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庐山的云雾

庐山的云雾

时间:2023-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位于我国江西省内的庐山以峰奇山秀、闻名中外,尤其是因独特的地理条件形成的神奇的云雾,更是吸引了无数的中外游客,令每一位到过那里的人都流连忘返,回味无穷。今日再读,当看到“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之时,不觉想起前两日所上《庐山的云雾》。

庐山的云雾

钱辞苑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流连忘返”“飘飘欲仙”“瞬息万变”等词语的意思。

3.阅读感悟,抓住语言文字,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请学生介绍:秀丽的庐山都有哪些美景?

2.位于我国江西省内的庐山以峰奇山秀、闻名中外,尤其是因独特的地理条件形成的神奇的云雾,更是吸引了无数的中外游客,令每一位到过那里的人都流连忘返,回味无穷。

3.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生词(带拼音、去拼音)。

2.几个自然段。

3.请人读课文。

三、精读课文

1.第1自然段。

秀丽的庐山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那么在这众多的景色中,作者最喜欢的是什么?(云雾)从哪个字中领悟到的?(更)读好这句。

什么叫“变幻无常”?(变化多、没规律)

正是有这变幻无常的云雾,使得庐山的奇峰异岭若隐若现,更显神秘,谁再来读读这句。

2.2、3自然段。

(1)这么多奇异的景色,作者为什么这么喜欢云雾呢?自由默读2、3自然段。

(板书:千姿百态、瞬息万变)

(2)理解:千姿百态,庐山的云雾都有哪些姿态呢?请大家再读读第2自然段。

▲(象……象……)

作者一连串用了几个比喻句生动地描写了云雾的姿态,这些云雾具体是在什么位置,你看清了吗,再读读。(简笔画)

笼罩:包、盖

弥漫:到处都是。

▲(笼罩山头,缠绕半山,弥漫山谷,遮挡山峰)

你们找得很准确,但这些云雾具体是在山的什么位置,又是什么样子,你都懂了吗?(简笔画)

这些姿态不同的云雾,作者描写的可生动了,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打比方)

(读好这部分)

3.庐山云雾不仅千姿百态而且(瞬息万变)。

理解:瞬息万变,你觉得云雾变化怎么样?

除了瞬息万变,你还从哪些词语或是语句中感受到了庐山云雾的变化之快呢?

(刚刚还是 ……转眼间就变成…… 明明是…… 还没等你……又变成了)

瞬息万变,除了变化快,还指云雾变化怎么样?(多)

都有哪些变化?(……)

一缕轻烟,九天银河,四蹄生风的白马,一座冰山,变化多大啊?

谁能读好这段,感受到云雾变化的快、变化的多。

自由读、个别读、集体读。

4.注意了吗,这里用了个省略号,为什么呢?还会变出哪些变化?

出示句式:云雾一会儿变成……一会儿又变成……

明明还是……转眼间就变成……

刚才还是……刹那间就变成……

5.作者喜欢这云雾的千姿百态,喜欢这云雾的瞬息万变,那还为什么呢?请你们再读读课文。

(在山上游览、在山道漫步,会有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

是的,这时候眼前漂浮的是云雾,迎面拂过的是云雾,身边流动的是云雾,脚下踩着的是云雾。

作者喜欢这云雾,是因为它的姿态之美、也因为它的变化之美,更是因为它的无处不在,让置身其间的游人有了一种腾云驾雾、羽化而登仙的奇特感受。

难怪说(齐读最后一段)

【教学片段实录】

片段一:(初读课文之后)

师:秀丽的庐山有众多的美景,作者最喜欢的是什么?其实课题就告诉了我们,一起读读。

生:庐山的云雾。

师:奇异的高峰,幽静的山谷,飞流而下的瀑布,潺潺的溪流……这么多的美景,作者为何就那么喜爱这云雾呢?

生:因为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

生:还因为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庐山的云雾。

(跳过第1自然段,直接带领学生走进课文的2、3自然段,共同感受云雾的千姿百态、瞬息万变。)

片段二:(重点段落学习完之后)

师:我们喜爱庐山的云雾,是因为它的姿态之美,也因为它的变化之美。可是,这云雾这么让作者喜爱甚至流连忘返,仅仅是因为它的千姿百态、瞬息万变吗?请同学们再仔细读读课文,走进这云雾还会有什么特殊的感受呢?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再读全文,静心思考)

生:因为这云雾使得庐山更神秘。

师:是的,变幻无常的云雾让庐山的奇峰异岭若隐若现,更显神秘。还因为什么?

生:我发现,在山上游览时随手就能摸到飘来的云雾。

师:仅仅是能摸到?看,眼前漂浮的……

生:是云雾!

师:迎面拂过的……

生:是云雾!

生:身边到处是云雾。

生:我觉得连脚下踩着的都是云雾!

师:是啊!这云雾无处不在,让所有身在其中的人有了……

生:(突然醒悟,接过老师的话)产生了一种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

师:是的,我们喜爱这云雾是因为它的千姿百态,是因为它的瞬息万变。可更重要的是,这无处不在的云雾,让所有身在其中的游客有了一种腾云驾雾,羽化而登仙的独特感受!难怪……

生:(齐读)云遮雾罩的庐山,真令人流连忘返。

【教学反思】

初读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只记下了他说的治学经验。今日再读,当看到“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之时,不觉想起前两日所上《庐山的云雾》。

我们平日遇到写景写物之文章,通常全篇扣住景物的特点来分析,觉得这样思路清晰,却不知反而把学生隔于文章之外,隔于作者情感之外。久而久之,学生分析文字的能力强了,阅读理解的正确率高了,但对文字中情感的触觉却弱了。一个个文字,一篇篇文章在眼中只成了题目,再不是情感,也不是思想了。其实一切写景状物的文字都是作者表情寄意的载体,一切景物又必然引起作者情感波动,进而付诸文字,形成景语。景与情,情与景,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离。所以,王国维先生会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看来我们在教学写景写物之文章时,不能只看景物特点,更应该引着学生一同寻找潜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找出了情感线,才能真正感受到作者对那景物的独特体验。其实,这样的方法在以往的古诗教学中常常用到,可到了白话文章反而忘了,煞是奇怪。

其实即使是相同的景物,引起作家写作欲望的起因也绝不相同。同是庐山,李白写瀑布、苏轼写山峰,还有人写云雾,情感的体验因人而异,描绘的景物当然也就各不相同。再如荷花,周敦颐胸怀洒脱,一生致力理学思想才会写出“予独爱莲之濯清涟而不妖。”杨万里对勤奋正直的追求才会在风狂雨横的年代看到荷花的“无穷碧”“别样红”。而正是朱自清内心的悲愤、苦闷和彷徨才会让他寻到荷花的静谧、安详。

我们第六册教材中也有篇《荷花》,是出自叶圣陶先生之笔。如果课上我们只是解读荷花的特点,静态和动态之美,那就辜负了叶老变成荷花对自由和快乐的一番向往了。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看来我们只有找到隐藏在景物背后的情感线才能真正和学生一起读懂这景、这文、这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