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体育教师教育课程方案设置的特征与不足

体育教师教育课程方案设置的特征与不足

时间:2023-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收集的全国12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及调查发现,我国现行的高等体育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难以满足现实的需要,人们对它的满意程度和价值程度判断偏低。反映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如下。

二、体育教师教育课程方案设置的特征与不足

(一)体育教师教育课程方案设置的特征

由于每个阶段所处的历史时期、教育思想、专业培养目标规格的取向、社会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素质需求的不同,引领课程体系改革的重点出现较大的差异性。进入21世纪,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从体育教师培养的单一目标拓展到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多元目标,实现了“专才”培养模式向“通才”与“专才”有机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体育人才,把握了人才素质的内涵,有利于优化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总体趋势是开设的课程门类逐渐增加,必修课学时明显下降,选修课学时逐步增加,学科比例逐步上升,术科比例逐步下降。从调查的我国12所普通高校体育院系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过程可以看出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专业教学计划(课程方案)的发展具有以下的特征:

1.课程类别一改往常由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公共选修课及专

业选修课构成的传统方式,启用新的构成模式,既有通才教育的特点,又体现了专业特色。

2.体育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具有教学总时数相对稳定,实践性课程学时相对提高,课程门类逐渐增多;学科课程学时稍有下降,术科学时略有提高;必修课比例不断减少,选修课比例不断增加;限选课比例逐渐减少,任选课比例逐步提高的发展趋势。

3.公共必修课除了政治思想品德教育类课程外,增加了教育科学类、方法工具类、人文社会科学类及自然科学类等课程,尤其是计算机与大学英语,并且部分院校按照国家《课程方案》的指导意见,还规定了学生计算机达到国家二级、外语达到国家四级水平方可毕业的要求。

4.在体育教师教育专业现行教学计划中,课程设置构建了以学科类与术科类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结构,形成了以必修课为主,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学科课程体系,其中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学时比例为67.3∶32.7;学科与术科的学时比例为62.2∶37.8;限选课与任选课的学时比例达到58.5∶41.5。

5.课程设置发展的基本特点是:增大学校课程设置的自由度,实行主干课程“领域”化,必修课程“学科”化,限选课程“模块”化,任选课程“小型”化。拓展课程设置的发展趋势具体表现为:增加课程门类,力求课程形式多样化,课程设置合理化,课程结构弹性化,课程形态多元化。课程管理的发展趋势:从学年学分制过渡到完全学分制。

6.课程设置体现了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特点,课程体系增加了综合课程与特色课程。课程改革还主动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增设了大量的实用性课程。

7.选修课程不仅开课门数增加,而且教学内容的覆盖面也比较广。在分方向选修课程中,不仅设置了体育锻炼手段与方法、体育教学训练、社会体育、体育保健康复、民族传统体育等5个方向,而且还开设考研等方向课程供学生选修,拓宽学生视野。

8.注重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不仅在课程设置上开设了体育科研方法、体育科研概论与文献检索、体育统计学等课程,而且在学分安排上鼓励学生。

9.选修课程设置发展趋势为限选课程比例下降,任选课程比例上升,形成了以必修课为主,注重主干课程与一般必修课程、学科课程与术科课程、限选课程与任选课程的结构优化,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课程体系,符合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课程内容不断丰富,提高了一般必修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加强主干课程建设,突出课程弹性,选修课的门数增加,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选课空间,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满足了21世纪社会发展对体育人才需求的多样化需求。选修课程的学时和门数不断增加,开设了大量的应用性和前沿性课程,提高了高等院校选修课程设置的权利,加大了学生课程选择的范围,与基础教育教学内容有机地衔接、配套和完善,能与社会体育内容相衔接,与全民健身计划的具体实施相吻合,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知识面的拓宽,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10.部分院校在教学实施中,要求教师积极选用外语教材课程,鼓励教师运用双语教学模式。这不仅能使学生拓宽知识面,增长见识,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加强国际交流能力,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综上所述,课程结构体系的调整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应具有可接受性,突出终身性、全面性、实用性,最大限度满足个体与群体及社会发展的需要。课程内容体系应强调基础性和针对性,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课程的组织与实施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创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尽快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特别是外语、计算机水平和教育教学科研能力)的提高,以切实形成具有高师特色的教育教学创新能力和通才素质。依照现代课程理论,设立培养目标规格,并按照优化必修课、加强限选课、规范任选课的原则,构建以学科与术科课程相结合的新课程结构,形成了以必修课为主,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实现培养目标、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的合理组合。

