更加深刻地表现出来。
3.教育价值
老年教育事业的兴起,可以说改变着我国教育事业的面貌。首先,有了老年教育,教育事业扩展了。从仅有国民教育体系的旧格局,进展到国民教育体系与终身教育体系并存的新格局。老年教育是终身教育的最终阶段,有没有老年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是否形成的标志。如果没有老年教育,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就不能宣布自己的终身教育体系已经形成或基本形成;如果没有广义老年教育,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也不能宣布自己的国家或地区已经成为“学习型社会”。另一个更重要的方面是教育的真正本质和未来形态开始显现了。老年教育是对超越“生产劳动必然王国”,在某种意义上进入了“自由王国”的老年人的教育,成为完整意义上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研究老年教育,对于全国教育界了解教育的生命本质和人本意义具有极大的意义。老年教育不仅对现实的教育具有启示意义,而且初步展现了人类未来教育的面貌,大大有利于教育学的研究和发展。马克思的社会理想是在生产力极大发展的基础上,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消灭城乡、工农、体力脑力三大差别,摆脱旧式分工的约束,使人生活的绝大部分时间成为自由时间,从事自由变换的活动,实现每一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这个理想是以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的认知为前提的,因而是科学与人文相统一的崇高理想。中国的一部分离退休后并有充分保障和较高生活水平的老年人,已经摆脱了“生产劳动必然王国”,已经有了充分的自由时间,已经可以自由地选择和变换自己的活动,已经有促成人的完善、展示人的全面而自由地发展的广阔可能性。老年教育正是对这些老年人进行的教育,它初具未来社会教育的非功利、全人文的品格。
4.社会价值(狭义)
在社会管理的范围内,老年教育是老龄工作的一部分。人口老龄化在世界、在中国加速推进,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到2050年,中国的老年人将占全体中国人的1/4以上,到那时,老龄问题将成为最大的社会问题。现在中国的老龄工作,第一位重要的是“老有所养”和“老有所医”,让老年人有基本的生存条件,人们的注意力都放在这点上,这是可以理解的。但“老有所教”、“老有所学”的重要性也不应忽视。就当代中国的条件说,“老有所教”、“老有所学”只涉及较少人数,但它在全部老龄工作中却具有前导的意义。就是说老年教育虽不是大部分老年人迫切需要的,却是引领全部老龄工作走向未来的工作。老年教育的任务是要把老年人中的一部分培养成为身心健康、精神解放、积极参与的先进者,它将给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提供启示,树立榜样。
(二)老年教育的个体价值
在任何社会中特别是现代社会中,要提高人生价值,提高自我价值,进而提高社会价值,就必须通过提高人的素质水平,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老年人要提高人生价值、个体价值也离不开老年教育。老年教育首先是以老年人个体为本位的,是从每一个入学的老年人的自我发展着想的。老年教育的个体价值集中起来说就是把美好晚年、美好人生带给老年学员。老年人生活得好,获得青春般的感觉,做到这一点具有巨大的生命意义。
1.在老有所乐中实现延年益寿的价值
常言道: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这是人们的切身体验和总结。中医认为,笑属于七情六欲中的喜,喜则气畅,不易患病。如果经常闷闷不乐,则会引起神经系统功能失调,促进神经系统各器官的衰老,且易诱发病症。从心理学角度讲是情绪和感情的调适。美国生理学家亨利博士认为情感分为性质不同的三大类型:一类是消极情感,如悲伤、绝望、困惑、内疚等;一类是过分情感,如大怒、急躁、恐惧、激动等;第三类是舒畅的情绪。消极情绪和过分情绪都对大脑神经调节功能起不良影响作用,使人的免疫功能下降,抵御疾病的能力削弱,容易罹患各种疾病,像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包括癌症。重者可以猝死。舒畅的情绪,可以使大脑分泌一些对身体健康有益的激素,它能把人体各种功能调节到最佳状态。老年人到老年大学参与学习和各种文化活动时,都是心情舒畅的。无论是学习过程中的充实感,还是取得成绩时的成就感,抑或是参与社会活动时的自豪感,都使他们精神愉快,心情舒畅。因此而减少疾病,进而延年益寿。
2.在老有所学中实现健脑增识的价值
有些人认为,离退休后,不在其位、无政可谋。只要有吃喝玩乐的好环境就行,何苦再学习伤脑呢?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因为老年人学习有着自身和社会的两重需要。从老年人的自身需要来看,都希望自己做一个智力健康的人,而欲达此目的必须勤于学、勤于思、勤于动。如果离退休后,闭思休学,闲散懒动,就会造成精神空虚而加速身心衰老。“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从社会需要来看,希望老年人用时代观念去适应社会发展,用自身的长处为社会奉献余热,用宝贵的历史经验和光荣传统去教育一代新人。而欲达此目的,老年人只满足于对自己阅历深和经验多是不行的,必须借助老人的自身抽象能力和理解能力较强的长处,继续学习新知识,总结新经验,并把自己的实践知识经验用于社会,在追求两种需要的实践中,实现了健脑增识的价值。
