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翁:“重实践”的教育思想
请跟我来
大家好,在这一章里,我们将带你了解文翁的教育思想。文翁姓文,名党,字翁仲,庐江郡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人。我国西汉时期教育学家。汉景帝末年担任蜀郡守,在职期间,兴教育、兴贤能、修水利,政绩卓著。
文翁少好学,至长安受业,通《春秋》,先任郡县小吏,景帝时,由察举为蜀郡太守。文翁治蜀,欲淳厚民风,倡导教化,教民读书,学习法令,但并没有收到改变风尚的效果,民间反以好文学(经学)互相讥讽,对权势趋之若鹜。于是文翁选拔郡县小吏张叔等十几个人,备蜀地土产刀、布为贽礼,遣至京都受业于博士,研习儒经。又在成都市中设立学校,选官吏子弟就学。几年后,张叔等学成归蜀,文翁委以官职并充任郡学师资,同时修筑学舍,扩大学生名额,招收郡属各县子弟入学。文翁重视学生从政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常令郡学学生至官署实习政事。为渲染好学的风气,又常在出巡时,随带品学俱优的学生,出入官署,传达教令。学生学成后,或派任郡县属吏,或外荐任用。这些措施,引起了蜀郡官吏和百姓的倾慕,以争入郡学为荣,甚至有富家子弟愿出资财谋求入学者。
文翁石室
《汉书·循吏列传·文翁传》记载了文翁兴学的经历。其主要经验有两点:其一,“师资高”。他开放地培养师资,派张叔等十几个人,到京都受业于博士,深入研习儒学经典,学成归蜀,大都成为一代名师。文翁石室一直重视师资培训,并吸引全国知名学者来石室任教。名师才能培养高徒,高徒又能促进名师。文翁石室的教师不仅道德高尚、学识渊博,而且善于施教,艺术性强。学生听课,如坐春风。“师资高”,成为文翁石室的突出特色。其二,“学风严”。首先学校招生是“择优录取”。文翁石室不是为贵族子弟开设,由于“择优录取”,进入学校的多是一般老百姓的子弟,体现了“教育平等”。文翁办学十分注重让教育“回归生活”。一方面,要求学生刻苦读书;另一方面,强调参加社会锻炼。要关心民间疾苦、政策实施。“学风严”,不仅体现在“攻读经典”,而且体现在“社会实践”上。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位教师”,那么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校长是谁呢?
文翁首创公立学校,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校长”。从古代的“文学精舍讲堂”“文翁石室”,到近代的“锦江书院”,到现代的“成都府师范学堂”及“成都府中学堂”,直至现在的“石室中学”,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人才。“文翁石室”一创立就是“公立”的,且面向平民招生,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划时代的。在文翁之前,中国的地方政府并没有“公立学校”,文翁开创了地方政府兴办“公立学校”的先河。汉景帝和汉武帝对文翁兴办“公立学校”以嘉奖,并下令全国各地都要像文翁那样建立“公立学校”,这大大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文翁在历史上有哪些贡献?
文翁任蜀郡太守期间,一方面“修兴水利”,将都江堰灌溉系统大大扩大;同时,又“兴办学校”,重视人才培养。兴修水利以发展经济,兴办学校以培养人才,两者实为相关互补。经济发展了,才有基础培养人才;同时,人才培养了,才会有力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与人才培养,互为因果。兴办学校,培养人才,不仅有促进“物质文明”的功能,更重要的是有促进“精神文明”的功能。班固在《汉书》中写道:“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大开眼界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中列选了中国古代29位教育家,其中“文翁”这一条目中写道:“中国西汉蜀郡太守,汉代郡县学的发轫者。”“文翁兴学的成就,不仅培养了一批吏材,如张叔,汉武帝时征为博士,官至侍中、扬州刺史;而且推动了邻近属县的兴学,如‘巴汉亦立文学’。蜀地此后出现司马相如、扬雄等知名才学之士,与文翁兴学造成的社会风气亦不无关系。景帝嘉奖文翁兴学,‘令天下郡国皆立文学’,至武帝,又下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文翁兴学,实为中国历史上地方政府设立学校之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