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生产力价值所有权是人的目的和利益的实现方式
财富存在方式的权力关系本质上是通过人与人的、人与世界的关系表现出来的人的目的和利益的实现方式。并且,从确定人对物的所有权到价值所有权的最终实现,其间要经历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一系列再生产环节。因此,作为全部生产关系总和的所有制财富存在方式就必须通过对一个社会生产总过程的研究才能加以真理境界的把握。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论及的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典型的私有制发展和运行的生产方式的过程。因此,本书中几乎每一个依次开展的经济范畴都包含了马克思对私有制财富存在方式和市场经济内在联系的见解。我认为,这正是马克思理论从总体上优于西方契约理论的特点之一,也是迄今尚未被许多人所认识到的特点之一。
货币的出现是私有制社会确立资本社会自身地位的标志。所以马克思才讲:“物的货币形式是物本身以外的东西,它只是隐藏在物后面的人与人关系的表现形式。”货币行使其价值尺度的基本职能,使价值形态又转化为价格形式。所有商品的价值以一定标准的货币单位表现出来,表现为物权的大小也就具备了灵敏的测定尺度,从而使物物交易中包含的价值所有权交易变得更为便捷。可见,价格这一重要的市场范畴在本质上也同样是与价值所有权关系内在相关。不难推断,在人类社会中,私有制财富存在方式的变化不可能不引起价格的变化,而价格体系的变化也不可能不对私有制财富存在方式产生影响。这里的私有制财富存在方式的含义是什么?它表明,在生产条件的表象占有、支配和控制的私有制财富存在方式,在产品占有、支配和控制的所有权这两种特殊的使用价值的私有制财富存在方式的进步过程中,又产生了价值形态的所有权,产生了对货币的所有权。至此,私有制财富存在方式的所有权结构就展开为:(1)生产要素所有权;(2)产品所有权;(3)货币所有权。这就是资本社会成长的现代货币资本主义成熟的内容。尽管在商品流通公式中,货币仍是价值交换的工具,使用价值的生产方式和资本价值流通依然是商品经济的基本内容。可见,由于货币的价值所有权可以很容易地转化为对其他一切商品的所有权,进而可能转化为支配全部生产要素的资本垄断的权力,因此,当生产者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掌握了一定数额的货币,并以谋求货币增值作为自己的目的时,也就出现了从商品流通向货币流通转化的货币资本主义的可能性,预示了资本社会和价值市场经济的货币资本主义的成熟。一般地,我们也可由此说:资本主义的成熟是以货币形式的资本价值所有权这种资本价值所有权的普遍化为前提的。
需要强调的是,位于资本价值的目的和利益实现方式的起点和终点的都是货币资本。因此,在资本主义的所有权中居于主导支配地位的是货币资本所有权。一般地,在任何一种市场经济中所有权也都要以价值形态的所有权为基本内容,这正是价值经济产权结构与商品经济产权结构的显著区别。可以认为,不仅所有权和所谓“经营权”是可分的,所有权本身也是可分解的。此处将同一资本价值的所有权分为生产要素所有权、产品所有权、货币所有权三种形式,就是对资本主义结构最基本层次的分解。这三种价值所有权还可以进行再分解。从货币资本看,它具有垄断的货币资本价值和使用价值。其货币资本价值就是一定数额货币资本本身代表的产权结构。其使用价值则是马克思所说的创造剩余价值或利润的生产条件。因此,货币资本价值所有权也就包括:第一,对货币资本价值所有权的资本垄断,即货币直接转化为资本的资本垄断,比如货币脱离“等价”的财富对应、“财政赤字”的印刷货币资本等等。我认为,这就是所谓的私有制财富存在方式的“终极权”,其派生权是“表象处置权”。第二,对货币资本使用价值的所有权。我认为,这就是“价值所有权”的基础。在市场行为阶段上,“价值所有权”具体表现为“现代资本价值所有权市场经济”的权力垄断,即目的和利益最大化的市场实现方式,是一个货币价值市场流通而实现财富“聚集”效应,财富向货币资本权力垄断的越来越少的人手里集中,即通过剩余价值的占有、支配和控制,货币贬值和升值操纵,印刷货币资本的权力垄断、财政赤字、税收,等等,实现财富积聚的资本垄断。
