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求真务实”的教育思想

“求真务实”的教育思想

时间:2023-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家好,在这一章里,我们将带你了解王充的教育思想。王充是我国汉代哲学家、教育学家。他批判了封建神学,提出了一些唯物主义的教育思想主张。在王充的教育思想中,他从人性可以改变的观点出发,认为知识、才能、道德品质可以在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下形成和改变。王充冲破流俗,提倡求真求实,打破师法家法门户之见,探索经书的本义。距师并不是拒师,王充提倡的是追求学术真谛的精神,是勤于思索、实事求是的态度。

王充:“求真务实”的教育思想

请跟我来

大家好,在这一章里,我们将带你了解王充的教育思想。王充是我国汉代哲学家、教育学家。他把礼、乐、射、御等作为主要的教育内容。他批判了封建神学,提出了一些唯物主义的教育思想主张。

王充自幼好学,青年时到京师太学读书,受业于著名的儒学大师班彪。他曾任郡功曹、治中等官,由于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不久弃官回乡,居家教授,致力著述。晚年生活困苦,永元中(约公元97年)病死。主要著作有《论衡》《讥俗》《政务》《养性》等。

在王充的教育思想中,他从人性可以改变的观点出发,认为知识、才能、道德品质可以在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下形成和改变。他说,婴儿“本无争夺之心”,但长大以后,接受“利色”思想的影响,逐渐产生了“争夺之心”;同样,婴儿也“无推让之心”,长大以后,由于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也可以养成“推让之心”。

王充否认“生而知之”的唯心主义观点,强调学以求知。他认为学习过程,首先要通过感觉器官接触外界事物,但仅凭耳目等感官的感知,还会产生真伪、虚实不分的假象,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本质。所以还必须经过思考,才能达到理性认识。为了证明知识是否正确,还要以“效验”与“有证”去检验知识的可靠性。这样就形成了:“目见口问”——“以心意议”——“效验有证”的认识公式,构成了他的唯物主义教学论基础。

王充重视现实,主张在学习上不必拘泥于师法和古义。他看不起那些“尊古卑今”的儒生,认为这种人“少所见而多所闻”,只相信过去,而忽略当今,只知道死守经书,不知道分析、辩难,因此常常以讹传讹,贻误后人。

汉代自武帝以后,儒者讲经注经,五经各有其传,师法所承,分经分家,各习专门之法树立门槛,并以此猎取功名利禄,严重地阻碍了学术的发展和窒息了人们的思想。王充冲破流俗,提倡求真求实,打破师法家法门户之见,探索经书的本义。他指出,当时儒者讲说五经错误很多,前代儒生不了解事情的本末,“空生虚说”,后代儒生又盲目迷信师教,所以就“随旧述故,滑习词语”,只知遵守师法家法,“不暇留精用心,考实根核”。虽然注经千篇,也不会有创见卓识。王充不盲目相信一家之言,“好博览而不守章句”,提倡独立研究,独立思考,破除偶像。他说:“苟有不晓解之问,迢难孔子,何伤于义?诚有传圣业之知,伐孔子之说,何逆于理?”在儒术独尊,孔学神化的情况下,他敢于冲破传统思想的羁绊,坚持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对启发独立思考,发扬人的创造精神是有重要意义的。

img11

王 充

在王充看来,教育有什么作用?

王充把人性分为三种:有生来就善的,是中人以上的人;有生来就恶的人,是中人以下的人;有无善无恶,或善恶混杂的人,是中人。他认为生来就善或恶的人很少,绝大多数是中人,中人之性可以通过教育使之定型。生来就恶的人也可以通过教育使恶为善。总之,在他看来,人的善恶在于教育。因此,他特别强调统治者应该重视教育,发挥教育在治国化民中的重要作用。

王充的理想的培养目标是什么?

王充理想的培养目标是“鸿儒”。他把人才分为四个层次:第一是“鸿儒”,能独立思考,著书立说;第二是“文人”,独立思考能力略逊,但文才尚佳,善于写一般的奏章公文;第三是“通人”,文笔谈不上,但能博览古今,知识渊博;第四是“儒生”,只能掌握一门专业,从事教学而已,只比没文化的俗人强一点。可见王充特别推崇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其次是文才,再次才是知识的渊博程度,最看不起专经传授的教师。王充讥讽这类人是鹦鹉学舌,毫无自己的创意成果。这固然是出于他对当时经学教育的强烈不满,但轻视一般传授知识的教师,也是片面的。

大开眼界

王充对当时儒者“好信师而是古”的盲从、迷信学风进行了批判。他强调治学要有“问难”精神。问难不同于一般不明白时的提问,而是质问,提问者是经过思考,有自己的看法。问难的对象没有限制,甚至可以是圣贤。他撰写了《问孔》《刺孟》等文章,列举若干例证,说明圣贤也不可能事事正确。弟子当时不知问难,后人又盲目附和,使义理不明,损害的正是圣贤之道。为此,王充认为要距师,即与师保持距离,不能完全附和老师,要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距师并不是拒师,王充提倡的是追求学术真谛的精神,是勤于思索、实事求是的态度。他认为人性善可变恶,恶亦可变善,重要的是教育。他说性可教而为善,只要有适当的教育,天下无不可教育之人。他还说孔子门徒的才干,也是由于教育的结果。他认为环境对人的影响极大。他打比喻说:“蓬生麻间,不扶自直;白纱入缁,不练自黑”,人的本性,也和麻蒿、白纱一样,由于渍染的不同,质性就会变异,就有了善恶的区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