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时间:2023-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实现变法维新的思想,康有为于1891年在广州创办万木草堂,该校中西兼学,为维新变法制造舆论、培养人才。康有为认为中国积贫积弱的原因在于民智未开,“而民智不开之故,皆以八股试士为之”。1902年出版的《大同书》是康有为的代表作之一。但是,康有为在书中提出的建立普及、平等、完备的公共教育制度,重视学前教育,主张男女教育权利平等,对儿童进行德、智、体和谐发展的教育等思想,是应该肯定的。

第一节 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

康有为(1858—1927年,见图15-1),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市人,世称“南海先生”或“康南海”。他是戊戌变法运动的领导者,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先进人物之一。他出生于官僚知识分子家庭,自幼接受系统严格的儒学教育,特别是程朱理学的训练,曾潜心于陆王心学和佛典。1879年出游香港,开始接触西学。1884年中法战争失败,刺激他更进一步要求了解西方世界,向西方寻求真理。为此,他阅读了大量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西方书籍。据统计,上海江南制造局译书所历年出版的11 000多种西书中,康有为一人就购买了3 000余种,由此可见他对西学的狂热。

img19

图15-1 康有为

1888年,康有为至北京应顺天府乡试时,正值日本侵占琉球,法国夺取安南,南方藩属相继丧失之时,为挽救危亡,他向清帝上第一书,提出了“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的政治改革主张。此后,他又多次上书要求变法,并以1895年5月的“公车上书”最为著名。由于顽固派的阻挠,这份奏折没有递到皇帝手里,但它却是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幕,康有为也因此成为维新派的领袖。

为实现变法维新的思想,康有为于1891年在广州创办万木草堂,该校中西兼学,为维新变法制造舆论、培养人才。在万木草堂期间,他完成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重要著作,并开始撰写《大同书》。这些著作建构了维新变法的理论体系,也成为万木草堂教学的重要内容。

1895年8月,康有为在北京成立强学会,后又创办《万国公报》,与其他维新人士一起广泛开展了救亡图存的维新活动。同年,赴京会试,中进士,授工部主事。1898年,他在翁同龢等人的配合下,促成了“戊戌新政”。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从事保皇活动,思想日趋保守。1913年回国,发起成立孔教会,主编《不忍》杂志,反对共和,提倡读经,1917年支持张勋复辟。1927年3月病逝于青岛。

其著作今人整理为《康有为政论集》、《康有为全集》等。

二、论教育的作用

康有为承袭前代儒家“微言大义”的传统,融入西方文化中的进化论观念,得出历史是循一定轨迹前进的结论,形成了“三世史”观,并以此作为维新变法的理论依据。他认为,世界由据乱世进入升平世,最后到达太平世,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据乱世以力胜,升平世智、力互胜,太平世完全以智胜。现在西方各国已经进入了升平世,而中国尚在据乱世,故“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于教育”[1]。在他看来,一个国家的强弱关键是看国民的智慧,才智之民多则国强,才智之民少则国弱。中国之所以弱,是因为人才缺乏,人才缺乏的原因是教育不发达。西方国家之所以强,是因为科学研究发达,教育普及。他说:“尝考泰西之所以富强,不在炮械军器,而在穷理劝学。”[2]把教育看作是改良政治、振兴中国的重要手段。

三、“变科举”,“广游学”

康有为认为中国积贫积弱的原因在于民智未开,“而民智不开之故,皆以八股试士为之”。1898年,他呈《请废八股、试贴、楷法试士改用策论折》,力言八股取士的危害,他说:“学八股者,不读秦汉以后之书,更不考地球各国之事,然可以通藉累致大官。今群臣济济,然无以任事变者,皆由八股致大位之故。”指出:“今变法之道万千,而莫急于得才;得才之道多端,而莫先于改科举。”[3]关于如何变革科举,他主张文试要“立废八股”、“罢试帖”、“勿尚楷法”,以中国文学、策论、外国科学代之。武试要停止弓刀步石及旗兵弓矢,用武备学校培养人才。在他的大力呼吁下,维新期间终于废八股、改策论。

为更好地学习西学,康有为还力倡派游学、译西书,并专呈《请广译日本书派游学折》,要求效法日、俄,“亟派游学,以学欧美之政治、工艺、文学、知识,大译其书以善其治”。他认为:“出学外国,分学诸科,则归来执政,人才不可胜用矣。”

四、兴办学校,建立近代学制

康有为在力倡废除八股,变革科举的同时,还极力主张兴办学校,引进西方近代学制,他认为这是互为表里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譬诸治病,既以吐下而去其宿疴,即宜急补养以培其中气,则今者广开学校为最要矣。”[4]1898年6月,他向光绪帝呈《请开学校折》,详细介绍了欧、美、日、德兴学的情况,建议“远法德国、近采日本,以定学制”。并设计了一个完整的学校系统。“乡立小学,令民七岁以上皆入学;县立中学,其省府能立专门高等学大学。各量其力,皆立图书仪器馆。”在康有为等人的推动下,北京设立了京师大学堂。力图仿效西方,建立中国近代学制。

五、《大同书》中的教育思想

1902年出版的《大同书》是康有为的代表作之一。他自1882年起即开始构思此书,并在万木草堂讲学时将其基本内容传授给学生。在《大同书》开篇,康有为详细列举了现实世界人类所遭受的一切苦难,指出所有苦难的根源在于“九界”的存在,因此,救苦之道,即在破除“九界”而已,即去国界合大地、去级界平民族、去种界同人类、去形界保独立、去家界为天民、去产界公生业、去乱界治太平、去类界爱众生、去苦界至极乐。只有破除九界,人类社会才会迎来至公至平、幸福美满的大同社会,而教育正是通向大同社会的有效手段。

在《大同书》中,康有为提出了建立新式教育体系的理想,这一体系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人本院:儿童未出生之前至出生后半年内,其母进入人本院,接受胎教。

育婴院:婴儿在人本院长到3~6个月,断乳后,进育婴院,接受学龄前的教育至5~6岁,教育目标为“养儿体,乐儿魂,开儿知识”。

小学院:儿童在小学院接受初等教育至10岁,此阶段的教育“以德育为先”、“养体为主而开智次之”。

中学院:儿童10~15岁,在中学院接受中等教育,此阶段的教育“养体开智以外,又以育德为重”。

大学院:16岁入大学院至20岁,接受高等教育,此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于育德强体之后,专以开智为主”。

按照康有为的理想,这一教育体系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平等、免费地享受。

《大同书》中的教育理想,也反映了很多封建主义的教育思想,特别是对学生道德训练的要求,封建色彩还较明显。但是,康有为在书中提出的建立普及、平等、完备的公共教育制度,重视学前教育,主张男女教育权利平等,对儿童进行德、智、体和谐发展的教育等思想,是应该肯定的。当然,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它只不过是一种乌托邦式的构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