3.在老有所为中实现利人美已的价值
老年人老有所乐和老有所学是重要的,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作为去美化自己的心灵,造福于社会和后人。正如歌德所言:“您若要喜爱自己的价值,您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也就是说,老有所为不仅可创造自我满足的享受,而且体现了社会奉献。有许多同志对老有所为有不同见解,有的人认为安排留用、建立有经济效益的组织才能实现老有所为;但事实上,老年人到老年大学学习,发挥自己的各种兴趣爱好,参与到促进社会文明的活动中来,亦能余热生辉,实现老有所为。因此,老年大学也是老年人参与社会、老有所为的平台和场所。老年人各扬其长,各得其所,在创造社会价值之中,不断净化、完美自己,实现利人美己的价值。
(三)老年教育的价值观
长期以来,教育价值观的论争主要是围绕教育与人、社会、文化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展开的。由于强调的侧重点不同,主要有三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即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以社会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和以文化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在教育实践中,三者之间充满着矛盾,其中主要矛盾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和以社会为本的教育价值观之间的矛盾。一直以来我国的教育在对人的价值观念上,往往更多重视教育对个人和家庭获取功名和物质利益方面的价值,而轻视教育在形成一个人完美的内在性格和高尚精神世界方面的人的价值。我国的教育在其社会价值观念上只重视教育在维护政治方面的价值,轻视教育在发展社会生产、促进科技发展和解决其他社会问题方面的价值。很多人只关心教育对社会、科技发展的影响,没能真正重视人的道德品质、价值观、思维方式、性格以及自我完善能力等方面对教育的要求。
当今教育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取代了以社会为本、以知识为本、以能力为本等的教育价值观。教育观念的变化也影响了老年教育。在老年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了近30年的今天,在现阶段对老年教育的性质、地位、作用、目的等仍有颇多争议,尚无确切定论的今天,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所为老年教育发展的方向指导,将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1.以人为本的老年教育内涵
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的核心就是人性化。把对人的尊重、理解和关心放在中心位置,把满足人的需要、和谐、健康、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目标。以人为本的教育内涵,强调要突出人的发展。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总之,一切教育都必须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现代老年人的自我价值和自我尊严不再需要外来的肯定,也没有统一的价值尺度,更不是用金钱标准所能衡量的,而是老年人的自我实现、自我理解、自我确认的过程。以人为本的老年教育的内涵就是要把教育和老年人的幸福、自由、尊严、终极价值联系起来,使老年教育真正成为老年人的教育,而不是机械的、强制的教育。对此,我们应该以现代人的视野培养现代老年人,以全面发展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老年人。
以人为本的老年教育内涵还要体现在人文关怀和情感上。无论多么先进的教育手段都不能否定面对面的教育工作,无论现代传媒多么发达都不能代替人和人之间的融合与交流,无论各项制度多么完善,也不能忽视人文关怀的巨大作用。因此,老年教育要强调情感作用,即沟通、传递、感染、分享的作用,强化、放大的动力作用,激励长效的支撑作用,使情感成为生命需要最重要的标志。所以,老年教育必须强调关心人、帮助人、体贴人、温暖人,要有人情味。使老年人感到晚年的美好人生是为爱所唤起,爱是老年教育的核心,情是老年教育的生命。老年教育更需要爱更需要情。
“以人为本”的教育内涵其核心在于对人性的充分肯定,对人的潜能、智慧的信任,对人的自由和民主向往的追求。目前,国际上教育的人性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无论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和有关政策都处处体现了对人性和谐完善的渴求。因而,老年教育也值得借鉴和学习其他教育人性化的特性。
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具体在老年教育事业中,主要应体现在管理观、教育观和发展观上。
2.以人为本的老年教育管理观
