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和贫困地区实施新课程的主要矛盾与对策
王建全 王安全
摘要:新课程实验及教师培训中的普遍状况显示,民族与贫困地区在新课程实施上较其他地区存在更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六大矛盾。文章在分析这些矛盾的基础上,探究了解决矛盾的方法与出路。
关键词:民族与贫困地区;新课程;矛盾;对策
毋庸置疑,任何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从而培养与造就具备特定素质和能力、能胜任既定职能的人才。然而,在其具体实施过程中不同程度的异化为应试教育。应试教育在我国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进一步异化为“文凭教育”。这一状况极大地影响了我们的国民素质和综合国力。于是,国家决定实施素质教育。由于素质教育实质上是一种教育理念而非教育模式,因而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有很大的伸缩性。尤其是各教育主体功利主义教育教学价值观的客观存在,使应试教育依然阴魂不散,素质教育流于形式。针对这种情况,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过实验逐步推进并最终全面实施新课程。
然而,新课程的实施远非我们所想象的,只要有了新教材就可以达到目标那样简单。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新课程实施必然引起教育理念、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师角色行为、教师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方法、教学评价以及各类学校招生制度与方式的剧烈变动。如果不具备相应的条件,恐怕又要重蹈“素质教育搞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的覆辙。我们清楚地看到,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在教育上不仅依然存在,而且其差异在内涵上要比经济上更为深刻!对于教育基础极为薄弱、教师素质相对较差、教育理念又相当落后的民族与贫困地区来说,新课程的实施比发达地区面临更严峻的问题。在新课程实验和一线教师培训阶段,一些贫困地区的不同社会群体和阶层,特别是有些教育者不同程度地凸显对新课程的观望、冷漠心态,导致新课程培训效果逐级衰减,新课程实施料想难以奏效。近期,宁夏民族贫困地区固原市召开新课程实验与实施研讨会,以上问题得到进一步印证。据初步调研,贫困地区实施新课程目前至少面临六大矛盾。
一、新课程实施之紧迫性与观念之落后性之间的矛盾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素质教育,是能力教育。而在中国这块大地上,往古来今,从科举到学校,几乎百分之百的学子都是把学习作为一条改变自己人生命运的捷径而发奋不已的。在民族与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十分缓慢,至今大多未走出靠天吃饭的困境。人们把极其有限的收入之所以投向教育,就是为了子女将来能改换门庭,跳出“农门”。这样,能否考上大学,就成了衡量老师、评价学生、评判学校的唯一标准,考学自然就是学生、家长和学校的一杆秤。既然谁都看重这杆秤,就都往这上加砝码。那些读了十几年书最后名落孙山、抱怨回家的学子,恐怕没人去理会他的素质,而更多的会认为他们的书白念了。一个根本原因是在这些地区,科学技术以及人的素质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还不直接、不明显。而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只有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才能显示出它的力量。在自然经济和恶劣的生态环境下,个人素质的差异在短期内并不能直接在经济效益上得到反映。因而,人们对老天爷的期盼甚至超过对科学技术的期求。既然如此,谁会追求并提高人的素质?同时,近年来,高等教育中的各类自学考试使“应试教育”的外延进一步扩大。民族与贫困地区的绝大多数学员是抱着“买文凭”的心理去“自考”的。这一现象是对素质教育的又一次否定。
心理学认为,兴趣来自动机,而动机又取决于需要。恩格斯认为:“社会上一旦产生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民族与贫困地区的教育、受教育群体的教育观既然尚未根本转变,缺乏素质教育和实施新课程的内在动力,极大地影响了素质教育大环境的形成,无疑也制约着新课程的实施。毫无疑问,没有起码的新课程教育思想和教育环境,新旧课程体系的转换必然流于形式。在新课程实施日程表已定的情况下,寄希望于在短期内改变民族与贫困地区经济状况,从而改变人们的教育观、成才观是不现实的。我认为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加强新课程实验问题的调研,为民族与贫困地区教育行政部门通过有效方式创设良好新课程实施社会大环境提供准确信息。其次,进一步加大新课程的宣传力度,使全社会都知晓新课程、认可新课程,从而形成实施新课程的浓烈社会氛围。再次,将新课程培训、考核及操作实施纳入教师的教学业绩,和教师的职称晋升、评优选先结合起来。
二、新课程教学的综合性与教学主体知识结构的单一性之间的矛盾
传统教学都是分科进行的,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与积淀,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教学模式与结构。同时也造成了教师知识的专业性和单一性。如果说大多数教师在大学刚毕业走上讲台时还能不自觉地融相近学科为一体的话,那么,往往在其教学走向成熟之后反而变得单一化了。这一状况在经济与社会发展落后、知识更新较慢、信息较为闭塞的民族与贫困地区表现得更为突出。新课程的最大特点之一是教学内容的综合性,教师的单一性的知识结构显然不能适应新课程的教学。同时,这一地区的学生在学习内容上往往局限于教科书,对课外知识普遍涉猎较少,对社会、科技发展与现实更是很少关注,因而狭窄的知识面使其很难适应综合性的课程内容。特别是在这样的社会与教学环境下的学生,最缺乏的是综合分析、操作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既然教学中的两个主体都存在着综合性上的矛盾与问题,那么,新课程的实施在质上就是难以保证的。特别是没有与新课程目标和要求相一致的高素质教师队伍,通过新课程以期实现素质教育之目的的宏伟计划就必然落空。最基本的解决思路与办法是:首先,准确了解、掌握民族与贫困地区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和能力对新课程的适应性状况,以便教育行政部门在后续培训中恰当安排,对症下药,使培训产生实效。其次,在新课程培训中增加人文与自然通识内容,至少编写此类教参,供教师自学、阅读和教学参考。再次,在教学中有意引导学生阅读综合类书籍,有些作为必读书予以布置,并进行必要的检查。再次,在新课程尚未实施之前,在教学中就注意渗透研究性学习,把教学中的两个环节统一起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三、新课程的协同性与传统教学的封闭性之间的矛盾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与过程中,教学的基本元素是学生和教师,教学的基本单位是教研室和年级组。除了学科教研室内各教师之间少得可怜的交流和协作外,基本没有各学科、各教研室之间的协同关系。教学内容、形式和过程都表现出明显的封闭性。这一状况同样在民族与贫困地区更严重地存在着。由于教学观念滞后,教学经费有限,造成了既无协作意识又乏协作支持的被动局面,从而使教学在更加封闭的环境中年复一年地进行着。这是和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与过程格格不入的。因为它人为地割裂了学科之间的自然统一性,有碍于对客观世界的综合性认识,更不利于在综合与协同中找到最合理、最恰当的解决途径。
