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注重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价值引领: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动力
体育教师教育过程中常常被忽略的是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培养和体育教师的人格塑造,“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对教师,也是对体育教师专业特征的高度概括,也是对体育教师人格塑造的基本要求。一个称职的体育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他不仅要精通体育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体育教师职业的道德水准,形成现代体育教师的职业人格。
专业化体育教师的前提条件就是要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同时具有为体育教师工作奋斗终生的专业理想。作为专业化体育教师,专业知识和技术基础等教学的认知固然重要,但必须超越自己执教的课堂和学校,必须对自己工作的道德和社会目的或使命及所持价值观保持清醒的认识,并具有自我反思的能力。不仅如此,专业化体育教师对自己的终身专业发展负责的思想也是至关重要的。这里至少包含两方面含义:体育教师必须坚持不断地学习,坚持不断地学会教学;体育教师的终身学习或专业发展必须是自主的。因此,体育教师教育要培养在校学生自觉地遵守体育教师的道德行为规范,把教育对象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把教育工作当成一种事业和崇高的理想追求,使体育教师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服务社会,无私奉献。
(二)科学知识: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论基础
我国的体育教师教育课程的专业特征不明显,有师范教育之名,无师范教育之实。尽管体现体育教师教育特征的课程结构具体应包括哪些内容,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见解,但在基本的方面是有共识的。首先,体育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必须树立体育教师专业课程观,建构起突出专业性的课程体系。在巩固学科专业知识与技能课程的同时,要把教育科学课程列入体育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赋予其与学科专业课程同等重要的地位。同时增加教育科学课程门类,开设培养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的课程,如教学设计、教学测量与评价、现代教育技术等。其次,体育教师教育课程建设应以连续性与发展性为原则,加强体育教师教育的职前课程与职后课程的统一与整合,避免职前与职后课程的重复,突出体育教师专业的发展性,使师范生成为一个拥有教学工作能力和先进教育理念的教育者,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动机的学习者,能进行课程开发与创新的研究者。再次,要顺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突出体育教师教育课程的综合性。为此,要在体育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中打破学科壁垒,实现人文、科学、教育理论等学科间的课程综合,或者在体育专业的学科内部,开设一定量的选修课,实现体育专业学科内的课程综合化。最后,还可以结合教育实践和其他实践活动,为师范生打造宽厚的知识基础和实践基础,培养其知识整合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使师范生形成明显的体育教师专业优势和专业地位。
(三)资格认证: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强化管理的手段
我国现阶段的体育教师教育还满足不了体育教师的教学自主和专业自治的要求。体育教师拥有专业自主权是专业化的一项重要指标。然而,长期以来,我国体育教师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专业课程的教材陈旧,培养的体育教师整齐划一,体现不出体育教师的个性化,把选择体育教学内容、教学程序、教学方法的权力都转移到教材编写者手上,结果则导致体育教师只是体育教学构思的执行者,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教书匠”。
按照国家《教师法》的规定实施教师资格制度,是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必备条件。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对体育教师实行的一种法定的职业许可制度;教师资格是国家对准备进入教师队伍、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教师资格制度规定了从事教师职业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后,只有具备体育教师资格、持有国家颁发的体育教师资格证书的人,才能被聘任担任体育教师工作。也就是说,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同时并行,互不替代。学历教育从某种程度上说只是解决教师任职的知识基础问题,没有解决体育教师任职的专业基础问题,建立资格证书制度是解决这个问题的迫切要求。依法实施教师资格制度有利于体现体育教师职业特点,使体育教师地位和队伍素质形成良性循环;有利于把住“入口关”,解决不合格体育教师问题,优化体育教师队伍,提高体育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利于形成开放式体育教师培养体系;有利于推动体育教师人事制度改革;有利于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
(四)搭建平台: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途径
体育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是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活动,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是体育教师成长的平台。学校可以开展“每日教学讲评”、“每周讲坛”、教育故事交流、教学专题研究、教学案例剖析、优质课评比等形式的教学活动。
体育教师在现实生活中的专业化发展有三条途径:一是依靠日常工作中的自然积累。体育教师可以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渐成为有经验的实践工作者,但其成长的速度是比较慢的,一般体育教师要用上10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完成一定经验的积累。二是通过读书、听报告等方式有计划地进行业务学习。体育教师能较快地开阔视野,获取较多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然而,书本知识要内化为教师自己的理念和日常行为,还需一定的时日,更需要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过程。三是开展着眼于解决教育问题的探索性实践。实际上就是体育教师通过结合自己的工作,有计划地对教育教学实际问题进行研究,从而获得较快和较高层次的专业发展。实质上这一条也凸显了体育教师在专业化发展问题上的主体地位,即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之路——校本教研。