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就是建立科学、高效的人性化管理机制。在老年教育管理过程中,重点是对人的管理。也就是说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不能离开教师和学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以老年学员为本,一是以教师为本。所谓以学员为本是指学员是教育的主体,不是被灌输的客体。但由于历史的原因,老年教育领域内,至今仍沿用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忽视学习能力与人格的培养。在管理上依然是办学人员管理学员工作,使老年学员的主动性、创造性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压抑。而以学员为本的管理则是让学员时时处处感到自由、方便,受到尊重,感觉到来自周围人和制度带来的温暖,增强幸福感。所谓以教师为本是指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主体。在老年教育领域,以往我们谈得比较多的是教师的奉献精神、自律意识,但很少谈教师的需求,很少谈教师的发展提高。实际上,教师也是一个有幸福感、价值感的人,不只是一个传播知识的机器。教师职业是幸福快乐的职业,只有幸福快乐的教师才能教出幸福快乐的学员。学员的幸福是教师给的,而教师的幸福则应是学校给的。如果说学员的幸福感是一种成功体验,那么教师的幸福感应当是一种高峰体验。所以,对人的管理强调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重视教师和学员的参与意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的才能得到发挥,人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教育质量才能得到提高和保证。尊重人、理解人、温暖人、体贴人、发展人、提高人,理应是以人为本的老年教育管理观的根本所在。
3.以人为本的老年教育教学观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应着眼于培养学员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认识学员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确立学员为中心的教学观点,培养学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把自我实现的抉择权留给学员自己,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充分考虑学员的基本需求和发展要求,尊重学员的人格、情感和意志,相信学习者的自我发展能力,充分发掘学习者的潜能。若要达到以上教学目的,则现在老年大学课堂教学模式应逐步进行改革,真正确立老年学员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的主角应该是学员,教师的作用只是诱导学员去理解和掌握认识的行为,而行为人是学员自己。只有他们自身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在教师的辅导下,他们才能在发展的过程中拥有无穷的力量、智慧与创造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将发生重大变化,师生关系不是居高临下,你教我学,我说你听,而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教师转变为学员的顾问和学习上的合作伙伴,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教”,更重要的在于指导学员“学”。学员的追求不仅在于“学会”,更重要的是“会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的过程就是心灵沟通、灵魂碰撞的互动过程。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应不断主动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师生互动成为一个积极的、有利于学员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过程。同时,老年教育在以人为本的教学观指导下,还应进一步探讨如何建立与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相适应的培养目标、课程建设、教学方法和教材体系。
4.以人为本的老年教育发展观
以人为本的老年教育价值观强调摆脱拘泥于一元论的思维方式,即强调老年教育的发展对社会的价值和对人的价值应是辩证统一的思想。正如有学者概括的那样:“社会的发展就是人的发展和为人的发展;人和社会是相互作用、相互决定、相互促进的;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相互依存的。”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认识到:一方面老年人的发展需要是社会发展需要的前提和基础,老年教育通过使老年人个体继续社会化来推动整个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老年人的发展与完善是老年教育的出发点和最高目的,所以老年教育应当以人为本。