然而,在新课程实验和教学人员培训已有数年、实施全面在即的情况下,民族与贫困地区的教师,甚至教学管理人员依然没有意识到解决上述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因此必须更多地选派教师,特别是教学管理人员到经济文化发达地区进行观摩学习。同时,新课程实验学校、研究单位致力于协同方法的总结和协同模式的研究。民族与贫困地区的学校在此基础上找出适合于本地教育实际的协同方式。
四、新课程教学手段的多样性、灵活性与现实差异性之间的矛盾
不仅任何教学都必须具有一定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设备,而且在不同的教学模式下是不同的,甚至有的教学模式对教学手段和设备有着很大的依赖性。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言传,从而形成了最为基本、最为普遍的“一张黑板一支笔,再加老师一张嘴”的教学格局。上世纪末以来,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教学手段和设备也出现了日新月异的局面,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互联网的普及发展,教学设备与手段更加多样化、直观化。多媒体教学设备更是将教学内容通过声、光、影综合性、立体型展现于学生,全方位作用于教学对象,教学效果不言而喻。新课程最反对“一言堂”,讲求观察、实验与过程。然而,民族与贫困地区的大多数学校至今缺乏先进的甚至必要的教学手段与设备,不少农村学校把计算机当“宠儿”,作摆设,乡村学校很少有投影、幻灯、录音录像设备,有的学校甚至缺乏必要的教学与办公用品。
在如此简陋的教学条件下,别说高质量地完成新课程条件下的教学任务,就是在形式上都是难以保证的。今年,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对西部的教育投入,斥巨资2000亿以图更快改变贫困地区的教育教学条件。然而,目前我国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所占比例还较大,寄希望在较短的时期内从根本上改变是不可能的。因此,还要通过以下方式予以解决。首先,加强对教育经费的使用和监管力度,使有限的经费用的科学合理。其次,国家给予贫困地区更加倾斜的教育政策和教育投入。再次,学校应从本地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师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因陋就简,就地取材,自己设计和创造一些简单的教学器材,这样既满足了部分教学的需要,又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其实,这也是在本质上实践着新课程。
五、校本课程、地区课程开发的重要性与现实不力之间的矛盾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材尤其教科书或者是由国家统一组编的,或者是在国家统一大纲基础上由某几个大区统一组编的。在这样的教材格局下,民族与贫困地区的教师很少去考虑教材。客观上这些地区教育资源匮乏,教育信息闭塞,尤其近年来传媒、网络及印刷技术的飞速发展,这些地区更是形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思想,就是必要的作业题、练习题也是直接去购买,因而,很少去思考教材内容的合理性及其组编问题。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教材由国家、地区和校本三部分构成。在民族与贫困地区地区课程较之于校本课程开发有一定人员与实力,但和发达地区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相比之下,校本课程的开发对相当一部分学校存在较大困难,边远的农村地区的学校更是如此。无疑,新课程的这一重要内容在这些地区必然表现为缺失或者降格。
解决此问题的办法主要有两种:走出去和请进来。首先,选派教学、科研和创新能力强的教师到地区课程、校本课程搞得好的地区进行学习与观摩,或者直接参与课程的研发活动。其次,请教材专家进行实地考察指导,也可以将其直接聘为教材编写组成员。通过这样的直接借鉴和引进,不仅可以大大加快民族与贫困地区的地区课程和校本课程的研发过程,而且必然提高新课程教材的质量。
六、新旧教材内容的巨大反差引起的教学探究性与无奈性之间的矛盾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材的基本特点:一是教学内容的完整性,从原理、定理、公式、过程、推论等等无所不含;二是教学内容内在逻辑关系的严谨性,所有教学内容或者由因至果,或者由果求因,很少有缺失环节。这样的教材状况虽然形成了教材主导性的教学心态和习惯,但对于专业基础和教学技能相对较差的教师来说,也可以完成教学任务,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也不失为一种强化与补缺的重要条件。然而,久而久之,部分教师特别是民族与贫困地区的一些教师便丧失了探究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而新课程教材内容有很大不同:有些结论未能严密论证,有些过程也被略去,甚至有些定理也未进行严谨表述。这样,教学过程完全是教师引导下的探究型教学。但民族与贫困地区的大多数教师认为这样的教材是不可理解的。难怪他们发出了“这怎么教?”的无奈心声。
产生此问题的主要原因除了教学模式的历史积淀外,更重要的是教师本身的素质。所以,首先,要切实落实国家新课程教师培训计划,通过培训真正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和教学水平。其次,实施国家新课程扶贫计划,选派优秀教师到民族与贫困地区进行教学扶贫,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帮带这些地区的教学水平必然有一个大的提高,从而实现新课程教学目标,进而实现国家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刊于《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