教育教学实践表明,教师真正的专业发展不在于岗前培训,也不在于教育教学中的脱产培训,而在于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所以,新的教育教学思想只能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产生,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也只能在教育教学的实践探索中才能逐步确立。这样,教师专业发展的责任自然地落在了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动上。因此,学校要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建立一个高水平的教育教学研究集体。具体来说,是要通过教师的团体合作形成一个浓厚的教与学的氛围。当然,学校还需要积极帮助每位教师制订专业发展计划,进行个案研究,促使教师不断反思,使课程改革与教师的专业发展形成最佳结合。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自觉加强以下五种基本专业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一是用心倾听的技能。这一点看似简单,但却反映出了一个教师最基本的内涵和素质;二是勤勉学习。因为新课程改革是对知识与教学概念的重构,它所倡导的新教学理念、课程概念及实施中所需要采取的教学方式,对每位教师来说都会有不适应和不熟悉的地方,所以必须进行学习;三是积极合作。新课程实施不是哪个教师个人的事,可以说是一个集体项目。因此,需要发挥教师群体的力量,需要教师群体的团队合作;四是自觉行动。新课程要求教师的教育教学从传承走向创新,为此,教师必须积极主动地去寻找,去自觉行动;五是经常反思。面对新课程,教师在开始实施时往往没有经验,必然是一个边实践、边探索、边反思、边提高的过程。所以,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反思、顿悟、内化和提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专业化发展。
(五)分层推进: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要求
教师的专业化进程不尽相同,对具有鲜明专业特点的体育专业化发展的要求也不能完全一致,绝对不能搞一刀切。每个学校都应根据体育教师的基本情况,制定符合自己学校发展的分层推进的教师培养工作制度,帮助体育教师全面、客观、公正地分析自身的情况,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并不断从精神到物质方面进行奖励,以充分调动体育老师们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对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我们不能简单地看做是体育教师自己个人的事。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需要全社会(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个人和学生的共同努力配合才能完成。社会要积极为体育教师创造一个专业发展的良好空间,除了在物质方面应予以充分的保障外,更重要的是要给予体育教师更多的人文关怀和精神鼓励。学校是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阵地,校长是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第一责任人;学校既是学生成长的学校,又是教师成长的学校;教师是学生的教师,校长是教师的教师。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不仅是社会对体育教师的外在要求,更应该是体育教师的内在需求。只有激发其自身内在的动力,体育教师才能真正得到专业化发展,从而提高专业水平。当然,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更离不开每个学生,只有每个学生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体育教师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化发展。
通过分析体育教师专业化概念的丰富内涵,对于深刻认识并正确把握体育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发展方向,至少可以给每一位体育教育工作者如下清新的理念——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一个奋斗过程,也是一种职业资格的认定过程,更是一个终生学习,不断自觉追求新知的过程。其关于“研究者”的理念,强调体育教师自发的学习和研究。而它关于“合作者”的理念,要求体育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和学生、同事、领导、社区、家长沟通与协作。如,《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开设,对于共同设计课程、协同合作实施等环节,对体育教师的合作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新理念同时也凸显了体育教师发展的自主性,摈弃了以往带有明显“工具主义”之理论,即忽视体育教师个体性、主体性和能动性的发挥,倡导“人本主义”教学观,把体育教师从被改造的对象发展到主体。以上这些丰富的内涵,清晰地折射出了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革命化的转变要素。
【注释】
[1]赵顺来,车锦华:体育教师学[M]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3年5月,P31.
[2]仲云才,张宠成:对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P120-121.
[3]姜广运: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2009年10月(下旬)总第166期,P12-13.
[4]朱杰,程晖,王晓霞: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11月,P111-114.
[5]朱元利: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与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考[J]西安体育学报,2004年第5期,P88-90.
[6]蒋晓丽:体育教师专业化与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研究[J]体育科技,2006年第2期,P9-12.
[7]宁虹主编:《国际视野:教育的重新理解》[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P10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