另一方面,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接受教育提高自身价值同样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并推进社会发展,以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因而老年教育的发展观应着眼于对社会价值和对人的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要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统一,不能用社会价值代替个体价值,也不能用个体价值代替社会价值。老年教育在发展中,要在尊重人、理解人,满足人的需要和发展的前提下,注重社会功能。以往老年教育比较强调提高老年人的自身素质和个体生活质量。这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还应继续发扬。但同时老年大学也有责任拓展教育的社会功能,使老年人自己的智慧和才华融入社会,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实现社会价值,比较完整地体现老年人的全部乐趣,进而提高生活生命质量。
总之,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念,对老年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应该进一步探讨建立与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相适应的老年教育新机制,使老年教育沿着正确的轨道,全面、协调、可持续地有序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广大老年人的全面发展。
三、老年教育中老年人的个性化发展和社会化发展
在人性发展的理论中,人们提出“社会人”要促其实现“个性化”,建立“个人本位”意识,张扬和发展个性,与此同时,对于实现了“个性化发展”的人,又要引导其建立“社会本位”意识,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参与社会发展,实现“再次社会化”。我们要用这个量“化”理论,研究老年人的个性化发展和社会化发展的问题。
(一)老年学员的个性化发展
所谓老年学员的“个性化发展”就是指老年学员完全从个人意愿、兴趣、特长、爱好出发,为优化和提升自己晚年人生的必备素质所作的专业学习上的开拓性努力。这种“个性化发展”,主要包括如下两大方面:一是思想方面,二是才艺方面。
1.思想方面
核心是要确立和端正老年价值观,以及由此而派生的事业观、成就观、成才观、人际观、幸福观、生命观等涉及老年人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的一系列基本观念。这是决定老年学员“个性化发展”走向的依据。这些基本观念必须既体现时代精神,又反映优良传统(包括中国优良的革命传统,以及中国优秀的文化道德传统),这是个性中的共性的内核。绝不能以为强调老年人“个性化发展”,使这些应有的共性的基本观念也要“个性化”。恰恰相反,愈是强调“个性化发展”就愈要提倡树立具有上述共性的基本观念,否则就会走偏方向。
2.才艺方面
才艺是老年学员在老年大学培育下所获得并积累起来的知识、才能和技艺的总和,是构成老年学员“个性化发展”的主要载体,也是实现“社会化发展”的必备条件。老年学员上老年大学最直接的目的就是想学习和掌握自己所喜爱的某种专业的知识和技艺,以实现个人深层次的人生设计。因此,老年学员对专业学习的努力,用尽诸如勤奋、执著、顽强、坚韧、痴迷以及锲而不舍等词汇来形容,都是不为过的。德国著名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尤根·哈贝马斯说得好:“‘知识’对旨趣(注:旨趣,包括目的、宗旨、意图等含意)的开释……为主体提供了一种陶冶情绪的迷醉的纯化。”之所以如此,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习对于老年学员而言,再也不是一种功利的行为,也不是求职的手段。其全部目的在于使自己晚年的生活更有意义,精神更为升华,人生更加充实。正是这种观念的更新和才艺的掌握,使得老年学员的“个性化发展得以逐步展开,并得到社会的认同。”
(二)老年学员的“社会化发展”
老年人的“社会化”,是由老年人在离退休后经历了“个性化”过程后产生再一次回归社会的希望和要求而提出的。它证明老龄生活也有其自身的辩证法。
1.老年人的“社会化”是“继续社会化”
老年人“社会化”的问题,既是个实践问题,也是个理论问题。人都具有自然属性,但更重要的是具有社会属性。离退休的老人,已经离开了社会工作岗位,这也只是社会角色的转换,他仍然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体制、社会文化和社会关系之中,因而其社会性依然存在。但是,老年人“社会性”的继续存在,并不等于“社会化”的继续存在。所谓人的“社会化”是指人在社会的教育和熏陶(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和熏陶)下,逐步由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从而对社会的延续、进步和发展起到一定作用,作出一定贡献的过程。毫无疑问,老年人已经完成了上述关于人的社会化的发展过程,老年人的社会化已不再是解决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问题,而是通过“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再次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老年人“继续社会化”的实现,并不是无条件的,而是客观现实性与主观能动性结合的产物。一方面需要社会对老年人的价值的客观肯定,老年人的价值日益被社会所认同。社会不仅肯定老年人是重要的人力资源,而且鼓励老年人以自己的才学和技艺继续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这一点,不是各种制度的社会都能做得到的)。但是,即使在我国这样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环境下,也并不是所有老年人都会对“继续社会化”的发展引起关注的。另一方面,老年人自己在价值观上的真正觉醒。这是老年人实现“继续社会化”的主观条件。这两个方面的结合,就成为老年人步入再社会化发展的基本条件。
