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孔丘的教育思想

孔丘的教育思想

时间:2023-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孔丘毕生从事教育活动,并且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首创的教育学说,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孔丘是中国历史上首次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教育家,认为教育是受经济制约的,只有经济发展了,教育才有可能发展。孔丘是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思想的教育家。孔丘在教育史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不仅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其庞大的教育思想体系对中国乃至世界教

第一节 孔丘的教育思想

孔丘(公元前551—前479年,见图6-1),字仲尼,世称孔子,春秋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丘出生于有贵族血统的没落家庭,15岁志于学,30岁左右正式招生办私学。40岁左右通过讲学活动,形成了自己的学说并创立了儒家学派。大约50岁时,离鲁周游列国,进行政治游说和教育活动。68岁那年受聘返鲁,之后的精力主要用于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献上,完成了《诗》、《书》、《礼》、《乐》、《易》、《春秋》的编纂和校订工作。孔丘毕生从事教育活动,并且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首创的教育学说,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他的事迹和思想学说等由其弟子们汇编成著名的《论语》,是研究其教育思想的重要材料。

img9

图6-1 孔子

一、孔丘论教育的作用

孔丘认为教育是立国治国的三要素之一,对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论语》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这里论述了立国治国的三个重要条件,即“庶”、“富”、“教”。同时,指出了三者的关系是先“庶”与“富”,后“教”,即良好的物质基础和经济建设是实施教育的先决条件。孔丘是中国历史上首次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教育家,认为教育是受经济制约的,只有经济发展了,教育才有可能发展。

孔丘在政治上主张德政,并指出要以教育作为施政的基本手段来达到德政的目的。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如果对人们进行道德伦理的教育,人们就会忠君孝亲、奉公守礼,这样才能整顿和治理国家,实现德政的政治目的。

教育不仅对国家的治理和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对于人的发展也有重要的作用。孔丘是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思想的教育家。这里的“性”指的是人的先天素质,“习”指的是后天的教育和社会环境。也就是说,人之所以有所不同,跟先天素质没有多大关系,主要是靠后天教育的作用和环境的影响。所以为了培养高品德的人才,要特别重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二、孔丘论教育的目的

孔丘在政治上主张德政,认为德政的实施关键在于人,故改良政治就应当“举贤才”,即要培养使百姓信服的君子。在品质方面,君子要达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在道德方面,要达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1]。要从平民中培养出这样德才兼备的从政君子,就要采取“学而优则仕”的培养路线。因为教育最主要的政治目的就是培养官员,而学习成绩的优良是做官的重要条件。“学而优则仕”的提出确定了培养统治人才这一教育目的,反映了封建制度兴起时的社会需要,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的学习动力,在教育史上有重要的意义。

三、孔丘论教育的对象

孔丘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作为创办私学的办学方针。“有教无类”就是指人民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都有入学受教育的权利。孔子通过这一办学方针,广收门徒,其弟子成分极其复杂,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出生于不同的阶级,从事不同的职业,贵贱贫富差别也很大。“有教无类”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中去,打破了贵族对于学校教育的垄断,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也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是中国教育史上历史性的进步。

四、孔丘论教学方法

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孔丘遵循“学而知之”的认识路线,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学、思、行结合

“学而知之”是孔子进行教学的主导思想。首先强调学,注重文字上的间接经验和通过见闻获得的直接经验的双重学习。孔子还强调在学习的基础上还要善于思考,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即在学习一定的知识背景下,需要进一步思考,才能使认识深入和提高,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孔子还要求做躬行君子,即在学习和思考的基础上还要积极地行动,“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3]“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4]通过行动强调“学以致用”。孔丘的由学而思而行,与人的一般认识过程基本相符,不仅是学习的过程,也是教育的过程,这一思想对教学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启发诱导

孔丘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他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5]这句话是指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要在学生思考了但是仍然想不通的时候,或是思考后有所领会却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时候,对其加以引导和启发,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自行扩大知识的范围。总之,启发式教学就是要求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闻一知十,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三)因材施教

孔丘采取“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其学生不仅仅是在年龄、社会成分、国籍、地区文化水平上有很大差别,而且在个性、性格、智力、能力等方面也存在差异。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统一教学是不可行的,只有从各人的实际出发,根据个性和具体要求来进行教育,才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孔丘采取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的方法,在承认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逐个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例如,根据学生学习程度和能力高低,采取“听其言而观其行”,“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6]

五、孔丘论道德教育

孔丘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从政君子,而成为君子的主要条件是要有道德品质修养,所以道德教育居于其学校教育的首要地位。孔丘主张以“礼”为道德规范,以“仁”为最高道德准则,凡是符合“礼”的道德行为,都要以“仁”的精神为指导,因此,“礼”和“仁”成为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孔丘探索道德教育规律,提出了宝贵的德育原则和方法。他教育学生要“立志乐道”。他说,“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7]强调君子要有更高的人生理想。他还主张内省和外察相结合,通过外察进行自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君子要随时检查自家的言行是否符合道德规范,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以此来提高修养。孔丘还指出在处理过错问题时要改过迁善。他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8]他还要求学生要表里如一,身体力行,“言必信,行必果”。[9]

孔丘被后世尊称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他在育人方面还提出了许多主张。孔丘在教育史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不仅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其庞大的教育思想体系对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都有深刻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