资本价值所有权表现为一个资本垄断的产权权能结构。一般而言,市场经济中任一生产经营单位只有在拥有上述货币资本权力时,随着生产社会化和货币资本的社会化发展,以上各项货币资本价值还具有着进一步相对独立化和分解细化的趋势。除了货币资本价值所有权这一项之外,其他所有各项货币资本价值也都是可以让渡、交易并依此获取特定收益的权力垄断行为,因此产业资本与货币资本的资本垄断范围和规模是不同的。不过,马克思在分析产业资本运动时,还假定以上各项权利均统一于一个私有者手中,还未论及产业资本之外的货币资本形式,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把它称为资本主义的早期形态。照此看来,任何一个社会,也包括国家所有的社会,只有在其不仅具备了商品市场,而且具备了各种生产要素的产权价值,包括人力、体力、劳动力商品,并以价值交换的基本实现形式时,货币资本垄断才能形成。同时,也只有在完备的资本价值所有权的市场体系中,特定结构的资本价值所有权才能通过市场经济最终地使自己得到目的和利益最大化的实现方式。不过,由于马克思在分析产业资本时,尚未谈及其他两种重要的要素市场:货币资本市场和价值所有权市场的作用。我只所以认为公有制的财富存在方式必须是在私有制最为成熟的资本垄断阶段,才能产生生产力价值所有权的公有制的萌芽,就是因为公有制的财富存在方式是在资本社会成熟基础上生发和成长起来的,必须具备资本社会所有的生产方式的货币资本垄断的条件和价值所有权交换的市场条件,才能实现产权价值所有权最大化的生产力价值所有权的公有制财富存在方式的可能,以及价值所有权市场交换的人的目的和利益的实现方式的可能。
至此,我已循着知识存在论的思路,把“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部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粗略地翻了一番。那么我们能不能用一个经济范畴综合地将资本社会的所有权结构、市场经济体系及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反映出来呢?可以的,这个范畴就是货币资本垄断和货币资本主义的权力垄断。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本身是货币资本垄断的基础,市场价值交换的完善是实现货币资本权力垄断的条件。由此可见,只有在完成价值形态的生产方式的时候,也就是货币资本垄断的生产方式和价值交换的市场条件,即“产品生产”向“价值生产”的资本市场经济的资本价值扩张,人类社会的生产力价值所有权的公有制财富存在方式才能得到实现。这个人类社会也才因价值所有权的市场交换体系的健全、价值市场而对全部价值所有权交换发生作用,而被认为能够形成价值生产的生产力价值所有权的公有制财富存在方式的可能。作为一种完全的产权价值所有权市场经济的形成,演变货币资本价值所有权生产方式,作为生产力价值所有权的市场实现方式而具有了可能。可以看出,货币资本垄断实际上只是同一问题的不同侧面,一是生产条件的资本垄断,二是实现对劳动力的生产作用的权力垄断,三是利益最大化的目的和利益实现方式的货币资本垄断,即财富积聚效应的利益垄断。这个货币资本主义向人类性、世界性扩张的同时,也在奠定着人的知识本能的生产力价值所有权的公有制财富存在方式的优越性体现的条件,或者说奠定了生产力价值所有权的公有制财富存在方式的人性基础,而生产着资本主义的掘墓人。
现代人们把资本主义作为人类发展的原因和人类未来的前途和命运。因此我有必要揭示一下资本主义的本原真理属性和人类未来发展的可能方向。资本主义本身是人类性、历史性的知识增长和积累与价值增值同步、与财富的增长和积累同等而进步起来的人类知识文明的历史过程。资本主义的祖宗是人类知识文明程度的呈现真相的理性程度达致的结果。到现在仍然称为资本主义的货币资本主义社会,十分明显地具有本原真理支撑的自然存在的表象真相特征,自然规律的天赋人权的对立和背反的趋势,自然法则的相互湮灭表象的丛林法则的本质弊端。虽然资本主义人性是理性的成果,但是资本主义人性的天赋人权的资本垄断、丛林法则的权力垄断,明显具有与理性对立、对置和背反的本原属性和自然存在的表象特征、自然规律、自然法则的本原真理的支撑属性。因此的资本主义脱离人的、人类的生存和存在目的的终极真理的支撑,便会是“回归”、“反动”、“邪恶”的人类灾难。人类社会归宿为知识存在的终极真理支撑,失去自然存在的表象占有、支配和控制的私有制财富存在方式的真相论基础,才是理性主义恢复本来面目的知识存在的理性道路,我们人类才能够称为真正的“知识人”的知识人权,而并不仍然是“自然人”的“自然人权”。
19、20世纪,发生了一场影响深远的“私有制与公有制的论战”。这场论战虽然已经过去多年了,然而在这一个多世纪年间,论战中所涉及的问题不断被重新提出来加以讨论乃至争论。其中的是非曲直,直到今天也不能说已经彻底澄清了。这场论战所提出的问题,直到现在仍然是哲学领域的前沿课题,仍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于这场论战的性质,尽管双方在什么是“私有制”、什么是“公有制”等等问题上争论不休,其问题的核心却在于:现时代的人应该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价值观、财富观才有助于人类幸福和社会稳定?这场看来是与哲学有关的纯学术问题的论战,从根本上却是世界观、价值观、财富观的论证,它具有着人类历史的意义和人类未来的意义。论战的真实内涵并不真正是在对人类社会的认识、评价或方法的探讨,而主要仍在争辩建立何种世界观、价值观、财富观的真理境界或真理信仰,是用呈现真相的意识形态还是用实现存在的真理境界来摄统人的意识、导引科学的发展。