老年人上老年大学,绝大多数并没有意识到要追求什么“继续社会化”,更没有与“社会化发展”挂起钩来。但是,随着学习的延伸、观念的转变、才艺的提高、正确老年价值观的确立,尤其是晚年成才等一系列“个性化发展”要素的趋于成熟,广大老年学员必然将自己融入“社会化发展”的潮流,并以此作为个人追求的最终归宿,以致殷切地向往、执著地追求这种归宿,从而登上晚年人生“继续社会化”的高平台。
2.老年学员社会化发展的趋向
目前老年学员的“社会化发展”趋向,由于自身情况的不同而分为两大类型。一是其参与社会主要是为服务基层群众作出自己的奉献。他们的“社会化发展”大多是直接在面向社会基层群众提供服务中得以实现的。二是参与社会主要是为繁荣先进文化作出自己的贡献。这是老年学员“社会化发展”最生动、最突出的体现,对社会的影响也较大。大体有如下五种形式。
(1)入行。老年学员踊跃参加各种行业性或专业性的协会与学会,从而跨进了以个人才艺参与社会文化建设的行列。已经在社会上入了“行”的老年学员,按照各社团的参与在市、省、国内以至境外进行的以庆祝、纪念、联谊、交流为目的的各种献艺活动,从而使“个性化发展”在社会生活中既有了归宿,又得到了升华。
(2)从研。有不少老年学员学成之后,在校内外相关群体和社团担任了创作研究员,为社会构建专业性的老年人才队伍(如老年书画人才队伍)增添了力量。他们之中不仅屡有精品面世,还发表了许多研究文章,为弘扬祖国优秀传统艺术作出了贡献。
(3)任教。老年学员经过老年大学深造和个人的努力,有些佼佼者在学有所成之后,纷纷以任教老年大学作为自己晚年的奉献岗位。这也是老年学员升华“个性化发展”成果,学以致用、回归社会的一种重要形式。据本次调查统计,有一些老年大学的毕业学员担任了本校的、社区的、各基层组织的任教老师。
(4)受聘。社会各个层面有一些组织、部门、单位、社团由于自身发展的需要,愿意从老年学员中聘请少数业绩突出的人才担任某种专业职务。这对于受聘的老年学员来说,无疑是跻身于拓展自身晚年事业的又一种社会高层发展平台。
(5)交流。老年学员以其才艺参与国内外的文化交流,是实现“社会化发展”的高级形式。他们在对外交流访问和展出的过程中,为传扬祖国的传统文化艺术作出了贡献。
事实表明,老年学员的“社会化发展”的各种方式无不都是自身“个性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个人人生价值得以实现的主要空间。此外,在调查中还发现老年学员的“社会化发展”除了上述两种类型外,事实上还存在着第三种类型。其主要表现方式是通过创办和参与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实体,为社会作贡献。可以预见,这一类型的人数必将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低年龄高学历学员的不断增多而有所发展。
(三)老年学员的“个性化发展”与“社会化发展”的关系
“个性化发展”与“社会化发展”是体现老年学员继续和发展内在轨迹的两大方面,因而也就成为老年教育学学科中的一对相辅相成的重要范畴。
老年学员的“个性化发展”与“社会化发展”不是在老年大学的学习过程的两个阶段,而是在老年大学学习过程中充分体现继续学习和发展的本质内涵的两个方面。这两个不同的方面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老年学员从入学开始,不仅“个性化发展”迅即起步,而且“社会化发展”也逐步展开。随着老年学员个人才艺的不断提高,他们的“社会化发展”必然走向更高的层次。同时,在“社会化发展”进程中,他们也必然得到有关进一步深化“个性化发展”的实践感悟和信息反馈,不断拓展自己的学路,提升自己的才艺,从而显示了老年学员晚年继续学习和发展的内在逻辑。
主要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2]田玉敏.当代教育哲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
[3]梁渭雄,孔棣华.现代教育哲学[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4]叶澜.新编教育学教程[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6]罗炳权,陆剑杰.老年教育学学理探索[M].南京出版社,2008.
[7]刘书鹤,马杰.老年教育学[M].华龄出版社,1994.
[8]中国老年大学协会.老年教育论文集(九).2010.
[9]陈晓冰.试论老年教育特殊本质的表述[J].金陵老年大学学报,2010(1).
[10]周朝东.试论老年教育的本质与可持续发展[J].《老年教育文集(九)》.
[11]岳瑛.生命教育——老年教育的深层诠释[J].老年教育老年大学,2009(8).
[12]陆剑杰.把科研成果转化为自觉实践[J].学术通讯,2009(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