总之,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结构体系的调整与优化,直接关系到培养目标和未来体育教育人才的整体素质,要拓宽基础类、技能类课程,压缩专业类课程,调整选修与必修课程的比例,有针对性地重组课程群或建设新课程群,加强和扩充体育教师基本技能和教育类课程。要以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和教师素质为中心,以“社会需求、学科建设、学生发展”为支柱,构建适合21世纪体育教师教育所需的课程体系,通过课程结构的整合和优化对体育教师教育的内容和手段进行更新和改革,使之真正符合体育教育规律和现代体育教师教育发展的需求。

(二)现行体育教师教育课程方案设置存在的问题

通过收集的全国12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及调查发现,我国现行的高等体育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难以满足现实的需要,人们对它的满意程度和价值程度判断偏低。而在具体课程设置,体育教师教育课程的开设比较随意,课时数相差很大,学分规定不一致;体育教师教育课程总体过于简单,开设的课程基本上是以必修的、学科化的形式出现,内容陈旧,导致体育教师教育课程在实施中缺乏应有效果。反映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如下。

1.重专业、轻学术

2004年实施的新课程方案虽然提出了“通才”与“专才”相统一的体育教育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但在调查中了解到,以专业需要为核心来设计课程和教学环节,一切围绕狭窄的专业运行,学生过早地进入专业学习,进而导致在体育教学内容上忽视基础、忽视交叉、忽视人文知识的价值取向依旧存在。随着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需要教师的专业化不断发展与反思,新课程要求体育教师从技能型向研究型转变,需要教师教育的培养机制中重视学生学术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重技术、轻基础

突出体现在术科教学上。教学中凸显其竞技性,教师注重术科技术、技能的讲授,轻视实践能力的培养,特别是教师教育提倡的在培养高素质公民的前提下再作为一个教师的培养办学理念没有得到体现,教师教育的通识教育及综合能力培养即提高人的基本素质没有得到重视。调查显示,术科课程的时数设置普遍存在偏高于课程方案所建议时数,术科课程的设置已滞后于社会对未来体育教师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的要求,许多已形成或将形成职业需求的运动项目,很多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均没开设。术科与学科比例欠科学、合理,无法满足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许多学校没有根据学校特点和当地社会需求加强特色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研制、开发和利用。

3.重深度、轻广度

目前,由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现行课程体系虽然可以使学生多学专业学科知识和运动技术、技能,但由于过多地强调从生物和生理学角度考虑运动技术原理及操作层面的高难度技术,在将来实际教学工作中是用不上的,而为人师所需的教师教育专业知识却还需加强。

4.重教法、轻学法

在高等体育教师教育专业的教学中,无论理论课程还是术科教学,还是以传统的“传授式”教学为主,学生的“学”几乎成了被动地接受,如此一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都没有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和提升。而在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中,多种新型教学方式早已运用在课堂上。学生发展是体育教师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体育教师应该在帮助学生发展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专业发展。在高等体育教师教育专业教学中,较普遍存在着忽视学生的“学”和缺乏对学生学法的研究,其教师教育类课程没有体现出社会进步对学生发展的新要求,反映学生学法研究的最新成果也没有在课程中较好地得以体现。在教学中还应该通过多种途径亲近、观察、倾听、研究学生,学会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热爱学生,促进每一位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如情景教学,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把学生作为主动参与学习的主体已经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习范式转变的重要内容之一。

5.重必修、轻选修

调查显示,各高校在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课程设置划一且强调专业教育的纵向深入,必修课程偏多且受到重视的现象。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不协调,必修课在整个课程时数中所占比例大大高于选修课所占的比重。由此,要使得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个性及兴趣,培养创新型人才落到实处具有一定的难度。而国外的体育大学及体育系科所开设的课程总数大约是我国的两倍,各学校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例设定虽不同,总体上却是选修课大于必修课。这将是我国高校体育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课程改革和发展的趋势。

6.重理论、轻实践

当前的体育教师教育,普遍存在着关注基础教育、研究基础教育不够的问题,使得高等体育教师教育不仅不能很好地推动与引导基础教育改革,反而造成了职前培养的教学改革工作滞后于基础体育教育改革。从调查的结果看,我国体育教师教育专业的教育类课程教学主要存在课程结构比较单一;课程内容庞杂、抽象而空泛;对教育实践关注不够;学生在学习教育类课程时,完全没有前置教育经验。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教学过程都只是重视专业理论学科知识的教学,缺乏把教育类课程置于当前整个社会发展和中小学体育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文化背景中进行设计和调整,在考虑课程的传统性、稳定性和继承性的同时,缺乏根据中小学教育实际需要实施专题教学;没有在学科课程教学时增加专题化、案例化、即时性的课程内容,保证信息的强度、浓度和时效性。如开设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和实践、中外体育教育专题、教育社会学专题、管理学专题、微格教学、心理健康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课件制作、演讲与口才、名师个案研究、体育教师专业发展讲座等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