所以这些学术讨论,现实意义大于学术意义,世界观、价值观、财富观的影响大于学术成果,它实质上是世界观、价值观、财富观之争的争论。这个看法在一定意义上应该说是正确的,这就是所谓“人性”的意义。但是,在本体论范畴的资本主义的权力意志、自由市场经济等等,公有主义、理性主义、本质主义等等的争论,都可说是自然存在的表象世界的本原真理信仰的延续,而并非是终极真理的支撑问题。但这远不是问题的全部,甚至并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论战所牵扯的问题确实很多,仅就人们已经着墨甚多的重大问题来说,关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问题和统一问题,关于现代化道路的问题,关于“普世价值观”的问题等等,更加重要的是关于人类未来的存在价值、发展方向和终极追求的问题。
这个“私有制与公有制”的论战所提出的哲学问题,确实是一些世界性的、人类性的问题,具有人类知识文明史的真正的当代哲学前沿问题,因为这些问题都紧紧围绕着人的目的和利益实现方式的财富存在方式所展开。这些都是人们至今着墨不多然而恰恰是具有根本性的人类生存方式和存在方式的价值观问题。所以,我同以往理论所区别的是:“知识存在论”不是本体论,不是认识论,不是知识论,也不是公有论的理论体系,而是具体的世界观、价值观、财富观成了时代焦虑的学术主题,成了人们寻找追寻以便确定或引导自己的人类未来的前途和命运的现实方向。这显然是把哲学学术问题跟现实人类问题联系起来了。换句话说,就是要把解决人的价值和人的权力的问题、人类终极真理支撑的存在价值问题置于解决哲学终极追求问题的基础之上。这也从一个侧面启示我们:如果不能从哲学的真理境界的理论基础上解决问题,也就不可能真正彻底地从认识论和方法论上解决现代货币资本主义的社会问题和人类未来的前途和命运的发展方向问题。
持续一个多世纪的“私有制”与“公有制”的论战确实影响深远,以至于这场论战可以说从来就没有停止过,直到今天,它依然是一个热门话题,著作不少,文章更多。这就令我们不得不思量:何以会如此?何以这场争论至今似乎仍然遥遥没有止息之期?我认为:一个基本原因在于,由于上述自然存在的表象特征、自然规律、自然法则的二元对置、二极对立、二律背反的思维模式,直到目前为止,论战双方的提问方式本身就是问题。如果我们还是继续这样提出问题,而不改变我们的本体论承诺的提问方式,那么可以肯定,论战的问题将是永无求解之日的。这是因为,这种提问方式本身已经注定了它是一个无解的从表象到表象的循环论证的本体论方式和知识论的悖论。这种提问方式就是:本原与终极、表象与本质、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位的、谁是第二位的?谁是“本”、谁是“末”?谁主要、谁次要的表象存在的本体论问题,如此等等。这种提问方式,本身就是表象存在固有的表象特征、自然规律、自然法则的本体论模式,人们持论的立场不是站在这一边,就是站在那一边。另有一种更为常见的貌似公允的所谓“一分为二”的辩证法方式,就是各打五十大板,然后各给一把糖果。然而究其实质,这种方式仍是那种本体论立场的思维模式。这就是说,要寻求两者的统一、一致和同一,尤其是要寻求这种统一、一致和同一的真正可靠的人性的理性基础,我认为,这个理性基础就是知识存在论的人的知识本能的呈现真相和实现存在的真相、真理、本质属性的人类知识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以及作为人类内在的让知识成为可能、让知识实现存在、让知识存在成为真理的价值增值和财富增长方式,这个终极真理所投射的浑然一体的知识世界,在本质论上获取本体论的解放,在知识存在的真相、真理、本质属性上获得人类的理性解放。
终极关怀是人类生存目的、存在目的的根据,是生存的目标、人类存在的展开方式,以及理性为真和终极真理在一定程度上的实现方式。通过终极真理的支撑,才能触及人类存在价值的核心问题。哲学是关于真理的知识,但问题还在于哲学要以自己的方式来把握真相,走向本质存在的深处,这是问题的一方面。以自己的方式来把握真相,是指人和人类的生存和存在目的和利益的实现方式,即财富存在方式的人的价值和人的权力。首先,它是人类历代的每一个人以投身其中的知识本能的生产力价值的增长和积累的产权价值;其次,它是历史之中每一个人的每一代人的实现存在的财富存在方式;再次,这种知识存在是实现真相之神秘从而达到认识我们自己存在之本质的知识世界;第四,人以拥有这种理性能力的本质存在方式,并且以在这种理性能力达到对目的实现的切中而得到真理境界的安定和终极关怀。因此,对知识存在的刻意把握与运用的呈现真相和实现存在的统一,是人类理性程度的基本属性,也是人所具有的知识存在的真相、真理、本质属性的理性能力。知识存在论渗透的是一种强烈的终极追求的思维与存在的一致、本原与终极的同一、本质与表象的同一知识世界,在此基础之上才有实现存在的终极真理支撑的可能。在这个意义上,知识存在论具有深厚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