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隋唐的文教政策

隋唐的文教政策

时间:2023-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开皇初年,秘书监牛弘向隋文帝提出整理图书文籍的建议,得到隋文帝的批准。隋灭陈后,图书流散于南北各地的局面终告结束,国家掌管的书籍数量大大增加。唐朝实行“重振儒术”的文教政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学校教育也成为经学教育,《五经正义》成为统一教材。唐高祖在一份诏书中宣称“三教虽异,善归一揆”。

第四节 隋唐的文教政策

隋(581—618年)唐(618—907年)时期,封建政治、经济、文化及教育都得到了空前的繁荣。以儒家为主干、佛教和道教为两翼的文教政策,摆脱了独尊儒学的文化专制局限。各学派的传承融合,使教育思想的发展出现了多元化的局面。三教并存而交融的局势活跃了人们的思想,奠定了宋明理学的基础。

一、隋代“兴教为先、崇尚文治”的文教政策

589年,隋朝灭陈,结束了魏晋南北朝分裂割据的局面。为了巩固统治的需要,统治者积极提倡儒家教化。

(一)重振儒术,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

自东汉后期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乱,儒学地位下降,佛教和道教日益兴盛。隋文帝即位后,认识到三教皆可利用,要论教化百姓,养育人才,则非崇儒兴学不可。为加强中央集权,隋文帝确立了以儒学为治国的指导思想,把劝学行礼作为易风移俗、教化民众、改革社会政治、治理国家的基础。他在开皇三年(583年)十一月的诏书中指出:“朕君临区宇,深思治术,欲使生人从化,以德代刑。”国家以德代刑,以儒学为统治思想,就需要用儒学来教化人民和培养官吏。隋文帝以高官厚禄礼聘天下儒士集于京都,令自京都至州县均设学校,还亲自到国子监参加典礼。要求全国州县皆置博士习礼,京师国子寺也扩充规模,一时出现儒学繁荣的局面。隋炀帝对儒学更为热衷,在大业元年(605年)七月颁《求贤兴学诏》,强调“君民建国,教学为先,移风易俗,必自兹始。”

(二)尊孔

隋文帝极力抬高孔子及其后代的社会地位。隋学制规定,每岁以四月释奠于先圣先师,封孔子后裔为“邹国公”,树立了孔子的独尊地位,建立了儒家思想在教育领域中的道统。

(三)重视儒经的整理和研究

开皇初年,秘书监牛弘向隋文帝提出整理图书文籍的建议,得到隋文帝的批准。自此,隋文帝广求遗书,整理书籍,不遗余力。他曾诏遣使者分赴各地,用高价收购天下图书异本。重赏之下,民间收藏的珍本异书纷纷呈献出来。隋灭陈后,图书流散于南北各地的局面终告结束,国家掌管的书籍数量大大增加。隋炀帝时,科举中设明经科,大量收集经书,并创立了经、史、子、集的目录学分类法,成为中国古代图书分类的正统方法。

二、唐代“重振儒术”的文教政策

唐代如汉化,建立起强大、统一的封建大帝国,封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都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唐朝实行“重振儒术”的文教政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尊孔

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下令以孔子为先圣,以颜回为先师。贞观四年(630 年),朝廷诏令各州县学皆立孔子庙。从唐代武德到开元,中央及地方学校皆立孔子庙,春秋释奠。唐代统治者将孔子偶像化、神圣化,强烈地表现出施儒家之教、行儒家之政的政治目的,也体现了教育与政治的结合和为政治服务的作用。此外,唐代统治者在向学生进行教育的同时,也向社会施行儒家教化。

(二)重用儒士

唐高祖李渊在开国之初,就“颇好儒臣”。为提高儒学的地位,在国子学立周公、孔子庙各一所,四时致祭。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颁《兴学敕》,要求“敦本息末,崇尚儒宗”。唐太宗李世民更是崇儒,登基前就在王府内设立文学馆,召集房玄龄、魏征等18位名儒为学士。

(三)经学教育为学校教育的核心

唐代的科举考试以儒经为主要内容,其目的在于选拔和培养儒术人才。学校教育也成为经学教育,《五经正义》成为统一教材。唐朝再次统一儒学,基本上结束了儒学内部的派别之争,维护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四)兼容佛教和道教

唐统治者虽尊崇儒学,但并不独尊儒学,而是兼重佛教和道教。唐高祖在一份诏书中宣称“三教虽异,善归一揆”。唐太宗认为三教殊途同归,支持玄奘译佛经。武则天也认为“佛道二教,同归于善。无为究竟,皆为一宗”。整个唐代,儒、佛、道三教虽有此消彼长的矛盾,但总的来说,在政治上还是儒术居于主导地位,而佛教和道教只是作为信仰和精神寄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